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一模仿就失败 >

第14章

一模仿就失败-第14章

小说: 一模仿就失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感谢苍天,你的厄运都不会有所改变。”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面对逆境呢?下面这个人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一个从平凡到不平凡的女孩   

  曾经,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个极为平凡的女孩子。她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长得不漂亮,上的大学也很普通。她唯一的爱好是写作,而且写的都是非常离奇的故事。没人欣赏她的这些远离人间烟火的故事,也没人欣赏她本人。就连她的父母,也把她那异常活跃的想象力看做滑稽的怪癖,反对她把时间浪费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上。   

  在大学里,她和一个男孩相爱了。他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然而,他却受不了她那些奇思妙想。约会的时候,她会突然给他讲一个刚想到的童话,让他兴味索然。最后,他终于不胜其烦,弃她而去。他的理由是:“你已经23岁了,但似乎永远都长不大。”这次失恋对她打击很大,因为她确实很爱他。   

  毕业后,她离开伤心之地,来到了她向往的浪漫之都葡萄牙。在那里,她找到一份英语教师的工作,业余时间则继续写作。不久,一位风趣而有才华的年轻记者走进她的生活。在一段时间的交往过后,她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并有了一个女儿。但她耽于幻想的老毛病又来了,这让他苦不堪言。于是,他们的婚姻很快就走到了尽头。几年间,她在感情上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   

  祸不单行的是,离婚不久,她就失去了工作,甚至无法在葡萄牙立足,只好回到英国,靠社会救济金和亲友的资助生活。除了不是无家可归,她们母女说有多穷就有多穷。在父母和亲友们的眼里,甚至在她自己的眼里,她都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她没有停止写作。不过,只有她那还不懂事的女儿愿意听她的童话。   

  命运的改变,是在一次旅途中。那次,她坐火车从曼彻斯特到伦敦,一个瘦弱的、戴着眼镜的黑发小男孩进入她的视线,她被这个小男孩深深吸引住了。天赋的想象力、多年的生活磨练,让她一瞬间文思泉涌。她决定赋予这个小男孩一种神奇力量,让他能面对任何困难。回到家,她铺开稿纸,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世界童话史上最著名的一个形象诞生了。他是一个瘦小的男孩,戴着圆形眼镜,前额上有一道闪电状的伤疤……他叫哈利?波特。而她,就是《哈利?波特》丛书的作者——英国作家乔安娜?罗琳。   

  作为一个贫穷的单身母亲,刚开始创作哈利?波特丛书时,罗琳面临很多困难。因此,她的处女作《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前后共写了5年。由于住的屋子又小又冷,她常带着女儿,到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去。在女儿的吵闹声中,她把想好的故事写在小纸片上。         

▲虹桥▲书吧▲BOOK。▲  

第38节:第六章 钻石就在自己家里(5)         

  然而,这部她呕心沥血的作品问世后,并不被出版商看好。她多次寄出书稿,均遭到拒绝。最后,一个出版商勉强出版了这本书。没想到,该书一上市便备受瞩目,好评如潮。短时间内,销量便突破百万,令全世界都大吃一惊。   

  从此,罗琳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她成为举世皆知的大作家、亿万富婆。   

  美国哈佛大学曾延请罗琳为学生们演讲,面对那些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罗琳选了“失败的额外收益”这个题目,演讲中,她发表了以下观点:   

  现在,我不会站在这里对你们说失败很有趣。我生命中的那段时间非常灰暗,那时我不知道我的书会被视作神话故事的革命,我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要持续多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任何曙光都只是希望而不是现实。那么我为什么还要谈论失败的收益呢?只是因为失败意味着脱离“非我”。失败后,我找到了自我,不再做另外的人。我开始把我全部的精力放在我关心的工作上。假如我在其他方面成功过,我可能就不具备要在自己领域内获得成功的决心。我变得自在,因为我经历过最大的痛苦。而且我还活着,我有一个我为之自豪的女儿,我有一部旧的打字机和不错的写作灵感。我在失败堆积成的磐石般的基础上重建我的人生。你们也许不会经历像我那样的失败,但生活中无法避免失败。永远不失败是不可能,除非你活得过于谨小慎微,这样倒还不如没有在世上生活过,因为你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从以上节录的这一小段演讲词中,我们或许能悟出来:是什么赋予了罗琳改变命运的神奇“魔法”。   

  人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改变不了的逆境。印度诗人泰戈尔说:那命中注定的不幸,我已经把它迎接在心坎上,因为在我的心里住着战胜一切不幸的天神。身处逆境时,与其满腹牢骚,不如坦然接受,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入手,努力工作,设法改善自己的处境。   

  6。4永远不要放弃   

  一次,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遇到一个年轻的农民,农民向克雷洛夫推销自己的果子:“先生,请买个果子尝尝吧!因为我是第一次学种果树,所以这筐里的果子有点酸。”年轻人的诚实得到克雷洛夫的赞许,于是他买下了几个果子。然后作家又说,“小伙子,千万别灰心,将来你一定会收获甜果子。不瞒你说,我的第一个果子也是酸的。”“你也种过果树?”年轻人惊奇地问。“不,我的第一个‘果子’,叫做《用咖啡渣占卜的女人》,这是一个剧本,但没有一家剧院愿意演,现在它还躺在我的书桌上呢!”克雷洛夫自嘲地说。   

  罗马并非一日造成,成功亦非一蹴而就——这,确实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无不像克雷洛夫一样,走过了从失败到成功的艰难历程。是否能凭自己的毅力坚持下去,是失败与成功的一道分水岭。正如居里夫人所说: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用自己不懈奋斗的一生,为这句话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8吨与1克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亚?史科罗布斯卡,生于波兰一个贫寒的家庭。年轻时代,她进入巴黎大学攻读物理学及数学。在大学4年里,她每天的生活费只有6角,只租得起一间带有一扇天窗的小房间。房间里没有电灯,也没有暖炉,一到冬天,她经常冻得手指僵硬。睡觉时,她把床单、衣服、毛巾一股脑儿全盖在身上,即使这样也冷得发抖。为了节约时间和金钱,她平常只吃面包、奶油,喝点淡红茶,结果有好几次因饥饿而晕倒。有一次她在教室前晕倒后,老实告诉医生:“事实上,我已连续几天只吃一点樱桃和萝卜。”   

  艰苦的生活没有影响玛丽亚对于科学的热忱,她全身心投入到对科学的探索上。后来,玛丽亚和一名年轻的科学家培尔?居里结婚了。从此,就有了居里夫人这个称呼。   

  居里和玛丽亚一样,也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科学,年仅35岁的他,已经是法国科学界的一流学者。两人结婚之初,生活十分拮据。新婚夫妇只能踩着脚踏车去乡村度蜜月,午餐吃点面包、乳酪和水果,晚上则住在简陋的旅馆中。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39节:第六章 钻石就在自己家里(6)         

  婚后第3年,居里夫人准备写博士论文,她研究的课题是:金属铀为何会产生放射线?从这个课题出发,居里夫人开始了伟大的探索之旅。她的研究范围包括各种化学物质以及数百种金属,希望找到能产生放射线的神奇元素。居里最后也中止了自己的工作,和妻子一起专攻这个科学之谜。   

  几个月之后,居里夫妇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物质,这种物质产生的放射线能穿透石材、铁和铜,其放射性比铀还要强200万倍。居里夫人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镭”。   

  这一发现在科学界引起巨大轰动,因为如果此发现属实,数世纪以来所确立的基础科学理论将被彻底推翻。于是不断有人提出异议,要求居里夫妇提供证据。也就是说,那些人必须亲眼见到这种所谓的“镭”,才肯承认居里夫妇的发现。   

  从1898年开始,居里夫妇不懈地工作了整整4年。他们希望从矿石中提取“镭”,以证明这种物质的存在。他们工作的实验室,是用医学部的解剖室改造的。这个地方就像个废弃的旧仓库,环境很差,煮药品或矿石时产生的浓烟,呛得人喉痛眼肿。这是化学历史上耗时最长的实验之一,而且一开始他们收获甚微。在这4年之中,居里一度绝望过,他向妻子抱怨,认为在机会成熟之前,应暂时停止这种希望渺茫的工作。但居里夫人说服丈夫,发誓把这项实验坚持到底。后来,他们煮沸了8吨矿石,终于成功地提炼出1克镭。   

  居里夫妇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们因这一重大发现,双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居里夫人,这是否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她说:“不!在那栋没有地板的破房子里,虽然生活艰辛,但那些潜心于科学研究的日子,却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这种能够不断放射能量的“镭”,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医学上,它成为对付癌症不可或缺之物。居里夫妇如果获得镭提炼法的专利权,那么他们毫无疑问能成为巨富,不仅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还能建设一座设备精良的研究室,做进一步的研究。但居里夫人认为这种做法违背科学精神,因此放弃了自己的专利权。1911年,居里夫人再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以其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和执着的精神,成为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女性之一。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这句至理名言,被我们传诵了上千年。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也有类似的论点,他说:“斧头虽小,但多次砍劈,终能将一棵坚硬的大树伐倒。”一个人,只要选对了奋斗的方向,然后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6。5力量来自思考   

  英国文学家渥波尔说:“这个世界对思考的人而言是喜剧,对感觉的人而言是悲剧。”   

  思考是人类的特质,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才能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贡献更多的东西。   

  化学家拉瓦锡年轻时学习很勤奋,成天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一刻也不懈怠。一次,他的老师见他又在摆弄仪器,就问他:“你清晨在干什么?”“在做实验。”“那你上午在干什么?”“在做实验。”“那下午呢?”“也是在做实验。”“晚上呢?”“还是在做实验,”拉瓦锡不无得意地说:“我午夜12点才睡觉,第二天清晨5点就起床做实验……”最后,老师问他:“那你什么时候在思考呢?”拉瓦锡一时间懵了。直到老师走了,他才如醍醐灌顶一般,心想:是啊,如果没有休息和思考的时间,做再多的实验又有什么用呢?   

  从此,拉瓦锡仍然勤奋地做实验,但他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用于思考,这让他的学业突飞猛进。   

  英国哲人培根说:“把思考权交给别人,自己就不会走路了。”如果没有一定思考的时间,任何人都不可能取得伟大的成就。有些人成天忙忙碌碌,看上去很勤奋,其实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工作,而忽略了思考的价值。实际上,孟子所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道理,到今天仍旧没有改变。         

※虹※桥书※吧※BOOK。※  

第40节:第六章 钻石就在自己家里(7)         

  前苏联学者伊凡?叶夫里莫夫指出:“一旦科学的发展能更深入地了解人脑的构造和功能,人类将会为储存在脑内的巨大能量而震惊。人类平常只发挥了大脑功能极小的一部分,假如人类能够发挥大脑功能的一半,将轻松学会40 种语言,背下整本百科全书,拿下12 个博士学位。”    

  如何发挥人脑这种巨大的潜能呢?最佳答案还是“思考”。   

  思考究竟有多么重要?人类的思维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爱因斯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想入非非的爱因斯坦   

  有一次,喜剧之王卓别林的一位影迷给他写了封信,信中说:“您的电影世界上每个人都看得懂,您一定会成为一个伟人。”卓别林在回信中写道:“我更加钦佩您,您的理论世界上没有人看得懂,但您已经成为了一个伟人。”   

  给卓别林写信的那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