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泽东爱读中国古典文学,但没有人能够准确估量出它对毛泽东用兵的启迪究竟有多大。有一点是肯定的,幼时读过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籍,对于毛泽东后来的作战指挥思维的形成,的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诱敌深入战法的运用。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引用《水浒传》中“林冲打洪教头”的故事,形象地刻画了诱敌深入的基本内涵。“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他由此生发开去,从中外战史的验证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弱军通过诱敌深入可以后发制人,制胜强敌。他说:“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袁德金(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家眼中,诱敌深入只是一种具体战役战斗中的谋略战法,但在毛泽东的眼中,它却变为一项有目的的战略方针,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在井冈山斗争初期,这种战法体现为“十六字诀”中的“敌进我退”。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接连“进剿”、“会剿”的硝烟又促使他将这种战法上升为粉碎国民党军进攻的战略方针。
1929年7月,当赣闽粤三省国民党军对红4军和闽西苏区展开“会剿”时,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由于敌情变化,这一方针没有实现。
1930年2月,在打破闽赣两省国民党军“会剿”的战斗中,毛泽东第一次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法,并且立竿见影,大获全胜。当红4军已经准备进攻吉水时,江西国民党军却向赣南苏区发动了进攻。毛泽东立即放弃进攻吉水的计划,果断改取诱敌深入的方针,率领红4军向富田退却,诱使国民党军独立第15旅孤军冒进。然后,毛泽东集中兵力在水南将其大部歼灭。
诱敌深入,初显威力。然而,中央苏区的一些领导者对这个方针并没有形成共识。1930年秋,蒋介石调集10万重兵,兵分八路,由北向南,“长驱直入,分进合击”,对中央苏区展开第一次“围剿”。
10月30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中共江西行动委员会在罗坊召开会议,讨论打破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的方针。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争论激烈。
周继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毛泽东主张充分利用根据地的优越条件,“撒开两手,诱敌深入”,并强调“非此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但一部分同志坚决反对毛泽东的意见,主张红军进攻南昌、九江,以外线进攻迫使国民党军放弃“围剿”,认为诱敌深入,将丧失土地。
毛泽东条理分明,入情入理,反复说明诱敌深入的好处,终于确定了以“诱敌深入”作为反“围剿”的基本作战方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五 诱敌深入 后发制人(2)
红一方面军采取“求心退却”的方法,派出红12军第35师,执行佯动诱敌任务,而将主力退至根据地中心区域隐蔽集结。
在宁都小布举行的反“围剿”誓师大会上,毛泽东挥毫泼墨,亲笔题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真是:文韬与武略兼备,诗情与剑气相融!
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主力在龙冈设下天罗地网。号称“铁军师”的国民党军王牌第18师张辉瓒部趾高气扬,一路冒进,闯入了红军的伏击圈。
12月30日拂晓,龙冈地区细雨浓雾。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红军突然发起进攻。激战一天,全歼第18师师部和2个旅,活捉张辉瓒。
毛泽东诗情大发,挥笔填词:“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而南京的蒋介石却情绪全无,过年时他仰天长叹:“呜呼石侯,魂兮归来!”
接下来蒋介石先后调集20万、30万兵力,使出浑身解数,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分进合击、互相策应”和“长驱直入”等各种战法,对中央苏区发动了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的“围剿”。毛泽东则把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战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敌变我亦变,万变不离其宗,舒卷自如,打得国民党军铩羽而归,不仅保住了红色根据地,而且扩大和巩固了中央苏区。
陈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为什么毛泽东会如此“偏爱”诱敌深入的战法?从本质上讲它是劣势军队迎击优势军队进攻的一种战略,也是一种以弱胜强的谋略。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特点是敌强我弱。弱小的红军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适合自身条件的有效战略与战法。另一个重要原因,红军必须加上根据地群众的力量,才能压倒敌人的优势。
毛泽东说 :我们有群众配合,敌人没有……我们一打仗,群众到处登山助战,使敌人从来不晓得我们到底有多少兵力,心中发慌……由于群众坚壁清野,敌人来到红色区域,柴米油盐样样无。所以敌人一定要败,我们一定要胜。
诱敌深入的最终目的是保存军力,后发制人。要做到这一点,须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毛泽东将其概括为六条:一是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二是有利作战的阵地,三是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四是发现敌人的薄弱环节,五是使敌人疲劳沮丧,六是使敌人发生过失。诱敌只是手段,制敌才是目的。这就是毛泽东诱敌深入战法的精髓。
寿晓松(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必须指出的是,毛泽东的诱敌深入,决不是消极避敌、避战,而是有顶有放,该顶的时候坚决地顶,该放的时候坚决地放。没有坚决的顶,就不可能实现巧妙的“诱”。以顶缠敌,牵敌出动;巧布疑兵,假戏真作;故意示弱,引敌上钩;散敌疲敌,掌握主动;反戈一击,各个歼敌,这是一个筹划完备、环环相扣的战略战役指导过程。毛泽东熟练掌握了战争的辩证法,因而才把诱敌深入战法的效力发挥到了极致。
解放战争时期,在毛泽东的统一调度指挥下,我军创造出了战争史上一个又一个经典战例。在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中,这一战法成为扭转战局的杀手锏。
敌我兵力对比是十比一,西北野战军不仅兵力处于绝对劣势,而且装备也很差,弹药奇缺。毛泽东为西北战场确定了基本作战方针:诱敌深入,实行蘑菇战术,与敌人在陕北周旋,陷敌于十分疲惫、缺粮的困境,然后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在运动中逐一加以歼灭。
胡宗南指挥国民党军占领了延安,旌报四传,以为胜利了,但却未发现西北野战军的踪影,几十万大军找不到目标,如无头苍蝇。
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抓住战机,在青化砭布下口袋,仅用1个半小时就歼灭国民党军1个旅。胡宗南自认为发现了西北野战军主力,马上指挥部队全速北进,企图进行决战。毛泽东立即指示彭德怀:现在的关键是,“不怕胡军北进,只怕胡军不北进”,主力避免与其作战,隐蔽待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五 诱敌深入 后发制人(3)
彭德怀派出精锐的小部队,牵着胡宗南部主力在延安东北山区的山峦沟壑中整整转了12天,行程400里,搞得国民党军人困马乏。胡宗南采取“滚筒”战术,数路并列,以10个旅构成纵横四五十里的方阵,齐头并进,不留缝隙,如碾子般压来压去,使得西北野战军难寻各个击破的战机。
毛泽东再次指示彭德怀:敌现已相当疲劳,尚未十分疲劳;敌粮已相当困难,尚未极端困难……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同敌在现地区再周旋一时期(一个月左右),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击之。
温瑞茂(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毛泽东把这种战法,称之为“蘑菇战术”,就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这是诱敌深入战术在新的战争条件下的一个发展。不但在西北战场,在其他战场上,人民解放军也曾普遍采用了这种战法,迎击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的进攻,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从某种意义上讲,蒋介石对解放区的进攻,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解放军“磨”垮的。
蘑菇战术成了滚筒战术的克星。彭德怀指挥部队耐心与敌周旋,终于觅得战机,在羊马河歼灭胡宗南部1个旅。随后又攻占蟠龙,再次歼灭胡宗南部1个旅。
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不仅扭转了陕北战局,而且将胡宗南部这支国民党军的战略预备队牢牢牵制在西北战场,有力策应了其他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
放弃延安,诱敌深入,毛泽东以一座城市换取了战局的改变。此等战略,令任何人都难以置信,但却变成活生生的事实。
两年之后,美国政府在白皮书中作了这样的评述:国民党军“占领延安,曾经宣扬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
蒋介石和他那些指挥官曾反复琢磨过个中奥秘,却始终摸不着头脑,懊恼地说:和###接战,有人主张要实施突击战和伏兵战,但无一成功。而我们的每一次大兵团行动,可以说无不遭遇他们的伏兵和突击,以致受到很大的损失。
蒋介石琢磨了几十年都没有搞清的东西,外国人琢磨起来就更如读天书一般困难。抗战胜利后,驻青岛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指挥官克里门问陈毅,如果国共之间发生战争怎么办时,陈毅回答:放开两手,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消灭敌人。听得克里门目瞪口呆,说:“我不懂,你们既要丢地方,又要消灭敌人。中国的问题真复杂。”
礼炮轰鸣,烟花满天,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
怎样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是毛泽东长时间思考的一个大问题。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国家比较大,仅大陆海岸线就有一万多公里。敌人要侵略你,完全不让敌人进来不可能。他这里不能进来,那里则有可能进来。面对这么长的防线,到处修工事,到处设防,不可靠。平均使用兵力,没有重点,形不成拳头,敌人到处可以进攻,我们只能被动挨打,这不是高明的办法。
齐德学(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诱敌深入当然不是敌人一来,我们就撤。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阐述得非常深刻。毛泽东对诱敌深入的必要性与意义,对时机的选择,对退却终点的选择,对反攻时机及条件的选择,以及反攻胜利具备的条件等等都系统地加以了论述,并发展成毛泽东所独创的军事理论。
曾任美国国防部长助理的戴维逊有过这样的总结:“如果你对毛泽东的一切都记不住;那你只要记住他是一切战略家中最重实效、最主张批判地接受经验的一个。”
毛泽东一生与书为伴,一张大木床,书占去一半。在毛泽东读过的书中往往留有密密麻麻的批注与评价,他研究历史,却从不简单地因循历史。他吸收历史经验,却从不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
借鉴历史,总结历史;再根据现实情况,创造历史,这就是善读史书的毛泽东。
五 诱敌深入 后发制人(4)
走进战场,以诱制敌,然后聚而歼敌,毛泽东一生对诱敌深入的战法情有独钟,运用自如,屡战屡胜。
毛泽东到了晚年,在一次讨论战略方针的谈话中,他谈古论今,娓娓道来,更是不无自豪地得出一个结论:“我最近研究历史,古今中外,凡是诱敌深入的,就把敌人歼灭了;凡是开始打了胜仗,兴高采烈,深入敌境,就打败仗。”
他似乎言犹未尽,又补充了一句:“不让敌人打些胜仗,尝到味道,它就不来了。这件事要经常研究才好。”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六 持重待机 战则必胜(1)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数百万法西斯军队汇成闪击战的浊浪,席卷俄罗斯大地。日本此时也蠢蠢欲动,驻扎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举行85万人大演习。
斯大林给毛泽东发来了一封电报,他要求八路军以主力摆在长城一线,对关东军发起进攻,拖住日本关东军,避免日本与德国对苏联两面夹击。
毛泽东诚恳答复说:我们决心“在现在条件下以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