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连线 >

第11章

连线-第11章

小说: 连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月的一天,通过斯图尔特·布兰德一个朋友的介绍,路易斯找到了斯特林·柏约的银行家。和海湾地区其他创业公司相比,斯特林·柏约无足轻重,但它有一点独特的价值:它至少意识到西海岸的网络,而且和这个网络有松散的联系。星期五那天,简和路易斯来到该公司位于撒特大街(Sutter Street)的办公室,他们坐在安德鲁·安可和比尔·杰西(Bill Jesse)的对面。比尔是首席合伙人之一。那张定制的会议桌非常宽大,路易斯惊讶地发现,他们和对方的距离实在过于遥远。杰西有另外的安排,在会谈进行到三分之二时,他起身告辞。安德鲁·安可很礼貌地留下来,听得也很认真。     
  安德鲁给简的第一感觉是他实在太年青了。简的第二感觉,是他应该过来为《连线》工作。和其他见过路易斯的投资人不同,安德鲁明白他们要做什么。他甚至在业余时间编写过一些程序。安德鲁在斯特林·柏约公司对这个计划说了很多好话。比尔·杰西也同意,《连线》这个项目很有意思,但这笔单子太小。“你们只需要100万美元?”在接下来的会谈中,杰西对简说。他相信,他可以凭个人关系筹集这个数目的资金,斯特林·柏约也提出,将在年底之前进行杰西称之为“朋友和邻居”的一轮融资。杂志要盈利,恐怕得四年或五年以后,这样算来100万美元是远远不够的。不过,100万可以让他们安然渡过今年,一旦这个概念被接受,他们可以开展第二轮融资。斯特林·柏约认可了这个计划。看来他们终于找到一个看好他们的银行家。         
→虹→桥→书→吧→。  
第25节:着迷(4)       
  工作的极度兴奋与公司所处的边缘地位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反差在冬天达到极至。他们故意向《圣荷西水星报》(San Jose Mercury)泄漏了一点风声,说有人正在南方公园的阁楼里泡制一份新的技术类月刊。这个风声引来一大堆媒体跟踪采访。CNN派了一队摄影师过来,他们的故事被扑捉下来,灌制成新闻节目,在洲际航班上播放,这种环境下乘客们不得不看。片子展示了一个古怪场景里一群不修边幅的人。约翰·巴特尔出现时,系一条白色丝织大手帕,上面有一些日文符号。路易斯为每个员工买了一条,让他们有一种集体归属感。约翰·普朗奇特在节目中出现时,正躺在办公室地板的垫子上昏睡。尽管他早就发誓,在对待公司事情时,要以事不关己的态度漠然处之,但他显然动了感情,并感到痛苦。他觉得,办公室里只有他和巴巴拉才是真正的专业人员,这让他们背上沉重的责任感。但另一方面,路易斯和简仍然把持着所有控制权。“我最担心的恶梦变成了现实,”后来约翰说,“我成了他们的奴隶。”     
  太平洋上不寻常的寒流带来好几周的坏天气。狂风猛烈地吹着办公室的窗户,第二大街的《连线》杂志社异常阴冷,大街上大雨瓢泼。约翰·普朗奇特发现,简和路易斯有一个不错的小型个人暖气机,就在他们的桌子边。他妒忌地看着他们,创意总监的桌子边竟然没有暖气机。     
  从分工来讲,《连线》主要内容目录,由路易斯和凯文共同提出。凯文有一大箱子想法,那是他在《全球评论》时积攒出来的。但路易斯把其中大部分都否决了。它们太老了。“就像是几个月以前的东西!”他说。     
  “那又怎样?”凯文反击道。他总喜欢把自己的报纸累得老高,几个礼拜以后再翻出来阅读,这样可以自动过滤掉无足轻重的报道,有些事情如泡沫般破灭或者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共同进化季刊》编订过一个精华本,其硬皮封面上有一个副标题:仍是新闻的新闻。     
  路易斯否定了凯文在报道方面提出的更多想法。他想让《连线》就像是刚刚出炉的,几分钟前才出生。     
  他们不厌其烦地争论。“如果几个月前一件事情很有意思,那么它现在多半也很有趣。”凯文争辩说。他喜欢那些被主流媒体忽视的消息,他认为人们不可能对这些东西感到厌倦,因为他们从来都没听过这些新闻。那些刚出现几分钟的事情又有什么意思?比如大部分媒体的小趋势事件,读者对他们的兴趣也就那几分钟,此后就寿终正寝了。     
  最终,关于杂志就像刚出炉几分钟的想法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清晰也更新颖的概念。有一天,路易斯仍在争论,想努力解释他眼中的杂志是个什么样子,他提出《连线》就是从未来投递到现在的一条讯息。凯文茅塞顿开。“《连线》将成为一个反向时间飞船,”他后来如此解释。“它穿越时间,从未来驶向现在,停在人们的脚边,人们会把目光聚集到这个飞行器上,心中充满疑问,一种强烈的冲动让他们把飞船捡起来。他们会感到困惑、着迷、心潮翻滚、被催眠。”     
  凯文记得,赛博朋克小说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曾经这样评价说,“未来其实已经在这儿——只不过它的分布不那么均匀罢了。”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号,就像是为《连线》度身定做的。他认为自己知道去哪儿寻找那“喷薄而出的未来”(他们后来就用到这个词汇)。不用多久《连线》就要派记者去印度,看看独立的乡村工程师如何建起盗版的卫星电视网络;他们要派记者去新加坡,分析当地的高科技威权主义,派人去华盛顿的雷德蒙(Redmond),在那里和微软的百万富翁们一起住上几个礼拜,那些富翁竟然睡在他们共用房间的垫子上。不过,在开始那段时间,这些遥远的外派任务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那个秋天他们做的专题报道仍然非常朴实。这些文章包括一个关于好莱坞某数码特效工作室的素描;一篇关于疯狂的日本电脑游戏迷的书摘;还有军队使用高科技模拟手段的一篇文章;一份对多个电子图书馆高级项目的调查;一篇揭示如何窃听移动电话的趣文;一篇要求废除所有公共学校、用电脑导向的教育公司取而代之的低质量檄文;一篇斯图尔特·布兰德对卡米尔·帕戈里亚(Camille Paglia,一个在媒体曝光过度的学界好事者)的访谈。这个单子完全无法反映第一期出版时的激动景象。那份激动和(狭义的)新闻质量几乎没有关系,但显然,只要稍微看看约翰·普朗奇特屏幕上的页面或几个片段,谁都会激动万分。     
  杂志的美术设计比任何特写文章都更能展现《连线》的风格。杂志的每一页都经过普朗奇特的细致设计。仔细留意的话,你会发现,甚至字母的形状都有许多变化。这片文字是以古典字体出现,行距经过精心调整,显得冷静清新;下一片文字则是无衬线的瘦字体;另一片又有副本沿着正文侧面推进,所以你必须将杂志折过90度才能阅读。《连线》比一般杂志要宽一些,它几乎是方形的。但最重要的特点,是普朗奇特知道怎么调配出不同寻常的色彩。         
◇欢◇迎访◇问◇BOOK。◇  
第26节:着迷(5)       
  在担任一家公司的美术设计时,普朗奇特已经观察到色彩制造方面的变化。让印刷机的工作满足设计者的要求,传统的方法正逐步让位于数字化的印前系统。其实输出效果很难控制,因为一个页面的实际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纸张厚度、吸水性、洁白程度,还有墨的一致性和不透明度。大部分杂志都是在一种四色印刷机上印刷的,制造部门必须在有限时间、有限资金的约束下,检查输出效果并作出调整。     
  约翰的时间和资金也很有限。第一期杂志,设计方面的预算总共只有1万美元。他的习惯是在一张图片上花1万美元!怎么把自己在高端制作方面的经验应用到这个原始杂志环境里来呢?     
  约翰求助于他在印刷行业的老朋友比尔·谢尔曼(Bill Sherman),这个人在康涅狄格州为丹勃利印刷公司(Danbury Printing)和Litho工作。丹勃利是一家商业印刷机构,这家公司刚从德国进口了一台六色海德伯(Heidelburg)印刷机。你无法想象,印刷杂志竟然要用到这种机器——它实在太昂贵了。不过,这家公司的业务不多,约翰让比尔·谢尔曼为他印刷,费用则和传统印刷机差不多。《连线》将成为这台新机器的第一个作品,正如路易斯的样刊是夏塔克大道(Shattuck Avenue)新佳能机器的第一批产品。     
  海德伯印刷机让《连线》展现出明艳的光泽和具有金属感的墨迹。幻彩发光的色调,一方面有意识地表现出上个时代那种乐观主义,另一方面则是以未来派的方式庆祝印刷机的超凡能力,庆贺约翰将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至。极端的色彩、大尺码、目不暇接一页接一页的设计,所有这些让《连线》改变了人们由大众杂志培养起来的阅读预期。在第一期封面上,约翰创造了一个闪烁着橙色和绿色光芒的徽标,而衬线字体和非衬线字体的交替出现则代表着数字化革命的二进制基础。杂志的装订非常完美,所以书脊很平。沿着书脊,约翰放置了色彩交替的鲜明方块,看起来就像一排发光二极管。即便只露出很窄的一条边,《连线》也能立刻被人认出来。     
  到11月时,他们的钱差不多花光了。虽然约翰从丹勃利印刷公司争取到最优惠价格,但印刷12。5万册也要花费大约13万美元。比尔·杰西说钱马上就到,但事情的进展没这么顺利。     
  现在到了由他们的银行家来共担风险的时候。杰西已经安排他的公司和投资人接受《连线》15%的股份,以100万美元作为交换。当他作出这个承诺时,《连线》还是一片空白,只有一本样刊,以及查理·杰克逊和尼科拉斯·尼葛罗庞帝提供的那些现金的一点结余。不过,到感恩节时,《连线》差不多可以出版发行了。他们甚至卖出了一些广告:简招募了Ziff…Davis一名老练的销售主管,这个叫凯瑟琳·莱曼(Kathleen Lyman)的人获得了公司2%的股份,她是从澳大利亚飞过来的,几个礼拜就卖出了十来个整版和双页广告。《连线》看起来有了点成功的迹象,它花了不到15万美元(印刷费加上一些杂费)就证明了这一点。比尔·杰西向丹勃利公司提供了一份个人担保,如果杂志失败,他个人将承担所有印刷费用。     
  路易斯和简用最后一点天使资金做了一个小型的市场推广,他们在几个城市(包括曼哈顿)的公共汽车上做广告,还在墙上张贴海报。公共汽车在麦迪逊大街上来回行驶,广告上写着“《连线》吧”(GET WIRED),色调明亮。迈克尔·沃尔夫看到这些广告都惊呆了。     
  12月,第一期杂志上了印刷机。《连线》杂志开头几个页面都是广告,包括Origin(艾卡特·翁增的公司)、希捷(Seagate)和苹果的跨页广告。接下来是一个以视觉形式出现的宣言。通过这个宣言,约翰和路易斯希望能把《连线》理念烙印在第一批读者脑中。宣言一共占据六个页面,所有图像由旧金山设计公司M。A。D。的埃里克·阿迪佳(Erik Adigard)创作,这些图像引入的动机很快将成为技术广告领域无法磨灭的标志:高举的手臂、图解的大脑、明亮圆圈上叠加的放射状字体。在阿迪佳创作的图像上面,是杂志的第一篇文字。它摘自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箴言“媒介即信息”,一共跨越四个页面:     
  我们这个时代的媒介,或过程——电子技术——正在重新塑造和重新构建人们相互依存的方式,以及我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迫使我们几乎要重新思考和重新评估此前被视作理所当然的一切思想、一切行为和一切制度。所有事物都在变化:你的教育、你的家庭、你的邻居、你的工作、你和‘他人’的关系。它们都处于剧烈变动之中。     
  在第五页上,路易斯陈述了他的任务。“为什么《连线》?”他写道:         
虹←桥书←吧←。←  
第27节:着迷(6)       
  因为数字化革命就像一场孟加拉台风,它裹胁着我们的生活——而主流媒体还在昏睡中,听到闹铃后胡乱地摸索赖床钮。而计算机‘媒体’正忙着制作最新的‘电脑信息计算机公司世界’这类循环往复的消息,忙着刊登广告促销套话,他们没功夫讨论这场深刻的社会变化的意义和背景。其实,与这些变化可以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火的发明。     
  路易斯终于创造了一个平台,可以让他发出普罗米修斯般的声音。1993年1月2日,他的讯息找到了一小群以技术为导向的读者,他们热切盼望着这样的声音。当这个国家正从经济衰退中走出,当冷战的结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