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

第6章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6章

小说: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封来信,把小和尚逼到了绝路,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求卦问签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在朱元璋栖身的寺庙之外,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国家像一池沸腾的开水,在这个时候,於皇寺里是不是还能够容得下一个平静的佛堂呢?   

  从至正十一年五月颍州的白鹿庄起义,到至正十二年三月,十个月之间,北起黄河,南越长江,东际濠、泗,西抵荆、襄,鄱阳、洞庭之滨,浙西、赣南之地,红巾军遍地,烽火连天。元朝政府相继派出几十万大军镇压起义,但此时的元朝已是强弩之末,官军不堪战斗,将领们沉湎于酒色,军士们只想到剽掠。   

  有一句讽刺话说道:“但以飞觞为飞炮,酒令为军令,肉阵为军阵,讴歌为凯歌。”你看飞觞做飞炮,酒杯就比作炮,酒令就比作军令,酒阵就比作军阵。讴歌,也就是娱乐的歌曲,现在却被当做战胜凯旋之歌,像这样糜烂的军队还能打仗吗?   

  但是这些不堪战斗的士兵还是会拿起刀枪来,他们要做的事情主要有:打家劫舍、掠取财物,不仅没能把起义镇压下去,反而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抗。   

  朱元璋所在的於皇寺的粮食和财物也被元军抢掠一空,而且一把大火把寺庙烧了个干干净净。但是天下到处都是兵荒马乱,朱元璋无处藏身,只好在大火之后,再次返回残垣断壁的於皇寺。   

  元军不能作战,但是他们又要邀功,就想出了恶毒的办法:抓了一些平民百姓把他们的头上裹上红巾,就算是抓到了红巾军叛匪。因此很多普通百姓就被抓来当做俘虏杀掉。所以朱元璋这时在寺庙里头,已经是惶惶不安了。哪一天元兵杀来,把他的头上也裹上一块红巾,当做红巾军抓走,那可就惨了。   

  於皇寺已不是安全之地。朱元璋面临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就在徘徊无计的时候,又一件事找上了他,他接到了友人的一封信。   

  贴士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旁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无已,试与知者相商。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   

  友人来信了,这可不是一般的友人,原来是小时候一同放牧、偷吃牛肉的伙伴—汤和。可这时汤和已经投了红巾军,在濠州郭子兴部下做了千户。朱元璋在小时候就是孩子们的首领,汤和深知朱元璋的能力。他劝朱元璋“速从军,共成大业”。朱元璋生动地记述了当时的心情是“既忧且惧”,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形势逼迫,他必须赶快拿出主意。   

  可是当时朱元璋是一个本分的和尚,并不想反官府,而红巾军是叛贼。如果一个叛匪给朱元璋送来信,那么朱元璋显然是勾结叛匪,这可是逆天而行的大错啊。朱元璋怎么办?生怕这封信被别人发现了。他回忆说,他拿到信后“心惊若狂”,就是惊吓得快疯了,很害怕。虽然他把信赶快烧掉了,隐瞒了消息,对谁也不说,可是这么一个寺庙,出出进进就是这么几个人,外人送信的事,很快就被人察觉了,而且要到官府去举报。朱元璋怎么办?是走,还是不走?如果不走,在这里也可能遇到危险,会被当作红巾军抓走。如果逃走就是通了叛贼,自己就成了叛匪。两难之间,朱元璋该怎么办?   

  当危急之中不知所措的时候,问卜求签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他以前学过卜筮之法,也经常给别人算个命什么的,现在是不是要给自己算一算,问问吉凶呢?他用什么来算卦?使用“珓杯”。 珓杯是用竹或木做成的像杯一样的东西,杯口朝上是阳,杯口朝下是阴。两个杯抛起,落在地下,以阴阳来判别吉凶。   

  贴士   

  岁在壬辰,纪年至正十二,民人尽乱,巾衣皆绛,赤帜蔽野,杀人如麻。良善者生不保朝暮。予尤恐之。特祝神避凶趋吉,惟神决之。若许出境以全生,以珓投于地,神当以阳报;若许以守旧,则以一阴一阳报。         

虹桥书吧BOOK。  

第16节:第四讲 鬼使神差,怎么就投了军(4)         

  —《明太祖文集?纪梦》   

  他当时心里想到,如果神要让我离开这个地方,能够保全我的生命的话,那么珓杯落地,就应该给我两个阳杯,口朝上;如果神允许我继续留在这里,也还可以得到安全的话,那么请珓杯落地的时候,给我一阴一阳杯。是走是留就听天由命了。他在叨念之后,双手往上抛起珓杯,珓杯哗然落地,结果是双阴之相。什么是双阴之相啊?两个杯扣地,刚才他说了,如果要他走,应该给他两个阳杯;如果要他留,应该给他一阴一阳杯。可是现在得到两个阴杯。这既不允许他走,也不允许他留,究竟什么意思呢?是不是他的请示神灵没有明白?于是再抛,两个杯落地以后,仍然是阴杯。   

  朱元璋不明白了,怎么我一再请示,走也不行,留也不行,仍然给我阴杯?他心里想到,我还是希望平安地离开这里。如果神允许我平安离开这里,请给我一对阳杯,结果他再次抛珓杯的时候,落地出现一个无法解读的杯相。怎么样呢?不阴不阳,两杯侧立。   

  这时朱元璋心里非常惶恐,他对自己的前途不能判定,他希望神灵再给他一次明确指示。他想,既不让我走,也不让我留,难道让我自己举事吗?如果这样的话,请神灵再给我两个阴杯。他鼓起勇气,再一次抛起了珓杯,两杯落地,阴相。朱元璋的心紧缩到一起。他将走出人生的重大一步,下定决心投靠红巾军,做一番大事业。   

  这一段故事,记载在朱元璋自己写的一篇叫做《纪梦》的文章当中。现代人做什么重大决定的时候,提倡用科学方法进行决策,分析各种形势,审慎判断,慎重决定。可是古人迷信,希望借助外界的力量给自己的命运做出决断。朱元璋通过这样一种算命的形式,实际上用来强化他造反的决心。朱元璋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不满官府的黑暗,不满富民的剥夺、压迫,难道他心里就没有反抗的种子吗?可是这些反抗的种子,在读不完的经书中被淹没了,需要有一个外部条件来激发它。什么外力?就是借助于神。朱元璋这么做,实际上是为自己投军、反抗元朝,求得一个心理的支持。   

  既然算命得到这样的结果,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初一,朱元璋来到濠州城下。他投军了,他投到了离寺庙所在地最近的濠州城里的红巾军。   

  他现在是什么身份?不僧不俗。你说他是和尚吧,他跑出了寺庙;你说他不是吧,可是他又穿着袈裟。这究竟是什么人?城外、城里两军对垒,形势非常严峻,突然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守城的人不由分说,就把他绑了。   

  朱元璋说,我是来投军的啊,我要见你们大帅,说明我的意图。双方争执不下,吵吵嚷嚷。这时候郭子兴走到这里,一看这么乱,就问什么事?大家说:“抓到一个奸细,看他不像好人,赶快把他杀掉,防止我们受到危险。”   

  郭子兴打量打量这个人,攀谈了几句,觉得这个人相貌不俗,谈吐不凡。朱元璋相貌长得什么样呢?《明史》描述说:“姿貌雄杰,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八个字说的是外貌,后八个字说的是气质。郭子兴看到他的相貌长得很奇特,不是一般人,不免从心里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既然他愿意投军,就把他留在身边,做了亲兵。就这样,朱元璋刚一投军就做了亲兵,可见郭子兴的确独具慧眼,在众人当中一下就能够发现这位非同寻常之人。   

  孤苦的人生之旅,注定要有个人陪伴,再没有比同样孤苦的马姑娘更为适合了   

  朱元璋投到军中以后,手脚勤快、聪明伶俐,很快就能独挡一面。因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被郭子兴提拔为九夫长,渐渐地成了郭子兴的心腹。郭子兴是一个草头王,凭借着自己拉起来的队伍,占领了一个城池。他要想发展自己的事业,要壮大自己的力量,除了把各路豪杰聚拢在身边以外,还要培养自己的亲信。最亲近的人际关系是什么?除了父子、兄弟以外,还有一种,那就是姻亲。   

  现在这个朱元璋和郭子兴,是不沾亲不带故的,他不过是一个投来的野和尚,被郭子兴收做了亲兵。郭子兴对朱元璋非常有好感,他就想,如果再想办法跟他联上姻,和他有了亲戚关系,那么这个人就成为自己最贴心的、最可以信赖的人。 

  郭子兴有四子二女,长子名大舍,也就是郭大舍,已经战死;次子名郭天叙;三子名郭天爵,这都是大张夫人所生。郭子兴有两个张夫人,一个大张夫人,一个小张夫人。小张夫人还生有一女,年纪尚幼;其下还有一个小儿子叫老舍,郭老舍。   

  那么这样看起来,郭子兴似乎没有女儿可以嫁给朱元璋了。但是,郭子兴还有一个养女。这个养女姓马,这位马姑娘比朱元璋小四岁。当时马姑娘21岁,朱元璋25岁,所以他们的年龄恰好相当。   

  马姑娘长得什么模样呢?我们现代人没办法看到她年轻时候的画像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她的一幅老年画像,可以看出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不是出生于名门的千金小姐,也不是受过很多诗书教育的女子。但是我们从她老年的相貌里依然可以看出,她庄严而不失聪慧。   

  正因为马姑娘出生于贫困人家,经过了艰难困苦,所以做事谨慎、坚韧。她嫁给朱元璋实际上是两个苦命人的结合。在茫茫人海之中,朱元璋孤苦无依,如果能有这样一位贴心的女子相伴,也是他一生的造化。后来这个马姑娘,帮助朱元璋南征北战,最终助他成就了帝业,成为一代贤后。这就是后来大家广为传颂的马皇后。   

  朱元璋和马姑娘结婚以后,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从一个外来的士兵,一下子变成了主帅的姻亲。         

BOOK。←虹←桥书←吧←  

第17节:第五讲 这支队伍底子不错(1)           

  第五讲 这支队伍底子不错   

  起义军里的关系错综复杂,和朱元璋在庙里读书的情景大不一样,而且他除了自身之外,没有任何倚靠。能帮助他立足的,就只剩下忠勇和智慧了。但是,长期寄人篱下,是不能成就大业的。要成事,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他能像当年召唤村里的牧童一样一呼百应吗?   

  游走在权力争斗中,考验了他的忠勇,锻炼了他的智慧   

  郭子兴拉拢朱元璋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濠州红巾军的统帅来自各个方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争权夺利的问题,并不和睦。濠州城中的头目除了郭子兴,还有孙德崖等四人,大家都想争当老大。   

  在这五个头领当中,郭子兴显然高于其他四个。其他四个人,起于农亩,不识字,也没有什么见识。每次议事郭子兴的意见都与他们不同,其他四个人意见一致,合起伙来对付郭子兴。时间久了,郭子兴就懒得参加会议。他们对郭子兴常常很粗暴,不尊重他的意见。郭子兴也自命豪杰之士,对于这四个人也经常恶语相向,因此他们彼此互相猜疑,很难相容。就在这时候,元至正十二年九月又有一批人投到濠州城来,这就是在徐州和官军作战失败的彭早住和赵君用。   

  彭早住和赵君用的加入使得濠州城里的情况更加复杂化。彭早住和赵君用本来是因为跟官军作战失败投到濠州城里来的,是寄人篱下的角色。孙德崖几个人对于彭早住、赵君用的到来大为欢迎。为什么呢?他们想借助彭早住、赵君用来压制郭子兴。但是孙德崖有一招失算,他没有想到彭早住、赵君用反客为主。不仅郭子兴,而且孙德崖等都屈居于彭早住、赵君用之下。彭早住有心计,擅权专断,赵君用唯唯听命。郭子兴礼敬彭早住,想借助彭早住,加强自己的地位。他看不起赵君用,因此赵君用对郭子兴也心怀不满,就与其他四人结合,一起对付彭、郭。两派终于发生了公开的冲突。   

  有一天,孙德崖、赵君用派人在大街上把郭子兴给绑架了。郭子兴的部下害怕孙德崖,不敢反抗,连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郭天爵看到这种情况也藏起来了。郭子兴被押到孙德崖的住处,孙德崖打算将郭子兴处死。   

  这时候朱元璋在哪儿?他并没有在郭子兴身边,正在淮北与官军作战,濠州传来急报,说城里出事了,郭帅遭到扣押。朱元璋一看报告,非常焦急。郭子兴不仅仅是他的上级,还是他的恩人甚至岳父。郭子兴改变了他的人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