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与强争锋 >

第4章

与强争锋-第4章

小说: 与强争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连2007年的冬天对刘积仁应该是温暖的。在他荣膺年度“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后不久,东软股份小鱼吃大鱼,以换股的方式吸收合并东软集团,整体上市计划于当年12月25日获得了证监会审核通过。在软件外包、系统集成服务、数字医疗产品三方面实现国内领先后,东软不可避免地开始与印度同行面对面。
  而在当今全球的财经界,有一个话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拿出来讨论一下,那就是中国和印度谁的发展更快一点,人们把这叫“龙象之争”。印度总理辛格博士访问中国时,在新闻发布会上讲了这样一句话:中国的成功刺激了印度的变革。其实反过来也一样,印度很多行业的进步,特别是像软件外包行业的成功,同样在刺激着像刘积仁这样的中国企业家。在新的一轮“龙象之争”中,期待着中国和印度能够共舞,赢取更美好的未来。
  “龙象之争”
  整个中国软件外包行业之和,还不如印度Infosys(印孚瑟斯)一家的营业额—它是一头遥遥领先的印度象;东软确定了自己独特的模式,这个模式不是印度所有的—它是一条不甘落后的中国龙。
  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写到:在印度的Bangalore(班加罗尔),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新的玻璃钢材建筑拔地而起。在有的办公楼里,Infosys的员工在给美国或者欧洲的公司编写特定的软件程序,而另一些办公楼中,他们的同事在给欧美跨国公司运作后台支持系统……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已经准备好了参与全球知识型工作的竞争。“世界的竞技场已经被夷为平地”。
  目前印度的软件公司拥有超过65万名工程师,雇员总数仅次于美国。预计到2008年,印度软件业产值将达到850亿美元,其中出口50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软件业差距巨大,几大厂商一年的销售额总和还不如印度Infosys一家。
  印度软件外包行业的特点是起步早、规模大,具有语言优势,以欧美市场为主,IT教育成熟,产业集群领先;而中国软件外包行业的特点是起步晚、规模小,以日本市场为主,人力成本较低。
  第一财经:相比之下,印度有三个优势,这也是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在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第一个就是语言和天赋,印度人的数学天赋非常好,*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的。第二,印度在软件教育方面非常领先,有1?600多个软件教育机构,每年培养6万多名软件人才。第三,印度软件的产业集群发展得非常好,Bangalore的软件经营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三个问题,你觉得中国软件外包行业能否突破? 。。

刘积仁:龙象之争与中国式生存(2)
“首先谈人才问题。在国外大学的工程专业里,特别优秀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印度和中国,所以我认为个人素质没有问题。再从语言的能力方面来说,他们英文的水平,尤其是发音,未见得比中国强。”
  第一财经:是的,印度人说的英文很难听懂。
  “跟印度比,我们并不弱,问题是如何培养实用、和产业匹配的人才。这就是刚才你说到的第二个问题—教育。”
  第一财经:那会不会出现印度到中国抢人才的局面?
  “事实上现在是一个以人才为竞争核心的时代。我曾经跟印度几个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交流过,我问他们到中国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他们说是因为在印度找不到那么多人了。”
  随着软件业的急剧扩大,印度、中国不约而同地遇到了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Infosys干脆宣布未来将投入6 500万美元在中国招聘6 000名工程师,以扩大在中国的外包业务。
  第一财经:他们会大力挺进吗?
  “目前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他们宣布的计划,事实上到今天都没有实现,而且差得很远。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在中国找人也很困难。因为要的不仅仅是人,更是这个人的能力;不仅仅是技术能力,而且要有能够跟产业链条充分融合的能力。这个产业的规模扩展速度太快了,对人才的需求也很强烈。开个玩笑,如果大连今天晚上有1万合格的员工在那儿等着找工作,明天一下子就会没有了。”
  人才策略
  人力紧缺这把双刃剑既限制了对手,也限制了东软。全球软件市场竞争的背后是场优质IT人才的争夺战。
  第一财经:对人才的强烈需求会不会造成东软现有人才的流失?
  “我们去年整体的流动率不到7%,这个数字是行业平均流动率的1/2。之所以能够保持这个数据,我的体会是因为我们这个给人激情的事业。去年和今年,我们招了7 000人,是过去14年的总和。”
  第一财经:如果现在跟印度公司相比,东软有一万多人,而印度有五六万。其实人多到一定程度,公司必然会产生一个质的变化,在管理方面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
  “印度现在最优秀的这些公司在2000年的时候,大概跟东软现在的规模差不多。也就是说,它们用了差不多5年的时间,完成了过去用18年或20年间所创造的总和。只有发展到一定规模,才会以更快的速度成长。东软现在的绩效和前进的路线,正像印度这些公司几年前一样,一切并不那么遥远。”
  第一财经:东软整体上市以后,牵扯到2?600多员工持股的问题。这是不是你用来凝聚员工的一个策略?
  “从东软发展的初期一直到现在,我们特别注重让员工持股。这是让我对自己感到很兴奋很自豪的一件事,因为很多人在一起推动这个产业,而不仅仅是几个创始人。”
  除了内部千方百计留住人才,东软集团在外部积极寻找校园招募的机会。从2001年起,东软相继在大连、成都和南海建立了3所IT专业大学。截至2006年,向社会输送了6 000多名毕业生,同时为1万名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了培训。高校成为刘积仁缓解资源压力的一张好牌。
  “由于印度这个产业的规模很大,所以人才也十分短缺,整个行业的流动率在20%左右。”
  第一财经:那我们的是多少?
  “国内大概在15%左右,也有可能达到20%。Infosys自称在每100名申请人中只挑选1名,如果它1年要扩展1万人的话,它就需要从100万人中进行挑选,而印度整个国家1年也不会有100万IT专业的大学生。大连现在围绕我们学校的有6万名从事软件和服务的人才,如果这个行业每年扩张50%的话,一年就需要3万人才。如果每10人里面挑选1人,就需要30万名候选人。而整个中国1年IT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可能就只有六七十万。”

刘积仁:龙象之争与中国式生存(3)
第一财经:具体来说,东软是怎么招收的呢?
  “比如今年计划招4 000人,那么在前一年,东软就和中国的二三十所大学签订了软件合作计划,这样才能够保证这4 000人在今年能够到位。东软拥有的3所大学,相当于东软的培训机构,这就是东软的核心竞争能力。”
  第一财经:不管是民营企业家,还是中国政府,都想要建立中国的Bangalore。但这条路并没有走通,原因是什么?中国能不能出现一个Bangalore呢?
  “现在大家都求快,不是很有耐心,都觉得可能一夜之间就会怎么样,却忽略了我们的国情,忽略了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我们那个软件园当时的一个目标,是为了能够把人才吸引进来。”
  第一财经:你认为大连在软件行业有发展机会?
  “有相当大的机会。到大连来的这些外国人,大部分都跟IT相关;学生在这里受着熏陶,感受着世界的各种变化。大连将会成为全球软件外包行业的一个新的领军城市。” 
  第一财经:除了人力成本的优势外,中国的软件外包行业还有哪些优势呢?
  “今天经济的全球化,不是一个国家的全球化,也不是一个公司的全球化,是每个人的全球化的过程。这就像中国的优势未来会表现在智慧的能力、服务的质量、创新的能力,包括整个的综合成本。” 
  市场博弈
  “龙象之争”从抢人才发展到抢市场,刘积仁在这场博弈中努力为企业寻找生存之道。
  对日外包是东软的生存空间,但这种依赖单一市场和主要客户的模式存在风险。近年来,Infosys 、Satyam(萨蒂扬)、TCS(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Ltd。,塔塔)以及Wipro(维普罗)等印度外包软件巨头先后落户上海。除了服务好现有的欧美客户,此举还有瞄准日本市场准备与东软分蛋糕的意图。
  “因为东软现在有5 000多人在为日本企业服务,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能够讲日语的人,还要懂日本文化,并且要懂产品。比如嵌入式软件,现在日本需要30万工程师来支持这个产业的发展,但目前缺口为10万。”
  第一财经:由中国来弥补日本人力资源的缺口?
  “我们的日本客户说,他们没有那么多合格的人来做事情,所以现在根本就不是成本问题。中国可能缺乏其他资源,但中国最丰富、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因此,中国的人力资源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
  第一财经:中国的制造行业原来依靠的也是人力资源,你的意思是我们现在要在服务行业也把人力资源的优势突现出来?
  “全球软件外包行业的两大趋势:第一,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第二,发达国家人才的供应量不断减少。这就让那些过去并不擅长这个行业,但拥有比较发达的教育设施、重视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受益,也包括大连。按照《世界是平的》一书所说,未来的科学家也需要低成本。”
  第一财经:对,这是德鲁克讲的。世界越发达,科学家成本应该越低。
  除了有人力资源作竞争后盾,东软另外一个优势是国内外包市场。现实的国情因素导致中印两国IT产业模式的不同:印度基础建设严重不足,国内的软件需求并不大,大部分软件企业都是在国际市场上“为他人作嫁衣”;反观中国,凭借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崛起,国内市场需求的优势正在竞争中逐步显现,这给东软未来带来新的机遇。

刘积仁:龙象之争与中国式生存(4)
第一财经:中国现在软件外包行业的规模,跟印度比还差很多。我们全部加在一起还不如Infosys一家公司的营业额规模。那么,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大概需要多少年,要用哪些办法?
  “过去我们认为,外包是指由一个国家来做另外一个国家的工作。而真正的外包的定义是,一个客户把自己做不了的工作包给别人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外包的整体额度跟印度比并不小,可能规模相当,前年的数据我们还要略高一点。最大误解在于,印度90%以上的外包来自于海外,而中国的90%以上来自于本土。”
  第一财经:这也是一种希望。
  “比如东软现在给电信做的、给社会保障做的、给政府做的、给所有的电力系统做的都是外包,跟国际外包没有任何的不同,只是这些业务在国内。而由于印度国内的信息基础设施不发达,这方面的工作量就很少,所以他们更多面对的是国外市场。从这个特点出发,我们应该思考中国的IT企业如何确定一个自己独特的模式。”
  第一财经:与东软相比,印度这些公司最明显的短处在哪里?
  “东软特别重视日本市场,也特别重视中国本土的市场,而且东软还特别注重软件跟制造业的结合。如果能把这3块结合起来,东软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完全不同于印度公司。尤其是与制造业的结合,中国本身就是一个软件制造的强国和大国,如果制造业里面的软件都在中国制造,市场将是不可估量的。”
  第一财经:这3块里,我认为成长最快、有最大发展可能的是中国内需市场这一块。
  “我也认为如此。可能现阶段中国内需的市场还不够强大,但我们十分看好未来的10年或者20年的市场,这也是东软为什么要不断地坚持中国的内需市场。”
  第一财经:既然东软的重点是日本市场、本土市场和应用性的领域,那欧美市场这一块还会作很多努力吗?
  “中国的软件制造会越来越走向高端,未来本土或者跨国公司的研究会越来越向中国转移,全世界做保险的、做金融的银行都到亚太、到中国来运营,这些都会推动中国IT服务市场的发展,会给东软带来很多机会,带来很大的市场和空间。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将来在这个方面可能不会和我们产生很大的竞争,因为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我们将竞争力都倾注其中了。”
  第一财经:从阿里巴巴上市受到全世界金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