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行天下-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件的起因是我和江苏苏宁交电公司因为货源而大吵了一架。
那天,我在办事处正忙得不可开交,苏宁的人来电话找我。你为什么卡我的货?电话里的人一张口就是咄咄逼人的口气。
我云里雾里地问:“谁卡你的货了?”
敢做就要敢当!他们都说是你在厂里让人卡我的货。
他们是谁?我甩了一下头,问:“你是在哪里进的货?”
格力电器驻南京第二办事处。
什么?第二办事处?格力在南京的固定办事处是我不久前设的,格力电器有限公司在各省区设立固定办事处,便是从这一年开始的,(此前,虽然没有固定办事处,但格力业务员中有一些会在自己的分区设仓库存货,不过无论是在安徽还是在江苏,我都没有设,主要是觉得这样一来要分神花钱去照管,不如直接存在经销商的仓库里合算。)我只设了一个办事处呀,格力几时在南京又有一个办事处呢?
可能是我的疑问使来电人语气缓和了下来,他说:“你现在给我们发货吧,只要给发货,就不和你计较那么多了。”
我跟他亮了底牌:你去五交货拿吧,他们是格力的总代理。
怎么个拿法,什么价钱?
我把价格表给他们传真过去,没想到苏宁方面的火气又上来了:“怎能么搞的?你们格力怎么一点不守合约?我们不去五交化拿,只跟你要货。!
天气热,工作紧,大家脾气都好不到哪里去,我也不耐烦了,跟对方在电话里吵了起来,越吵火越大。直吼道:“你们跟谁签的合约,就去找谁!”
一放下电话,我就感到眼前火星乱撞,抓起茶杯灌了一通,心想苏宁真不讲理,怎么就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呢?(说起来也是不打不成交,几年后,苏宁成了我们在江苏的经销商之一。此是后话。)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抓起电话就打回了珠海总部。公司也不明白,表示要查一下,但还没等到公司查,苏宁的人已带合约直奔珠海了。
原来,是那个苏南地区的业务员看到格力在南京打出名气来了,悄悄地跟来省会开了个店,将产品倒流回省会卖,且先发货后付款,按公司供应价加3个百分点,安装费按70%来结算。可能是苏宁公司货要的多,他周转不过来,苏宁又打听到格力驻南京业务员是我,于是吵上门来了。
这个人,真是。江苏几十个地级市,人口全国最密,宁沪线上的苏锡常等无一不是富裕的地方,他还要来抢南京市场,这不是自乱阵脚吧?拿着企业的产品做无本生意,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而且,这多麻烦呀,公司在南京有总代理,他在南京卖出货也不能由南京的商家给他开支票;进货也得从苏南绕个弯,否则就会被公司发现。
其实,那位业务员在苏南也没能做出大成绩,1993年度,他销售1000万还不到(跟去年相比,算进步不小)但80%是在南京卖掉的,我光在南京就卖掉了3650万元。加上安徽市场的业绩,这个年度我的销售额近5000万,仍是格力排名第一的业务员。
但这件事的影响太坏了,事关格力在江苏的信誉问题。
就在这年年底,公司将苏南业务员炒掉了,并由此而制定了一套纪律,以约束各地业务员的行为。
1993年秋,格力改造第一期工程竣工,特别请了我们的销售大户江苏五交化的钱总去。钱总拿着金剪刀,和包括北京来的一位轻工部副部长等一起为格力剪采,场面相当热闹,许多新闻媒体的记者都来了。
我很兴奋,这意味着我今后的舞台可能更广阔。
1993年,我在南京的销售额达到3650万,整个市场的销售额接近5000万。从这一年开始,江苏市场的被动局面被彻底打开了,格力在一个空白的市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华东地区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这一年,南京市场给我最深的启示就是当我们遇到最大困难、最大阻力的时候,当市场希望我们作出改变与之相适应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怎么办?这些启示使我在1994年的品牌大战中能冷静处世,以不变应万变,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 攻占南京)
在那场惊心动魄的空调大战中,在一片降价的争吵中,朱总向躺在病床上的我征求意见。我拖着一个生病的身体跑遍了南京市场,调查、了解后答复说:”不能降,降价是头痛医脚!”我独持己见,顶住压力,将”宝”押在了天气变化上。此役之后,格力在江苏市场全面打开,成为空调界”三足鼎立”中的一足。
1994年度,我把安徽交出来,专门做江苏市场。对此 ,有人说我傻。因为安徽市场是我经过千辛万苦才打开的,放弃它等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拱手让于他人。但我并不这样想,从局部考虑,由于江苏比较富裕,市场潜力比安徽要大得多;从全局、从公司的整个前景考虑,格力空调要想在全国打响品牌,若白白放弃市场太可惜了。我有能力、有信心、也有经验把江苏市场的工作做好,而且,比安徽的工作做得更好。
我做好了思想准备,拿出初到安徽的那我份信心,准备在江苏市场上大干一番。然而,由于此时空调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已经明朗,残酷的品牌争不可避免,一场在中国市场上从未有过的空调大战在等着我。
1994年春节一过,江苏的气候怪怪的,长江流域的梅雨季特别长。虽然江苏轻重工业、农业都相当发达,是做空调好地方,但是低温阴雨的天气一路下来,整个4月(空调经销旺季的第一个月)基本上没开过市。
我一边紧锣密鼓地做着空调销售旺季前的准备工作,一边焦急地期盼着炎夏的到来。不仅是我,几乎所有的空调厂商家都在翘首等待,等待……
每天的心情都如阴雨的天气一样烦闷不安。
正在这个关头,我又因为一场意外车祸而躺在医院里了。
作为业务员,我的工作之一是帮助代理商开拓二级市场,把格力产品出去。每天都在东奔西跑,而反馈回来的消息没一件让我开心。因为厂家竞争激烈,阴雨连绵又令空调成了真正的”冷货”,大型的百货商场拿起架子来了,厂家想把空调摆进去零售,得先交30至40万元的”入场费”。这简直是拿刀子宰人!跟五交化商量后,我们决定把眼光主要放在做家电的专业商店和专业空调经销商方面。格力后来进大商场少,80%走专业经销商的专卖店,伏笔就是由此埋下的。
话说1994年4月下旬的一天,五交化汪总约好和我一起去苏北煤城徐州。一早我就起来了,在约定的地点等候。8点多种,正是上班的高峰期,大街上人流车流汇成滚滚洪流。我因为心里有事,一不留神,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撞倒在地。
当下,我感到腿部一阵钻心的疼痛。骑自行车的小伙子把我扶起来,一个劲儿地道歉:”对不起,我要不要扶您到医院看看?”
在这节骨眼上,我怎么能跟他去医院?我也不是个娇生惯养的人,经常在外面跑,磕磕撞撞总在所难免。于是,我责怪了对方几句,就放他走了。
这时汪总的车也来了,我揉着腿,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汪总问:”怎么了?”我满不在乎在说:“被自行车撞了一下。”汪总问:”一点小伤,没事,快点去徐州吧。”
一路上,腿上的伤疼痛难忍,可能是伤到了骨头,我硬忍着,不让汪总他们看出来。脸上的汗一层一层地出,汪总还安慰我说:”天气马上就会转晴的,天气一热,你的心情就会好的。”
谁知,我这路上一忍,更大的麻烦就来了。当天晚上,我的腿肿了起来,而且,头也感到昏昏沉沉的。我的心一沉:我的天呐,要这节骨眼上,可千万别闹出什么毛病出来呀。
办完事一回到南京,我马上去医院检查。医生给我量了体温,低烧。医生说:”撞伤只是诱因,你前一段肯定疲劳过度,搞不好要大病一场,得赶快住院。”
这是4月28日的事,我以为住个把星期就可以出院了,没想到”伤筋动骨一百天”,这一住就近两个月。
在医院里,我一直处于发烧状态。整日躺在病床上,看着外面阴雨霏霏,我的心情特别烦燥,头脑里甚至萌发了回珠海的念头。但转念又一想,如果回去了,不是意味着将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吗?
我还是应该坚持,完成今年市场上的任务。
所以,尽管我躺在床上,还是从各种渠道打听安徽、江苏市场上的变化。这一了解,我就在这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在病床上,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儿…从各处传来的信息都表明,一场空调大战将不可避免。
“欲应天下之务,先审天下之势,”通货膨胀”这东西又一次从教科书上走下来,成为中国人的实际感受,那一年的通胀率为18%,是1988年以来的高峰,甚至有很多人担心会不会发生像1988年那样的挤兑银行和抢购风暴,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也直接影响到了空调的生产和销售。
从以下几个方面,不出这场空调大战的必然性:
从生产厂家这方面来说,那一年,由于空调市场上的形势一片大好,竞争也空前激烈。全国的空调器生产流水线已有150多条,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台以上(后实际生产380万台),加上进口货,将有700万台空调进入1994年度的市场,而市场需求据预测仅200万台左右(后实际销售250万台)。空调厂家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广东、江苏、浙江的生产能力排在前三名。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与青岛琴岛海尔公司中,于1993年秋签订了合资兴建三菱重工海尔(青岛)空调机有限公司的协议。三菱乃日本空调业的霸主,此举表明日本空调制造业已来中国抢滩。日本由于泡沫经济崩溃造成普遍的不景气,日元升值,产业调整,制造业越来越多地转向海外设厂。以前,中国市场所见的外国空调除了进口货就是俗调”水货”的走私产品,”六五”期间,我国进口空调的数量比国产多;”七五”期间,进口数量有所下降;”八五”期间,作为进口配额产品,需进口许可证、关税高达100%的空调,进口量继续受到控制,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比国产空调价格高出80%甚至一倍,对国产空调来说冲击力也就不那么强烈。但合资厂出现后,合资产品肯定会将两间的价格差缩短,众空调厂家都感到了压力。
所以,国内空调厂家无不在利用有限的时间拼命发展,况且从国外引进生产线,有的厂进口的空调器检测实验设备,比国家测试中心还要齐全先进。1989年,有关部门抽查国产空调,合格率仅为54。2%。1993年夏季,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在市内大商场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作比较检测,一些国产名优空调机质量已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名牌的水平。格力、科龙(和格力差不多时间改名的顺德产空调)榜上有名。
商家方面的情形也有变化,去年的空调大战,使苏宁那样的专业空调经销商队伍壮大起来。
前面提过,空调与彩电、冰箱不同,它从工厂出来时只是一个半成品,要安装好了以后才可以使用,还要跟踪维护。过去,空调用户主要是社会集团,其自身大多具备安装维护的能力,不存在这方面的困难。如今进入千家万户,情况就不同了。各厂家年产量增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如果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每一个城市设立经销点、组建安装维修队伍,要耗大量的人力财力。专业空调经销商出现之前,空调器基本上是在百货公司、家电公司、医疗器械公司等地方出售,一般市民买了空调,就由商场委托当地的安装工程队上门为顾客安装。但是,随着空调销售量的增加,首先经销品种较多的百货公司就按规定不能经销空调器,空调必须进专卖店,由有专业技术力量的经销商经营。
1994年,在中国各大空调销售热点城市,应运而生的空调经销商迅速崛起。他们一部份原来就是搞批发或零售的商家,销售包括空调在内的商品,当空调销量越来越大后,他们开始自组安装工程队,如苏宁公司、五交化公司空调部等;另一部分是由安装工程队发展起来的,他们先是承接空调器的安装维修业务,有能力之后就拓展销售业务。至于在电器城租一个小小的地方,专做批发,不做安装维修的经销商,则属散兵游勇,多不胜数。
经销商的经营规模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十来二十平方米的铺面,营业面积上千平方米,营业额数以亿计。1994年以前,经销商的毛利一般为15%,卖一台空调的利润有700至1000元。但在大战中,如1993年5月的南京,利润也曾跌到卖一台空调才30元至60元。所以,专业空调经销商从诞生之日,就处于”发展、淘汰、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