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 >

第4章

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第4章

小说: 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绘画中的意境。
  《圆明园四十景图》,代表着圆明园中的40组宫殿群、40处景观。每一幅图都有一个精美的题名,象征着一处曾经实实在在的景观。这些命名充满了诗情画意,来自于乾隆皇帝和他最宠爱的文人。今天,从这些题名,我们可以发现和领悟每一组景观的设计出处和内涵。
  “坦坦荡荡”是为了效仿杭州西湖一处著名的自然风景——“玉泉观鱼”。而“杏花春馆”的设计就来自于唐朝诗人杜牧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歌——《清明》,它表达的是一种淳朴的田园情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夹镜鸣琴”取自于大诗人李白的诗歌《秋登宣城谢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平湖秋月”复制的是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曲院风荷”移植于西湖苏堤的“曲院风荷”;“武陵春色”契合的是东晋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蓬岛瑶台”追求的是唐代大画家李思训的“画境”……
  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雍正的理想是将现实和想象中所有的美丽和幽雅都汇聚在他的离宫中。画师们根据雍正的旨意规划设计,但是,绘画式的设计图在今天看来几乎不可能变成现实。奇迹的创造者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建筑世家。
   txt小说上传分享

“样式雷”家族
The Kin of“Yangshi Lei”
  在“如意馆”的隔壁,有一个叫“样式房”的机构。这个皇家机构承担着圆明园具体的施工和建筑任务,它的核心是一个雷姓的家族。家族领袖是一个叫雷金玉的人,他同时也是圆明园的总建筑师。帝国初期,雷金玉在修复被战火破坏的紫禁城时,因技艺超群被康熙看中。在大清帝国20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皇家建筑都是这个家族的作品。在完成了帝国的第一个离宫——畅春园之后,圆明园的修建又摆在了雷家面前。
  在中国建筑史上,“样式雷”家族不应该被遗忘。保留至今的大清皇家建筑,绝大多数都是雷家负责修建。故宫、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清东陵和清西陵,中国建筑类“世界文化遗产”中1/5的项目都与雷家息息相关。这样的成就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今天,圆明园修建的具体流程已经没有多少人知晓了。在具体施工之前,当年的建筑师首先要进行平面布局,这在当时叫做“样式”(这就是后人称雷家为“样式雷”的原因)。中式建筑是庭院结构,空间组合必须有高矮比例,“样式雷”通过一种叫“烫样”的东西来表现。
  “烫样”其实就是模型,由木条、纸板等最简单的材料加工而成。它包括亭台楼阁、庭院山石、树木花坛、水池船坞以及室内陈设等几乎所有的建筑构成。这些不同的建筑细节按比例安排,根据设想而布局。“烫样”既可以自由拆卸,也能够灵活组装。今天,“烫样”工艺已经失传。
  “烫样”使建筑布局和空间形象一目了然,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是这个建筑世家独一无二的创举。“烫样”一方面指导具体的施工,另一方面供皇帝审查批准。皇帝批准“烫样”之后,具体的施工才可以进行。雷家遗留的“烫样”和各种施工设计图,一部分存于故宫博物院,一部分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今天,我们只能从这些两个多世纪前的图纸,来想象当年皇家园林的建筑盛况。规模浩大的圆明园凝聚着雷氏家族的心血,也是大清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
  

帝国的缩影
The Epitome of Empire
  从1723年到1725年,圆明园的建筑工程持续了整整3年时间。1725年的秋天,雍正正式搬进圆明园,这里从此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二个离宫。
  扩建后的圆明园拥有将近200座宫殿,面积达到了3000亩。在它的周围,24000名皇家卫队日夜巡逻。没有皇帝的旨意,任何人严禁入内。
  圆明园山起西北、水流东南,与中国大陆的地势完全契合。园林的西北面是一座巨大的假山,这是帝国西部昆仑山的象征。
  园林的东面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象征着帝国的东海。湖中的3座宫殿是传说中东海上3个住着神仙的岛屿。
  这儿就是传说中的蓬岛瑶台,当年秦始皇派人求取仙药的地方。
  皇帝处理朝政和皇室居住的地方是圆明园的核心地带。工作区和居住区用一个人工湖隔开,湖的形状被设计成大清疆域的轮廓。沿湖分布着9个人工岛屿,环抱于九岛之中的一群宫殿正是皇帝和他的嫔妃们居住的地方。
  “九州”是中国的象征,而皇室,就是整个帝国的中心。每一个晚上,主宰着一个帝国的雍正就是在这儿进入梦乡。九州一片安宁,湖水波平浪静,大清的天下永久太平。根据雍正的旨意,圆明园的设计处处体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个渴望权利的帝王将自己的理想深深地烙在了圆明园上。
  “九州?##獭笔强滴踉谑朗痹裁髟暗闹行牡卮滴跆獯堑摹霸裁髟啊必揖凸以谡械摹霸裁髟啊钡钅凇6杂谠裁髟暗恼我庖澹赫谋泶锸钦庋模骸霸病本褪侨寮页嫉闹杏怪溃懊鳌本褪怯萌寮宜枷胪持握龅酃?/p》居住区的南边是办公区。每一个早晨,雍正都会准时来到这个地方。在这儿,他向整个帝国发号施令。这儿既是圆明园,也是整个帝国的心脏。
  圆明园中最显赫的建筑就是“正大光明殿”。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一直到咸丰,五代帝王都曾在这里处理政务和举行大典,它的政治功能类似紫禁城最大的建筑“太和殿”。史料记载,“正大光明殿”外部建筑朴实无华,殿内的装饰陈设却非常奢华。
  雍正将圆明园建成了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政治象征。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它在园林艺术方面的成就。与庞大而封闭的皇宫相比,圆明园更为自由开阔。这里的宫殿规模小巧,外观朴素,与周围的山水十分协调。圆明园中的每一个空间,都经过精心的设计。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诗情画意的理想之地,这座史无前例的皇家园林是自然风韵和艺术加工完美融合的典范,是中国建筑艺术的光辉总结。
  在雍正统治大清的13年时间里,圆明园陆续建有30多个景区,规模基本形成。
  圆明园的宫殿各式各样,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的建筑风格。其中有一所宫殿,外型是汉字“田”的轮廓。“田”的意思是耕地,每年春秋季节,身穿农人服装的雍正要在这儿举行下种和收割的庆典。农业是帝国的经济命脉,圆明园中的皇帝时刻不忘提醒自己,风调雨顺该有多么重要。
  另外一座景观的造型十分独特,类似汉字“”。这座后来被乾隆皇帝题名为“万方安和”的宫殿表达了浓烈的政治涵义,它象征着大清江山永久的传承。史书记载,“万方安和”四面环水,冬暖夏凉,是雍正最喜欢休闲的地方。在如此安逸幽静的场所,雍正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帝国的太平。
  

皇家大院
The Royal Courtyard
  在大清宫廷的“如意馆”,经常有来自欧洲的洋画家出入,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Giusseppe Castiglione)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郎世宁的早期作品“平安春信图”绘制于雍正时期,表现的是正在圆明园中休闲的雍正和弘历。在宫廷画家为雍正绘制的很多画像中,满人出身的皇帝经常身穿汉族文人的传统服装。在仙境般的圆明园,雍正将自己想象成那些超凡脱俗的文人,寄情于山水。或许,文人们追求的自由和淡泊是权利包裹中的雍正,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渴望。
  皇帝身穿文人服装还有另外一层截然不同的用意,这层用意应该更为直接、更为真实。大清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但是,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汉人。为了驾驭庞大的帝国,皇帝必须掌握汉文化的精髓,而文人就是汉文化的象征。
  自秦始皇以来,中国曾经有过数百个帝王,但其中文化素养最高者,反而是这个草莽出身的皇室家族。皇家的文化素养来自于严格的教育。
  每天清晨5点钟,天还没有亮,皇子们就得去圆明园的皇家书院。书院的老师都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学者。首先要学的是满文——皇家的母语。其后是蒙文,蒙古人关系到帝国北疆的安定,与他们沟通至关重要。最关键的是汉学,那是皇家统治中国的根本。史书记载,皇家的子孙们从6岁开始学习,不论寒暑,从不间断,一年之内只有5天假期。
  下午是军事训练时间。祖先以武力征服了中国,皇家的子孙们必须是战场上的勇士。在欧洲,火枪已经十分盛行,但大清的帝王们仍然相信:弓箭和腰刀才是武力之本。皇家练武场建在圆明园的一处开阔之地,它蕴涵着天下归于一统的涵义。
  晚上,当整个帝国都进入了梦乡的时候,圆明园中的雍正却仍然在工作。根据法律,三品以上的1000多名高级官员都可直接给皇帝写密折,表达他们的想法。这是雍正和他的高级官员们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皇帝必须在每个奏折上都写下自己的意见。史料记载,一年当中,雍正只在自己的生日那天,才会休息。13年的时间里,雍正批阅过的奏折多达40000多件,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在中国历史上,像雍正一般勤奋的皇帝,十分罕见。18世纪初期的中国,就是这样靠一个人的意志在运转。
  作为一代勤勉之君,圆明园中的雍正上朝理政绝无懈怠。圆明园距北京城有20多公里,为了能够在日出前赶到园中的正大光明殿,北京城里的文武百官就得半夜起床。每天的上朝无异于对朝臣们身心的摧残。为了避免舟车劳顿,许多官员都开始在圆明园周围购置住宅,海淀镇就这样逐渐成型了。
  

精神家园
The Spiritual Home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园林,6代帝王神秘的离宫。帝王的快乐和悲伤,皇家的痛苦和荣耀,都铭刻在这块土地上……
  雍正以勤勉而出名,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的刻薄与无情。康熙监禁了谋反的儿子,雍正又将自己的兄弟永远地关了起来。对于皇室来说,骨肉相残像魔咒一样不可避免。在雍正的心目中,圆明园本是一处修身养性的地方。然而,真实的生活距离皇帝的理想很遥远。可以推测,美丽的圆明园曾经见证了大清皇室无数次的“血雨”与“腥风”。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之俱来的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重负,而圆明园,是雍正唯一的精神家园。“如意馆”的画师们为雍正绘制了大量以圆明园为背景的人物画。从这些绘画来看,雍正对于圆明园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在这个完全隐秘的私人空间,皇帝很像一个迷恋于游戏的儿童。他穿戴着奇装异服,装扮成各色人等,在圆明园中快乐地嬉戏。史料记载,在统治帝国的13年当中,雍正很少离开过圆明园。
  在雍正超乎寻常的努力当中,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然而,过度的操劳耗尽了雍正的体力,孤独和压抑一直是他挥之不去的噩梦。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皇帝不得不求助于传说中的仙药。圆明园给了雍正所有的快乐,也铭刻着这个帝王无法解脱的痛苦。
  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猝死于圆明园。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死因。两百多年后,珍藏于紫禁城的皇家档案公布于世,专家们发现了雍正在圆明园中炼丹的大量细节。人们开始相信,雍正很可能死于丹药中毒。
  

一个皇帝的一天
A Day of an Emperor
  雍正去世之后,当年的弘历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大清的第五代皇帝——乾隆。与父亲雍正一样,乾隆对圆明园也充满了感激之情,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将近一个世纪的积累,帝国的财富在迅速增加,圆明园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皇家画院的设计师、样式房的建筑师、大量的官员以及数万名工匠,所有人都在为扩建中的圆明园服务,宫殿每天都在增加。
  与疲惫而压抑的雍正相比,乾隆性格从容,极其自信。皇家密档记载了乾隆在圆明园中一天的生活。天亮前一个多小时,乾隆已经起床了。简单地用过早膳之后,乾隆就来到圆明园中的正大光明殿,这时天刚放亮。处理大小政事和会见帝国的高级官员几乎需要整整一个上午。
  下午两点左右是用餐时间,这是乾隆一天中最奢华的正餐。皇家饮食复杂而又精致,但每一道菜只能浅尝辄止。即使皇帝很喜欢某一道菜,他也不能多吃,御膳房的大太监就是一丝不苟的监督者。据说,这样做是为了不暴露皇帝的饮食习惯,以免被人投毒。
  饭后是乾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