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说话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沟通技巧 >

第2章

说话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沟通技巧-第2章

小说: 说话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沟通技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教你诈》《爱不厌诈》《爱原来可以如此豁达》《点滴在心的出世艺术》等,每本单册销量达10万册以上。
  同时,刘墉还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慈善家:
  1994年刘墉、刘轩父子以演讲及义卖有声书方式为台南德兰启智中心募得新台币800多万元
  1995年刘墉安排在哈佛读书的儿子暑假回乡,住在台南乡间的德兰启智中心,照顾残障儿童,刘墉也常往访,亲自动手帮助病童复健
  1996年刘墉捐助206位贫苦大中学生升学,图为刘墉在广西隆安颁发奖助金
  2002年刘墉去贵州帆轩四小时发现孙琴珍小朋友面临失明的危险后,安排孙琴珍四处就医,并请纽约的医师到贵州诊视。
  2003年末2004年初,刘墉全家为贵州慈恩四小孙琴珍治疗眼疾,齐聚北京。在同仁医院诊疗室摄影留念
  2004年,刘墉和他救助的山西病童乐乐应邀上湖南卫视的《真情》节目
  目前,刘墉捐建的希望小学已达37所。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关于《说话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沟通技巧》
《说话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沟通技巧》为刘墉最新图书,将在两岸及马来西亚同步推出。在本书里,刘墉先生以“沟通”为主题,生动有趣地讲述了对青年读者极富实用价值和启迪意义诸多沟通技巧。它从简单的接电话时的第一个字“喂”说起,百转千折,说到呼吸调整,说到养气之方,直至引申至生活背景对说话的潜在影响……想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能在马背上得天下,却不能在办公桌后面治天下”吗?本书里有丰富的解释,有奇妙的答案。
  本书凝聚作者三十多年关于讲话、沟通的繁多心得与丰富经验,所有理论都被巧妙隐蔽于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之后,读之如沐春风,仿佛与大师面对面聊天,轻松有趣又受益非浅。
  有些人特别被上级赏识,可能因为他说话的语气。
  有些学生特别被老师喜欢,可能因为他听课时的坐姿。
  有些业务员的业绩特佳,可能因为他知道选座位。
  有些人照相特别漂亮,可能因为他会挑灯光。
  有些艺人能成天王,可能因为他懂得养气。
  有些公司给人很好的第一印象,可能因为接线小姐会说“喂”。
  在大家不注意的地方下工夫,才能给人说不出的好感。
  要偷偷地下工夫,才能说到心深处!
  

收放自如
你不见在那“立法院”中,
  有几位女“立委”,
  吵起架来像开机关枪,
  男士都招架不住吗?
  你有没有在武侠小说里读到一种超高的武学——传音入密?就是武林高手聚集真气,对着特定的人说话,旁边的人完全听不到。
  我不知道世间是不是真有这种功夫,只知道在喧哗的场合,那种音调尖锐、音色浑厚和嗓门特大的人,声音传得特别远。
  你不见在那“立法院”中,有几位女“立委”,吵起架来像开机关枪,男士都招架不住吗?
  你不见在竞选台子上,有几位中气特别浑厚的,拉长了声音,特别具有震撼力吗?
  你不见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有几位广播出身的名嘴,声音特别有共鸣、有磁性吗?
  前面说的这些,都包含在声音的四大要素之中,也就是——
  音高、音势、音长和音质。“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音势”是讲音量的强弱;“音长”是说声音的长短;“音质”是指声音的品质( 也就是“音色” )。
  

声音可以塑造
你不要以为声音全是天生的,改不了;也不要以为会讲话、能成演说家的人一定要说普通话。其实,那多半可以后天塑造。
  很简单!如果你参加合唱团( 尤其是业余的 )就知道。团里分成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但是往往其中一个声部的人不够,指挥就在一个个试音的时候对其中几位说:“没错!你可以唱高音,但是中音的人太少了,拜托拜托!你就唱中音吧!”至于男团员,如果声音不高不低,低音部又缺人,指挥也可能要那男生把声音放低沉一点,成为低音。
  还有,你看那模仿秀,原来中性声音的人,一下子把声音压扁,一下子把声音放低,又一下子拉高拉长。
  连唱歌都如此,蔡琴的声音多厚啊!邓丽君的歌喉多柔啊!有几位歌星原来声音不那样,却能装得惟妙惟肖,甚至让你觉得他既然有那么好的声音,何不永远装下去,做个“分身”算了!
  找出你弹性的“音域”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声音不够好,你可以练!
  首先,你可以试着把同一句话,譬如“风调雨顺”,用不一样的声音说一遍。先沉下来,用低音,再一次一次渐渐拉高。
  你也可以先用粗浊的音色说,再改成尖细的调子。
  于是,你找出了自己的“音域”,也就是“你有多大发挥的空间和多大的可塑性”。
  

“四声”的四种特质
其次,你知道我为什么举“风调雨顺”做例子吗?
  因为那四个字,是由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构成的。
  汉语的音很妙,它分为四声,第一声( 平 )最高,第二声( 扬 )其次,第三声( 转 )又其次,第四声( 下 )最沉。所以,“风调雨顺”,你一路念下来,一定会像溜滑梯似的,由高而低。
  看到这儿,你或许会怨:“刘老师,我没有要学语音学,你写得太深了。”
  别急啊!你要知道这四声跟你生活有非常大的关系,最起码你给小孩起名字,或为自己改名,都得用上。
  你知道古代的“燕国”,那“燕”是读“yàn”,还是“yān”吗?
  你知道姓“共”的人,那“共”要读“ góng”还是“gōng”吗?
  告诉你,那多半时间都念第四声的“燕、共”,在这儿都得念第一声。至于“应”、“曲”、“查”、“莞”,用在“姓”的时候,也都得念第一声。因为第一声比较响亮。同样的道理,“正月”因为是一年的第一个月,所以“正”不念“zhèng”,而念“zhēng”。
  好!现在你再看看以下这些你熟悉的对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如果你把那两句“互换”成为:
  春满乾坤福满门
  天增岁月人增寿
  桃李杏春风一家
  松竹梅岁寒三友
  财源茂盛达三江
  生意兴隆通四海
  前后比一比,哪个好?为什么原先觉得很完整、很有力、很有味的句子,一反过来就弱多了,而且给人没结束的感觉?
  你再找一本《 唐诗三百首 》来看,注意一下“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是不是几乎每一首,最后一个字都是“一声”或“二声”的“平声”?
  跟前面对联的道理一样——因为平声比较响亮,作为结尾,显得更完整,而且有“余韵”。
  你或许要问我为什么谈这个,答案是:因为它跟你取名字,讲题,甚至说话时对节奏的掌握都有关。
  举个例子——
  如果你应邀演讲,有《 活出闪亮的一辈子 》与《 活出闪亮的人生 》这两个题目,你希望那题目说出来响亮而有精神,你会选哪一个?
  当然是《 活出闪亮的人生 》。因为“一辈子”是“往下”的,“人生”是往上的。你用同样的气力与音色,无论怎么讲,“人生”必定比“一辈子”来得响亮。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优美的感伤
再举个例子——
  “听说这件事,我有点伤感”,“听说这件事,我有点感伤”。
  乍看两句一样,但是,“伤感”的感是第三声,而“感伤”的伤是第一声;“伤感”给人的感觉是受到了伤害,“感伤”的感觉则是有了很多感触。而且当你说的时候,“伤感”有“叹”的感觉,“感伤”有“咏”的感觉。
  不信你现在自己试试看,两句各念一遍,是不是感觉不一样,而且音调高低也不同?甚至可以说,“感伤”比“伤感”来得美。
  请别怪我吹毛求疵,要知道,偷偷说到心深处,常常赢在小地方,而且古人早就有这些讲究。
  不信?请想——
  “发愤图强”和“奋发向上”,“发愤”和“奋发”不是一样吗?为什么要用不一样的“愤”与“奋”?
  因为“发愤”常有愤懑,“奋发”表示“奋起”。“发愤”的“愤”是第四声,表现得比较沉;“奋发”的“发”是第一声,表现得“飞扬”。
  把下面四句各说一遍:
  “发愤图强!”
  “奋发向上!”
  “发愤!”
  “奋发!”
  是不是不一样?
   。。

取个响亮的名字
好!现在说不定你已经对“平声”与“仄声”的“亮度”有了一点概念。那么,我请问你,如果你要制作个节目,或办个活动,有两个名字供你选——
  天天开心
  日日得意
  你选哪一个?
  还有,如果你作一场演讲,有两个题目供你选——
  人生的哀愁与美丽
  人生的美丽与哀愁
  你选哪一个?
  请记住,在说不出的地方下工夫,才能给人说不出的好感觉。赢,常常赢在那么一点点。
  由声音看出身
  控制音量的道理
  是不是因为上一代从你小时候,
  就用大声的训斥取代理性的教诲,
  你又承袭了这种习惯,
  拉着嗓子对孩子说话?  我以前在成功岭服兵役的时候,为了夜里跟邻床的朋友说悄悄话,好几次被班长吼出去罚站。
  这全怪我那朋友,因为非常小声地对他说“痱子粉借我一下”,他只要把痱子粉递过来就成了,他却要答:“好!”
  你这一“好”,就不好了。因为他声音太大,立刻被下面巡房的班长听到。
  还有两次,他没听清楚我说什么,回问:“你说什么?”就更麻烦了。只怕他那句话,全连的人都听到,我们能不被叫下去罚站吗?
  

天生大声公
我后来常想,那朋友是天生嗓门大,还是因为听力差,又或是因为习惯大声讲话?为什么他从来不会说“悄悄话”?
  想来想去,答案是:“都有可能。”
  先谈谈天生的大嗓门吧!
  如果你常跟各色人种相处,会发现一般来说黑人的声音比较大,也比较浑厚。正因为如此,黑人歌星的声音多半比白人响亮。
  这是因为他们的口腔较大,好比乐器的共鸣箱愈大,声音愈大,也愈厚。
  黑人的确口腔大,不信你从侧面比较黑人和白人,黑人从后脑勺到前面牙齿的距离八成比白人大。说得好笑一点,黑人咬一口西瓜,恐怕有白人一口半的量。
  你再想想,那些声乐家,就算是白人、黄种人,是不是也往往脖子比一般人粗?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三大男高音,哪个脖子不粗?他们甚至粗到头和脖子好像一条线下来。
  所以想要声音洪亮,就算你天生薄弱,也可以像歌唱家一样,靠后天的练习改善。
  

由关车门、拧龙头说起
再谈谈后天的“音量”。
  请先听我说个故事:
  三十年前,我刚到美国,常在关车门的时候把老美吓一跳,用惊讶的眼神盯着我看,猜我有什么不高兴。
  我发现了这点,慢慢改,终于把手劲改小了。后来,反而刚由中国来美国的朋友关车门会吓我一跳。
  后来我搞懂了——
  因为三十年前台湾地区的经济还不发达,许多车子很破烂,发生过车门没关好,把乘客摔出去轧死的惨剧,所以上车之后,大家都狠狠地把门关紧,我也不例外地养成那种习惯。
  同样的道理,早期的人关水龙头也特别用力。因为那时的水龙头做得差,里面的橡皮又不耐用,不用力会拧不紧、漏水。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由音量看出身
你知道我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吗?
  因为人们的习惯常是环境造成的。同样一个人到中餐馆和西餐馆,讲话的音量就可能相差甚多。
  道理很简单!你在嘈杂的喜宴上小声说话,人家能听得到吗?
  相对的,如果你到“烛光轻音乐”的西餐厅高谈阔论,能不引人侧目吗?
  这时候就出现问题了——
  如同可以由关车门和水龙头的轻重猜想他是来自怎样的环境,大家是不是也能由一个人讲话的音量,来猜想他出身的环境?
  了解了这一点,你要常常检讨自己说话的音量是不是太大,甚至往更深一层想:是不是因为上一代从你小时候,就用大声的训斥取代理性的教诲,你又承袭了这种习惯,拉着嗓子对孩子说话?
  还有,你可能在几十户人家合居的大杂院里长大。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