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叩问中国经济 >

第13章

叩问中国经济-第13章

小说: 叩问中国经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人士大声呼吁,“中国制造”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紧急关头。
  【相关政策】
  创建自主知名的家电品牌
  目前工信部正在加紧制定《关于加快我国家用电器自主知名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经过前期调研,预计将在2010年上半年出台。这将是工信部继2009年12月25日印发《关于加快我国家用电器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之后的又一个针对家电品牌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我国家电业正进入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产品种类丰富,产业链完备,并具备了较强的集成创新能力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6823亿元,出口额357亿美元,从业人员93万人,冰箱产量4590万台,空调产量6850万台,洗衣机产量3900万台,小家电产量约5亿多台。其中空调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80%,冰箱、洗衣机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40%。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附加值低、高档次产品与国际一流企业产品相比竞争力较差;出口仍以贴牌加工为主,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营销渠道建设尚不完善。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导致我国家电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充分显现,加快行业转型和品牌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据业内人士分析,品牌建设一直都是企业自主进行,但此番在不长的时间内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促进品牌建设的文件,可以看出政府在努力促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同时也预示着中国品牌将要走上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另外,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对国内市场也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核心技术的不断掌握,一些关键技术、元件将不必再依赖进口或是缴纳专利费,这将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使国内消费者使用上价廉物美的产品。
  【专家声音】
  *:产业链末端的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附加值是相当低的。一个产品能赚10个点的利润,估计我们的制造业只能拿到1个点的利润。有人说这与我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不相匹配。但是,我们并不是什么世界工厂,我们的生产创造如此低的利润,又怎么能够享有这个称号?之所以我们所掌握的利润低,那是因为我们的制造业仅仅是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末端。这条产业链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以及加工制造。而前面六个因素确实最赚钱的环节,比起最后一个加工制造环节,他们所创造的价值甚至是加工制造的9倍。可悲的是,这些环节大多不为我们所控制,我们只不过占有了最后一环。而这一环,也正是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生产过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七章叩问中国制造:民族企业何时才能升级?(3)
世界工厂其实离我们很远,要想真正实现世界工厂的美誉,就必须在上面的六方面加以整合,使这些环节能够掌握在我们手中,那样产品的附加值才会大量提高,中国制造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叩问中国制造:十元的玩具,我们只拥有其中的一元?
  世界工厂,这个曾经让我们自豪的称号,在金融危机下似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防御力。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产品竞争力减弱,宏观调控在某些方面的失误,他们的消极后果终于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显露出来:广东、浙江等地的企业纷纷倒闭,广东一地的倒闭企业就有五万多家。在这场如此浩大的“倒闭潮”后,我们不禁要问,是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太大,还是我们企业本身太脆弱?
  其实,在这场危机中,包括现在的后危机时代,也有一些企业表现出抗压的一面,像典当行、电子商务等。如果我们觉得这些企业不算是制造业的话,那也有些制造业的抗压能力是比较强的,但这些在“逆势飘红”的企业都有些特点,在我们观察其发展模式后,会发现这些企业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不仅仅制造产品,也就是说,在他们企业的运营里面,制造只是其中一块,除此之外,还负责产品的设计、采购、运输等等。而真正能让他们抵得住冲击的,也正是这些被我们常常忽视的部分。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中国加工的玩具,再出口到美国,售价是10美元,而我们中国在这10美元当中却只能拿到1美元。我们所说的附加值低,也就是这么来的。如果在改革开放初期,资金、技术我们都没有,这时依靠庞大的、廉价的劳动力,为外国加加工,这或许也是致富的办法,但在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深陷于这种模式,那就显然不能跟上时代了。
  似乎我们的主流意识从没有走出这个圈子。我们的制造业,真的只集中在制造这一块中,而且我们平时所提倡的种种改革改良似乎也是围绕着制造这一块来展开的。我们说产业升级,很多地方政府响应了,并积极行动,结果却还是在制造这一领域中,不管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愿不愿意,全都搬迁至外地,代之以资金技术密集型。造成的结果,不仅企业在转换中经历了痛楚,大量职工失业,而且转换后的企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并非很强。有些地方做得更彻底,他们觉得既然产业升级了,那么像做打火机、产袜子之类的企业就没必要存在了,只有那些计算机、生物制药之类才能够得上升级,于是那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企业要取消,把地划出来让给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以上种种改革改良,带来了巨大的阵痛,却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真正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只能拿1美元的原因,因为我们即使做得再多,也只不过是在改变这1美元的内部结构。技术密集型代替了劳动密集型,我们只不过把本来廉价劳动力的那部分价值份额换成了技术,但最终结果,仍然没有冲出这个1。
  那其他的9美元包括哪些呢?产品设计、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等,就是除了制造这个环节之外,一个产品从设计到最终售出的中间所有环节。这些基本上是属于企业的软实力方面,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正是这些软实力构成了一个产品的最主要价值。
  制造领域,只要把员工训练一下,几乎可以让任何国家的人来做。而许多外企之所以选择我们,那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廉价。而且,制造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与过度开采,那些西方国家本国内无法容忍这些负外部性,就把这最简单却又耗能最大的一个环节转移到了中国。由于操作简单,因此在整个产品价值中所占比重也很小。
  而其他环节,却基本上全是依靠脑力劳动,或者是属于服务行业。像设计环节,一件衣服的畅销,制造是最基本的环节,但是也正是因为最基本,它的价值也就显得并不重要,因为市场上的衣服几乎每件都有质量保障。就如同我们在比较两个人时,更多的时候我们不会去在意他平时遵纪守法,因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绝大多数都是能做到的。同样在做衣服这个领域中,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质量也成了互相比较的一个并不太过关注的因素。这时候,一件衣服能否吸引顾客买下来,关键是看它的设计款式,设计的好坏能直接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而这个印象很多时候则可以决定消费者的意愿。可是,我们对于这个却并没有完全重视,或许企业已经注意到,但我们整个文化环境,传统观念,教育体制并没有支撑这个设计产业的发展。当实用至上的我们把艺术看成旁门左道,只依靠一些被称为“另类”的人去坚持,这个产业怎么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呢?
  再比如运输,如果我们能将发货点与最终市场地之间的距离降到最低点,也就是减少在途时间,这样也意味着运输成本降低,储备费用减少,那么企业的利润必定会大幅提高。比如青岛啤酒,在进行运输信息等方面的改革后,到2003年青岛啤酒的库存由以前的七万平方米降到现在的三万平方米,而且在300公里以内的订货当天可以送去,300公里以外的第二天可以送达。而之前,即使在深圳收到上海下的订单,也只能由深圳发货,而不能由附近的嘉兴来发货。这样一比较,就知道单单在运输上我们损失了多少,但我们却把全部精力投放到了造公路铁路上。于是,有心也好、无心也好,企业也只好放弃设计或者运输领域。
  既然我们知道了问题本身,那就应该对症下药,谁都不愿意永远只拿这1美元的份额。而要完成这一转变,不仅需要企业不懈努力,政府也应当努力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叩问中国制造:制造业升级会导致大量下岗吗?
产业升级是我们很早就提出的战略规划,由于我们之前一直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因此,为了能够真正由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处于中心地位的制造业升级,成为重中之重。
  但是,我们在这个升级过程中,也走过很多弯路,其中之一就是对这个升级的错误认识。我们一直以为所谓的升级,自然是用新的代替旧的,用结构复杂的代替结构简单的。在这种认识下,我们在引导制造业升级的问题上,开始走极端。具体表现为,把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迁到别处,而不管他愿不愿意;取消那些生产简单消费品的企业,代之以像计算机之类含有技术含量的企业。这种变换的结果是,大量员工失业,企业变革造成一些生产简单消费品的企业生存环境更加恶化,而新发展起来的那些技术密集型企业或许并没有多少抵御风险的能力。表面上是升级了,可是事实上我们却输了。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升级?升级有时候并非是具体形象上的变动,更多的可能是内在结构的变化。它的中心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也就是说,本来我们在10美元中只占1美元,现在我们向2美元、3美元前进,而不仅仅在1美元内部结构变换上下功夫。而要做到这点,就需要从我们仅仅是制造这一层面扩展开来,向设计、运输等领域扩展,其实也就是做到产前产后一体化,从原料采购设计开始到产品最后的出售为止,中间的所有过程都牢牢地把握在我们企业之中,这样就是升级,就是我们所说的提高附加值。
  我们看这个步骤,没有技术改善之类的口号吧?我们也不用我国技术落后来为升级缓慢做借口了,但或许有些人觉得所谓的升级太过简单,这不就是生产完产品把它送到市场这么简单吗?主观上想想的确是很简单,但是不简单的是要把这运输时间压缩到最短,要把仓储存货时间压缩到最低点。比如本来要30天运输的,我们现在用10天来完成它,你说这个转变中我们的利润能提高多少?这提高的利润就是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再比如设计方面,我们现在要么是接受外国的设计样式,只是按照模样进行生产,要么完全本土设计。前者,我们拿不到设计这一块所产生的价值,往往这部分价值所占比重还比较大;而后者,我们虽然自己做了,但是设计出来的样式比起外国来,似乎相差太远。于是,在竞争面前,我们也只好替别人作嫁衣裳。尽管没有硬件的替换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这些软件方面能力的提升却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提高附加值的升级远比仅仅是替换机器的升级难得多。
  我们既然知道替换机器的升级要造成大量劳动力的失业,那么整合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升级又会怎么样呢?当我们突破了制造领域,向设计、广告、运输等领域拓展时,单单从这些部门的增多来看,就业人员也是增多的。一个良好的设计团队,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员吧?一个广告策划团队,也需要人员吧?为了提高运输效率而所做的很多外围工作,需要人员吧?如果每个企业都这样做,那我们整个国家的就业人口能增加多少?那当然是个不小的数字。
  再让我们来看这部分新增加的就业人口,会有什么特点?一个初中文化的让他做设计、广告策划估计困难吧?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艺术天才广泛存在,但从总体上说,还是需要有经过系统训练过的人员来担任,这样,我们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就有出路了。当我们仅仅受困于制造层面时,那些简单的劳动,根本不需要什么大学生来完成。我们国家拿出不多的教育开支来扩招,却并没有想过扩招之后这些大学生们该如何安排,结果导致如今大学生价值严重被贬低,毕业就是失业成了无奈的哀叹。难道国家花费这么多财力,学生耗尽大好的青春时光,就是为了做最简单的手工劳动,抑或是直接面临失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