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

第9章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9章

小说: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了朱元璋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后来,朱元璋当了吴王,就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所有军队都受他节制。后来守卫洪都(今南昌)、平定江西,朱文正功最大。   

  虽然朱文正说爵赏不能先私亲,但当常遇春、廖永忠得到赏赐后,他还是不免有怨气。朱文正本来性子就急,这时就更为暴怒,甚至失去常态,结果被按察使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派人对他进行批评,他就更加抵触。这又被按察使说成有异志。这还了得!这就是要造反啊。朱元璋当天就乘船来到洪都城下,召他出来。朱文正听说叔叔来了,仓促出迎,朱元璋责问他,你想要干什么?于是就把他装上船带了回去,要就此了结他。马氏极力解劝,说:“儿特性刚耳,无他也。”这孩子只是性子刚烈,没有别的想法。也许马氏说的是对的,大概朱家的人性子都刚烈,朱元璋的性子就很刚烈。虽然朱文正是亲侄子,但朱元璋还是将他免了官,安置在了桐城。不久朱文正就死了。朱元璋最相信血缘之亲,朱文正的表现也许令他失望,但他是不是从中汲取了教训呢?在军中,除了这个侄子最亲外,还有一个外甥,那就是李文忠。   

  李文忠,名叫思本,小名保保、保儿,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就死了,父亲李贞带着他在乱军中辗转找到了朱元璋。朱元璋这个舅舅对外甥的来到十分高兴,把他收养为儿子,让他姓朱,叫他读书,教他带兵。朱文忠也不辜负舅舅的期望,在众多将领中最为骁勇。他以浙东行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州军事之职,指挥了与东吴张士诚的大战,取得大捷,“逐北数十里,斩首数万级,溪水尽赤,获将校六百,甲士三千,铠仗刍粟收数日不尽”,追赶逃跑的败军几十里,斩首敌军数万人,河水都染红了,俘虏将校六百人、士兵三千人,缴获的铠甲、兵械、粮草,几天都收不完。攻打杭州,吴军守将潘元明投降,派女乐迎接,被朱文忠斥退。朱文忠驻军城外,严格要求军队,下令:“擅入民居者死。”有一个士兵到百姓家去借锅,结果因为违背纪律被处死。杭州城平静如常。朱文忠不仅得到城池,还得到兵三万,粮二十万石。朱文忠还富有同情心,下令军队收养道路上被遗弃的孩子,救了很多孩子的性命。后来,朱文忠复姓李,作为偏将一再随大军出塞打击故元残余势力,俘获元帝嗣君及后妃宫人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还有大批人马。李文忠到京师献捷,朱元璋亲自登上奉天门接受朝贺。   

  李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为人深沉莫测。“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一上战场就来精神,敌人越多,他的气势越壮。但是,这位武将还喜爱学问,曾随名儒学习,因而通晓经义。他也会写诗,诗风雄骏。大概因为读了些书,所以,在不带兵时“恂恂若儒者”。他有爱民之心,当为了满足军需而要加征田租时,他为百姓请求减租。他家里常有儒者出入,因此会听到各方面的意见。他劝朱元璋少杀人,劝阻他攻打日本,他说朱元璋的身边宦官太多,有悖于“天子不近刑人”之意。刑人,即刑余之人,指宦官。后来李文忠有了重病,朱元璋亲自来探视,派淮安侯华中安排医药,还是没能挽救李文忠的生命。李文忠死时才四十六岁。朱元璋没有多少亲戚在世,他对姐姐的这个孩子有特别的感情。李文忠的死使朱元璋特别悲痛也特别愤怒。他把安排医药的华中贬官,把他的家属全都下放到建昌卫充军,所有为李文忠看病的医生和他们的妻、子都被处死。大封功臣时,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他死后,又被追封为岐阳王,配享于太庙,位列功臣第三。         

◇欢◇迎◇访◇问◇BOOK。◇  

第24节:第六讲 猛将铁军,都是他带出来的(4)         

  沐英也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本名文英,是定远人,也是朱元璋的小同乡。沐英从小死了父亲,跟随母亲到处躲避兵乱,但母亲也死了。朱元璋和妻子马氏可怜这个孩子,把他收养为子,让他随朱姓。   

  朱元璋同样把他培养成了带兵将领,朱英十八岁就授予帐前都尉之职,镇守镇江。后来随大军攻打福建,立了战功,晋升为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掌握天下兵马的机构,权力很大。朱英少年英敏,处理事务果断敏捷,马氏一再称赞他有才能,朱元璋对他也很器重。后来,朱英复姓沐,被封为西平侯,他最大的功绩是跟随大将军傅友德攻打云南。后来沐家世代镇守云南,使大明皇朝安定一方。沐英与朱家感情至深。养母马氏死时,沐英哭得吐血,皇太子朱标死时,又哭得病倒了,以致一病不起。朱元璋曾说:“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就是你沐英啊!”后来沐英被追封为黔宁王。   

  除此以外,朱元璋还善于争取敌军将领为己所用。比如,康茂才本是元军一名都元帅,在朱元璋攻打集庆时战败归附朱元璋,后得到重用,多有军功,后被追封为蕲国公。朱亮祖,本是元朝的将领,先后两次因战败被朱元璋所俘,后为朱元璋所用,屡立战功,被封为永嘉侯。   

  这些叱咤风云的将领,是朱元璋夺取天下的最重要的资本。   

  铁血治军,无往不胜   

  朱元璋有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是他克敌制胜的基础。   

  自从朱元璋树立大志以来,就以“不嗜杀人”、“不以子女玉帛为意”来儆诫自己。至正十六年(1356年),徐达带兵攻打镇江,朱元璋训诫将士:我自从起兵以来,没有妄杀无辜。如今你们带兵前往征讨,应该理解我的用心,管束好自己的士兵,城池被攻克后,不要烧房子抢东西,不要乱杀人。如果有违犯军令的,依据军法予以处罚。如果有人纵容士兵违纪,我也要坚决惩罚决不饶恕!这时候朱元璋起兵还没有几年。   

  贴士   

  吾自起兵以来,未尝妄杀。今汝等将兵往,当体吾心,戒缉士兵:城下之日,毋焚掠,毋杀戮。有犯令者,处以军法。纵之者,罚毋赦。   

  —《明太祖实录》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正月,常遇春、邓愈等攻克了赣州,他们谨遵朱元璋不乱杀人的教训,得到朱元璋的大力褒扬。他说:我听说仁者之师是无敌的,但怎样才能成为仁者之师呢?没有仁者之将就不能造就仁者之师。……如今,将军们打败敌人却不乱杀人,因此,捷报传来,我为将军们高兴。将军们的表现如此出色,就是当年曹彬下江南,军纪严明也不过如此。要广泛传布威德,保全生灵,我要深深地依靠将军们了。   

  贴士   

  予闻仁者之师无敌,非仁者之将不能也。今将军破敌不杀,捷至,予为将军喜。虽曹彬之下江南,何以加兹!将军能广宣威德,保全生灵,予深有赖焉。   

  —《明通鉴》   

  但是,要让一支队伍听从命令、服从纪律谈何容易!要知道他所带的是乱民,是乌合之众。为此朱元璋采取了最残酷的手段和最严厉的措施。   

  朱元璋驭下甚严,执法果断。早在朱元璋刚刚打下婺州时,为保证军中粮食供给,朱元璋下令禁止酿酒,但大将胡大海的儿子首先违反了禁令。当时胡大海正在浙东前方作战,而且是朱元璋倚重的大将。都事王恺请求不要杀大海的儿子,以安胡大海的心。但朱元璋说:“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然亲手杀了胡大海之子。   

  将领赵仲中奉朱元璋之命把守安庆,陈友谅来进攻,城池被攻克,赵仲中逃回。按军法赵仲中丢失城池应该斩首。常遇春请求朱元璋原谅他,因为赵仲中也曾有功,而且正是用人之时。朱元璋不听,说:“法不行无以惩后。”竟将赵仲中处死。   

  朱元璋靠铁的手腕,打造了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而这支军队又由能战善战的将领指挥,可以说所向无敌了。但这支军队最终要打向哪里?从红巾军里走出来的朱元璋能够把握它的方向吗?         

◇欢◇迎访◇问◇BOOK。◇  

第25节:第七讲 秀才见了兵,说的就是理(1)         

  第七讲 秀才见了兵,说的就是理   

  朱元璋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麾下猛将如云,他们转战南北,所向披靡。然而朱元璋既不愿做一个仅仅懂得吃菜事魔的白莲教徒,也不愿做一个只会打家劫舍的草寇,他要成为一个胸怀大志的豪杰,于是一批又一批读书人来到他的军中。朱元璋求贤若渴,读书人希望投奔明主,自古明君贤相的例子给他们做出了榜样。王侯将相本来是无种的,一片新天地就将在他们的手中开辟。   

  读书人就是明白   

  我们再回过头去说,朱元璋收编了驴牌寨的军队以及横涧山的军队,并且将其精编成一支三万人的队伍之后,开始了独立征战的漫漫长途。   

  朱元璋带领军队离开横涧山,在经过妙山的时候,只见有很多人迎面而来,其中还有端着水、提着饭篮的。过去有一句话叫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是迎接义军、迎接能够解救困苦的军队。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原来是由冯国用、冯国胜兄弟率领的乡亲们前来相迎。   

  朱元璋看到自己的军队受到了如此隆重的欢迎,很受感动。   

  冯国用和冯国胜这两兄弟是什么人?   

  他们本是读书人,因为当时天下大乱,乡里不得安全,他们便聚众武装保卫乡里。他们听说了朱元璋的事情,尽管这个人出身草野,但有胸襟、有抱负,他的军队,军容整肃,所向克捷,将来可以成就大业,所以愿意投奔他。此时朱元璋的军队经过这里,他们就和乡亲们一起来迎接了。   

  朱元璋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经验,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是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心里也没数。如果说以前他想做什么还是清楚的话,那么现在该做什么反而不知道了。以前,他进庙当和尚,是为了吃饭;后来回到庙里只图个稳定;投到军里是为了安全;协调关系是为了保护自己;勇敢作战是为了提拔。而现在,自己有了几万人马,要干什么?要像那些草寇一样打家劫舍吗?要像那些军阀一样占山为王吗?他的心胸一步步大了,他的眼界一步步开了。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这时冯国用、冯国胜兄弟来了。他们兄弟是读书人,古往今来的书中从来就不缺乏治国的韬略和理念,书里所描绘的是另一番世界。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了八个字—“有德者昌,有势者强”,把它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有势了吗?有势了。他有三万人的军队,在那个乱世之中,已经完全可以做一个强者。但是强者又怎么样呢?能够发展吗?不能,还要有德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所以不仅仅要有势,不仅仅要有军队,还要有德、还要有理念、还要有理想。   

  那么这理念、理想应该是什么呢?冯国用兄弟向朱元璋提出建议,说你要把眼光看得更远,不要只看到濠州这一小块地方。天下之大,山河无际,控扼要塞才能成就大事,以东南而论,集庆(今南京)一地虎踞龙盘,占尽形胜,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六朝帝王之都。如果你把集庆夺到手中,就可以作为你事业的根本,这是成功的第一步。你有势力了、有力量了、有基础了,成了有势之强,然后,提倡仁义,收拾人心,达到有德之昌。怎么收拾人心呢?要不贪图女色,不贪图金银玉帛,爱护百姓,给百姓带来了利益,保护他们的利益。这样做你的势力才能发展。有了势,有了德,既是强者,又是德者,这样才有足够的力量成为一支神武之师,最终平定天下。   

  当时天下是如同鼎沸啊!群雄并起,谁不想称王,不想称霸?但是能够如此把天下大势分析得明明白白,站得高、看得远,提出这样的建议的人,还从没见过。朱元璋听到这里,感到耳目一新,立刻任用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为军中参谋。   

  这是在朱元璋的队伍里最早的读书人。读书人的来到,使朱元璋的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不再是一群乌合之众,不再是一支为了饱暖,夺取财富、夺取粮食,为了生存而战斗的部队,而是一支有纪律、有理想、行仁义的队伍。   

  里中长者李善长         

→虹→桥→书→吧→。  

第26节:第七讲 秀才见了兵,说的就是理(2)         

  在朱元璋继续向滁州进军的途中,又有一位儒士来拜见朱元璋,他就是定远的李善长。我们在前面谈到朱元璋的出生时,就提到过他。他的家乡定远离朱元璋的家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