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弃之后,马月便开始逆反的行为报复,比如将毛毛虫放进那些欺负她的同学的笔盒;故意天天迟到,不做作业;因为她,年级的流动红旗,这个班再也没得到过。结果,小学6年,转了3所学校,父母亲一次次被叫到学校挨训,回去后便将气撒在孩子身上。最可悲的,连他们也开始怀疑女儿是不是真是傻子。
有件事给我印象特深,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当舅舅夸他的儿子如何如何聪明,并建议找人为马月查一下智力时,当妈妈的竟然冲进女儿的房间狠狠抽了她一耳光。马月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得不知所措,号啕大哭起来,她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竟惹得妈妈这样生气。
我们说要有承受能力,但得有个限度。生命不能承受无法承受的重量,孩子尤其这样。
在学校,马月是个所谓的差生,在家里,又是个不争气的孩子,这样一来,小马月便无处可逃了。于是,她开始装病,因为〃病〃总有好的时候,她想来个一了百了,又装起疯来。就这样,马月为了逃学,竟然逃进了疯人院。到了那儿,她才知道里面比学校还要难受,于是百般央求,自我证明,经过几个月折磨才从里面出来。
这时,她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证明自己不是傻子进行抗争,那次考试令老师和父母非常吃惊:一个学期几乎没上学,她语文居然考了80多分,数学也考了70多分。妈妈疑惑地带她去做智商测定,几家医院的测定结果几乎是一致的,马月是个智力超常的孩子,她的智商指数在130以上。
但是,即便是这样,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她不但是个傻子,还是个疯子,她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指指点点地说:她是疯子,进过精神病院。尤为可气的是,当终于有个女老师对她好,把她当人看,她也对这位老师报以真情的时候,她竟被人们怀疑爱上了那位老师,是个同性恋者。
这一下,马月完全绝望了,她怕老师,怕同学,见了他们心里就打哆嗦,她还惧怕考试,只要考试,她就会昏厥在课堂上。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她常常躲在厕所里用刀片一道道地划伤自己的手。直到有一次,她想彻底摆脱苦难,便用刀片划开了自己的手腕。幸亏发现及时,她被救活了,救活的她却又将伤口划开。
幸运的是,马月就在这个时候被送到李圣珍老师家里,李老师救了她,还使她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一个阳光灿烂的女孩。马月有个表妹,名叫秋子,用马月的话说,秋子比她不幸多了,因为她没有遇上李老师……
〃望子成龙〃的挽歌
那个秋子,是个高二学生,因为会考两门不及格,打开煤气自杀了。
秋子的妈妈也像中国大部分家长那样,节衣缩食,风里来雨里去送女儿学钢琴,上各种培训班,一心要把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她不能容忍女儿有一点点惰性、一点点娇气、一点点落后,要是女儿有一处做不到便施以严厉的惩罚。当秋子到了十三四岁的〃反叛〃年龄时,母女间便开始冲突不断。冲突的结果是秋子常常被怒不可遏的母亲赶出家门。
那时候秋子的父母已经离异,被赶出家门的她要么在深夜的街头徘徊,要么去找爸爸。她想跟爸爸在一起,可是连房子都没有的爸爸没法收留她。秋子只好住到姑姑家里。尽管姑姑对她很好,可是秋子总是摆脱不了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虹桥▲书吧▲。
第19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8)
据同学讲,秋子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孩,如果不是目前这种只认分数不认人的教育体制,不是这种不管孩子的具体喜好、智力的敏感区域等个体情况而用一把尺子衡量的标准,她也许会成为一位很不错的导演、歌唱家或者舞蹈家的。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中,有一次,秋子承担了大部分组织与排练工作,她自编自导,干得投入而得心应手,在那种场合,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自信的秋子。
但在课堂上,她再也自信不起来了。在只看分数不认人的老师眼里,秋子不是一个好学生。她常常因为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而万分尴尬,恨不能钻到地缝里藏起来,被老师当众骂为猪脑子、脑积水。她也因此常被喊到老师办公室训话,每回出来都眼泪汪汪。在这样的过程中,秋子作为人的尊严一次次被剥得精光。
就这样,她的自信一点一点被击碎,一到考试就紧张万分,对分数敏感到了恐怖的程度。每次考完试,她都如坐针毡掰着手算分,晚上经常做噩梦,常常一脸泪水一身冷汗地从噩梦中惊醒,但是这一切她从来都不跟父母谈起。后来,有个名叫涛涛的喜欢上她,她终于感受到了一些人间的温暖,却被父亲以〃你的学习成绩本来就不好,还早恋,想不想考大学〃为由强行终止了关系。
到了高二最后,她有三门功课不及格。她又一次被喊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老师告诉她,总成绩排在最后4名的同学,高三要分流出去,而秋子就刚好排在倒数第4名。分流就是留级或者转到职业高中,作为一个孩子,怎么能受得住这样的结局呢?
作为学校,也许不得不这样做,体制就是这样呀,高考升学率的指挥棒压倒一切,只有将那些没有希望的学生淘汰掉才能保证高考升学率,才能保住学校的名声。但对学生来说,这不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吗?被牺牲的岂不成了大多数?那些失败者在他们的一生中也许再也摆脱不了失败的阴影,只能永远失败下去了!
结果,最后的会考她仍有两门功课不及格。秋子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吃了安眠药之后又打开煤气,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令她恐惧的世界,她以自己花季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望子成龙〃的挽歌。
我想马月说的没错,要是秋子遇上李圣珍这样的老师,或许不至走上绝路。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纵使李老师可以救下秋子,她能救下成千上万的像秋子一样处在死亡边缘的孩子吗?
人类为什么要这些苦难呢?我们提起苦难的时候常常会联想到战争呀,饥饿呀,洪水呀,地震呀等等,但我觉得,在人类所有的苦难里面,最苦难的要算心灵的苦难、孩子的苦难了……
每个家长在内心都积累了许多这种事例,但是同样的事情仍然天天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所有这些孩子的苦难都在指向一个本质性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是拯救人,还是在摧残人?
但是,在我这样说的时候心里又很内疚,老师也有老师的难处,比如美国的班级一般只有二三十人,我们的班级五六十人甚至六七十人;而报酬,不要说美国,就说香港,小学老师的月薪相当于人民币四五万,比我们的年薪还要多出几倍。老师一个萝卜一个坑,累得精疲力竭。我儿子的老师就是这样,都尿血了,住院了,大家都去医院看她,没过几天又来上课了,第二天又累倒在楼梯上。
儿子说:我们某某老师想当蜡烛,燃尽自己,照亮别人。你想想,人那样多,课那样多,薪水那样低,身体那样不好,怎么能讲好课呢?就这样,学校还不满意,各种各样的招数,规则呀,名次呀,分数呀,逼得老师只好占课,这节课还没上完,那节课的老师已经在门口站着了。儿子说:妈妈,你知道我现在在练什么功?我感到好笑,问他练什么,他说练憋屎。
4?拯救,还是教育
一旦给孩子造成了像马月这样的问题,家长和教育者再历尽艰难地来拯救孩子,就已经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了。没有一个被拯救的人是一个非常阳光灿烂自信的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已经被践踏,拯救的过程就等于是告诉他们,他们已经不再是普通正常的孩子,甚至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已经是〃问题孩子〃了。这不是教育,我们希望没有孩子需要拯救,只有孩子需要教育。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20节:一、反思我们的价值观(9)
虽然现在人们不再提及李圣珍,但并不是没有人再需要李圣珍,说她〃伟大〃一点都不为过。当我读到她给马月的母亲说的那句〃她要下地狱,我跟着她一起下,她要上天堂,我跟她一起上〃时,我真的感动得不得了。她对孩子的那份爱,那种无私,那种奋不顾身,那种慈悲、怜悯,决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出来的,大概只有菩萨才能做到。李圣珍老师说: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艺术家、哲学家、殉道者,他与别人相比,更接近于上帝,更接近于人性中美好的彼岸。我觉得这话等于给〃教师〃这个职业下了最好的定义。
但是,在谈到李圣珍现象之际,我们可能会想:李圣珍老师的出现,是中国教育的某种希望,因为居然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有着如此的厚爱。但是,她的出现更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悲哀,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发展到由一个母亲来挽救那么多孩子的局面呢?为什么等待着她挽救的孩子会排队到10000多名呢?要是一个国家里到了千千万万个孩子需要拯救,而且把这个拯救者当做菩萨当做救星一样看待甚至供奉的时候,这意味着什么呢?
教育是什么呢?教育自古以来肩负着两个伟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人的高尚灵魂和智慧的脑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光要把酿造高尚灵魂的〃道理〃与生成智慧脑袋的〃知识〃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这样的道理与知识有个〃实体化〃的过程。
实体化,就是落实,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知道〃这样的层面,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里、灵魂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换一个说法,实体化就是将所学变成个人的实在经验。让品格融入心灵,也就是成为〃人〃,品格心灵化;让知识化为智慧,也就是成为〃才〃,知识智慧化。这就是古人讲的〃知行合一〃,〃知道〃与〃行为〃合二为一。我认为这正是现行教育的缺失之处。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操作,才能达到〃知〃与〃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李圣珍老师,她是在拯救呢,还是在教育?
我们看到,李圣珍老师考虑的是〃人〃的部分,很少涉及〃才〃的部分,在知识的传达方面,她采用的是传统的方法。中国教育要〃人〃与〃才〃一起改变才行,要是只有〃人〃没有〃才〃,这个教育还是无法完成它的使命。我们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50多年中连一个世界级的人文与科学方面的〃才〃都没培养出来,这是极其可悲的事情。
现在中国真正的教育应该做什么呢?就是让战争不再发生,不让孩子成为〃病人〃,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而找到幸福的首要条件就是教育者彻底认清知识与智慧的本来面目,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孩子幸福地学习而不是痛苦地学习。我认为教育的先锋应该做这样的事,而不是把传统教育整坏了的孩子治好,再去让他重新受那种教育。不只是拯救,重要的是让〃拯救〃这样的事不再发生。
二二为什么得四
那么,怎样才能完成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化,使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呢?比如〃1×1=1〃这样的知识,我们先教孩子认识1、2等等数字,再让背诵〃一一得一〃〃二二得四〃这样的口诀。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们的孩子都是被成人用这样的方式〃教〃着。老师说:你们要举一反三!你们要创造性运用!但是,你怎能要求一个一直〃唯记忆是从〃的孩子举一反三,创造性运用呢?如果孩子反过来这样问老师的话,他也会张口结舌,因为老师、老师的老师,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的确,当我们告诉孩子〃二二得四〃时,他们最多两秒钟就可记住,而我们就会得到成就感。但是当我们问:从〃二二为什么得四〃中你发现了什么时,他们就会一脸茫然。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从来都是先将结果直接告诉孩子,从而剥夺了他们探索、思考与发现的权利!
请问,有多少教育者在施教时鼓励孩子大胆出错?有多少教育者不是在喊口号,而是真正从心里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的道理?有多少孩子经历过由自己做主的探索……失败……再探索……成功这样的过程?他们中有几人饱尝着过程之后的欣喜,以及欣喜所带来的无穷的动力?我们的教育者几乎全都患上了难以治愈的〃教学癌症〃:喜欢学生一秒钟之内答对问题,而且必须是标准答案……
BOOK。←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