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

第12章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12章

小说: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察罕帖木儿是元朝的一员悍将,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元朝即将灭亡的时候,察罕帖木儿成了元朝政权的主要支柱和最后的王牌。察罕帖木儿趁着山东北伐军内讧的机会,挥兵东进,一路不可阻挡。   

  面对这样的形势,朱元璋作为义军将领,首当其冲,形势很危险。但是朱元璋不予交战,他来了一手“软”的策略。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朱元璋给察罕帖木儿写了一封信,跟他通好,说咱们两个交朋友,你是元朝的一路官员,我也是一个豪杰,我们互相联系,我们之间搞好关系。   

  虽然察罕帖木儿并不一定就真的想跟朱元璋通好,朱元璋也不是从心眼里想与察罕帖木儿保持友善的关系,但是朱元璋的这种做法,却大大缓解了察罕帖木儿向他进攻的紧张态势。   

  这年十月,察罕帖木儿向东攻克了济南,对于元朝政府来说,形势可谓一片大好。察罕帖木儿向朝廷报告了朱元璋的动向,说我正在胜利进军,可是朱元璋给我写了一封信,他想与我通好,要跟我结下友好关系。朝廷因此认为朱元璋可以争取,于是在第二年派了一个户部尚书叫做张昶、郎中叫马合谋的走海路到庆元(今浙江宁波),给朱元璋授了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之职。 

  元朝的皇帝就这样相信了朱元璋的这一封信,给他封了一个官,这个官还不小。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现在的一省之长,并御赐龙衣、御酒。可是这个时候,朱元璋刚刚被小明王,也就是大宋皇帝封为吴国公。   

  但很不巧,元朝的诏书刚到达江东,察罕就被刺杀了,因此朱元璋就没有接受元朝的任命。也有人认为朱元璋遣使察罕,可能曾萌发投降元朝之意,但从他后来的表现看,朱元璋此举不过是为了借通好来减缓察罕对自己的压力。察罕死后,其养子扩廓帖木儿统军,仍然是支撑元朝的重要力量。朱元璋又致书扩廓帖木儿,与其通好,先后竟达七次之多。虽然扩廓一直没有回应,但还是多少收到一点缓兵之效。这些都可以看到朱元璋善于保护自己的能伸能屈的机变。而“缓称王”是其政策的核心。   

  就这样,朱元璋一方面躲在小明王的保护伞下,另一方面也不直接和元朝发生冲突,有效地保存了自己的实力,特别是当红巾军三路北伐相继失败以后,朱元璋的实力地位就突出出来。         

。←虫工←木桥 书←吧←  

第32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           

  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已经完成了从打家劫舍的草莽江湖好汉到立志拯救生民的英雄的转变。“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箴言,也帮他站住了脚跟。但是在群雄并立之中,他能扫平天下吗?料事如神的刘伯温都给他提了哪些奇谋异策呢?   

  刘伯温,据说他识破了天命   

  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有四位儒者一起来到朱元璋的军中,第一位就是浙江青田的刘基,他的字叫伯温,后来他的字广为人知,甚至超过了他的名。刘基的家在浙江青田,所以刘基自称青田刘基,人们也往往称他为刘青田。但现在,刘基的家乡已经不属于青田县了,他的出生地和故居所在地属于浙江省温州市的文成县。   

  第二位是龙泉的章溢。   

  第三位是丽水的叶琛。   

  第四位是浦江的宋濂。   

  他们这四个人被称为浙东四学士。这四个人很有名啊,为什么有名?这四个人是大知识分子啊,和冯国用、冯国胜两兄弟这些人还有所不同。冯氏兄弟是乡间的读书人,可是这四个人却名满天下。朱元璋对他们礼敬有加,因为他们的到来,不仅仅是添加了几个人,而是给朱元璋带来了大智慧。   

  朱元璋在兴奋之余,对这四个人说了一句话:“我为天下屈四先生。”朱元璋已经在宣称自己是“为天下”了。这么大的口气,这么大的胸襟,他要请四先生出山是为了天下,是为了救济百姓,而不是为了他自己。   

  怎么叫“屈四先生”呢?跟着朱元璋转战南北,风餐露宿,日夜操劳不是要辛苦吗?我现在还没有得到天下,尽管对你们很有礼,但可能对你们也有照顾不周之处,这不是委屈了四先生吗?你们四先生这次出山,不光是为我做事,而是为天下人做事。因此我要感谢你们,我朱元璋立志要拯生民于水火,要麻烦你们四位先生帮忙。   

  这四位先生当中以刘伯温最为著名,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刘伯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有人说刘基的远祖是丰沛人,“青田刘氏汉诸孙”,与汉高祖刘邦还有些干系,但史无明证。   

  刘基自幼聪颖好学,天资过人。他十四岁时到处州府学读书,从《春秋经》开始入手,博通儒家经典。十七岁时刘基来到石门书院读书,老师是天下名士郑复初。石门书院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年),位于青田县西七十里的石门山麓,为一道教胜地—石门洞天。其地两壁双峰对峙,宛如门扉,四周山崖环绕,严若城廓,深入为洞。洞北殿阁峥嵘,青松郁郁,修篁森森。洞东南有数十丈高的飞瀑,随风飘洒,滃郁如雨。石门洞清静幽深,冬暖夏凉,是讲学修行的好地方。  

  郑复初对刘基的聪明勤奋非常赞赏,他对刘基的父亲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为刘家增光。   

  刘基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一举高中。次年,他赴京参加会试,以三甲第二名中得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虹▲桥▲书▲吧▲BOOK。  

第33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2)         

  但元末社会,君昏臣庸,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胸怀大志的刘基屡遭贬抑,在几经宦海沉浮之后,愤然辞官,归乡隐居。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年逾五十(虚岁)的刘基才再度出山,成为朱元璋身边的重要谋士。   

  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明史?刘基传》当中,这样评价刘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就是说他博通经史,对经史的知识非常广博,什么书都读。“尤精象纬之学”,什么是象纬之学?象纬就是天象,天有金木水火土五星,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观察天象,推断人事,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刘基对此非常精通。   

  贴士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   

  岁星(木星,东)、荧惑(火星,南)、镇星(土星,中)、太白(金星,西)、辰星(水星,北)为五星,也叫五纬。言纬者,二十八宿随天右转为经,五星左旋为纬。   

  —(西汉)刘向《说苑?辨物》   

  《明史》还说到“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刘基”,赵天泽是当时的名士。江左就是江东,古人面朝南,坐北朝南,左手就是东,右手就是西。江左就是江东。赵天泽在评论江东人物的时候,第一个就称赞刘基,他认为刘基是“诸葛孔明俦也”,意思是说,刘基是诸葛孔明同一流的人物,他们可以平起平坐。   

  在民间传说当中,刘基被说成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能知前五百年、后五百年的事,是一个活神仙。可是,传说中的刘基并不像传说的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而是主动去寻访真龙天子的。   

  有一天,刘基和几个好友在杭州西湖边上喝酒,忽然看见有一片祥云升起。已有几分醉意的刘基对好友说:“哎呀!这不是天子之气吗?十年之后,我要去辅佐他。”刚才说了他“尤精象纬之学”,他能看到天子之气。这天子在哪里?应在东南,就是国家的东南地区。当时元朝天下还是太平时期,刘基的一番话把朋友们都吓了一大跳,担心受到牵连,纷纷离席而去。刘基胸怀大志,就要找到这位即将诞生的王者。他假装一个算卦先生,以算卦为公开的职业,游走于江湖之间,去寻找这位真命天子。到哪里去寻找?天子之气,应在东南,要到东南方向上去找。刘基以观测命相的术士身份,前往各地寻找真命天子。   

  东南有一位名士王冕,这个人是不是可以做天子呢?刘基前去访问王冕,和他一同行走在竹林当中,很悠闲,走在竹林当中。这时候刘基做了一个测试,他偷偷地安排人在他们行走的道路附近点燃了爆竹。爆竹一响,王冕听到爆竹声,吓了一跳,惊叹说这是谁呀,怎么在这里放炮,吓了我一跳。这个测试结果,刘伯温看在眼里,心里想到,王冕这个人胆怯,虽然他算是个名士,但他缺乏气魄,绝对成不了大事。所谓“天子之气,应在东南”,应该跟王冕没有关系。   

  于是刘伯温继续寻访,寻访到海昌的名士贾铭。当时贾铭家里刚盖了一所新房子,厅堂非常整洁,窗明几净。刘基对他又做了一个测试。刘基故意在干净的厅堂里吐了一口唾沫。贾铭出来一看,说这么干净的厅堂,怎么会有一口唾沫,赶快命令佣人把它擦去。刘基看到这里,心中又有了分晓:这个贾铭同样量小,没有心胸。房子再漂亮,它也只不过是个身外之物。胸怀大志之人,怎么会被身外之物所累?此人没有器量,也不是做天子的材料,所以应在东南也跟贾铭无关。   

  刘基继续寻找,于是到了临淮。他看见临淮这一带风气与别处大不相同,“人人皆英雄直谅”,“英雄直谅”是什么意思?就是很豪爽,有英雄气概,做事情直来直去,绝不转弯子,说决定就决定了。在临淮,哪怕一个市井之中的屠夫,也随时显示出来这种气概,如果你去买肉,嫌给你的分量少,想要再要一块,他就会二话不说一斧子剁下去,好,再给你一大块。   

  如果给他在临淮所遇到的人算命的话,他发现很多人都是王侯贵人之命。这个地方很特别啊,这么多王侯、贵人,这么多有英雄气概的人,那么天子必然在这里面出现。         

。▲虹桥▲书吧▲  

第34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3)         

  大家知道,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跟随他打天下的人,很多都成了公侯,拜了将相,他们大多都是这一带的人。所以后人评论说,如果天子不在这里的话,为什么有这么多英雄在这里出现?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都是王侯、贵人之命呢?   

  这么多曲曲折折寻找真命天子的故事,其实是为了神化朱元璋,人们根据后来发生的历史,对以前发生的事情加以附会,添枝加叶,越来越神。刘基出山的过程也是一样,被附会了许许多多神话。   

  贴士   

  刘伯温见西湖五色云起,知为天子气,应在东南,微以卦命风鉴游江湖间,密访之。先至会稽王冕家,与之闲行竹林中,潜令人放炮,冕闻响而惊叹,曰:“胆怯。”往海昌贾铭家,时新建厅堂精洁,唾汙之。铭出见,命拭去。叹曰:“量小。”遂往临淮,见人人皆英雄直谅,屠贩者气宇亦异,买肉讨饶即大砟一块与之。算多王侯贵人命。叹曰:“天子必在此也。不然何从龙者之众邪?”晚得圣祖,知真命天子,遂深结纳之,许定大计。后为荐聘起用者,明出之以正也。   

  —(明)王文禄《龙兴慈记》   

  关于以上种种传说,明代史学家王世贞说:“何不经若此!”怎么会这样荒诞不经呢?他说,故事中,刘基游西湖,见异云起西北,说:“天子气在金陵,后十年我将辅之。”当时刘基刚从江浙儒学提举任上辞职。后来刘基又做了元朝的官,一直在浙江一带,足迹从未到过濠州、苏州。十年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打下金华,才派人去聘请刘基。刘基以前根本没有见过朱元璋。可见这种传说的荒唐之处。   

  事实上,刘伯温是朱元璋费了很大力气才请来的高士,其间过程的复杂程度,不亚于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朱元璋久闻刘伯温的大名。有一次他同李善长谈话,就问李善长,汉高祖刘邦靠什么平定天下?李善长说,由于善用“三杰”,也就是萧何、韩信、张良。朱元璋沉吟许久,说道:“先生就是我的萧何,徐达就是我的韩信,那么我的张良张子房该当是谁呢?”李善长推荐了浦江的宋濂,元璋说:“此人我听说过,他学问好,能做文章,可是做事不如青田刘伯温,刘伯温是个文武全才。”   

  李善长、陶安等人一听,立刻表示同意,而且称赞刘基的兵法谋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