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真相-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肆收购西方五花八门的廉价资产正使亚洲主权基金迷失投资方向。
在对西方银行的战略持股中我国损失惨重,最近国家阻止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收购德国德累斯顿银行的提议,而且表示中国未批准任何收购外国银行的大型投资。这与2007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7年中国国家主权基金斥巨资收购银行股权。由于当资本对投资高回报提出信用保证要求的时候,垃圾往往就被用铂金和钻石包装起来并被高价抢购,中国和日本在这方面着实吃了不少亏。用我们辛辛苦苦以牺牲多方面利益换来的外汇储备换来的不过是西方国家甩给我们的几百吨纸印票据,而中国真是难以选择。
投机带来的羊群效应会使金融透支达到极其恶劣的情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下对世界经济造成影响,而金融被透支到一定程度也会被金融海啸来恶意补偿和惩罚。
三、下一步将透支什么?
大家在议论,投机泡沫由“繁荣思维”这样一种社会性传染病所引起,而这种思维又是不断上涨的价格所催生的。随着泡沫扩大,一部分持怀疑态度的人开始放弃自己的判断,因为他们觉得其他人不可能全都搞错。我们应该将目光集中在当前对于金融海啸的社会性传染病上,因为群体思维会把繁荣放大,也会把衰退放大。
与此同时,金融透支所引发的一系列灾难性的危机正一步一步地向人们的生活逼近。
在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又经历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之后,下一步,美国人或许在接近一个更令人担忧的泡沫——生活水平泡沫。
在过去的几年中,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工人的工资总额没有任何增长。这意味着其并没有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建立一个基础。但是,现实情况是,尽管收入水平近乎停滞,美国人每年的生活水平都在改善——通过借钱消费,他们假装自己的生活水平一直提高,事实上过去几十年一直如此。美国人一直以来都以少攒钱,多借钱,并且花更多的钱为骄傲。但是这种行为却制造了一个连美国人自己都分辨不清的幻象:他们的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2005年美国个人存款率出现负增长,但是即使是那样也没改变什么,因为房屋仍然在升值——一路攀升的房屋价值意味着房屋净值没有减少。
但是,现在股市回到了8年前的水平,房屋价格跌至5年前水平,但是个人债务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高,平均工资也没有任何实质性增长。他们没法再假装生活水平仍然在提高。
2007年,随着次贷危机的发生,信用卡债务急剧增长。房屋净值这个“自动取款机”瞬间关闭,因此人们将最后的目光转向剩下的唯一的“轻而易举”的金钱来源,也是所有的债务款项中的代价最昂贵的——信用卡借款。自从信用卡债务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的增长速度——2007年的第三、四季度,前者超过了后者8%,2007年5月份则超过了7%。很明显,目前人们已经将信用卡视为收入的替代品。
于是,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悄到来。信用卡债务,就像贷款债务一样,被银行打包,变为证券出售。美国最大的信用卡债券银行花旗银行集团2007报告说,他在第二季度因为这类证券损失了亿美元。因为这类证券的购买者发现贷款违约率和利率日益增长,认为债务价值较之花旗银行所认为的要少。总的来说,在5个月中,全国范围内的信用卡债务证券下跌超过一半,因为他们的风险性更强了。这意味着,信用卡的发放者将向顾客挣更高的利率,而且因为银行不能像过去那样清除债务,他们能够借给信用卡持有者的钱也有所减少。信用卡这一消费资金来源将要很快关闭。
然后怎样呢?下一步美国人将转向何方借钱?
也许,最后的结果是生活水平的泡沫最终不得不缩小或破裂。要换取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只能努力赚钱,而不是努力借钱。
回想中国最初推行信用消费的年代,有这样一个故事被广为传颂。中美两国的两位老妇人,在去世之前一个说“我在死之前终于用自己这辈子的积蓄买了一栋房子,我可以闭眼了”;另一个则说“我在死之前终于还完了这辈子买房子的贷款了,我可以上天堂了”。前者是中国人,而后者是美国人。当时,这个故事在讽刺中国人的消费观念的时候大大吹捧美国所谓的“超前消费”理念,将这种“今天花明天的钱”的“寅吃卯粮”观念奉为先进。然而时至今日,再听到这个故事,似乎味道有些不同了。毫无节制的超前消费最终带来的是“生活水平泡沫”爆裂。
金融透支之后,我们还将透支什么?文化价值!
顽童大胆的预测,在金融透支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将逐步向文化透支升级。而顽童对文化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特定的人类族群生存和作为的标准文字表述。文化透支则是人类特定族群对生活方式和作为准则的超前透支,文化透支所带来的终极危机则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公司机构的破产还仅仅是个开始,像1929年和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如此透支下去,恐怕第三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最违心的要求补偿的方式也就不远了。
第一节 为什么石油成为金融套利的介质
让我们会到石油价格的主题上。
以全球化全史化的视野,使用石油资源六元素理论的这一新的资源认知工具对油价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过程中,石油做为资源杠杆,正实现着由于千百年来人类对资源的极度透支所带来的补偿,这一补偿的形式是以高额金融套利通过承受相关风险来实现的。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人类社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到达了金融资本经济的阶段,金融套利才越来越凸显出来,成为了石油价格涨跌的真正原因。
那么,石油为什么成为了金融套利的首选介质呢?
顽童认为,石油之所以能够成为良好的金融套利介质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石油特殊的难以获得的资源属性能够满足机构和投资人高价套利的愿望。
石油做为深埋于地层之下的资源,由于其资源地位的重要性,各种可靠信息严重缺乏,这无疑为加剧石油价格波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曾有美国学者认为“石油的前景一片漆黑”,问题在于,要对石油资源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有关生产、消费和库存储备的各方面数据,但是由于各种人为的和非人为的因素,目前我们所能够掌握的这些数据现在基本上都是不可靠的,于是,没有人知道石油的情况究竟会变得多糟糕,“世界石油市场并不比奥勒诺科的重油透明多少”。而这,恰恰是机构和投资人所期望的——没有透明度就意味着可以用任何理由和借口来进行金融炒作套利。于是大家就看到了顽童在这本书开篇带领大家回顾的诸多解释油价的说法。那些所谓的原因,都不过是金融套利恶意抄作油价时可为所用的口实,当资金完成金融套利操作时,这些借口在市场转移后便什么都不是了。
“石油产能达到顶峰了”吗?
“库存储备不足造成油价走高”吗?
“供需不平衡,新兴国家的需求是促使油价高企的原因”吗?
“石油涨价是个阴谋”吗?
“闲置热钱流入推高油价”吗?
“资源国家封存油田影响供给”吗?
“地缘政治与反恐影响油价”吗?
“文明冲突殃及油价”吗?
“美元贬值拉高油价”吗?
“战争热点区域的紧张局势推高油价溢价”吗?
这些我们在第二章中所提到的解释高油价的原因都可以作为是金融套利所利用的借口罢了。
此外,从2003年开始,油价由从前的25美元之内一路飙升至147美元以上,套利的冲程不断加大,使石油成为了金融套利的优选介质。试问除了黄金哪一种商品的涨价幅度能够和石油一拼高下呢?金融投机者们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一块肥肉,想尽一切办法搜罗可以继续推高价格的理由,“让多的更多”的马太效应在这时也更加淋漓的体现出来。
与套利冲程加大相伴,价格浮动的振幅增大更为石油成为金融套利介质提供了条件。油价的波动从最初的几分、几毛逐渐增多,经历了在一元以内、一至二元间波动的阶段,然后又慢慢上升到在三五元之间震荡,并最终加大到十元。顽童曾经在前面的章节里提到过2004年置身于NYMEX的交易池中见证石油价格在每桶54至55美元之间波动的过程,那时候的情形如今依然历历在目。 九十年代初刚刚迈入石油行业大门的顽童眼看着油价在“美分”层面波动都已经心潮起伏了,哪里还敢想像油价会有一天一下子上涨十来美元。可是短短几年,当油价已经冲至近每桶150美元关口时,四个月的时间又跌回到60美元的水平且还有下降的趋势。人们谈论涨跌幅度的数量级已经不能和那时同日而语了。如此大幅度的变化无疑为“短时间、高强度”地实现套利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也使得金融投机者们更加宠爱“石油”这个套利宝贝。
更重要的是,石油交易的投资门槛对一般的投资者来讲可谓高不可攀,从而更有利于大型机构投资炒作。简单来说,石油交易的投资和股票投资不同,需要一定的准入制度,上百万美元的抵押金才能有交易资格,不是随随便便的“散户”都能参与其中的。您说手里有点儿闲钱,投资石油吧,买个一千桶屯着,对不起,没有这么一说儿。小规模投资机构即使能够参与其中也因为交易中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撑而望尘莫及。如此一来,便更有益于大型机构投资人进行操作。再加上石油不同于粮食等其他产品,其生产消费不受季节的限制,正是这些有利于实现金融套利的特点,让机构和投资人盯准了石油,不断的采取各种套利手段,将石油价格一次又一次地推上了高峰。石油不会发霉和受潮的质量稳定特性有别于粮食和棉花被选为最好的金融套利介质。
第二节 石油与美元的游戏
正因为石油拥有的上述特点,使其成为了良好的套利介质。因此也使石油的货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美元的贬值无疑更加加剧了这种趋势。
美国成为世界政治和经济领导的关键在于美元是世界第一大储备和交易货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全世界在战前建立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结构瞬间瓦解,法国的金融体系萎靡,英国濒临崩溃,德国则成了几个国家的占领区,日本更是元气大伤。而大洋另一边的美国则颇有耐心地审视着这种变化。直至1944年,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构建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将黄金的价格固定在每盎司35美元,美元由此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贸易的基准,掌控了世界贸易体系。20世纪60年代,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等石油生产的大户联合,建立起“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1975年,经过多次谈判后,欧佩克终于和美国达成协议,同意只用美元对石油进行定价。这种美元垄断国际贸易体系的局面直到欧元的诞生才得以转变。而在此之前,全世界没有一种货币能够威胁到美元。
欧元的崛起以及金融海啸的爆发使得作为美国经济实力的象征的美元地位发生了动摇,随着欧元的出现,美元债券在世界债卷中所占比例开始下滑,欧元债券明显抢占了美元债券的市场。使美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统计,各国金融当局,所持有的外汇储备,折算成美元累计约为万亿美元,其中美元约为万亿美元,约占63%,比2007年末下降了一个百分点。在欧元诞生的1999年,美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一度达到70%以上,2001年6月曾创下了73%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后处于下降的趋势。进入008年,欧元所占比重从原来的18%左右上升到了27%,创下了历史新高,在此期间,日元从原来的6%下降到了3%。
另一方面,自2002年以来,美元对其他世界主要货币一直存在贬值的趋势,油价因此攀高。世界各国为了规避货币风险,纷纷增加其他货币的持有比重。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世界金融海啸,更加剧了这种趋势。
市场方面普遍认为俄罗斯和中国在外汇储备方面也在开始对美元敬而远之。截至2008年8月8日,俄罗斯外汇储备超过5900亿美元,其中美元和欧元各占45%。一年前美元还维持在50%左右,但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俄罗斯中央银行正在考虑进而减少美元的持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