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牛津西方哲学史 >

第20章

牛津西方哲学史-第20章

小说: 牛津西方哲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漫谈风格写成,他在其中认定哲学研究对受过教育的基督徒不仅允许而且必要。希腊思想家是世界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家,他们受神的指派,将成熟的希腊思想带给耶稣。克雷门特以柏拉图为同盟,反对坚持二元论基督教的异端;他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付诸实验,赞扬斯多亚学派鼓励摆脱激情的理想。他采用斐洛的方式解释出了《圣经》(尤其是《旧约》)中的喻义方面,受过教育的希腊人对它们本是反感的。在这方面,他建立了一种在亚历山大城有着长期历史的传统。
    克雷门特是一位文选编者和普及者;比他年轻的同时代的亚历山大城人奥利金(Origen),是一位原创型思想家。虽然奥利金认为自己是《圣经》的一位学生,但他崇敬亚历山大城的柏拉图主义者阿蒙纽斯·萨卡斯(AmmoniusSaccas),将其许多哲学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这种做法在主流基督徒看来属于异端之举。他赞同柏拉图的观点,认为人的灵魂在生前或形成概念之前就已存在。人的灵魂先前作为自由精神(freespirits),在其赋形后的状态里,可利用其自由意志,在耶稣恩典的协助下,上达一种天命(aheavenlydestiny)。他相信所有理性存在,无论是罪人还是圣人,无论是魔鬼还是天使,最终都会得到拯救,找到福祉。(根据我们现有的一些资料)他相信身体会以球面形式得以复活,因为柏拉图宣称球面形是所有形状中最完美的形状。
    奥利金那种怪异的学说,导致他与当地的主教们发生冲突,因他对基督教的忠诚,也被置于罗马帝国的监禁之下。他被流放到巴勒斯坦(Palestine),在那里他反对自己的异端同仁柏拉图主义者凯尔苏斯(Celsus);依然利用哲学论证为基督徒信仰上帝、自由和不朽等行为辩护。在皇帝德西乌斯(Decius)的迫害下,他一再遭受折磨,死于公元254年。





    正文 普罗提诺与奥古斯丁(2)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8:01:21 本章字数:1221


    会说希腊语之后,奥古斯丁即刻取得修辞学资格,在迦太基讲授这门专业课。他将这座城市描述成“汇集各种世俗友爱的大锅”。年届18岁时,他阅读了西塞罗的《规劝论》,由此对柏拉图充满热爱之情。他追随摩尼教(Manichaeism)大约10载,这门调和型宗教宣称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由上帝创造的充满精神之善和光明的世界,另一个是由魔鬼创造的充满血肉之灾与黑暗的世界。对性的厌恶给奥古斯丁的思想留下了永久的标志,虽然他在早期成年阶段与一女子同居并生下一子,取名阿德奥达图斯(Adeodatus)。
    公元383年,奥古斯丁渡过大海,来到罗马,旋即移居米兰,即西罗马帝国的首府。在这里,他同安布罗斯(Ambrose)结为好友,安布罗斯是米兰主教,积极倡导宗教与道德主张,反对皇帝第奥多西一世刚愎自用的世俗权力。安布罗斯及其母亲莫妮卡(Monica)的影响,促使奥古斯丁转向基督教。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他于公元387年接受洗礼。
    接受洗礼之后有一段时间,奥古斯丁依然受到普罗提诺哲学的影响。专论上帝与人类灵魂的一系列对话,阐述了基督教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驳学园派》(AgainsttheAcademics)阐述了一条反驳学园派怀疑论的详细思路。在《论理念》(OnIdeas)里,他阐述了自己对柏拉图理念论的看法:理念绝非超精神的存在(extra mentalexistence),它们存在于上帝的心智中,永恒而不变。他的著作《论自由选择》(OnFreeChoice),专论人的自由意志、自由选择与罪恶的起源,此文本迄今在一些哲学系里依然使用。他还著有一部学究型的柏拉图式小册子,即《83问》(83DifferentQuestions)。他还著有六部论音乐的书和一部充满活力的著作《论教师》(OntheTeacher),以想象的方式反思了文辞的性质与力量。
    所有哲学著作写在奥古斯丁找到自己最终的职业之前,也就是在公元391年他被委任为神甫之前。随后不久,他出任阿尔及利亚的希波城主教(bishopofHippo),在那里他一直居住到公元430年辞世。他的写作生涯成果卓著,包括《上帝之城》(TheCityofGod)。公元391年是一时代的标志。至此,奥古斯丁表明自己是古典哲学的最后一朵美丽之花。从此之后,他的写作不仅像是异教徒普罗提诺的弟子,而且像是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之父。在这部哲学史第二卷里,我们将跟着奥古斯丁进入这一富有创造性的阶段。
    在其成熟时期,奥古斯丁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哲学革新者。他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阐释由柏拉图、保罗和耶稣传递给他的神性启示,柏拉图与保罗是比他自己更伟大的人物,耶稣更不是凡人。不过,后继数代人对奥古斯丁的先师学说的思考和理解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奥古斯丁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古代世界的所有哲学家中间,唯有亚里士多德对人类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正文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1)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8:01:26 本章字数:991


    第三章
    如何论证:逻辑学
    逻辑学是一门从坏论证中区分出好论证的学科。亚里士多德自称是逻辑学的创立者,这并非没有根据的吹嘘。自不待言,从人类社会发端以来,人类的争论由来已久,人们总想在他人的论证中发现错误。洛克(JohnLocke)曾言,“上帝所造之人不过是两足之物,而亚里士多德使其成为理性动物。”但对论证推理的首次正式研究,我们依然要归功于亚里士多德。不过,在这方面以及在其他方面,首先也要承认柏拉图的贡献。在普罗泰戈拉的引领下,柏拉图对言语诸部分进行了重要的区分,这些区分形成了逻辑学得以建立的部分基础。在《智者篇》里,他区分了名词和动词,将动词界定为动作的指号,将名词界定为发出这些动作的能动者的指号。他认为,一个句子要由至少一个名词和至少一个动词组成:两个连续的名词或两个连续的动词,将永远无法构成一个句子。“行走跑步”(Walksruns)两个动词连用不是一个句子,“狮子牡鹿”(Lionstag)两个名词连用也不是一个句子。最为简单的句型就如同“某人学习”(Amanlearns)或“泰阿泰德飞翔”(Theaetetusflies)等句式样子,唯有包含这种结构的句式样子才会是真实的或虚假的(Sph262a…263b)。将句子分成小的单元(这里仅仅是一个可能的例子),是对论证进行逻辑分析的具有本质意义的第一步。
    亚里士多德留下一些逻辑学论著,传统上按照以下顺序将它们编排在全集的前列,即:《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与《辩谬篇》。这一编排顺序既非这些著作撰写的前后顺序,也非最为有效的阅读顺序。就亚里士多德对他所创立的逻辑学的贡献而言,最好还是先研读《前分析篇》,此篇不仅最为充实,而且最少争议。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前分析篇》注重阐述三段论,其核心推理方法可用下列熟悉的样例予以说明:
    所有希腊人是人。(EveryGreekishuman。)
    所有人终有一死。(Everyhumanismortal。)
    因此,所有希腊人终有一死。(Therefore;EveryGreekismortal。)
    亚里士多德试图表明三段论到底可以采用多少论式,其中哪些论式能够提供可靠的推理。





    正文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2)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8:01:28 本章字数:1211


    为了达到这种研究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引入了一套专业词汇,现已译成多种语言,在逻辑学的整个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1124a10…b15)。“三段论”(syllogism)这个英文词本身就是希腊词“syllogismos”的音译,亚里士多德以此表示这种推理模式。《前分析篇》开头对此这样界定:三段论是一种论证,其中只要确定某些论断,另一不同的论断便必然从那些确定的论断中推出(1124b18)。
    三段论的上述举例包含三个直言式语句,其中每一语句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命题(protasis/proposition):简单地说,一个命题就是依照其逻辑特征进行考察的语句。上述举例中的第三个命题——也就是以“因此”开头的那一句——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三段论的结论(conclusion)。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使用一致的术语来区别其他两个命题,但我们可以称其为前提(premisses)。
    上述举例中的三个命题均以“每个”或“所有”(every)一词开头:这些命题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叫做全称命题(katholou)。它们不是全称命题的唯一种类:同属于全称命题的还有“希腊人都不是马”这种表述形式;但是,前一种全称命题是全称肯定命题(kataphatikos),后一种全称命题是全称否定命题(apophatikos)。
    与全称命题形成对比的是特称命题(enmerei),譬如“有些希腊人留胡须”(特称肯定)或“有些希腊人不留胡须”(特称否定)。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所有各类命题里,一个词是另一个词的谓项:譬如,在某一例中“终有一死”是“人”的谓项,而在另一例中“马”是“希腊人”的谓项。断言中有无否定指号,决定这些断言是肯定还是否定(1124b17)。
    亚里士多德将命题中纳入断言的词称之为词项(horoi)。在他看来,词项有一特点,它们既可作为谓项自身,也可用其他词项作为它们的谓项。譬如,在我们所列举的第一例中,第一句式里的“人”是主项的谓项,而在第二句式里,“人”作为主项,用另一词项(“终有一死”)作为“人”的谓项。
    亚里士多德给三段论中出现的各项赋予三种不同角色。在结论中作谓项的叫大项(themajorterm);在结论中做主项的叫小项(theminorterm);在两个前提中都出现的这一项叫中项(themiddleterm)(1426a21…3)。据此,所举例子中“终有一死”是大项,“希腊人”是小项,“人”是中项。
    除了创立这些专门术语外,亚里士多德使用图式字母,来构造论证模式:这一做法的引进对系统研究推理非常关键,这在现代的数理逻辑中得到普遍应用。于是,我们上面讨论的论证模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不再用例子来表述,而是用下列图式句子来表述:
    如果A属于所有B,B属于所有C,那么,A属于所有C。





    正文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3)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8:01:33 本章字数:918


    如果亚里士多德想要列举一个实例,他通常不是为此而写出一个三段式的论证,而是给出一个图式句子,然后列出A、B、C的可能替代物(例如1527b30…2)。
    所有三段论都包含三个词项和三个命题;但若已知亚里士多德已然区别出四种不同命题,而且出现在前提中的词项有四种不同次序,那就会有许多不同的三段论推理模式。我们列举的第一例是只包含肯定性全称命题组成的三元组(triads),除此之外,还有包含否定命题和特称命题的三元组。同样,在我们所列举的例子里,中项在第一前提里作为谓项,而在第二前提里则作为主项,与此不同的是,会有中项在两个前提里分别作为主项的情况,同时也有中项在两个前提里分别作为谓项的情况。(根据亚里士多德所喜欢的定义,结论总以小项作为自个的主项,而以大项作为自个的谓项。)
    亚里士多德将三元组分为三种格(schemata),其基础是中项在前提里所占的地位。第一格可由我们列举的第一例予以说明,其中中项一次作为谓项,一次作为主项(陈述前提的次序在此无关紧要)。在第二格里,中项两次作为主项;在第三格里,中项两次作为谓项。有鉴于此,用S表示小项,用M表示中项,用P表示大项,我们就有如下三格:
    (1)(2)(3)
    S—MM—SS—M
    M—PM—PP—M
    因此,S—PS—PS—P
    亚里士多德主要关注的是第一格的三段论,他认为这是唯一“完善的”模式,他的意思大概是说第一格的三段论在直觉上就是有效的,而其他格的三段论模式则缺少这一特征(1425b35)。
    命题中均有断言,但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四种不同命题之中:全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故此,断言S—P可以表示“所有S都是P”,“所有S不是P”,“有些S是P”或“有些S不是P”。因此在每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