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抉择-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全过程加强环境保护、坚持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驾驭环境保护、坚持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制度等“五大”建设,弘扬中国环保精神,唯有站在更高远的角度看待和处理环境问题,确立新时期环境保护的长远战略,树立环保工作前进的航标,环保事业才会得到蓬勃的发展。
坚持从国家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一个“世界问题复杂体”,不仅涉及科学技术,而且涉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甚至关系伦理道德。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治理环境污染,必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进入新世纪,环境保护开始与经济、社会、文化高度融合,循环经济的理念付诸实践,循环型社会的构架初现端倪。20世纪80年代,上海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战略构想,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空间布局趋于合理,生态环境大有改观。从战略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将环境友好的理念贯彻到发展的战略方向上,体现在发展的战略目标中,落实在发展的战略举措上,将环境保护的要求渗透到产业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和贸易政策之中,以环境友好的政策确保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坚持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传统的发展模式,消耗的资源多,产生的污染大,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总括起来就是又好又快。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环保标准曾经被认为是“拦路虎”。实践证明,严格的环保标准不仅没有阻碍汽车工业的发展,反而推动了技术革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2006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700万辆,全球排名第三位。近年来,天津市坚持以环保计划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规划环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环境准入优化产业结构,以循环经济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治理优化环境容量,“十五”期间,以水资源消耗的零增长和能源消耗的低增长,实现了经济总量翻一番,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0年分别削减20%左右,成为环渤海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重化工业的发展必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江苏省在沿江经济带开发中,坚持环保优先,以循环经济理念安排企业布局,提高技术门槛,推动企业进园入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污染负荷大幅削减,土地大量节约,被誉为江苏“环保新现象”。坚持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必须以环境准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功能分区促进产业布局合理有序,以减排污染促进生产技术换代升级,以环境成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环保思路关系环保工作,环保工作关系环保事业。思路不清,工作无从着手;工作不力,事业无从推进。有的地方对如何强化环保工作、推进环保事业,思路还不够清晰,针对性还不够强,工作重点还不够突出,工作措施还不够得力;有的地方仍然停留于就事论事,整体思考不够深入,统筹兼顾不够系统,长远规划不够完善;有的地方理论和实践脱节,部署和落实脱节,要求和措施脱节,督察和整改脱节,监测和监察脱节。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是不足又是潜力。如果承认不足,潜力就可能替代不足;如果无动于衷,那么不足永远是不足,潜力也无法得以发挥。所以,只有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才能有效推进环保工作的历史性转变。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充分体现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的哲学思想,是对环保力量的重新调配,是对环保资源的整合重组,是对工作部署的战略优化。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前进的航标(2)
坚持从再生产全过程加强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的再生产过程都是由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从四个环节的关系来看,消费是目的,生产是手段,分配和流通是中间环节。环境问题贯穿于这四个环节,保护环境也必须落实到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过去,环境管理主要集中于生产领域,忽视了对分配、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关注,环境利益分配不合理、灾难性污染事故频发和奢侈型消费现象滋生等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以消费为例,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奢侈消费是三种类型。生存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发展消费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奢侈消费就是浪费,必须想办法限制,有的甚至还要禁止。
坚持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驾驭环境保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又带来了环境恶化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背负着沉重的环境压力。在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全球环境保护的情况下,我国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环境挑战都要严峻。但是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也为更好地利用国外技术、资金和自然资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评价体系,防止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产品向国内转移,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流失;必须运用经济手段,严格限制或禁止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维护国家利益,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历史性转变所描绘的美好的蓝图,绝不是等来的,也不是靠来的,必须坚持“五大建设”,弘扬中国环保精神,通过环保工作者的智慧和谋略去推进,用辛勤的汗水去换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各级环保部门在历史性转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必须通过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制度等“五大建设”,树立科学的环保观,切实提高推进历史性转变的能力,使每一个环保工作者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环保队伍在推进历史性转变中势如破竹,无往而不胜。加强“五大建设”,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环保精神。###总书记强调:“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中国环保精神是几代环保人前赴后继的结晶。做好新时期的环保工作,必须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推动历史性转变早日实现。
要实现环保工作的历史性转变,必须下最大决心,花最大力气,采取最强有力的措施。必须把环境保护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通过经济政策、法律制度、技术创新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
??
??
??
??
4
中国环保进入新时代(3)
围绕学习###总理讲话和国务院《 决定 》,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代表们进行了认真讨论。大会表彰了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大气环境管理处等116个 “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集体”及陈添等38名“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工作者”。###总理、曾培炎副总理亲自为先进集体和个人的代表颁了奖。
这次大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审视环境问题,高屋建瓴对待环境保护,实事求是部署环境工作。这次大会,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提出了措施,落实了任务,坚定了信心,是我国环保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次大会,###总理在充分肯定环保工作成绩的同时,指出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并且严肃地指出,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是环境污染严重的三个主要原因。在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时,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筹备第六次环保大会的过程中,环保总局起草的总理讲话代拟稿,提出了历史性转变的主要内容。总理特别关心这次讲话,对讲话起草作出重要指示。就在讲话稿印刷之前,总理又再次亲修了转变的表达,这次修改,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出了重大调整,也从战略定位上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的国策地位。
在我国环境保护30多年的历程中,先后召开过多次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不同阶段的任务和方针。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且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以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保护政策。198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提出“向环境污染宣战”,形成了八项环境管理制度。1996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把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作为确保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开展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2002年召开的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要求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到同发展生产力同样重要的位置,按照经济规律发展环保事业,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路子。
每一次环境保护会议都极大地推动了环保事业的发展。第六次环保大会以“三个转变”为标志,开创了环保工作的新纪元,具有里程碑意义并将载入中国环境事业发展的史册。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转折点上的历史性抉择(3)
时代的呼唤
历史性转变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规律认识的一个新飞跃。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反映着时代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党中央的一系列战略决策表明,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环境容量成为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环境管理成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环境标准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环境成本成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这些重大变化,都标志着环保工作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环保事业的发展,实行历史性转变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推进历史性转变已经成为时代进步的迫切要求。
历史性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产物。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单纯的经济增长“见物不见人”,遮蔽或偏离了发展的根本目的,也就背离了经济建设的初衷。只有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摆上“并重”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同步推进,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历史性转变是完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