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王身边的100个女人:为女人翻案 >

第11章

帝王身边的100个女人:为女人翻案-第11章

小说: 帝王身边的100个女人:为女人翻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中倒是提及西施。最早的出自《管子》:“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但管仲公元前645年就死了,吴王夫差一百多年后才出生,如果此西施是彼西施,那管仲就成了超一流的预测大师了。后来的《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也都提到过西施的名字,年代虽然能与吴越时期的西施对上号,但内容完全不同,都是用西施来编预言故事的,这显然是顺着《管子》的路子来的,是两种西施。所以,诸子百家所言的西施,不过是传说中的一个美女,或者就是美女的泛称,并不是确指于某女。
  最早提到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个具体西施的,是东汉时的《吴越春秋》和《越绝书》,但这是两部野史。
  我对历史的喜好,源于对历代野史、笔记的嗜好,它可以让我看到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的真实生活,捕捉微妙的社会情绪。但是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野史是绝对靠不住的,必需核对于正史的记载。这些野史,小说创作的成分很大。
  在《吴越春秋》中,越国的大夫文种向越王勾践提出了打败吴国的策划方案,共九条,第四条是“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其实就是向吴王使美人计。越王勾践于是“使相者国中,得苎(音“住”)萝山鬻(音“玉”,卖)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音“古”,美好),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
  就是说,勾践依计,让人到处搜罗民女,在诸暨的苎萝山找到了两个卖柴火的柴火妞,一个叫西施、一个叫郑旦。有学者坚称西施不是柴火妞,而是浣纱女,“鬻薪之女”是指她的父母是卖柴火的。这其实很矫情,洗衣服的难道比卖柴火的更高贵吗?只不过在酸文人眼里,女子浣纱可能更有意境罢了,卖柴似乎有点粗俗。而且,如果西施不浣纱而改卖柴火,文人也编不出什么“沉鱼”的故事,只能把王昭君的“落雁”拿来用了。这样一来,王昭君又没事干了。所以,西施一定得去浣纱。其实在我看来,卖柴火和洗衣服原本就是一回事,甭管是西施卖还是他父母卖,干这活衣服肯定干净不了,经常到河边洗洗脏衣服也没什么不正常的。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甚至可能直接从事这种粗体力劳动,西施和郑旦的长相估计也好不到哪去,《吴越春秋》索性回避了这两人的姿色。但文种懂得包装,给两个柴火妞定制了绫罗绸缎的高级服装,又专门为她俩办了形体、礼仪、舞蹈等各种专业培训班,用了足足三年时间,两个柴火妞才算勉强毕业,最后送给吴王。不过,吴王倒是很痴迷这两个村妞出身的演员,于是最后亡国。
  《越绝书》的记载也差不多,但对西施的结局设计了另外的途径。赵晔的《吴越春秋》说越国灭掉吴国后,忘恩负义,不再承认西施是组织派出的卧底,反而认为她是祸根,竟把西施沉于江中,作为对被吴王杀害的伍子胥的祭奠。袁康(这个人也很可疑,不见史载)接受不了这种写法,在他的《越绝书》里,他做主让西施和与范蠡结为伴侣,泛五湖而去。后世关于西施的种种故事和传说,其来源都是从此。
  

西施,一个身份可疑的女人(2)
我无意否定这两部野史的史料价值,但在对西施的记述中,我只能认为是小说,不是历史。我们知道《左传》《国语》《史记》都记录了吴越争霸的历史事件,左丘明、司马迁生活的年代更接近于春秋末期,如果西施真有其人其事,这些史书是没有道理不记录的,犯不上几百年后让人发掘出来。所以,西施纯粹是个虚构的人物,甚至连名字都是从《管子》那里偷来用的。西施的故事不过是附会在了勾践孝敬给夫差的那几个女人身上。
  接下来的问题是,两千多年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文人骚客甚至包括研究历史的,要不遗余力地捧西施的臭脚呢?总不可能是一代一代按计划商量好的吧。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套用一个时髦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大家不自觉地把包装、炒作的目标定位于西施。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中,后两个人的事情均有正史可鉴,但却没有西施的名头大,这奇怪吧。如果说她们从年代上更晚,所以与后人更接近,也讲不通。因为在西施之前,史书中也记载了无数与她事迹相同甚至超乎于她的真实女人,却都没有火起来。唯一的解释是,文人们往往是惧怕真实的,对于历史记录的东西,他们很难下手胡编;而越模糊的人物,对于他们来讲,包装、炒作的可塑性就越强,于是西施成为他们最理想的人物。
  这里透露出来的另一个秘诀是,包装、炒作要找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人物,但决不能凭空虚构,一定要有些影子,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可信度。所以,历代文人在利用西施这个人物时,不忘让她与越王勾践、吴王夫差、大臣范蠡、文种等真实人物发生联系。如此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效果奇佳。
  

因为裤子伟大,由于裙子倒下(1)
我一直在设想,中国历史如果缺了赵武灵王会是怎样?
  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男人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穿上裤子。当然,赵武灵王让赵国男人穿“胡服”是便于“骑射”,完全出于军事目的,与审美无关。但是,仅仅把宽袍大袖、上衣下裳的汉服,换成窄装紧袖、上衣下裤的胡服,便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从一屡败屡战的弱国,成为战国时期能与齐、秦抗衡的军事大国。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意思。
  当然,不是裤子给赵国带来了强盛,而是敢于穿胡人裤子的勇气使赵国变得强盛。所以,从历史的角度说,赵武灵王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在于能够睁眼看世界,更在于能把世界看明白。
  后人给了赵武灵王很高的评价,其中以梁启超为最,他认为中华民族(当然是狭义的)自古以来在与外族的战争中,十战九败,稍微能替祖宗长点脸的,只有赵武灵王、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宋武帝刘裕四人,“其最足为吾侪(音“柴”,辈)子孙矜(音“今”,崇尚效法)式者,唯赵武灵”!他甚至把“黄帝以后第一伟人”的桂冠送给了赵武灵王。
  在我的眼里,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值得一个人用一生去研究的杰出人物,他给整个中华民族留下了太多的遗产,是我心目中令中国崛起的第一人。
  就是这样一个伟人,崛起与女人有关,倒下也与女人有关。
  赵国迅速强大的重要原因在于赵武灵王实行了胡服骑射的新政策,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目的是为了消灭中山国,那么,他为什么要消灭中山国呢?为了一个女人。或者至少,与一个女人有关。
  这个女人原本与赵武灵王毫无关系,因这女人而起的事情原本也与赵国无关,但历史就是常常被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左右着它的走向。
  这个女人叫阴姬,是中山国国王的宠妃。
  中山国是北方少数民族狄族建立的国家,初名鲜虞,后改名中山。它曾在公元前406年被魏国所灭,但三十年后又复国,势力范围在太行山东面的地域。中山国正好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真正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公元前377年和前376年曾两次进攻中山国,但“万乘之国”的赵却怎么也打不过“千乘之国”的中山。既然武力不能取胜,赵国也就只好与在自己国土内的这个国中之国苟且相安。
  外边不折腾,就要在家里折腾,这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历史规律。赵国罢兵息武不找事了,中山国内部开始没事找事。中山国国相司马喜是亲赵派,本来很受中山王的宠信。但不知为什么,中山王宠妃阴姬却很讨厌他,老在国王面前说他坏话,中山王竟然也表现出疏远司马喜的意思,这让司马喜很惶恐。
  在我们看来,解决司马喜与阴姬矛盾的途径很单纯,因为毕竟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情。但司马喜却把它提升到了系统论的境界—要想改善与阴姬的关系,就要巴结、讨好她,最好能让她当上王后;谁能让她当王后,自然是中山王;谁能让中山王下此决心,只有利用赵武灵王,因为当时中山王最惧怕的人就是赵武灵王。这样,原本简单的双边关系一下子变成了复杂的多边关系。而赵武灵王则是稀里糊涂被拉进原本与他毫无关系的一场博弈。
  尽管赵国对司马喜不错,他三为中山国相,其实都是赵国帮的忙,但要对赵武灵王直言此事,肯定是没有效果的,毕竟两国还是敌国,而且司马喜与赵武灵王的关系还远没铁到这一步。那么怎样利用这层关系呢?我们看一下司马喜设计的一整套复杂的程序。
  他首先找来了阴姬的父亲,对他说:“现在你女儿和大王的宠妃江姬都在争王后的位子,如果你女儿成了,你后半生有吃有喝;如果败了,你性命难保!想办成此事,只有找我!”阴姬父亲当然明白这话的意思,又是磕头又是作揖:“事成之后,我们爷俩儿一定报答!”
  接着,司马喜又上书中山王,说已找到削弱赵国、强大中山国的良策。中山王高兴地接见了他,想听他的计谋。没承想,司马喜卖了一个关子,说:“我还得先到赵国去考察一下,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才能更有说服力。”中山王听了也有道理,就派他作特使到赵国出访。
  邻国特使来了,赵武灵王自然要接见,司马喜在会见时趁机说:“人都说赵国出美女,可我这次走城过镇,却压根没见到有天姿国色的美女。我周游各地,无所不至,从没有见过像中山国的阴姬那样漂亮的女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仙女下凡,她的艳丽用言语简直不能描画。她的容貌姿色实在超出一般的美女,她的眉眼、鼻子、脸蛋、额角,那头形,那天庭,都是当帝王之后的长相,只做诸侯的嫔妃实在可惜。”
  

因为裤子伟大,由于裙子倒下(2)
赵武灵王本来好色,听司马喜一说,不禁兴趣盎然,高兴地问:“我希望能得到她,怎么样?”司马喜却答道:“我心里觉得她这么漂亮,嘴里就吐露出来了。您如果要想得到她,可别说是我讲的,不然我的主子中山王要跟我玩命。”
  至此,司马喜已经成功地把赵武灵王拉了进来。回国后,司马喜对中山王汇报说:“赵王不是贤王,好美色,他惦记着娶您的阴姬呢!”中山王脸色大变。司马喜又说:“赵国强大,他要是惦记上了阴姬,大王如果不答应,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把阴姬给了他,又会被诸侯耻笑。”中山王没辙了,忙问:“那该怎么办呢?”司马喜说:“大王立阴姬为后,就可以断了赵王的念头。世上还没有要人家王后的道理。即使他想来要,邻国也不会答应。”
  最后,中山王立阴姬为王后,司马喜的计划完全实现,他跟阴姬的关系也彻底改善。
  但是,这显然把赵武灵王激怒了。尽管史书说从此“赵王亦无请言也”(《战国策·中山策》)—赵武灵王不再提娶阴姬的事了,但他却要彻底把中山国给灭了。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前后,开始向中山发起了为时十余年的残酷战争,前299年,赵军攻破中山国都城灵寿;前296年,赵军攻灭立国二百年的中山。
  赵国灭中山,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时间上看,赵武灵王娶阴姬不成,无疑是最直接的导火索。而赵国为消灭中山国所进行的改革,又直接促成了国家的强盛。一个微不足道的女人,就这样成就出一个伟大的男人,历史有时就是这么荒诞。
  从某种意义上讲,赵国兴盛与阴姬这个女人有关,几乎是同步地,赵国衰落也与另一个女人有关。
  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即位时,年仅十二岁。五年后,为了与韩国结盟,他娶韩国宣惠王女儿为夫人,即赵惠后,生子赵章,立为太子。
  后来,赵武灵王曾经在梦里梦见一位姑娘在弹琴歌唱,姿色美艳,嗓音凄婉。在一个饭局上,赵王把这个梦讲了,说很想见到这个姑娘。一个叫吴广的大臣听后,忙回家把自己的女儿孟姚献了出来。赵王见了,果然像梦中人。于是他又纳孟姚为妃,后生子赵何。
  由于孟姚长相美丽,很受赵武灵王的宠幸,须臾不能离开。孟姚身上的人性丑恶一面开始膨胀,她逮着机会就向赵王说王后和太子的坏话,内容非常恶毒,比如讲赵惠后十分淫荡啦,赵章太子非常不孝顺啦,等等。
  在沙场上大智大勇的赵武灵王,在女人面前却表现得极其弱智,公元前299年,就是赵军攻破中山国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