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悠着点,别太累 >

第19章

悠着点,别太累-第19章

小说: 悠着点,别太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赚500元花600元可就惨了。我是说,当你的开销大于收入,就表示你有麻烦。  我曾认识一个人,收入很低,但还住公寓。他借了10万块钱创业,结果他拿着这钱带老婆孩子去迪斯尼乐园玩了6个礼拜,回来时  连给孩子买新鞋子的钱都出不起了,他的家人从此再没好日子过,而他为了弥补破洞,几乎葬送在无尽的工作上。  他因为没有学会控制开销,付出了很大代价。我想你应该也已  经注意到了,当前有许多年轻人禁不起欲望的诱惑,胡乱花钱,入不敷出的结果,使自己不得不举债度日,被钱搞得焦头烂额。  现在你希望向我借钱,我需要一定程度的保证:1000美元按每年20%利息计算,每周10美元从工资中扣下还我,我已经明确写下,希  望你签字认可。  有一点你得记住:“财富指的是你生活品质的程度,而非你赚钱  的多寡。”  很多人以为自己的命运早已被写在星相书上,谁也改变不了,其  实错了!你的命运是你自己写成的,你每天的生活累积成你的命运,惟一应对你的生活负责的,只有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才能有力量去  改变它。  你的父亲:洛克菲勒  现代人常说:不懂得花钱的人就不晓得赚钱,不懂得享受的人就不懂得生活!这句话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关键是如何处理好  花钱、赚钱与享受的关系,从这封信中,我们或许能得到 一点启示。许多人整天为钱疲于奔命的状况当然有很多原因,但如何对待自己的  欲望,把有限的精力分配恰当,确实是我们现代人应当补上的一课。    

当过总统的花匠
一位外国游客到法国旅游。  一天,他走进一个美丽的花园。花园里花红草绿,小径洁净。别人告诉他,这都是在这里侍弄花草的那位老花匠的功劳。游客听罢,便想去看看这位老花匠是如何工作的。  游客观察到,老花匠不但修枝剪草的技艺娴熟,而且干得特别认  真投入,于是,便决定高薪聘请他到国外去工作。  可是,当这位游客发出邀请后,这位老花匠却说,我在我自己的国家生活得很好,我很热爱我这份工作,我不想离开这里。外国游客有些失望,但又不死心,因为他打心眼儿里欣赏佩服这位老花匠。于是,他向这里的人打听这位老花匠的经历和背景,人家告诉他,这位  上了年纪的花匠曾经是法国的总统。  做总统,当名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代表意味着一个人的成功,从总统的宝座上走下来,从名人的光环中退出来,乐做一介平民,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则是对成功的超越。曾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扭转乾坤、重振雄风的福特汽车公司原董事长皮特先生,在他63岁的时候,高高兴兴地要求退下来,这比他应该退休的年龄提早了18个月。得知皮特先生要退休的消息后,斯坦福大学等好几所著名大学邀请他担任要职,但他都婉言谢绝了,他说想要尽量花时间在家人身上。  一个人越是放不下过去的包袱,心灵的负担就越重,也越过不好  今天的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  好汉,自己没有必要总是去充当英雄的角色,或者去留恋好汉的影  子。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自  己总不能老拿过去的东西来衡量现在的行动。假如整天生活在回忆  和炫耀之中,自己将永远与愚蠢和痛苦相伴。    

忍与争
忍与争,是两种不同的处世方法,它不仅可以表现一个人自身修养,而且可以反映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在忍与争的关系上,我国古代文化历来比较强调“忍”的作用和意义。孔子在《论语》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说苑·丛谈篇》  说:“能忍耻者安,能忍者存。”杜牧在《遣兴诗》中也说:“忍过事堪  喜。”民间还有“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的俗语。忍,一直被  当作一种美德为人所推崇。许多事实也证明了忍的重要性。  《史记》中《廉颇蔺相如传》就讲了一个胸怀大局、相忍为国的动人故事。蔺相如在廉颇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之下,以忍为上,不与之争斗,从而维护了将相之间的团结,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也表现了他为人处世的气度。  相反,如果争而不忍,不仅可能乱“大谋”,而且可能“误了卿卿性命”。就拿晋朝那位大富豪石崇来说吧,他在任荆州刺史时,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之后便忍不住与贵戚王恺斗富,想争个高低。更为可悲的是,他还不忍孙秀的小辱,以致遭到孙秀的报复,惹来杀身之祸。  的确,在许多情况下,遇事是忍还是争,反映着一个人的胸怀与风度。心高目远、志大气宏者,大多不会在意义不大的小事上去争,他们往往会忍而让之,不予计较。  清代中期有一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祖屋是毗邻。起屋造房时,两家父老  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各不相让。张老先生修书京城,要张英出面干预。张英不以为然,在回信中写了一首诗对家人进行劝导,诗曰:“千  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把院墙主动后退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院墙后退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  巷道。两家人后来前嫌尽弃,相安无事。  相反,一个人如果心眼狭小,胸无大志,就会锱铢必较,凡事都不  能忍让,非得争个你死我活。元朝学者吴亮说:“能忍者,必能立天下  之事。圮桥匍匐取履,而子房韫帝师之智;市人笑出胯下,而韩信负  侯王之器。噫,可不与忍欤!”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有志向、有抱负的  人是不会因“小不忍”而乱“大谋”的。当然,也有一些有野心、搞阴  谋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企图而“潜伏爪牙忍受”。如拜杨贵妃为干  娘的安禄山,自阉进宫的魏忠贤等人便是。他们怀着个人野心的  “忍”,与我们提倡的“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忍”有着质的不同。  然而,讲“忍”的同时,更要讲“忍”的原则,并非事事都是“忍”的  好。在日常生活中,无关大局的生活琐事、小事,我们可能用“忍”去宽容对待;但在工作上、事业中,尤其是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就  不能一“忍”了之,而应当仁不让,据理力争。比如,晏子使楚时曾多  次遭到楚国人的侮辱与奚落,如果他忍气吞声,不去巧妙地与对方进  行“智斗”,齐国就不可能改变弱者的形象,晏子无疑就会成为没有铮  铮骨气的“窝囊废”。  因此,忍要忍得有意义,争要争得有价值。如果说争而不忍是小  人,那么,忍而不争就是弱者。在人类社会,争,可以说是人类生存与  发展的基本方式,如“竞争”、“斗争”、“争论”等都是为了“争”得一  定的位置,一定的利益。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争”的意识,不讲原  则,不分是非,万事皆忍,逆来顺受,就会导致软弱可欺、任人宰割的  “奴隶主义”,是没有任何作为和出息的。  “忍”的目的是为了“争”,“争”的方式可以是“忍”。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是为了灭吴兴越。在吴越争胜的  斗争中,他“争”的方式就是“忍”。只有忍,才能争,只有争,才能胜。  任何忍都必须有限度,如果无限度地忍下去,就会无限度地受欺  侮,直至淘汰,甚至灭亡。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就曾对这  种忍性极好,忍得近乎麻木的人,发出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  感叹。  任何争都必须讲方法,有分寸。疯狂地去“争”、不讲策略地去 “争”,不仅争不到想得到的,甚至可能失去已经争到的。有理、有节、  有力地去争才是最明智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抓住每一个便  宜就去占,适当地放宽自己的心态,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该占的便宜  绝不能眼红。有了这样的心态,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很好交往,你也会  很轻松。  该忍时就不要争,该争时就不要忍。在争中忍,在忍中争,二者融会贯通了,才能在为人处世中表现出非凡的气度、风度和力度,才  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得与失
古希腊时期,曾有一位学生问哲人苏格拉底:“请你告诉我,为什  么我从未见过你蹙额愁眉,你的心情总是那么好吗?”苏格拉底回答  说:“因为我没有那种失去了它就使我感到遗憾的东西。”  苏格拉底的好心情与他的得失观是密切相关的。  人生总是这样: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总有所得。一个人总  是患得患失,心情能够好起来吗?能不感到身心疲惫吗?这也喜欢, 那也想要。只想得、不想失的心态最终会让你自己永不满足自己已  有的,总是盯着别人的,这样是可悲的,也是可怜的。  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断地追求想得到的东西,但得到  之后,终会撒手而去,化作尘土。正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所唱  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  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  多时眼闭了。……”  这并不是看破红尘,客观事实也确是如此。在历史的长河里,任  何人都只是来去匆匆的过客,谁也不可能永久地拥有什么,凡得到  的,终究要失去。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得失中,如何才能让短暂的人  生变得更富有意义和内涵。  159  人是有需求、有理想、有追求的动物,在有生之年总是想得到而  怕失去更多更好的东西。然而,人生不是一个只进不出的无底容器,而是一个有得有失的代谢过程。  一方面,有所得必有所失。一个人的岁数在增大,生命的定数就  会减少;走向了成熟稳健,就会失去无忧无虑的童真;有了一个夫妻  恩爱的家,就会失去单身时的无拘无束;埋头笔耕而有所著述,就会  失去一般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一旦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明星,言行举  止就会失去相对的自由。这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面对人生的得与失,人们怕的不是得,而是失。明确了得与失的  这一辩证关系之后,才会在得失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33岁时就成了美国第一个百万富翁,43  岁时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独资企业—— 标准石油公司,每周收入达  100万美元。然而,他却是个只求“得”,不愿“失”的资本家。一次,他托运百万美元的货物,在途经伊利湖时,为避意外之灾,他投了保  险,但货物托运顺利,并未发生意外,于是,他为所交的150美元保险  费而懊悔不已,伤心得失魂落魄,病倒在床上。他的这种患得患失、锱铢计较的思想观念给他带来了不少烦恼,使他的身心健康受到了  严重伤害。到53岁时,他“看起来像个木乃伊”已经“死了”。医生  为了挽救他的性命,为他做了心理咨询,告诉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  失去一定的金钱,要么失去自己的生命。在医生的帮助和治疗下,他  对此终于有了深刻的醒悟。他开始为他人着想,热心捐助慈善和公  益事业,先后捐出几笔巨款援助芝加哥大学、塔斯基黑人大学,并成  立了一个庞大的国际性基金会—— —洛克菲勒基金会,致力于消灭全  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和无知。洛克菲勒把钱捐给社会之后,感到了  人生最大的满足,再也不为应该失去的金钱而烦恼了。他轻松快活地多活了45岁。  生活像一团火,能使人感到温暖,也能使人感到烦躁。经受了得  与失的考验,人生就会变得和谐快乐。  对于得失,态度要坦然。所谓坦然,就是生活所赐予你的,要好  好珍惜,不属于你的,就不要自寻烦恼,此其一;其二,就是得失皆宜。  得而可喜,喜而不狂;失而不忧,忧而不虑。  这种态度,比那种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态度要开朗,比那种得  不喜,失不忧的淡然态度要积极,要有热情。因为患得患失是不理智  的,得失不计是不现实的。该得则得,当舍则舍,才能坦然地面对得  与失,找到生活的意义。这样的得失观才是比较客观而又乐观的。对于得失,认识要分明。在生活中,有的得不是想得就能得的,  有的失不是想失就可失去的;有的得是不能得的,有的失是不应失  的。谁得到了不应得到的,就会失去应该拥有的。当嗜取者取得不  义之财的同时,就失去了不应失去的廉正。因此,当得者得之,当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