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

第23章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23章

小说: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户编号,加盖半印,即骑缝印章。户帖要详细登记男女人口、土地、房屋、牛马、牲畜。每户一帖,总籍存放于户部,各地有关机构每年统计增减上报。对户帖的管理十分严格,如果比对不实,犯者从军,如果官吏故意隐瞒,犯者处斩。统计人口土地,既是为了整顿赋役,也是为了恢复建立秩序,所以惩处严厉。   

  贴士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   

  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饶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明朝的户籍是继承元朝的。户口分为三类:民户、军户、匠户。民户又分儒户、医户、阴阳户等;军户又分校尉、力士、弓兵、铺兵等等;匠户又分为厨役、裁缝、马船等;还有盐户、灶户。寺之僧、观之道,也要入籍管理。户籍身份世袭,户籍地址固定,不得随意改变。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诏在全国编制赋役黄册。黄册是在户帖基础上编制的,每户填写户帖,由官府核实其人口、田宅、资产等情况,汇总成册。册共四份,中央的户部、地方的布政司(省)、府、州县各藏一份。黄册编制以里甲为单位,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一里之中,推选人口多、承担赋税多的十人为里长。其余百户分为十甲,每甲十户,推举十人为甲首。每年由一个里长和一个甲首管理一里一甲之事。十年轮换一周。每里户口土地编为一册,每册之前绘有总图,这就是黄册。黄册也要每十年编制一次。一般认为,因为报送户部的一册以黄纸为封面,所以叫黄册。   

  可见,黄册是户口、土地、里甲的综合登记册。它不仅保障了政府对赋税徭役的征收,也是在社会基层推行里甲制度,进行管理的基本依据。里长甲首既要替官府征收赋税、征派徭役,也要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   

  为了打击富民隐瞒土地,准确掌握土地数字,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派国子监学生到各地清丈土地。根据税粮多少划分区域,把区域内的田土绘成图,编上号,书写主人姓名、土地面积,分类成册。因为所绘土地之图状如鱼鳞,所以称鱼鳞图册。   

  黄册、鱼鳞图册的编制,不仅使国家赋役征收有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税负担,政府也从而可以对地方实施有效的管理,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发展。         

▲虹▲桥▲书▲吧▲。  

第62节:第十二讲 平民皇帝的治国理想(1)           

  第十二讲 平民皇帝的治国理想   

  穷人有穷人的理想,富人有富人的理想。这个曾经赤贫的穷人,如今当了皇帝,他的理想又是什么呢?他的大明国能实现他的理想吗?他任命的那些文臣武将,能帮助他实现理想吗?他治下的百姓能从他的理想中得到什么呢?   

  跟富民不对眼   

  朱元璋为了保护百姓,不仅仅约束自己的官僚队伍,还要对豪强进行限制,因为地方上的有钱人仗着自己的钱多,仗着自己的势大,常常是横行乡里。元朝末年,土地兼并,财富分配不均,这些问题更为严重。朱元璋曾经一无所有,到处漂泊,他不仅受到官府的盘剥,也看尽了那些富民豪强的白眼。   

  大家知道,朱元璋父母死的时候,他想求得一块地,可是田主就不给他安葬之地,对他“呼斥昂昂”,朱元璋没有起码的尊严,痛苦无人诉说,他永远忘不了那些日子。现在他掌权了,终于有机会向豪强施威了,他不允许豪强横行乡里,他要让贫苦农民得到保护。一个做法就是他经常把富民召到京城,对他们进行训诫。   

  朱元璋生于基层,经常见到富民的横暴。他们欺凌小民,武断乡曲,在乡里横行霸道,百姓深受其害。朱元璋认为,富民之所以欺凌贫弱小民,是由于他们不懂礼法。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朱元璋把浙西富民找来,对他们训诫了一番。他说:“汝等居田里,安享富税者,汝知之乎?古人有言,民生有欲,无主乃乱。”他说你们能够在乡里收受田租安享清福,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古人说,人人都想享福,如果没有人管理,就乱了。“使天下一日无主,强凌弱,众暴寡,富者不得自安,贫者不得自存矣”。如果天下一天没有人管理,就会造成恃强凌弱、以众欺寡的局面,你们这些富人不能安享清福,贫苦百姓连生活也无法保证。我今天为你们立法定制,就是要让你们“富者得以保其富,贫者得以全其生”。你们如果能够安守本分,遵守法律,就能够保护你们的身家和财富。希望你们“毋凌弱,毋吞贫,毋虐小,毋欺老,孝敬父兄,和睦亲族,周给贫乏,逊顺乡里”。这样你们才能算是良民。如果还像以前那样胡作非为,就不是良民了。         

→虹→桥→书→吧→。  

第63节:第十二讲 平民皇帝的治国理想(2)         

  你看,朱元璋提出了对于富民的要求是什么呢?不要欺负弱小,不要兼并那些贫穷的人的田地房产,不要虐待小孩,不要欺负老年人,要孝敬父兄,要和睦亲族,要周给贫乏,对那些贫困的人给予帮助,在乡里不要胡作非为,要和气,要谦逊,这样才是一个良民。   

  贴士   

  汝等居田里,安享富税者,汝知之乎?古人有言,民生有欲,无主乃乱。使天下一日无主,则强凌弱,众暴寡,富者不得自安,贫者不得自存矣。近朕为尔等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贫者得以全其生。尔等当循分守法,能守法则能保身矣。毋凌弱,毋吞贫,毋虐小,毋欺老,孝敬父兄,和睦亲族,周给贫乏,逊顺乡里,如此则为良民。若效昔之所为,非良民矣。   

  —《明太祖宝训》   

  朱元璋还采取切实的措施,打击富民。当时他就把大量富民、豪强强行迁到凤阳,充实他的老家,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   

  1。打击富民,使他们远离他们的家乡,离开他们势力的所在地,让这些富民直接受到国家的控制。   

  2。让朱元璋的家乡得到充实,提高凤阳的经济地位。   

  因为迁徙豪民和躲避战争而被遗弃的土地,将被重新分配。不论以前豪强有多少土地,只能根据人口和耕种能力分配土地,不许豪强多占田地。这对于当时(元末明初)来说,是一次土地革命。   

  现在我们又要说到前面那首广为流传的歌谣: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为什么好端端的一个凤阳,“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呢?人无不留恋自己的家乡,富民也不例外,那些被迁往凤阳的富民,因为思乡,常常要偷偷跑回去看一看,因为是不能公开去,就装扮成逃荒者。因为回乡探望的人差不多年年都有,所以凤阳就是“十年倒有九年荒”了。   

  民心即是天心   

  晋王府的致仕官员长史桂彦亮曾经上书给朱元璋,提出太平治要十二条,第一条就说“法天道”,说到“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所在即天命所在,故善治天下者必上承天命,下顺人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其实,自当年儒生们来到朱元璋的军中以后,朱元璋就不断听到这样的说教。由于古往今来的历史事实,也由于自己的贫寒出身,对这样的话朱元璋感到很受听,早已把它们记在了心里。   

  朱元璋要建立他的理想国,他认为民安则国安,而“民”怎么样才能“安”?民安要求统治者不能实行暴政,官吏不能够欺压百姓,富民不能够凌虐百姓。   

  朱元璋出身寒微,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于贪官污吏最为痛恨,他掌握最高权力以后,采取严厉的措施整治贪官污吏,整治官僚队伍。为什么朱元璋要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爱民,也是为了保证他的政权能够传之久远,不许百姓成为他的对立面,如果朝廷领着一批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是不能维持长久的。   

  洪武五年十二月,有一天,朱元璋在南京的三山门看见几个农夫,他们在护城河里的冰水中一边蹚水一边摸,阴历十二月的南京,天气已经很冷了。朱元璋问部下,这么冷的天这些农夫在水里摸什么,捞东西吗?   

  身边的人回答说,这些农夫在这里给官府做工,可是督工的官吏,把他们的锄头扔到水里去了,一定是农民得罪了督工的官员,督工的官员小施惩罚。可是工具对于百姓来说,好比战士的武器,很宝贵,于是不惜冒着严寒,在冰水里捞工具。朱元璋听了,非常同情这些农民,命战士赶快去为他们打捞,并且又赏给这些农民一些锄头和工具。   

  他派人去把整治农民的那些督工官吏叫来,痛打一顿。朱元璋训斥说,农夫离开田地,到在这里服役,这么冷的天,手脚都皴裂了,你们不同情他们,还要把他们的工具扔到水里,你们怎么这样忍心呢?要是这些农民是你们的父兄,你们也这样对待吗?   

  朱元璋对随行的官员汪广洋说:“像这样的数九寒天,我们穿着裘皮还觉得冷,可是农民还在做工,没有暖和衣服,非常可怜。”于是他下令,南京所有服役的农民一律停役,放假回家。这件事情很快传遍了京城内外,民众一片欢呼。         

BOOK。▲虹桥▲书吧▲  

第64节:第十二讲 平民皇帝的治国理想(3)         

  朱元璋精力过人,勤于政事,他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还思考着朝政,突然想到一件事,就停下筷子,用纸记下,把这个纸条贴在身上,所以常常是一天下来,他身上贴满了纸条,好像一只鹑鸟。等到上朝的时候,他再把这些条子拿下来,一件一件去办理。不仅如此,他居住的殿堂的墙上也贴满了纸条,有的是需要办的事,有的是官员的姓名,有的是某个衙门统计的数字。   

  贴士   

  太祖勤于政事,每临食匕箸屡废。思得一事,即以片纸书之,缀于裳衣,或得数事则累累满身,若悬鹑焉。洎临朝则一一行之。   

  —(明)徐祯卿《翦胜野闻》   

  有人统计过,洪武十七年,从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之中,各个部门送来的奏章达到1160件,奏章当中提到的事情是3391件,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423件事。如果每份奏章按1千字计算,一共就是116万字,那么116万字,平均8天,他每天要批阅十多万字。十多万字,相当于现在的一本书啊,工作量相当惊人。   

  朱元璋说,“朕自即位以来,常以勤勉自励”,我即位以来,经常是勉励自己勤奋办事;“未旦即临朝”,天不亮,我就上朝了;“晡时而后还宫”,吃饭的时候我才回宫;“夜卧不能安席”,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不安稳地躺在席子上;“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我记挂着国家大事,就披着衣服起来,看看天象,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当,如果有事情处理不当,我就拿笔一件一件记录下来,等到天明一一处理。“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我自从当了皇帝以后,没有过空闲,不敢偷懒;“于诸事惟恐毫发失当”,办理各种事情唯恐有一丝一毫的不妥当;“戴星而朝,夜分而寝;一事未善,寝亦不安”,顶着星星上朝,半夜才睡觉;一件事情做不好,就睡不安稳。为什么呢?他说,“人君日理万机,怠心一生,则庶务壅滞,民无所赖,贻患不可胜言”。作为皇帝日理万机,如果偷懒的心一旦生出来的话,很多事情就堆积起来,无法办理,那百姓还有什么依靠,谁来保护百姓?谁替百姓说话?留下的后患言说不尽。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把民心看做是天命,把民心看做是他能不能够维持长久统治的根本,所以他说“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此,甚可畏也”。什么天命?什么人心?就看皇帝做得好不好,都在这一点上决定,做得好了,关心百姓了,就上应天命,下得人心,如果不勤政,不爱护百姓,就是违背天命,违背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