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谁来拯救美国 >

第6章

谁来拯救美国-第6章

小说: 谁来拯救美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们,更是仿佛进入了天马行空的忘我境界,把所谓的金融创新发挥到了极至。
  据统计,1990年时,道…琼斯工业指数从2000多点开始上涨,到2000年时,其数值已经放大到了12000点左右,市值上涨近六倍,占全球市值的一半以上。这使得美国资本市场牢牢地控制住了世界第一的地位。
  在此期间,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业迅猛发展,大量实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受此推动,整个美国资本市场产生了很多的虚拟金融,特别是资产证券化。如住房贷款证券就是这样一种产品。收入低和信用记录不良的人群本来是不具备买房条件的,但华尔街上的金融机构想方设法把它开发了出来。同时,一些富可敌国的投行和金融巨头诞生了,而国际游资、另类投资,如对冲基金等各种私募基金也纷纷涌入到了华尔街,在金融行业里投机逐利。于是,以创新产品名目出现的大量金融衍生产品五花八门,极尽可能地把一切资产进行金融证券化运作和包装。
  至于美国的民众,“贪婪”可谓是此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最大特色了。一是低收入阶层,不顾客观实际,在投机逐利的心理作用下争先恐后地进行房产消费;二是中产阶层,更加推崇提前消费,信用卡透支、向银行贷款愈演愈烈;三是所谓的精英阶层,受经济高度繁荣、华尔街一片风光的诱惑,整个精英人群都不愿意去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实体经济部门工作,华尔街和曼哈顿是他们的理想之处。
  进入21世纪以来,即便是遭遇过网络等高科技泡沫的破裂,以及“9·11”恐怖袭击的突然打击,短时性的疲软并没有动摇华尔街表面上的风光,直至2007年的“次贷危机”爆发。
  4.天马行空的金融骄子
  就像我们在前文中表述的那样,此次危机的降临,美国政府及相关高层已不可能再次寻找到其他借口,因为美国人自己心里最明白,危机的制造者正是他们自己。尤其是华尔街的“金融才子”们,不仅扮演了危机的推手,也成为风险的最直接承担者。
  曾经的华尔街,那些能够徜徉或是奔波在一座座金融大厦里的人们,被美国人甚至是全球金融界的人士羡慕地称为“金融才子”,也有称之为“金领”的。也正是这些所谓的“金融才子”们,导演出了一幕幕看似精彩、一度令人叫绝的金融游戏。  
  《华尔街*》的作者希拉里·戴维斯在卷首中有这样的话:“这是叫人透不过气来的奔忙,完全称得上是狂奔。一天下来,你会感觉自己给累垮了架,因为你一整天都得保持亢奋状态。简直是奇迹,时间可以凝滞不动,又可以转瞬逝去。全球之内,每分钟的证券交易额可达若干亿美元……没有哪个人甘心情愿当落伍者,头上顶着量子物理学和数学高级学位的‘金融工程师们’,操纵着手上的电脑,买卖着愈来愈复杂的金融票据。”
  是的,华尔街的“金领”们就是这样操弄着变化多端的金融游戏的。如果你有幸光临那里,你一定不要惊讶这样的场面:
  满头银发的投资经理仍然怀着饱满的热情研究新的行业与市场;资深分析师一边吃着简单的午餐一边读着厚厚的报告;年轻的交易员在下班之后的聚会上仍然在热烈地讨论交易策略……

二、无限风光的日子(6)

  自然,还有一点你也必须学会心安理得——“金领”们高得令人咋舌的收入。
  据美国税务局的统计数字:2006年纽约华尔街30多万员工的年平均收入超过了30万美元,是美国人均收入的7倍左右。即使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大学本科毕业新生,只要能够进入华尔街,就可以轻松地拿到10万美元年薪。而一个有着五六年工作经验的所谓“金融才子”,年薪则会在70万美元左右。不过,有一点你还得学会坦然面对,这些工资还不是华尔街“金领”们的主要收入部分,大头是他们为之无限奔忙的“红利”。这部分的比例往往会占到华尔街“金领”们年收入的75%。
  美国媒体也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2002年到2007年的5年间,华尔街最大的5家金融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共赚到了30亿美元,这5家企业中即包括后来被美国政府挽救的美国国际集团。另外,从2002年以来,包括高盛集团在内的华尔街5大投资银行总共向其员工发放了3120亿美元的薪资和福利,其中奖金总额大约为1870亿美元。
  正因为如此,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当美国财政部宣布向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等华尔街金融机构注入巨额资金时,才会招来骂声一片。
  华尔街“金融才子”们享受着如此高的年收入,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呢?
  正是人为制造的日益复杂的华尔街“金融游戏”,即学界所称的“金融衍生品”,或是金融创新。这在下文将有交待。
  看似无限风光,被金融才子们操弄着的金融游戏,也确实成功地演绎出了美国连续十多年的股票市场大牛市;而财富的快速增长,更令金融资本逐利本性变本加厉,让几乎所有的人都挤进了这场充满诱惑的金融“派对”。这种状况又进一步推动着华尔街精英们日益功利的金融思维,一个又一个经过反复包装的、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可谓是推陈出新。
  这其中就有住宅抵押贷款的证券化。
  华尔街金融才子们的精心设计,不仅将银行不可流动的金融资产转化为可流通的证券,更重要的是对银行的中介功能进行了分解,即将过去由银行一家承担的发放住房抵押贷款、持有贷款和回收贷款本息服务等业务,转化为多家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共同参与的活动,这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开始进入住宅金融市场。
  于是,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贷款发起者不仅有传统的储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抵押贷款公司、保险公司、公营和私营保险抵押机构、贷款服务机构,更多的则是那些抵押贷款经纪人。根据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的报告,美国次贷危机前有60%的住房抵押贷款发起和贷款交易活动是由经纪人完成的。
  其实,传统意义上的经纪人不从事抵押贷款的发放业务,他们多是购房者代理人,为购房者寻找最佳贷款合约。随着这些人摇身一变成了贷款人或贷款机构的代理人,他们也从中介服务变为了卖贷款,具有了双重职能。于是,经纪人们更加努力地想尽各种办法把贷款推销出去,让更多的人负债。因为他们明白,负债的金额越大、时间越长,他们的收益和利润才能越大。
  概括性地看,这些人发放的贷款资金通常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未来贷款购买者提供的周转资金;二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短期信贷资金;三是自有资金。而当利益的驱动和监管不当都同时存在的时候,被称为“掠夺性贷款”的发生也就理所当然的了。
  之所以称其为“掠夺性贷款”,因为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贷款人常常会向借款人恶意推销贷款;二是贷款推销中存在广泛的寻租行为,如从中获得佣金以外的其他收入等;三是与强行推销贷款一起的,常会相伴生出许多误导和欺诈的行为;四是贷款人为了达到推销贷款的目的,往往以各种手段诱使借款人在对借款条件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被动接受贷款;五是贷款合约条款常会含糊不清,贷款人尽可能地避免给予借款人可诉诸法律的把柄等等。
  再加上许多次级贷款的借款人本身受教育水平低、金融知识匮乏,获取信息的渠道又不顺畅充分,致使那些惟利是图的经纪人向他们推销出的贷款,许多都是高成本、甚至一辈子也无法还清的终身债。
  随后出现的如下状况自然是情理之中了:基金经理们的信心不断膨胀,冒险精神文化盛行;高管层过度依赖风险官的风险报告来管理公司;评估公司根据以往信用来评估公司产品;金融公司员工之间亦盲目地互相信任。
  如同《纽约时报》上曾经记载的那样:
  一位华尔街的基金主管曾非常愉快地说:“是的,我就是一个华尔街瘾君子。华尔街真够劲。你知道,在这里,这么多富有才华的人在处理这样巨大的财富,他们创造着效率,也赚取着金钱;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感到这一切都很有乐趣。”他喝完杯中酒,用激动的语气继续说道:“每天早晨,是什么在支撑人们起床投入工作,去管理那些无穷无尽的资产,去为那些企业融资呢?如果你不热爱华尔街,你根本不可能坚持下来!所以唯一能够做出伟大事业的是对华尔街上瘾的人,华尔街从事的一切工作,对这种人来讲都如此有趣,以至于无论多么繁重的工作,都不觉得累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愿意做华尔街瘾君子。我以此为荣。”
  
   。。

三、在华尔街玩金融游戏(1)

  有人说,一条华尔街的历史,就是凝结着几百年来人们的金钱与贪欲的历史。很多曾去过华尔街朝圣的游客,把对华尔街的顶礼膜拜转移到了街头那只身长5米、重达6300公斤的铜牛塑像上,并将其摸得通体发亮,心里渴望着这头牛能给自己带来财运。只是,这件出自意大利艺术家之手的作品,恰如中国《红楼梦》中大观园门口的石狮子,多年来只是在冷眼旁观华尔街上发生的每一个贪婪或游戏的故事。所以,当华尔街开始脱离一条简单的街道,升华成为一个矗立在所有人心中的财富图腾时,大厦将倾的那一天也就似乎是注定要来的。
  1.疯狂的金融创新
  如果回顾一下金融历史不难发现,几乎所有金融危机的背后,都有着金融创新的影子。这似乎形成了一种颇有讽刺意味的关系:人们进行金融创新的原本动力,是在于对金融风险的恐惧,或从*利的贪婪;但当创新失去了控制,人们就会在新的危机中饱受新风险带来的损失。
  金融创新也被称为金融衍处理品。顾名思义,所谓衍生品就是指从原生事物中派生出来的事物。那么,金融衍生品就是指过去传统的金融业务中派生出来的交易形态。按金融界的定义,金融衍生品是有关互换现金流量或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一种双边合约,常见的有远期合约、期货、期权、掉期等。在中国现阶段金融衍生品交易主要指以期货为中心的金融业务。期货又可分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后者主要包括货币期货、利率期货和指数期货。
  从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和定义来看,其最大特征是依托一种投资机制来规避资金运作的风险,同时又具有在金融市场上炒作交易、吸引投资者的功能。而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金融创新也是人们为追求新的生产生活模式而不可避免的。
  就一般而言,所谓的金融创新路径大致可分为三条,即金融产品、机构和制度创新,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所以,要防止金融风险向危机的过渡,就必须在这三条路径上设立相应的防火墙。
  在金融产品的创新上,通常有两个基本原则要把握:一是金融创新的基础资产质量应该掌握好,另一个就是金融创新的技术要避免滥用。不过,当以证券化为核心的结构金融理念产生后,华尔街的“金融才子”们便将游戏与金融创新视为了一对孪生兄弟。尤其是这其中的为华尔街“金融才子”们一度引以为豪的创新技术。在这方面,美国华尔街引领全球前沿的能力,确实是其他地方的金融操作者望尘莫及的。而过于追求产品技术的完美性,脱离了与现实风险收益的联系,也往往使风险被放大的可能性随机增加。
  于是,自喻为世界第一大金融强国的美国金融才子们,近20年来不仅让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发展很快,且品种繁多,其复杂程度更是无以复加。用全球知名投资大师——巴菲特——的话说:我看不明白,但我能肯定衍生工具是金融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正是靠着技术与模型的日益复杂化,华尔街新型金融结构产品不仅让投资者们难以理解,有时就是设计者自身恐怕也难以说得清楚其真实的风险收益结构。
  经过这些“金融才子”们的层层打扮,任何被弃如敝履的资产也似乎都能卖出去了。如从早期的迈克尔·米尔肯垃圾债券,直到本书的一大核心问题“次贷”,无不是华尔街金融才子们游戏智慧十足张扬的结果。

三、在华尔街玩金融游戏(2)
其实,类似上述资产再怎么打包、重组、过手,它们的共同本性都没有发生改变——低质量,甚至可以直接称为垃圾性资产。但必须承认,小规模地以这类资产展开创新,有时确实可以满足少数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需求。不过,一旦规模失控,“过犹不及”的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