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石油真相 >

第25章

石油真相-第25章

小说: 石油真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持在50%左右,但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俄罗斯中央银行正在考虑进而减少美元的持有量,增大加拿大元等其他货币的比重。截至2008年10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据说外汇的60%至80%是美元,不过有消息称中国正在加快向美元以外的资产转移。专家普遍认为,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元急剧贬值后,中国已提高了欧元等其他货币的比重。
  海湾产油国的原油和天然气出口主要是用美元结算,因此美元占外汇储备的80%至90%,卡塔尔投资局在2007年拥有约600亿美元的资产。但该局在两年时间里将美元所占比率从99%降至40%左右,欧元占到了40%,英镑占到了20%。
  美国在世界外汇储备中的下降,会导致美元的进一步贬值。由于世界各国将会减少购买美国国债,因此美国经济的前景有可能会更加不明朗。把美元做为世界通用的储备货币是因为美国的信用机制和美元的印钞机制,因为美国超级经济体的实力,但是随着这种信用机制屡屡受到挑战,美元的地位遭到了实质性动摇。
  当欧元对美元发起挑战,如果欧佩克成员决定将欧元作为石油计价和贸易的货币,美元的地位就更加危险了。2000年,一向和美国不和的伊拉克戳中美元这一软肋,萨达姆正式宣布用欧元,而不是美元做为石油的结算单位,就凭此点,伊拉克遭受美国给与的战争处罚顺理成章。消息一出,美元当即贬值,其他那些有意用石油牵制美国的国家,像利比亚、伊朗、委内瑞拉等也纷纷表示愿意使用欧元进行石油交易。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加入欧盟,欧盟大有取代美国成为欧佩克最大客户的势头。对欧佩克而言,使用欧元来进行石油交易便是一种必然之举。萨达姆开得“欧元结算石油”的好头已经难以遏制了。中东、南美、俄罗斯都兴高采烈的讨论用欧元结算石油的事宜,2006年伊朗正式建立起以欧元作为是由结算货币的国际石油交易所;俄罗斯更是不管美国的脸色有多难看,2007年也开始使用卢布结算黄金和石油。
  石油和石油国家的机会来了。石油资源无国界,石油交易无论是现货还是期货完全在一个全球化的交易平台上交易考量。这使石油自然物质资源得以和货币直接结合起来,不用考虑某一国不稳定的经济实力。石油的货币化的趋势以石油的稳定输出和稳定增长为基础不可逆转。石油完全能够跟黄金挂钩,成为一般金融等价物。石油国家更考虑推出石油计价结算的新机制,催生其他石油货币的诞生。虽然海湾国家想要打造新的石油货币的行动在目前尚处在“蠢蠢欲动”的酝酿阶段,美元也不可能轻易把其与石油之间目前的关系拱手相让给其他币种,但这种趋势的确使世界的金融体系和货币的格局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且,这些微妙的变化似乎更加促使美元牢牢抓住石油进行套利,使石油的金融属性更加突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油价背离供需基本面
第三节 石油与国际金融投机
  一、油价背离供需基本面
  自2003年至2008年,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大约上升了8%,美元对全球主要货币贬值超过了25%,而国际油价的增幅却高达277%之后开始大幅回落。这样剧烈的震荡的油价,已经脱离了石油供需关系的基本面,完全是投机资本炒作的结果。
  金融投机的炒作完美的运用了心理因素来操纵油价进行套利。在投资者需要的时候,把一切能够影响到石油价格的因素放大,利用一切可能的理由来实现多空套利,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解读高油价的各种理论层出不穷的原因。那些所谓的理论,其实不过是金融投资者们利用的口实,而真正促使油价高涨的根本原因其实是金融资本的投机炒作。
  石油业界共识“目前市场心理学胜过供求关系等基本原理。尽管全球石油供应并不短缺,市场还是担心供应紧张。” 导致油价飙升的并非市场供求不平衡,更多是出于投资者妙用石油消费者的心理担忧。
  中国著名国际能源专家,《能源改变命运》作家陈新华博士一语见第:“油价不光是供需平衡的反映点,也不在是反映石油生产边际成本的一个经济学概念,而是包含这一切而又无法准确衡量和预测的经济金融学概念”。
  英荷壳牌石油公司CEO范德维尔明确表示:“我们没有看到物质上的短缺,没有汽车因为加油站缺油而在油站前排队等待加油。这和市场心理有关,而你无法预测心理。”
  金融大鳄索罗斯在美国国会就油价高企的听证会上都曾明确指出,如果谁还去相信所谓供需基本面决定着油价的走向,那就让他见鬼去吧。
  索罗斯做为金融大鳄之所以不留余地如此表述,正因为他所掌握的业内对称信息资料表明虚拟交易量大大出超实货交易量的正常比例关系,而价格涨跌规律偏离传统经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金融投资者并非都对石油本身感兴趣,真正让投资者们关注的是金融资本是不是能赚到更多的钱。明星分析师纷纷预测石油的长期供应危机,称国际油价攀升势头难以阻挡。巧妙地利用一切可以推高油价的手段和借口哄抬油价。作为高盛公司的分析师,阿尔琼·穆尔蒂因为其一个又一个耸人听闻的预测而成了石油市场的话题人物。他做出了关于油价“更加糟糕”的预测——原油价格很快将上涨到每桶200美元。这样的言论无疑激发了投机者们的幻想,使他们认为油价套利存在更多的空间,更拼命地将油价疯狂推高。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2008年7月10日宣布降低对全球长期石油需求的预测,称因能源节约,2030年的石油消费会先前的预测低。在当天公布的《世界石油展望》中,欧佩克预测203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达到每天亿桶。而不是前一年预测的每天亿桶。然而就在这个对于需求减少的预测发布之后,油价并没有随之降低,反而冲高到147美元以上,更明显的此时此刻供需基本面对于油价的影响是少之又少的。欧佩克预测本年度全球石油需求量为每天8690万桶,该组织成员国的石油开采量占世界的40%。2007年至2008年,石油价格上涨了不止一倍。欧佩克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从2007年中期的每桶71美元暴涨至2008年7月每桶140多美元。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欧佩克秘书长巴德理在被问及将如何稳定和降低油价时强调,增加石油产量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他说:“在市场和库存中有足够的石油。即使价格达到了每桶135美元也没有必要增加产量。”
  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矿业资源大臣阿里·那伊米反复重申,沙特认为导致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投机,并称沙特准备为客户提供它们所需的所有原油。然而,疯狂的石油金融炒家根本不管这一套,只是一味地强调需求有多么旺盛,以之为理由单方面做出供需不平衡的结论诱导市场,推高油价。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高油价的受益者
有人一定会问顽童,在这一轮油价疯狂上涨的过程中,利润究竟被谁拿走了?
  在以石油为套利介质的金融投机炒作中,除了顽童曾在前面提到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投资机构从油价上涨中获利外,资源国和石油康采恩也成为了大赢家。德国《商报》7月23日的文章中称,在全球能源用户抱怨价格居高不下的同时,2008年石油康采恩的赢利水平正迈向新高。据估计,如果下半年油价维持在目前的水平,全球10家最大的独立石油企业全年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中获得的新增营运利润总额可能会超过150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3,而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可能与此类似。这样的情形在石油行业的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远远超过了近年来平均15%的成本增长。油价被推高的原因就不必探究了。
  仅以行业领头羊埃克森美孚公司为例,估计原油价格每上升1美元就会为其额外带来4亿美元的净盈利,天然气价格每上涨美元盈利就再增加2亿美元,如果以2008的价格水平为标准,那么埃克森美孚在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方面的税后收益就在250亿美元以上,每季度可达100亿美元。
  2008年第一季度,10家主要独立石油企业净盈利增长1/4,第二季度这一趋势加快。即使这样,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CEO德马尔热里还曾在石油价格超过每桶134美元时告诉媒体,如果把购买力考虑在内,眼下的油价“不算特别贵”。德马尔热里说,油价回落到每桶80美元以下的可能性不大,并且,“和其它消费品相比,石油并非特别昂贵的能源”,“从购买力角度来看,一桶石油的价格比1974年时更便宜”。1974年受第四次中东战争影响,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0美元。
  此外,石油物流机构如船运公司也随着运费翻倍的增长成为了油价上涨的受益者。
  

三、高油价的牺牲者(1)
然而有赢家就有输家。
  2004年以来,Amaranth、新加坡中航油和曾经名列全美国第十二大私人企业的SemGroup相继倒闭,使其成为了金融投机的牺牲品。
  1、中航新赌“空”沉船
  “赌可能是人的天性,我经常会以某种‘赌’的精神,致力于公司的发展”。2004年3月国有控股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像陈说的一样他确实在以赌博的方式经营公司,而且是一场以输为结果的豪赌,使这家在8年之内增幅800倍资产的公司在短短的8个月后,赔到资不抵债,以破产收场。
  回顾一下这家公司的创业史,是可用辉煌来形容的;这家公司成立于1997年,公司成立之初,相当困难,公司只有两名人员、没有办公场所、欠债万新元,还清债务后的启动资金只有万新元。总裁陈久霖临危受命,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中国航油的净资产已经从1997年的万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增幅高达800倍。顽童对陈久霖的魄力才能至今钦佩有加。
  但“上帝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专属进口权”带来的高额利润已经不足挂齿,他雄心勃勃地准备在新加坡期货市场中进行石油衍生品交易。在原油价格位于每桶35至39美元的区间时,喜欢赌的陈久霖,毅然认定石油价格下跌,且至少会出现涨停,开始“做空”。
  然而可以操作的国际油价有意跟陈久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国际对冲基金利用伊拉克危机、俄罗斯尤科斯震荡、阿拉伯恐怖袭击等国际事件的放大效应哄抬油价。直至2004年10月,国际油价仍然涨势如潮,国际油价暴涨40%,在此轮涨价中,决不排除陈久霖中了国际做多集团的陷阱。
  2004年9月份,中航油同一家投行的石油衍生品签定合同,中航油与该公司约定:石油10月份的平均价格不会超过每桶37美元。实际上,在期权合同生效期间,每桶油价平均上升至美元,中航油因而每桶损失了2###美元。
  2004年10月份,国际石油价格达到美元时,中航油的油品期货合同已经高达5200万桶,中航油所持有的作空期货合约如果不想出现亏损,就必须将交易时间一再后拖(简称转仓),同时还需要付出相当于交易额5%的保证金;如果无法补足保证金,将被交易所强行平仓。为了转仓及应付保证金追缴,该公司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金、原本计划用于并购的亿美元联贷及6800万美元应收款项几乎全部用完。
  2004年11月份,对新加坡高等法院的“宣誓证词”称,中国航油的未实现亏损已达3580万美元,但“顾及实现亏损对公司的不利影响,公司将部位转仓至2005及2006年。”
  陈久霖在给新加坡法院的一份资料中称,国际上有家银行鼓励他进行期货期权交易,并提供优厚的贷款条件。中国的国企在海外面临着如此险恶的市场环境,如果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再不健全,等于睁着眼往对方设计的火坑里跳,仍浑然不觉。
  2004年11月29日,以赌经营的陈久森,最终没有在这场金融游戏中走远。中航油因误判油价走势,在石油期货投机上亏损亿美元。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令,公司总裁陈久霖在事发数日后被停职,并搭机回国接受调查。

三、高油价的牺牲者(2)
2、美国SEMGROUP难逃劫难
  与其同病相怜的还有SemGroup公司,作为全美国第12大非上市公司,常年运作50万桶/天石油现货交易的业界巨头,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