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教练的智慧 >

第7章

教练的智慧-第7章

小说: 教练的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工作的时候怕累怕苦,但真的让你什么都不用做的时候,反倒更没意思、更没劲。
  我在1999年写过两句诗,表现的就是这种情况:更多的人死于无聊而不是核弹。
  Eva有时会连续做一些难度颇大的训练。我们有时都担心她能不能吃得消,但她自己却不太当回事。我想,因为这是她热爱的事业。
  同样是Eva,她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她曾经周游世界各国。在去了很多地方之后,发现自己想做的事都完成了,反而觉得失落感更大。于是她决定自己创办公司,并且承诺要将素质训练带到中国。短短几年,就在香港、广州、深圳、上海等几个地方开设了分公司。
  有首歌唱道:女人家创业实在是难,十道关口九道闸。
  确实不容易。正如教练的本义一样,Eva不仅重新为自己生命赋予了意义,赋予了沉甸甸的重量,也创造了他人的无数精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另有一个美国版本。原话如下:“一个闲着无聊的人比勤奋工作的人更容易生锈。”
  这句话你不一定听说过,但说这句话的人独创的烤鸡你多半吃过。这种鸡的名字就叫做肯德基家乡鸡。
  我和教练有个约会
  有时候,教练需要挑战被教练者去做一些他们自认为做不到的事。
  我听Lawrence说过这样的故事。
  某个知名企业的老总想参加在香港的训练,但正好在越南有个重要的经销商会议几乎是同时召开。“鱼”与“熊掌”,难以取舍。
  于是,Lawrence挑战他两件事都做到。
  这仿佛是不可能做到的。越南到香港没有直达的飞机。而经销商会议和香港训练的时间很接近。
  但结果是,那位老总开完经销商会议后,转了两次飞机,及时赶到香港参加了训练。
  这里面的启发很多。
  首先,我们要看到同时做到两件事的可能性。我们往往因为看不到这种可能性而丧失了不少机会。比如“要事业就不能要家庭”之类的观念。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事业”和“家庭”看成两个对立的事物,只能二取其一,那么想要做到两全其美就很难了。除非,你肯打破前面的假设。
  其次,我们要学会区分“不想做”和“做不到”。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想做”或者“没想到还有可能做到”,而不是真的“做不到”。
  第三,我们不要去代替别人做决定,诸如:“他肯定做不到的”、“他没办法筹到资金的”、“他不会帮助我的”等等。说不定,他会比你想象的做得更好。
  教练的眼光总是向前的,所以他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在教练的挑战下,有时我们自己都感到惊奇,原来我们可以做到这么多的事,而且,可以做得这么好!
  焦点的运用
  训练让我如此美丽。
  2000年4月,我们去杭州搞了一次针对老师、家长、学生的“成长心连心”活动。这次我们请到了Eva来主持。
  活动前,Eva为大家做了定向。
  “……我们的的确确是有一个目的,就好像(某某)同学所讲的,是想要付出给身边的这些人。可是当你付出给身边的这些人的时候,如果你的焦点是在你自己身上的话,你会跟你来这里的目的刚好怎么样?(有同学回答:背道而驰的。)背道而驰的。所以我想你到这里来呢——我想暂停一下——我想知道你到底要不要在这个星期真的因为你在这里,所以杭州的老师跟学生,因为你而对所有中国大地、这片黄土地上的中国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责任,各方面都有一个提升,都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你是否想要这样的?(同学们答道:是。)啊,如果你想要这样的话,我会有一个邀请——把所有你个人感举的东西先放在一边,我可以向你保证,你想体会到的那些,在这个过程里面你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得到。……”
  这次定向一气呵成。我想我是从这一次开始了解什么叫定向的。如果没有这个定向的过程,整个活动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而且,我相信,Eva在做定向时,她自己也是把焦点放在目标上的。因为只有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之中,说话才可能如此自然流畅,在富有生动诗意的同时又有严密的内在逻辑。
  杭州的一位姓卢的女同学在分享时说:我觉得Eva很美丽,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美……。
  广州的一位同学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Eva:其实我有点怕她。她做训练时可以完全不顾自己的形象。很厉害!不过,我们知道她是为我们好,是为了让训练的效果更好。这也是让我们尊敬的地方。
  Eva的焦点不是在自己的形象上,而是在训练的效果上。
  这一点,所有参加训练的人完全能收到。
  现在,让我们把焦点收回来,再来感受一下Eva“成长心连心”定向的后面部分。
  “……所以关键不是关于你会如何如何,而是关于这些人,这些每天有机会跟你接触的人,他们会得到什么,会从你身上感染到些什么?——因为你就像阳光一样。然后他们会有一种根本不能用言语讲出来的那种体验。完全是用心来连心的——所以为什么我们会叫”成长心连心“呢!……往后的那种感受,不需要我讲,你自己去体会。……”
  同样的,文章写到这里,我也不用多讲了。剩下的,请您自己去体会。
  出死入生
  有一个管着300多名员工的工厂老板,一直非常努力地工作。有一次他患了急性阑尾炎住院,正好邻床的病人在他住院期间死了。死者家属免不了伤心哭泣。
  眼睁睁地目睹了这一幕,这位老板非常伤感,觉得活着真是没意思——自己辛辛苦苦地做,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这位老板变得很消极,和以前判若两人。
  Lawrence在和他对话时知道了原由,就问他:“你今年多大了?”
  “42岁。”对方回答。
  “42岁,难道你从前这么多年不知道你是要死的吗?”Lawrence再问。
  “知道。”
  “对。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你会突然变得这样呢?就好像你从前不知道似的。生命本来就是一个绝症。只不过所有的人都想方设法不让自己立即死,不让自己那么快死,想方设法延长生命。但我们都会死的。你也肯定会死的。不过在你死之前,你打算留下些什么?你打算为你的老婆、孩子,你的员工留下些什么?”
  我猜那位老板大概活转来一半了。
  “你有300多名员工,每个员工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个家庭都联系着一个社区。你可以做的事很多。何况,你都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呢!”
  结局是这位老板解开心中死结,恢复了从前的活力,更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Lawrence在跟我谈到这件事的时候说,那位老板对死亡的态度转变过程,正如禅宗的几个境界:最初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我们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不过此山不再是彼山,此水也不再是彼水。
  正如那个工厂老板同样会死,但他看待死亡的态度已经不同。
  到这里,我想无须解释,你也一定明白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叫做“出死入生”了吧?
  补品与药品
  有一个同学和他的父亲都生病进了医院,饱受病痛折磨。痛定思痛,这位同学对父亲说:“花这么多钱吃药,倒不如在健康的时候买些补品来吃。”
  吃补品是防患于未然,让健康者更健康;吃药品则是亡羊补牢,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都知道这一点,但是知道并不等于做到。
  在经济特区深圳,人们是这样表达的: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也说过:教育及训练员工很贵,但不做的话代价更贵。
  这些不同的表达都是关于生活态度的:面对一些我们始终都要做的事,逃避是没有用的。你是主动进取呢?还是被动执行?
  想一想,面对企业、工作、家庭、情侣、朋友,我们有多少时候是可以选择补品而不是药品的?
  你会做出正确选择的,我知道。
  毕竟和吃药比较起来,进补更合算。而且,显然滋味要好得多。
  团队精神
  在我们为企业所做的训练之中,最多的是关于团队精神的。这说明了一种需求。
  有一个故事,不知发生在何朝何代。说的是一位父亲在临终时把所有的儿子叫到身边,然后,他让儿子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团队精神的“体验式学习”。
  他拿了一支筷子,让其中一个儿子折断。这个轻易就折断了。
  他又拿十支筷子,让那个儿子折断。那个儿子无法折断了。
  父亲用这种方式告诉儿子们团结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少数民族版,只不过,把其中折筷子的情节改成了折箭。
  国外也有一种说法:依靠个人100%的力量,倒不如依靠100个人1%的力量。
  可见,不管现代、古代,不管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年前,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一条虫。
  你可能不承认这种“虫”理论。不过你大可不必为此生气。因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别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这不值得。
  其实,如果你是真“龙”的话,你可以有一种比生气更好的方法——用行动证明他是错的。
  别怕犯错
  害怕犯错是最大的错误。
  “敢去做就是好事。你现在缺少的只不过是经验。”在我刚到公司不久时Lawrence对我这样评价。后来,他又对我说了另外一句话:“害怕犯错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
  这让我对自己有一个警醒。
  害怕犯错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安全的环境里面,不愿冒险。
  “做多错多,能够不做最好不做,或者尽量少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诸如此类的对话就是犯错的具体表现。甚至,这些对话渐渐演变为一些人的处世态度。
  这样的结果是失去锐气、创意和活动,心态保守,不敢去尝试新事物。
  事实上,从不犯错的人是没有的,从不犯错的人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犯错的时候,往往也是我们自我反省、自我学习的好机会。正如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说的:我们允许下属犯错误,如果哪个人在几次犯错误之后变得“茁壮”了,那对公司是很有价值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犯错是在交那笔不得不交的学费。
  当然,别怕犯错也不是说可以永远犯错,更不应该犯同样的错。允许交学费,但也不能光交学费不毕业。
  人们习惯于为成功者献上鲜花和掌声,但在很多时候,如何对待失败者,往往会决定一个团队或者一个企业的成败。
  总之,建立正确的态度,我们就能够处理好自己与错误的关系,就能够超越错与对的二元对立去做事、去成功。
  每一天
  有一部名叫《鬼眼》的美国影片,说的是一个能与鬼魂交流的孩子。我对那些离奇的情节并不太感兴趣,但其中有一个细节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那是影片快结束时,那个特异的孩子决定告诉母亲困扰他很久的秘密:他能看见鬼魂。刚开始他母亲不相信,以为这个孩子出什么问题了。直到孩子说出这样一件事:“外婆回来过,她说你在她坟前问过她一个问题,她的答案是:”每一天‘。孩子接着问:“妈妈,你到底问了外婆什么问题?”
  这时,他看见母亲泪流满面、哽咽不已。
  他母亲回答道:“我问你外婆,她生前是否曾为我感到过骄傲。”
  这是最好的嘉许,也是最好的激励。
  常常是这样,一句嘉许或者激励的话语,会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有一个高考状元在回顾自己的求学之路时说,很感谢他的父亲母亲。正是由于他们“二老”互相配合,一个不断鞭策、批评,另一个不断的鼓励、赞许,从正反两方面给予动力,自己才有今天的成绩。
  教练技术中也一样有挑战与激励。让被教练者完成一些有时自已也没想到能够完成的目标。不管是压力还是动力,目的都是一个:让被教练者去赢。
  去赢,母亲当然会为你感到骄傲。
  每一天。
  爱的自以为是的猪
  放下执著,获取成功。
  《爱的自以为是的猪》是日本的一本漫画书。它以漫画这种形式来表现了生活的道理。
  我们从书名中就可以看出几分玄机。其重点在于自以为是的“是”字。在这里,“是”的意思是“真理”,通俗点说就是“标准答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