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日不落帝国-第1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斗民族又会经商,这种优秀的品质让帝国的前锋们十分激赏,随后的大规模交往当中。五个北欧的国家雏形随即定型了。冰岛、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纷纷开始向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演进。有了帝国提供的各种平台,这五个地广人稀国家的代理人很快就实现了集权的目标。虽然从公社崩溃到军事封建社会,北欧诸国用了近3、4百年,但是在一路顺风还有人推着的情况下,从封建社会演进到君主**社会只需要花费一代人的时间。
挪威和瑞典瓜分了北方斯堪的纳维亚的原住民萨米人的地盘,芬兰人独立的建国了,冰岛也成为了一个人口过十万的‘独立国家’。基督教北欧五国的版图几乎和旧时空的一模一样。至于瑞典在波罗的海东岸的殖民地则被当地的立陶宛人、立窝尼亚人、爱沙尼亚人、普鲁士人统治了。
此时的普鲁士等地区还仅仅只是一个个波罗的海边上的小国。刚刚进入封建社会,土地属于少数庄园主军事贵族的奴隶制像隶农制转变时代。在本来的历史上,条顿骑士团在十字军东征之后逐渐长大。将统治这片波罗的海东岸地区,但是在华夏的蝴蝶翅膀煽动下,就是煽动下,这片地区很快变成了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这个新兴的二元君主国的新国王就是帝国指定的一个来自普鲁士的小贵族。他是被拥有帝国做后台的众多受益于和帝国贸易的中小贵族推举上位的。这些依靠毛皮、蜂蜜、蜡、琥珀、小麦、木材、铜矿石、药材等货物出口贸易的贵族们发展了自己领地内的皮革工业、糖果工业、粮食工业和木材工业。很快就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典型。有些低级的骑士和子爵都获得了堪比侯爵公爵的收入和武装力量(出口换汇来进口军火)。
至于更东方的诺夫哥罗德和罗斯诸侯就处于割据状态了,旧时空一直到蒙古的金帐汗国统治东欧之后才出了个莫斯科大公国有实力和野心一统罗斯诸国,而现在,这片蛮荒的地区到处都是刚刚从氏族公社走出来的奴隶制部落联盟,像希腊奴隶制城邦那样的高级文明还没有几个。斯拉夫人还只是一群野蛮人,没有维京人的入侵,他们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部落没什么区别。即使是西南方的基督教文明之风吹进了这片荒野,也没有改变多少这里的社会结构。当来自中亚的塞尔柱商人和南方的库曼汗国商队携带着来自更遥远的帝国冷兵器与铠甲、钢铁制品(全钢制的伐木斧和钢犁)、高度数的酒类和高级印染纺织品来这里交换熊皮、虎皮、狐皮、鹿角、鹿茸、北极熊皮和海豹皮之类的东西的时候。整个罗斯诸国都震动了。
这片看似广大的地区因为文明落后,只有渔猎文明的水平的各个地区粮食都不一定能自自给自足。那有什么剩余产品交换这些令人垂涎的好货物?除了皮草别无长物的这些莽汉就是想抢劫也抢不过这些强大的武装商队啊。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众多南方商旅实际上就是穿越众安排的先手。不是不想搞市场开发,这次炫耀性的商业行动就是为了从这些矮子里面找高个,寻找一批代理人出来充当莫斯科公国这样的傀儡。
换了一堆陈年皮草之后多多少少还是找到了几个勉强过得去部落首领做代理人。要不是这些地方实在太落后太艰苦,国内的年轻人性命值钱,早就派自己人来充当中间商而不是聘用穆斯林们了。旧时空大清朝的罗斯诸地那些山西商人起码也是住在城市里的外商啊,现在这些鸟不拉屎的荒野连一栋好点的不漏风的房子都没有,各个搞得跟土匪山寨一样的木制城寨有什么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只有等这些蛮荒之地进入农业社会,有了起码的衣食住行条件才能大规模的承受帝国资本的洗礼了。
欧洲诸国林立的那种局面在帝国进入之后几乎在几年的时间内就变成了高效的大一统战争同时经行的诸国大战。英法之间的战争也因为帝国的调停而成为终曲。英国国王获得了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等地在内的整个不列颠群岛的治权法权和税权,同时还是法国境内、布列塔尼、诺曼底、安茹、普瓦图、图卢兹、曼恩、阿基坦、加斯科尼等等大片领地的领主,起码超过了法国面积的一半。相互承认自然是不可能的,英国国王企图把自己在法国的领地剥离出来并入英国的领土,这种做法自然不可能实现,法国想依靠对英国在法国境内领地的诸多领地的封建权来融合这些领地变其为直辖领地,自然英国也不可能放弃如此巨大的领土。最后还是说话算数的李辰基将英国国王的双重身份理顺了,在巴黎签订了一份和平条约。内容就是英国在法国的领土主权换取了大批来自帝国的军火、贷款、技术、外交地位。而帝国则把这些土地及其上面附属的封建权利义务一切作价20亿龙元的贷款丢给了法国国王。只要法国国王能够在未来的50年的时间还清这笔钱及其利息给出钱摆平英国的帝国银行和政府,那么法国自然就不流血的统一了。
英国的面积实际上也没有损失多少,得到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的原因也是帝国的军事支持分不开的。虽然这些新合并地区的人口只有法国领地的一半,但是更利于英王的集权和统治。法国这只好吞下这份高利贷合同老老实实的当杨白劳了。实际上法国也没吃亏,这笔钱虽然远远超过帝国给英国的一切,但是却少于法国武力统一的成本。在帝国的备忘录中实际上很明白,若不是李辰基的态度改变,英法两国不在华夏帝国的军火大集团的平衡战术中仇恨越结越深,贵族和民众的鲜血都要流干,所有的财富和地产都要改姓华,还要签上一屁股永生永世都还不清的债务。(未完待续。。)
287章 欧洲的大洗牌3
统治者不可能软硬不吃,给了法王一个台阶下,自然可以体面的解决一切了。法国实际上还可以通过这种老老实实的偿还贷款获得国际信誉,在国际市场上融资和参与世界银行的扶持项目投标等来搞墙内损失墙外补。李辰基的这一手打一个巴掌奖一个甜枣玩的众多法国权贵生不如死。当然是互相掐架的生不如死,条款中明确规定,承担这笔巨额贷款份额越多的领主在未来的这些抵押品中瓜分的份额就越多,同样的国际评级和信用就越高(理论上这些拥有土地所有权和立法权、军权和行政权的领主都是可以发行主权债的主体,不过其数量就小了,以拥有马赛这个大港口的普罗旺斯伯爵为例,发行的债总额就只有宗主德国国王发行王国级国债的1%,信用级别只跟债的风险挂钩,跟规模没关系。就像旧时空卢森堡的国债是三a但是没有多少规模一样。愿意承担责任和主动提前还款就是提高信用的最快办法),自然地国际信用就高,贷款利息就低、期限就长、折扣就越优惠、贷款后的配套解决方案和贷后服务与管理就越有利。为了争夺这20亿的贷款配额,法国的封建主狗脑子都快打出来了。
在持续一个月的内部妥协分赃会议上,法王和香槟、布尔瓦、兰斯、第戎、奥尔良、波旁等地贵族们等一干人马在会议室内外的明争暗斗、唇枪舌剑乃至上演全武行的事情就成了一段佳话,被帝国的媒体包装成各大贵族为了爱国。主动积极承购国家统一公债,为了争夺更多的债务和荣誉不惜大打出手。
至于后果自然是财大气粗的英王这个名义上也属于法国封建主的大贵族暗地里支援一些边缘的小贵族间接购买的国债数量超过了2000万龙元的份额,成了最大的买家。(帝国为了快速收回一部分资金。把这20亿的对法国的债权玩了一个证券化,变成由法国政府承担的统一国债,拿到阿姆斯特丹的欧洲债券交易中心上市套现。法国因为长期在境内和英国经行拉锯战,民尽财穷的诸多贵族实在拿不出钱来买统一公债,1%的份额已经可以算是第一大债权人了。购买的人是债权人?债务人是谁?当然是法国的那些还清贷款就能拿到土地的权贵了。这批20亿的公债实际上分五十年偿还给帝国政府,帝国政府就能归还这些抵押物,但是在这50年内。这大片的法国土地都是在帝国的托管下的。帝国再怎么也不可撂荒这些上佳的平原耕地啊,随便转包给几个农垦集团全部用来种小麦也是一大笔钱啊。一边代替法国封建主收税、一边拿着法国权贵们的还款,真是不亦乐乎)
欧洲的土地还是封建主的主要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一体的,一个贵族如果把一块市集土地的经营权卖给一个商人团体,那么这个商人团体最多也就是开设一些集市或者作坊之类的,而不会大量投资建设房产和各种生产设施。除非这片土地的所有权也转让了。
这里的公债的抵押物就是土地的所有权和其上的治权法权和税权等主权。这些土地的价值值多少钱?谁也说不准。按照帝国的权威估价机构来计算,起码要值200亿,如果按照旧时空的定价,半个法国值多少钱?不下于20万亿欧元。但是在11世纪的欧洲,也就值几百吨胡椒的价钱。
这些抵押物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值钱,只要有投资必然会取得巨大的收益。20亿龙元的定价显然是偏低了,只要投入1亿龙元的资金,这片土地的农业产值每年至少就有3000万龙元。加上工商业起码过亿。投入的资金越多,这片肥沃的西欧平原就会回报的越多。
英国打包出售大片有争议的土地给帝国换取统一不列颠群岛的资本————帝国证券化这些土地收回给英国的资金并且不还本金只付利息————法国政府和贵族以及众多的投资者承购这些公债意图得到土地和利息坐收渔利————英法争端消弭于无形。这样一个完美的外交加金融组合拳就搞定了西欧最大的麻烦。英法两国都欠了帝国一堆人情。这些法兰西统一公债背后的抵押物可不是法国政府的财政信用这种虚无缥缈的抵押品。而是实打实的土地和权利。因此它绝对不可能因为战败或者王室绝嗣之类的纠纷问题而变成废纸,它有它的最低底线价位,加上它有帝国的背书,所以20亿的票面价值就是发行价,拆分为2000万份,每份100龙元的发行价,交易所的牌价很快就被精明的商人哄抬到110多了。这些土地被分成2000万份价值相等的地块,农村的面积大,城市的地块面积小,港口商业区的面积可能只有山区地块的千分之一。这种对每一份公债持有者都很公平的做法也极大的减轻了投资者对抵押物最后到期分配不均的担忧。反正到时候这些债券的持有者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论是土地还是到期前卖掉得钱都很合算。50年的时间,购买这种毫无风险的国债获得每年2%的利息也算是一份收入。
在弗兰德尔地区的军事基地不仅仅是保护尼德兰地区和平的大棒,也是两国恭顺的有力保障。至于爱尔兰和苏格兰等地权贵和死活和命运就无关紧要了,这些边缘地区的边缘国家和地区总人口加在一起还没有突破百万,还赶不上福建的一个府,实在不值得帝国的关注和投入。
说完了英法德意和拜占庭再来说说伊比利亚的基督教国家和北欧地区诸国。
伊比利亚半岛现在的局势十分和平,但是因为这里是伊斯兰和基督教的交锋前沿阵地,诸国的局势复杂,所以还是帝国外交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了伊斯兰的老大穆拉比特王国之外,老二穆瓦希德王国这个曾经的**宗教武装被帝国承认之后就有了和穆拉比特王国平起平坐的资格。穆瓦希德王国一步步蚕食穆拉比特的领土,从阿尔及尔一直越过地中海吃掉了老大在伊比利亚半岛半数的领土。和北方的莱昂王国为首的基督教诸国联盟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按理说伊比利亚半岛最终会被西班牙统一,但是穿越众并没有不干涉历史的原则,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既然湿了鞋那就洗个脚,既然洗了脚,那就干脆洗个澡呗。把世界历史早就篡改的面目全非的穿越众也不怕这种小小半岛局势的风云能打湿自己的衣角。
伊比利亚伊斯兰地区比基督教地区文明、发达、繁荣、理性、宗教宽容、好挣钱那是世界公认的,不说洗澡和人均寿命的事,就是比较食品结构也是伊斯兰完胜。在秩序善良偏中立阵营的穿越众自然支持文明程度高的一方了,那些落后的欧洲基督徒还没有达到后世的那种霸占全球话语权的洗脑达人的高度,达到几乎宣传画就让人形成好感的程度。在铁一般的生产力差距事实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