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

第19章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19章

小说: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我们现在还不敢放松,因为天下还有很多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深为忧心。于是决定派兵北逐群虏,把百姓从涂炭当中拯救出来,恢复我们的传统,恢复我们做人的尊严。   

  朱元璋在提出“驱逐鞑虏”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如果他成为全天下的统治者应该负的责任,他的意思是,我这次要驱逐鞑虏,除去暴乱,就是为了让天下百姓都各得其所,大家一定要深刻体会我这句话。同时你们也不要压迫祸害其他的民族,如蒙古人、色目人。这些人“虽非华夏族类”,虽然他们不是中原的百姓,跟我们是不相同的民族,但是他们“同生天地之间”,如果他们愿意遵守法纪,愿意接受我们的管理,做一个臣民的话,我会对他们和华夏之人“抚养无异”,大家都是平等的,我对各个民族都要同等对待,让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   

  元朝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建立的统治政权,他们把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其中的汉人、南人在社会最下层。朱元璋说,我来统治中国的话,绝对不要这种等级制度,蒙古人、色目人只要他们遵守法纪,愿意做我的忠实臣民,我就要平等对待他们。朱元璋这种理念,既是他的一种斗争策略,可以争取广大的人心,又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包容胸怀,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一种广阔的胸怀。朱元璋北伐,推翻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元朝统治,并不要搞民族压迫,所以他说如果你们蒙古人、色目人愿为臣民,遵守礼仪,我对待他们和中夏人民没有差别。         

◇欢◇迎访◇问◇。◇  

第51节: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4)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至正年间,元朝的统治已经百孔千疮,民怨沸腾,天下群雄并起,元朝的灭亡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在群雄的竞争中,朱元璋最终胜出,是因为他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因为他有知人之明,能使天下人才为其所用;因为他有卓越的才能,善于组织千军万马攻克战胜。   

  但在根本上,他的成功,在于他顺应了时代潮流,顺应了民众的意愿。他在北伐檄文中高呼“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就表达了民众的要求,突出地说明了朱元璋军队的反民族压迫和反阶级压迫的性质。   

  贴士   

  讨元檄文原文: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   

  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酖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本根。礼义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生圣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天成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   

  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仪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明太祖实录》   

  徐达领导的北伐战争在顺利进行,根据朱元璋布置的进军路线图,一路经卫辉、彰德、邯郸,几乎是一帆风顺,然后折而东向,抵达临清。传檄东昌、乐安驻军在临清会师。七月十五日,自临清向北数路推进,沿德州、沧州、清州一线北上。七月二十三日,攻克直沽,元丞相也速等望风逃遁,大都惶恐。直沽,也就是现在的天津一带。明朝军队继续北进,打到通州,这个通州是北通州(今属北京)。经过激烈的战斗,通州被攻克,明军(这时候明朝已经建立了)进军大都。元顺帝召集后妃和皇太子安排人员留守,于二十八日夜晚带领臣属,开健德门(今北京德胜门北土城),逃离了大都,出居庸关北上大漠。   

  与此同时,远在南方的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就是元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一,诏告天下,以金陵为南京,以大梁为北京。而在第二天,八月初二,徐达在通州下令进取大都。明军到大都齐化门(今北京朝阳门)下,城门紧闭,徐达命士兵填土登城而入。徐达登上齐化门城楼宣告夺取了大都。元朝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中书左丞相庆童数人被处死,其余未妄杀一人。明军俘获王子六人,及玉印玉玺,派人查封府库、图籍宝物,封闭故宫殿门,由指挥张焕率千人把守,宫人、嫔妃、公主则由原来的宦官护视。徐达下令严禁士卒侵暴,百姓生活平安如故。一些躲在西山的元朝官员,得到消息,纷纷赶回城中投降。徐达派兵前往古北口等关口侦查巡逻,同时派人赴京师献捷。 

  元朝在中原近百年的统治,至此宣告灭亡。   

  朱元璋对北伐的布置确实高屋建瓴,切合实际而又严密有序。几十年的征战磨炼,朱元璋锻炼出杰出的指挥才能,当得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了。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52节:第十讲 咱们的大明国(1)           

  第十讲 咱们的大明国   

  朱元璋不仅称了王,还要称帝。这个手握乾纲的人,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将要怎样治理这个国呢?古往今来,山河轮替,朱元璋会像往古的那些帝王一样走进历史吗?朱元璋不是一个一般的皇帝。他的出身不一般,创业不一般,治国也不一般。这一切都强烈地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且看朱元璋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   

  一切都是为了登极称帝,可到了这一天却假装三次   

  “推让”   

  正当徐达带领北伐军队大踏步地前进的时候,朱元璋感到,他即位的条件已经成熟了。虽然这时还没有夺取大都,元顺帝还没有退位,可是那都是指日可待的事。他要向天下宣告,他就是受天命的天子。占据正统的至尊地位,将会更加迅速地推进他的事业,更加迅速地让他的事业稳定和巩固下来。   

  在中国古代的君主宗法制社会当中,有一件最虚伪的事,就是皇帝在即位之前的“三推让”之礼。什么叫“三推让”之礼?想当皇帝的人,想了几年几十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可是在即位之前,他们偏偏表现出很不着急的样子,一定要演一出戏,说登上皇位当皇帝,不是我的意愿,而是天命,而是民心,而是为了大局,是大家推举的结果,我是不得已才登上皇位的,推让一次不行,推让两次,推让三次,最后在万民的拥戴下,他勉强接受了大家的拥戴登上宝座。   

  这三推让是一个姿态,实际上是要借此表现他登基的合法性,要借此机会宣布他的政权、他的皇位是上天授命给他的,是受臣民的推戴的,是合理合法得到的。   

  小明王死以后,吴元年的七月,他的首席谋臣李善长,第一个出来劝进,劝进书中这样写道:“四方群雄刬消殆尽,远近之人莫不归心,诚见天命所在。愿早正位号,以慰臣民之望。”说现在啊,四方群雄差不多都铲除干净了,远近的人都心向着您,可见天命所在。希望吴王您早早地给自己一个名正言顺的位号,以安慰大家的企盼之心啊!这是第一次劝进。这时候朱元璋觉得现在时机并不成熟,说:“一统之势未成,四方之途尚梗。”现在很多地方还乱着呢!还没形成统一。以前历代皇帝,知道天命降临,还要再三谦让,如果我真得到天命眷顾,还着什么急呢?现在我不过仅仅控制了天下的一个角落,还不是登位的时候。他就这样拒绝了。这是一推让。   

  到了十二月,也就是五个月过去了,这个时候,朱元璋即位的条件比原来更加成熟。战场上的南北方向,都取得了胜利。应天城内一应登基准备已经就绪:新的历书《戊申岁大统历》已经颁布,新的法律《律令》已经颁行,皇帝即位朝服、后妃官员朝贺礼服都已备好。皇帝即位的各项礼仪也都演习多遍了。很多人认为朱元璋这时候可以即位了,于是在十二月十一日,李善长再一次率领文武百官劝进,这个劝进表和上一次差不多,只是更为详尽了:   

  “开基创业,既宏盛世之舆图;应天顺人,宜正大君之宝位。苍生咸仰,红日方升。盖闻以道化民者谓之皇,以德教民者谓之帝。……钦惟殿下,勇智自天,聪明冠世。扫除六合之风尘,拯救兆民于水火。……天下归赴,若江汉之朝宗;邦域肇隆,有金汤之巩固。既膺在躬之历数,必当临御于宸居。上以答于天心,下以符于人望。……臣善长等爰合群情,躬身劝进。……发政施仁,参赞两间之化育;制礼作乐,开拓万世之太平。谨奉表劝进以闻。”   

  —《明太祖实录》   

  但是朱元璋仍然没有接受,他谦虚地说,我功德浅薄,还不足以担当皇帝的大任。因为要当皇帝,要给万民造福,我现在有这么大本事吗?没有。所以我现在还不能当皇帝。   

  他一定要亲耳再次听到群臣的劝进。李善长这些人心里很明白,于是再次叩头说:“现在天生圣者而为民,如果您不登大位,谁来带领大家除暴乱,救苍生?只有吴王殿下您能够带领大家除暴乱,救生民,能够救济百姓,安定天下,如果吴王殿下您还不答应的话,我们以死相请。我们今天就死在你面前。”态度非常坚决。         

。▲虹▲QIAO书吧▲  

第53节:第十讲 咱们的大明国(2)         

  贴士   

  天生圣哲,本以为民。……若不正大位,何以慰天下臣民之望。……今殿下除暴乱,救生民,功塞宇宙,德协天地,天命所在,诚不可违。臣等敢以死相请。   

  —《明太祖实录》   

  第二天,李善长等人再次带领百官向朱元璋劝进,说:“殿下有谦让的美德,四方都知道了,神明都感动了,但愿您为了百姓要答应臣等的请求。”   

  朱元璋说:“既然是上天的旨意,百姓的要求,诸位又屡请不已,那么我就勉从舆情,我就勉强听了大家的话吧!但是这件事,事关重大,我们一定要隆重其事,不能草率。烦请诸位斟酌商定各项礼仪。”   

  于是他命刘基选择吉日良辰。刘基选了哪一天呢?他选了一个正月初四,第二年的正月初四。可是就在他选日子的十二月份常常阴天,如果到了正月初四即位那天仍然阴天,岂不是有点不祥,到那一天能不能云开雾散呢?朱元璋心里头有点不踏实。吴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迁居新宫,同时祭告上帝皇祇,说:   

  “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帝祇,惟简在帝心。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祇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明太祖实录》   

  如果上天认为我可以做生民之主,即为那天就天气晴朗,如果不行,就出现异常天气,让我知道。朱元璋当然期盼即位时天气晴朗,但是从祭告这一天就开始阴天下雪。他忐忑不安地等待。一天、两天过去了,一连十几天雨雪不停。到了正月初一,雪忽然住了,朱元璋松了一口气。正月初四,朱元璋心情非常好,满城都是喜庆的气氛。朱元璋在大队仪仗的簇拥之下,浩浩荡荡前往郊祀坛。南京当时有一个郊祀坛,这个坛还不像后来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那样分开,而是“天地合祀”。到了郊祀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