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美元刀 >

第10章

美元刀-第10章

小说: 美元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界工厂,而欧洲和日本将成为美国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加工地,那里的经济需求将无法增长,一个长达二十多年的繁荣期也就不可能出现。
  但是,尼克松政府出于冷战战略的需要,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变消灭竞争对手为扶植竞争对手,此即美国第13…2号法案。其主要措施有三:一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支持欧洲重建;二是停止拆毁德国和日本的军事工业;三是允许日元、英镑、马克等货币贬值,如战后日元曾贬值到1美元兑360日元,从而减少美国货对各国市场的冲击,并使各国有能力对美出口。
  为了把日本培养成对抗共产主义中国的堡垒,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援助,提供了大量的外资、技术、订单,给予了日本优惠的贸易政策,支持日本加入了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
  此后,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日本又成为美国军火的前线供应商,发了一笔战争财。
  1950年到1960年;仅美国累计向日本订货就高达600亿美元。此外,美国以盟国的保护伞自居,军费长期居高不下,也增加了美国产品的出口成本。这些措施从效果来看,美国采取了单方面自由贸易,而允许各国贸易保护的友好态度。
  此后,欧洲和日本生产能力得以重建,内需扩大,给美国商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欧洲和日本产品输出美国的数量不断增长。
  由于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发生了持续两年的经济危机,美国的支柱产业钢铁和汽车等部门的生产量下降一半以上,而两个部门正是日本和西德发展最迅速的部门。随后1978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后的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由最初的1~2美元/桶经过两次中东战争飙升到近40美元/桶。
  虽然石油暴涨使能源匮乏的日本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冲击。但日本的应对措施看来最得力。在萧条期间,日本企业减量经营,抑制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加强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生产能力数量扩大的投资占设备投资的比重1965 年为575%,1971年为49%,1975年下降为243%,1978年更降为153%。经过技术改造,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其中人事费下降278%,金融费节约27%,库存费用节省89%,营业所和工厂关闭节减费用95%,其他费用239%。

小试锋芒猎杀日元—1985年“广场协议”(3)
以钢铁工业为例,连铸比从1973年的212%提高到1980年的607%。日本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到035~04之间,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为076。这样,日本既有效地抑制了生产过剩,同时又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两次石油危机和高油价,成就了日本的汽车工业。被当时的美国人成为玩具的以省油为特征的日本本田、丰田及尼桑等日本汽车逐渐占据了美国和欧洲市场,至今在美国市场拥有半壁江山。
  总的来说,由于日本经济力量的强大和美国优势的减弱,使两国在政治关系上向平等伙伴关系更进一步,在军事关系上以日本防卫力量的壮大而进入了新的合作阶段,在经济关系上已经从从属转向竞争。
  日本从此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与当时的西德以及后来的统一德国成为除美国之外的最强大经济体。
  日元也因“要有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走向了与美元的对抗和国际化道路。
  二、强势日元的野心
  如前所述,法定货币的产生是黄金货币化的标志,不同国家发行的货币带来了如何兑换的问题。
  在各国货币的竞争中,英镑因为大英帝国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广袤的殖民地经济支撑,成为通行100多年的关键货币,获取了巨大的货币垄断收益,这就是黄金英镑化的过程。
  一战和二战后,美元逐渐取代英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开始了30年的黄金美元化历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货币战略和经济战略,为美国争取了利益最大化,并逐渐演变成为美国国家战略和地缘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美国人比英国人聪明,他们没有继续黄金美元化。因为美国是用黄金打败英国的,保不齐美国之后还有人一样用黄金来打败美国。
  美国人的理解是正确的。只过了30年,美国就遭到了欧洲的反击,用的武器就是黄金。于是美国就一直“妖魔化”黄金,甚至立法不允许美国居民私藏黄金。这就是所谓自由美国所做的对财富的重新定义,也是对人类智慧的最大的亵渎。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5—1971年),黄金即美元;该体制解体后,黄金是去货币化的,也就是说黄金不再是货币了——这是美国的货币战略的一部分。
  因为以当时的国际经济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情势,黄金去货币化的现实对美国最有利,这也是当时美国一大批自由经济学家包括弗里德曼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倡导履行的。他们甚至叫嚣黄金非货币化后,黄金因为失去了货币价值和功能,由于没有需求,一盎司黄金价格会跌到6美元。
  如果他们看到黄金现在每盎司1000美元的天价的话,美国货币之父弗里德曼肯定会死不瞑目的——虽然本书也多处引用了他的观点。
  去黄金化后的各国货币之争就完全体现到汇率之争了,这背后就是政治军事外交等国家实力之争。美国是最强大国家,美元是最主要的世界货币,美元的崩溃意味着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从这些因素讲,非美元货币与美元对抗,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不对称战争”,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所以说汇率是美国的战略武器毫不过分。事实上,本书讲到的货币战争其实就是各国如何被战败的过程,没有任何悬念。
  1985年9月;应里根政府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的邀请;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五国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会议达成了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下调的决议;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小试锋芒猎杀日元—1985年“广场协议”(4)
其背景是,1955年之后的18年里;日本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发展;索尼、日立、东芝等一大批电子企业从模仿到创新;把产品行销到全球各个市场。在美国的扶持下;1985年;日本GDP超过1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3;出口总额42万亿日元左右;其中对美国出口额为568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312亿美元。同年;日本外汇储备也达到279亿美元。
  就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同时;美元已经占据了全球货币的霸权地位;然而这个霸主却给日本经济带来多次的伤害。美国利用霸权地位增发货币;把自己的战争开支以及经济危机的成本向全球摊派;不仅造成日本巨额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同时也打击了日本企业。根据统计;1960、1968、1971、1973年四次美元危机;日元先后两次分别贬值789%和10%,增加了日本的出口竞争力,而美国呢,自20世纪世纪80年代初期,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而这也一直是欧洲日本一直强烈要求和希望的,于是顺势而为,召开了这次以日元升值为主题的国际会议。
  “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与此同时;日元拉开了不断升值的序幕;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日元兑美元升值111%,也就是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日元兑美元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日元兑美元升值41%。
  在这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代表的美国当局以及以弗日德·伯格斯藤(当时的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为代表的金融专家们不断地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水平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在美国政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最低曾跌到1美元兑120日元。
  与之前的对抗欧洲汇率,逼迫非美元货币升值的阻力相比,这场逼迫日元升值的协议;顺利得让美国人都想不到。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事后回忆说,最令人吃惊的是当时日本的大藏大臣竹下登;主动提出允许日元升值 10%以上;这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甚至竹下登在表示愿意协助美元贬值时;还大度地说:“贬值20%;没问题”。
  1987年G5国家再度在法国罗浮宫聚会,检讨“广场协议”以来美元不正常贬值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以汇率调整来降低美国贸易赤字的优劣性。结果是此期间美国出口贸易并没有增长,而美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内巨大的财政赤字。于是罗浮宫协议要美国不再强迫日元与马克升值,改以降低政府预算等国内经济政策来挽救美国经济。也就是说,“广场协议”并没有解决当时美国的贸易赤字,而日元与马克升值对其经济疲软的状况根本于事无补。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日本主动作出如此大的让步呢?虽然日本银行行长天丰雄后来解释说:“日本政府对当时美国日益上升的保护主义感到惊慌;准备接受一次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以缓解对美贸易关系”。其实,日元升值的背后隐藏着日元国际化的图谋。

小试锋芒猎杀日元—1985年“广场协议”(5)
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虽然削弱了出口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但日元能够兑换更多的美元;也让日本的财富大幅增长。于是;日本拉开了对美国资产的收购潮; 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更重要的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美国人惊呼,狼来了。
  在这之前,对英美两大帝国因为其英镑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所占据的优势以及对他国经济的盘剥,作为受害者的日本太清楚不过了。
  日本知道,作为国际货币最大的好处就是把风险给别人;安全给自己;因为企业都用自己的货币;它不存在汇兑风险了;然后兑换风险都给人家;兑换多;风险就多。而当时,同样是出口大国的西德已经开始货币国际化的进程;最高时西德马克占国际总储备货币18%的比例;成为继美元之外的另一种主要货币。
  1978年12月;日本大藏省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1985年;日本贸易总额高达 3052亿美元;日元不断升值;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日元所占比重也达到8%。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日本外汇审议局于1985年发表了《关于日元的国际化》等一系列官方文件或协议;正式推进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挑战美元霸权。
  但是日元国际化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日本是当时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每天大把收进美元;把日元花出去的机会并不多。还有,如果持续保持日元顺差,日本发行的日元就都转回来了,就会造成市场上日元的匮乏——这就是前面提到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特里芬之谜”,也是美元流动性泛滥的理论基础。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日本首先瞄准了东亚。日本利用资金雄厚的优势;开始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大量发放日元贷款。
  1972—1982年;日本对东盟五国的直接投资总计为 10166亿美元;1960—1978年;日本向东南亚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总额为35亿美元;而在中国;北京地铁一号线、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武汉长江二桥等项目建设中都使用了日元贷款;靠着这些贷款和援助;日元在亚洲国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化。
  1990年;在日本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为80%;虽然仍大大低于美国的506%;也低于德国马克的168%;但却超过了英镑30%的1倍以上。
  由于在日元国际地位上升的过程中美元的国际地位相对下降;所以;世界就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并存发展的趋势。应该说,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初见成效。
  但是, 1997年;一场席卷东南亚的经济危机爆发。这场危机中;日本本来有机会稳定日元的汇率;树立东南亚国家对日元的信心。然而;和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