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K獠琶靼坠矗悼赡苁茄位谒锪恕N矣治剩汉罄矗馔仿坑忠樱饣赝缘氖敲藁ǎ驳艚铮侠锤芯醣渲亓耍馐俏裁矗克胙较胙剑钪彰挥邢氤隼础! �
§虹§桥书§吧§。
第38节:一、是教育,不是招数(4)
像王双喜这种孩子,一放开,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他在治疗他的创伤,在自我修复。除了打架,见了所有的老师都要往身上靠,那么大一个男孩,坐在老师腿上,让抱着,他觉得中心的老师都应该对他好,如果哪个老师不够重视他,他就会闹情绪。我们管这种情况叫做心理修复,孩子的心理伤痕是从这种情况开始走向愈合的。
现在,他已经和其他孩子一样了,不再需要单独的关注。
你今天真酷
赏识本来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为什么在中国被作为一个问题专门提了出来呢?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传统,我们的传统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成人害怕赏识会让孩子骄傲,变坏。我们从不把骄傲与自信、自主这些联系在一起。我看过一部外国影片,里面有个7岁小男孩,爱上了面包师的女儿。那个姑娘已经20多岁了。为了能见到她,每天放学都要到面包店买一个面包。有一个镜头,男孩在走进面包店之前,将两块糖塞到嘴里,使两个腮帮子鼓起来,再戴上一副大人的墨镜,做出很酷的样子,可笑极了。但是面包师的女儿丝毫没有嘲笑,很平静地说:噢,你今天真酷,晚上请我吃饭吧?男孩学着大人的样子说:没有时间。姑娘就说:噢,求你了,求求你了。小男孩拿出大男人的架势,说:行吧。
一个卖面包的姑娘,不是个教育家,连教师都不是,却知道在这种状态下该怎么做,根本没有任何吃惊与嘲笑的意思,这也是一种赏识是吧?
有一次,这个姑娘到男孩家开的餐厅送面包,男孩前去打招呼,发现姑娘眼睛哭得又红又肿。他问怎么啦,姑娘不吭声,放下面包走了。这时,有个人说:肯定是和她男朋友闹矛盾了。小男孩着急地说:我是她的第一男朋友!我将来要跟她结婚!他的妈妈,这时候走过来,说:先去洗澡,把耳朵洗干净,结婚还早呢。
在发达国家里,似乎每个人都知道孩子是怎么一回事,该怎么做,这就是传统。要是我们遇到这种事情会怎么样?好一点的,会嘲笑一通,把能表示好笑的表情全做出来。差一点的,就会大吃一惊,继而严厉地训斥:怎么这么小就想这种事情?啊?
其实,孩子从4岁就开始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的探索时期。在探索人与人的关系的早期,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最近的观察对象是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由于经历了结婚这样的事情而使他们住在一个家里永远不分开。儿童将缔结良好关系这样的行为与结婚这样的词配起对来。在配对的早期,他们因为不能够准确地把与这个词相关的内容与词正确对应,形成固定的有关结婚的概念,所以,他们就经历了一个〃试误〃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他们要跟他们认为可亲的任何一个人结婚。
如果我们知道了这是人类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探索过程,就不会对此大惊小怪,或者当成笑料去谈论它,而是像尊重大自然那样去尊重孩子的这一自然发展过程,不去唤醒孩子,避免使孩子发现自己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并为此感到羞愧或自卑。
我们所说的教育上先进的国家,是因为他们这样正确地看待人类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孩子的父母、父母的父母,再往上的祖辈就已经开始尊重儿童的这种现象,习得正确的对待这种现象的方式,并作为传统传承了下来。这些父母也许不知道为什么要平静认真地对待孩子这些可笑的错误,但他们却能正确地对待,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训斥和嘲笑的方式,他们的父母没有给他们训斥和嘲笑的传统。
如果我们的父母给我们的传统是不好的,那么为了我们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就要去研究和学习别人好的传统和习惯,不至于再听到这种话就会吓坏,觉得孩子是不是出了毛病。曾经有个笑话:儿子对父亲说,他将来要跟奶奶结婚,父亲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跟我的妈妈结婚呢?儿子反问:你能跟我的妈妈结婚,我怎么就不能跟你的妈妈结婚?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再也不会将这样的话当成笑话而大惊小怪了。
※BOOK。※虹※桥书※吧※ 第39节:一、是教育,不是招数(5)
2?孩子的快乐是教师走出职业的惯性
再来说说教师的职业,什么样的人能当老师,能吃教师这碗饭,那一定是热爱孩子热爱教育的人。我们可以不热爱服装而去卖服装,可以不喜欢种地而继续种庄稼,但是如果我们不喜欢教育,不喜欢孩子而去教孩子,那一定是一件极其糟糕的事。
因为教师的职业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未来,关系到从教师手里经过的每一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不仅每一个人的一生对他们自己来说只有一次,而且每一个孩子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家人的天……尽管对教师来说,他可能只是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
当某个教师忽视或者憎恨某一个孩子时,对教师来说,似乎他犯的错误并不是很大,但是对那个孩子和他的家庭来说却意味着全部。所以,一定是要有良知的,并且必须是热爱教育和孩子的人才能当教师。这样,我们才能像给孩子果冻那样为孩子捧来心灵的果冻。
第19层地狱
说起老师,让我想起一则笑话:一杀人犯死后被打入18层地狱,伤心得不得了。正在伤感之际,忽然听到脚底下有人唉声叹气。杀人犯很吃惊,就问:下面什么人?你住在什么地方?下面的人回答:我是教师,住在地狱的第19层。杀人犯更吃惊了,说:地狱不是只有18层吗?怎么出了个第19层?下面说:这是阎王特设的。杀人犯说:杀人就是最重的罪了,你的罪难道比杀人还要重吗?那人说:这你就不知道了,人有两条命,一是性命,一是慧命,杀性命仅伤肉体,杀慧命毁掉的可是灵魂啊。就因我生前误人子弟,杀了许多孩子的慧命,所以就被下到第19层了…… 虽是一则笑话,却道出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全部内涵。
如果从人的本质上讲,慧命的确要比性命重要。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在活着,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指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个虽然活着但却死了的人,就是没有慧命。
这就是说,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原因是在呵护、培植孩子智慧、情感的生命,要是做不到这一点,他就不配当一名老师。
说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
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能够寓教于乐也不够,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很高的悟性、平等的观念以及对于教育有非常到位的理解还是不够。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种手段,一种具体的操作方式,要使孩子能把知识化为智慧、把品格渗进心灵才行。否则,只是喊口号。古人讲,说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就是这个道理。
操作,那种技巧,灵敏度,怎么说呢?我常常对老师说:在课堂上你是什么?你就是崔永元,就是张越。要像他们主持节目那样,灵敏地抓住每一个机会,进行深入地挖掘,打开一片天地,使课堂高潮迭起,使孩子得到一次又一次品格与智慧的洗礼。你说难不难?太难了。所以,在我们教育中心,来应聘的教师很多,能留下来的很少。培养成功的,根据目前的统计,比率大概是60∶1。
中国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在一二十年的短期内成功,它必定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传统的势力太强大了。教育不像工业产品,引进一条生产线就能很快出产品。教育是改造人的事情,尤其是改造已经定型了的人,绝不会一蹴而就。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比如要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个小小毛病,需要反反复复还不一定能够改掉。那么教育呢?一旦你被传统的、应试的方式塑造了,改起来谈何容易!要是定型的老师无法改变,我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老师身上。可是,未来的老师谁在培养?传统老师。当那些培养传统老师的老师老了、退下去了,那些成长起来的老师仍然成了传统。就是这么一个怪圈。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否认未来的老师会受到现代观念的影响,就是已经定型的老师多多少少也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太慢,影响的力量太小。要是我没有搞过现代教育,没有亲自进行过教师培训,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我就不会这样说。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40节:一、是教育,不是招数(6)
搞这种教育对老师的要求特别高,头脑要特别灵活。我们的课堂就像战场,你要占领一座山头,具体怎么占领?运用什么样的战术?怎样应对随时出现的各种偶然?全得看你有多大的智慧。你是司令官,整个过程没人指导你,也来不及指导,一切全看你了。这种课堂,老师的大脑快速运转,但是讲出的话却非常少。
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孩子根本不知道你的真实意图。我们讲课堂上老师与孩子是平等的,但这是人格的平等而不是说你要完全退到幕后,你要〃假装〃退到幕后,实际上你在控制全局,只是孩子不知道而已。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实现你的目标的。家长也不知道,就连那些观摩我们的课的老师也看不出来。这也像打仗,我老爸打仗打了许多年,抗日战争、南征北战、抗美援朝全打了。打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上面要他们进他们就进,要他们退他们就退。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看了反映战争的电影之后才明白:噢,原来为了这样;噢,原来为了那样。
许多观摩我的课的人说:唉,这么简单啊,看了一会儿就走了。这些人还停留在讲得多、讲得花哨就是好课这样的层面。新选的老师也是这样,一看太简单,不好好听,轮到他讲课,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这时候再来听我的课,感觉就不一样了。越听越觉得复杂、深奥、难以掌握。再上课,越上越难,难到上不下去,后来,有些人得了讲课恐惧症,有的干脆吓跑了。
世上事就是这样:越深奥的看起来越浅显,越复杂的看起来越简单,越困难的看起来越容易。你看崔永元做主持,表面上好像很轻松很容易,但是如果细细体会话的背后,太不简单了。这就叫四两拨千斤,拨万斤。一个难题,举手之间就解决了,而且引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3?成人的义务是为孩子营造
一个美好的氛围
人是环境的产物,而环境又会显现出一种氛围。真正对孩子起作用的是这种氛围。老师是不是具有营造氛围的能力非常关键。这个氛围必须要有很高的文化含量,比如讲故事,这个故事如果从我们的老师嘴里讲出来就会形成一种氛围,但从一个文化品位不高、没有充分爱心的人嘴里讲出来,效果就会截然相反。
氛围并不是教室布置得多么美好,教学器材多么高档,氛围是老师身上散发出来的。如果老师不能散发这样的氛围,就无法吸引孩子,如果老师能够散发出这样的氛围,即使将孩子带进一座非常寒酸的小土屋里,这个小屋也会熠熠生辉,孩子的整个身心都会被老师吸引。老师的身体的语言,老师的形象、表情,老师的讲述、对答早使这个小土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相反,即便将屋子和器材置办得很好,而授课的老师不能营造氛围,这一切也会变成冷酷的刑具。
老师是什么?是种植孩子内心美好感觉的土壤。如果土壤营养丰富,庄稼就长得茂盛;如果土壤贫瘠,庄稼就会颗粒无收。
氛围的力量永远大于教育者的力量。孩子成长的氛围只有成人才能营造。成人营造什么,孩子就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心灵的果冻
氛围是怎样营造出来的呢?就是爱,就是智慧,就是老师所表现出来的口气、表情、身心等所散发出来的信息,是不是能够让孩子感觉到美好、祥和、关爱以及很高的文化品位……
老师作为整个场景中的一个部分,他如果有很高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