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

第18章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18章

小说: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在讨伐张士诚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开始修建应天城墙和宫殿了,应天可是未来的首都,城池需要坚固,宫殿需要壮丽。 

  据说,在宫殿的基址选好以后,朱元璋和刘基有一段对话。   

  朱元璋说:“先生你看,现在殿前面的地势不够开阔,是否可以把殿址往后移动?”   

  刘基看了看地势,说道:“也好,只是不免迁都。”   

  这一段话,在一些笔记传说中有记载,确实有这样的对话吗?很难证实。后来谋士刘基被神化,说他能掐会算,未卜先知,在他身上附会了很多故事,这可能也是附会的。   

  还有传说,应天城城墙修好以后,刘基陪同朱元璋视察新修好的城墙,朱元璋说:“这城墙非常坚固,如同铁桶一般,没有人能够越过。”刘基说:“除非是燕子。”这也许只是一句随口而说的话,但是后来人们把它说成是刘基对靖难之役的预言,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篡夺了皇位,燕子就暗指燕王。这可能吗?这些传说,只能看做是神话了。   

  与此同时,朱元璋正准备在南北两个战场展开战斗。在南方战场,他要消灭方国珍、陈友定,也就是福建、广东、广西一带的割据势力;在北方对元朝的统治发起总攻。         

。§虹§桥书§吧§  

第48节: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1)           

  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   

  决战的时刻终于来了。这个从社会底层走来的英雄,即将向最高权力发起冲击。从投军那一刻起,到现在才不过十五年,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到现在也不过四十年。一切积累都是为了这一天。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成长为一个呼风唤雨的英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千军万马在他的调遣下,如臂使指,挥洒自如,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一出精彩大戏。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朱元璋终于要对元朝政权发动总攻了,吴元年也就是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派三支队伍同时出击。   

  北部战场是主战场。北伐中原,夺取大都,最终推翻元朝的统治,是朱元璋最终的目的。北伐战争由朱元璋亲自指挥。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地理和人文的原因,北伐战争很难成功。东晋的北伐,南宋的北伐,无不以失败而告终。朱元璋的北伐能够成功吗?   

  这个仗怎么打,朱元璋曾与谋士刘基、陶安等人进行讨论。刘基认为张士诚的平定,使元朝廷闻风胆丧,可以乘胜长驱中原,直下大都。朱元璋以为不妥,说:“我起兵以来,与各路豪杰的征逐,得力在谨慎,临小敌如临大敌,故常获胜利。今王业垂成,不可因中原的动荡混乱而生轻视之心。必须谨慎行事,以保万全。”   

  其实朱元璋心里早有了盘算。他召集徐达、常遇春商讨北伐大计,他分析了一下当今天下的大势:山东有王宣父子,可是王宣父子“狗偷鼠窃”,没有什么长远目标;河南有王保保,这个王保保是谁?王保保是元朝末年一个最大的军阀,同时也是元末支持元朝政权的最强有力的一支武装。王保保本是汉人,可是后来元顺帝赐他蒙古名,叫扩廓帖木儿。他的舅舅也是他的养父是元朝平章察罕帖木儿。王保保名义上遵奉元朝,实际上专横跋扈,最终导致了“上疑下叛”。不要看他这么有力量,可是对上,他不受信任;对下,他的部下也不一定听他指挥。关陇地区,也就是西北,是李思齐、张思道的地盘,这两个人虽然是元朝的官员,可是他们之间彼此是面和心不和,互相猜疑,而且他们与王保保之间也矛盾重重。   

  朱元璋分析完形势,给部下打气说,为什么元朝注定要灭亡?就是因为这些人鼠窃狗偷、专横跋扈、互相猜疑造成的。现在我们要北伐中原,各位将军,你们有什么高见?   

  大将常遇春说,现在南方张士诚平了,陈友定势力比较弱,很快也可以平定了,我们现在有足够的兵力,直捣元都,必可获胜。“都城既克,有破竹之势,乘胜长驱,余可建瓴而下”,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我们拿下大都,天下就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了,正所谓高屋建瓴。   

  贴士   

  太祖将命诸将北伐,谓信国公徐达等曰:“自元失其政,君昏臣悖,兵戈四兴,民坠涂炭,予与诸公仗义而起,初为保身之谋,冀有奠安生民者出。岂意大难不解,为众所附,乃率众渡江与群雄相角逐。遂平陈友谅、张士诚,闽广之地将以次而定。念中原扰攘,人民离散。山东则由王宣父子狗偷鼠窃,反侧不常;河南则有王保保,名虽尊元实则跋扈,擅爵专赋上疑下叛;关陇则有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忌,势不两立,且与保保互相嫌隙。元之将亡其机在此。今欲命诸公北伐,计将如何?”鄂国公常遇春对曰:“今南方已定,兵力有余,直捣元都,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挺竿而以可胜也。都城既克,有破竹之势,乘胜长驱,余可建瓴而下矣。”         

→虹→桥→书→吧→。  

第49节: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2)         

  —《明太祖宝训》   

  可是,朱元璋谋划得更深。他认为,元朝从定都大都到后来灭亡,在中原统治九十三年,如果从成吉思汗算起,大约有一百多年,朱元璋说元朝在大都(今北京)建都百年是个大致之数。元朝“建都百年,城守必固”,大都的城池肯定是很坚固的,防守肯定很严密。如果按照常遇春将军你的话,直捣元都,能保证一举攻破吗?我们的后方很远,如果粮饷不济,敌人的援兵四集,我们就陷入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的境地了。进退无据,岂非失利?   

  那么,这个仗朱元璋打算怎样打?他和盘托出了自己的计划,先打山东,“撤其屏蔽”,我们第一步打山东,不要直奔大都,打了山东就把大都的屏障撤掉了,打了山东再往西南走,“旋师河南,断其羽翼”,再把大都的翅膀切断,然后再西进,“拔潼关而守之”,夺取潼关,控制西北地区,“据其户槛”,就等于是把大都的门堵死了,这样天下形势就在我掌握之中了。这时候的元朝大都,势孤援绝,可以不战而克。控制了山东、河南、西北、关陇地区,形成了对大都的包围之势,逼迫大都投降。如果我们拿到大都以后,再鼓行而西,大同、太原、关陇之地可“席卷而下”,这时候再往西北打,那么就如同席卷一般。   

  大家听到这里,不禁拊掌而赞叹:“好!”   

  于是,朱元璋任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中书平章鄂国公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领大军北伐中原。由淮河进入黄河以北,直取中原。临行的时候,朱元璋特别告诫诸将说,征伐的目的,在于“奉天命,平祸乱,安百姓”。“命将出师,必在得人”。他说,你们这些将领不是不能战斗,但是“能持重,师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谁也比不上大将军徐达。“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谁也比不上副将军常遇春。但是,我不担心常遇春不能战,担心他轻敌。他作为一个大将,冲上前线与一个小校拼命,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他鼓励徐达充分发挥能动性,说:“古云将在军,君不与者胜”。将军在前线打仗,皇帝不要瞎指挥,皇帝不掺和,将就能打胜仗。他针对每位将领的特点,一一具体指示。随后又召集各位将士训话,说,你们的任务,不仅仅是略地攻城而已,重要的是平定祸乱,使百姓得以安定。所过之处和攻占城池,不要乱杀人,不要抢民财,不要毁坏民居,不要破坏农具,不要杀耕牛,不要掠人子女,如果军中有民间遗弃的孤幼,父母亲戚来认领,就要归还人家。这是积阴德的好事,大家都要做好。   

  贴士   

  上曰:“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如卿言,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我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太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诸将皆曰:“善!”上顾谓信国公徐达曰:“兵法以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卿其识之。”   

  —《明太祖宝训》   

  同时被任命接受任务的有,中书平章胡廷瑞(后为避讳改名胡美,因为朱元璋又名国瑞)为征南将军,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为副将军,率军由江西进入福建,攻打陈友定。   

  湖广行省的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率领湖广兵马攻打广西。   

  朱元璋说,你们要努力建立功业,不要辜负我的任命。各位将领接受任务,行礼告别之后就分领兵马出发了。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吴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发布了《致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檄》,即著名的《奉天讨胡檄》,直指元朝,申述讨伐的理由。在檄文中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他一再申明自己北伐的正义性,他说,“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宋朝灭亡了。但是那个时候的情况是“君明臣良”,那个时候君主是英明的,大臣是优秀的,“足以纲维天下”,能够维持对天下的统治。         

◇欢◇迎访◇问◇BOOK。◇  

第50节: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3)         

  元朝初年,有元世祖忽必烈这样比较有为的君主,有很多忠良的大臣像郝经、刘秉忠这些人辅佐他,足以维持天下。但是就在元朝政治比较好的时候,还有不少人认为是冠履倒置,为什么呢?中国有一个观念,就是不能够“用夷变夏”,而只能够“用夏变夷”。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比较先进,所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一些人认为这是冠履倒置。而后来的元朝统治,逐渐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纲常败坏,废长立幼,以臣弑君,以弟弑兄”,元朝的统治,很没有秩序,皇帝继承人把长子废掉立小的,甚至臣下杀皇帝,弟害父兄。还有“弟收兄妻,子烝父妾”的现象,什么意思?哥哥死了以后,哥哥留下的嫂子,由弟弟娶来继续做妻子;父亲死以后,父亲的小老婆由他的儿子继承来继续做老婆。这种做法在中原人看来是很荒唐的。   

  中原汉人以礼治国,重视伦理宗法,绝不允许这样做。但少数民族当中还留有很多原始的风俗,“弟收兄妻,子烝父妾”是很正常的事情,是他们民族的一种婚姻形态,汉族人不理解。元朝入主以后,这种现象仍然继续,上下相习,恬不为怪,这样下去的话,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妻关系,长幼关系,各种伦常全都乱了,“渎乱甚矣”。   

  后来的元朝皇帝更是荒淫无道,大臣不理朝政,宰相控制大权,掌握司法监察的,公报私仇。各个衙门的官员都来毒害百姓,因此造成了众叛亲离,天下兵起。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保啊。这种情况谁出来收拾?这种苦难的日子,有头吗?有。“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生圣人”,说这个时候要拯救天下,就应当有圣人出世,圣人出世干什么?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圣人是谁?就是我朱元璋。   

  朱元璋胜券在握,此时的他,以救世主的姿态向摇摇欲坠的元朝统治者发出了征讨檄文。一个新兴的大明王朝即将建立,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看起来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朱元璋接着说,我本是“淮右布衣”,淮东的一个贫民,因为天下大乱,大家推举我当首领。“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控制了应天(今江苏南京)这个地方,现在已经十三年了。我控制的地方已经非常辽阔了,“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这么多的地盘,全都已经在我的控制之下。这个时候我可以说,我统治地区的人民,已经大致安顿下来;我统治的地方,生活已经稳定了,老百姓和军队的供给已经比较充足了;我的兵已经练得不错了,控着弦,拿着箭,现在箭在弦上就要发射了。我们现在还不敢放松,因为天下还有很多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深为忧心。于是决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