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朝鲜战争备忘录 >

第1章

朝鲜战争备忘录-第1章

小说: 朝鲜战争备忘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鲜危机四伏(1)
历史悠久的朝鲜,近代饱经磨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成为大国政治的抵押品。朝鲜问题起源于美苏两大集团的对抗。尽管“在朝鲜没有长远的利益”,美国仍插足朝鲜,因为它希望“朝鲜成为阻止苏联进攻日本的缓冲地带”。美军参谋在地图上的随手一划,制造了三八线,人为将朝鲜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埋下了战争的隐患。新中国的成立打破了雅尔塔格局,东西两大集团的对抗格局在远东形成。处于夹缝中的朝鲜半岛风雨欲来,战鼓声已隐约可闻。
  静谧的“白衣之国”
  朝鲜半岛,宛如沉睡在亚欧大陆上的东亚贵妇人慵懒地伸出一条秀美的手臂。它一侧是平静深沉的黄海,另一侧是阴冷诡谲的日本海,背后则是古老而辽阔的东亚大陆,有力地扼住东亚交通咽喉。它犹如一块跳板,既是强国入侵远东的最便捷的必然途径,又是抵制入侵的天然的桥头堡。这一地理位置就决定了朝鲜的命运,异国的侵略者不仅垂涎这三千里锦绣江山,更加觊觎背后古老而辽阔的东亚大陆,它那漫长的历史注定要风波迭起,曲折多变。
  这个美丽的半岛南部气候宜人,是丰产的农业区,半岛北部山林茂密,矿产丰富。成千上万的小岛屿星罗棋布于近9000公里长的海岸线边缘。朝鲜民族就生息繁衍于这样一个空间之中,其国名的涵义是“朝日鲜明之国”。
  朝鲜是幸运的,它的邻居——强大而宽容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在大部分时期里扮演了友邻的角色。公元7世纪,新罗王国在中国唐朝的帮助下统一朝鲜。在漫长的中朝交往过程中,中国将自身社会关系的儒教体制传播给了朝鲜,也流传下伦理、艺术和文学的丰富遗产,经千百年而持久不衰。因此,素称“晨谧之邦”的朝鲜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人民知书达理,注重孝道,温文尔雅,喜着素净的白衣,被称为“白衣民族”;另一方面,由于境内山峦层叠,仅有20%的可耕土地,这种地形和人民俭朴的生活使得朝鲜人既不同于中国人,也不同于日本人。他们以其体格健壮、吃苦耐劳而自豪,对于挑战反应激烈,既天性和善又大胆放纵。他们即使身处难以想象的逆境,也能保持幽默感。西方人常常称之为“东方的爱尔兰人”。
  这个国家最奢侈的愿望仅仅是能够安静地独处世界的一角,以享受苍天赐予它的优美的情歌和优质的稻米。为了这个愿望,在17世纪一段没有强国侵入的短暂的时光里,朝鲜国王甚至下过一道禁止百姓开采白银和黄金的旨意,目的是减少强国对这个国家的兴趣。
  然而,这个西方人眼中的“隐士王国”始终没有逃脱残酷的现实世界。特别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的枪炮声,很快打破了“晨谧之邦”宁静的生活。可以说,朝鲜的近代史就是一部饱经磨难、命运多桀的屈辱史,战争与悲剧成了朝鲜历史的主题,压迫与虐待成了长期受苦人民的历史传统。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法、美的炮舰一再轰击朝鲜的大门。原本和善的朝鲜民族做出了强烈的反应,人民自发组织英勇抵抗,迎头痛击殖*义强盗。1866年法国和美国的入侵,1871年美国舰队的侵略,都未能得逞。至今在朝鲜的历史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块“斥和碑”,上刻“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和“戒我万年子孙”等碑文,显示了朝鲜人民反抗侵略、向往自由的民族气节。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朝鲜危机四伏(2)
然而,另一个更加凶残和富有侵略性的强盗——日本,已经逐渐羽翼丰满,它磨利了利爪和牙齿,虎视眈眈地寻找着猎物的弱点,等待着一击必杀的时机。
  19世纪后半叶,经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已经焕然一新,与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逐渐积贫积弱的中国、朝鲜相比,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再度膨胀。在震惊世界的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泱泱大国居然惨败于从不屑提起的“倭寇”,而弱小的朝鲜,作为战利品,从此一步步走向被奴役的悲惨深渊。日本的扩张引起了沙皇俄国的眼红,于是以中国东北为战场,两个强盗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行角逐。庞大的“北极熊”很快被矮小的日本人一击倒地,狼狈撤出朝鲜,着实令当时的军事行家们大跌眼镜。朝鲜从此变成了日本完全控制下的“保护国”,只在形式上还保留着国王和政府。但野心勃勃的日本连这点可怜的*布也不留给朝鲜,1910年8月,在日军刺刀的逼迫下,朝鲜被迫签订《日朝合并条约》,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在日本的铁蹄下,朝鲜陷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在正式吞并朝鲜前,从1905年~1910年,整个朝鲜就经常发生起义与暴动,都遭到了日本的残酷*。根据日本人的统计数字,仅从1907年7月~1908年12月,就有14;566名朝鲜“叛乱者”被杀。到1910年朝鲜正式并入日本,已经几乎不存在公开的反抗。日本吞并朝鲜后,首任朝鲜总督寺内正毅就公开叫嚷:“朝鲜人顺我者生,逆我者死”。在长达35年的统治中,日本殖民当局取缔了朝鲜人民的一切*自由权利。为防止朝鲜人民起义,日本殖民者不仅没收了朝鲜民间的武器,甚至强迫朝鲜几家合用一把菜刀,而且还要用铁链子拴在案板上。时至今日,在南北朝鲜还有一些日据时代的老人,他们受到完全的日语教育,几乎一句朝鲜话都不会说。这些日本殖民时代的血淋淋的见证,成为视民族语言为生命的朝鲜人民的奇耻大辱!
  虽然日本人以铁腕统治来消灭朝鲜人民的斗志,但爱国主义和独立运动的火焰从来没有被完全扑灭。1909年,哈尔滨火车站的几声枪响震惊了世界,舍生忘死的朝鲜志士安重根将侵略朝鲜的元凶伊藤博文送上了黄泉路。1910年前后爆发的反日义兵起义持续将近十年,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0月革命后,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爆发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著名的“三·一”人民起义,武装抗争的烽火燃遍了三千里江山,“朝鲜独立万岁”的口号响彻整个半岛。中国辛亥革命后,以金九为代表的朝鲜独立人士大批流亡到中国上海,成立了“朝鲜流亡政府”,进行不懈的反日抗争;其中引起轰动的著名事件是刺杀侵沪日军司令白川义则大将,在中国“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朝鲜独立党成员尹奉吉在上海虹口公园用伪装成水壶的炸弹将双手沾满中朝人民鲜血的白川义则大将送上西天,使其“乘军舰而来,躺棺材而去”,大涨了坚持抗战的中国军民的士气。在中国东北,大批朝鲜抗日游击队活跃在中朝边境,不时给日本侵略者以狠狠的打击。这些都向世界发出了朝鲜人民追求独立、要求摆脱日本残酷殖民统治的强有力的呼声。
  在强权面前,所谓的“公理”往往保持沉默。西方国家从未对日本兼并朝鲜以及在那里实施的*有任何异议。早在1882年,美国海军准将舒菲尔特就跑到朝鲜强迫国王签订了一个所谓的“商务条约”。它规定双方互派外交代表,保护美国商船和美国公民,治外法权和最高国贸易条款,这个条约很明显是个对美国有利的不平等条约。但当朝鲜国王要求美国派外交事务顾问和军事顾问时,美国唯恐得罪了日本,迟迟未采取行动。美国自己承认:“美国在19世纪末对待朝鲜事务漫不经心。只有与远东的大国的关系才具有实质性意义。”这说明,与弱小的朝鲜相比,美国更看中与远东的大国——日本的“友谊”。然而一份美国官方文件还恬不知耻地宣称:“朝鲜政府有着无可补救的缺陷,而不宜予以任何保护,美国是对它惟一不怀私心的朋友——但并不想成为它的保护者。”

朝鲜危机四伏(3)
当日本控制了朝鲜以后,作为所谓“不怀私心”的朋友,美国装聋作哑,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说道:“我们不可能为干预朝鲜事务而与日本作对……他们的防务不堪一击。”不仅如此,美国还和日本私下里进行了可耻的交易。1905年7月,美国陆军部长塔夫脱与日本首相签订了一个秘密的“谅解备忘录”。美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宗主权,以换取日本保证不干预美国在菲律宾群岛的利益。而朝鲜国王根据“舒菲尔特条约”的“官员条款”要求美国帮助的呼吁,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这就是美国所谓的“友谊”!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在近代同样命运悲惨并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却给予朝鲜人民的独立斗争以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国民政府在上海庇护了流亡的朝鲜独立人士;在东北,中国革命者与朝鲜抗日游击队并肩作战,结下了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大国的角逐场二十世纪40年代中期,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尾声。当战争进行到第7个年头,美、苏、英、中所代表的同盟国将取得这场大战的胜利,这一点甚至连垂死挣扎的对手也不存在丝毫的怀疑了。此时的日本,早已将自己捆绑在法西斯轴心国的战车上,在盟国的打击下,正在一步步走向自我灭亡的道路。在日本压迫下暗无天日的朝鲜,露出了一丝解放的曙光。朝鲜民族的苦难,似乎也走到了尽头。
  为即将到手的胜利而欢欣鼓舞的大国们并没有忘记朝鲜。1943年11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和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开罗宣言》中声明,“轸念遭受奴役的朝鲜人民,前述的三大国(美国、英国、中国)决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朝鲜自由和独立。”
  1945年2月,德国法西斯即将覆灭的前夕,反法西斯同盟的苏、美、英“三巨头”约瑟夫·斯大林、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聚集克里木半岛南岸小城雅尔塔,举行会议商谈战后世界大事。
  2月的黑海海滨小城雅尔塔,不像苏联其他地区那样到处是冰天雪地。经历了残酷的战争,这个曾经风景如画的小城满目疮痍,甚至连雅尔塔会议的主会场——宏伟华丽的里瓦基亚宫也不能幸免,德国人在撤退时把它洗劫一空。为了准备会议,苏联人费了好大的劲,从四处搜集物品运进里瓦基亚宫,但这无法避免邱吉尔把它形容为“所有会场中最差劲的一个”。
  会议之中,三方围绕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苏联对日参战和战后世界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吵,前几次会议的友好气氛几乎荡然无存。不过,毕竟二战尚未结束,共同的法西斯敌人还没有最后覆灭,“三巨头”都心中有数,最终的相互妥协是不可避免的。
  里瓦基亚宫坐落在离黑海海岸50米处,曾是沙皇的避暑行宫。1945年2月的一个下午,在里瓦基亚宫的一个房间里,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坐在轮椅上,静静地欣赏着窗外黑海的景色。他在等待与斯大林的私下会晤。
  罗斯福明显地衰老了。他此刻面容憔悴,眼窝深陷。这位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号称“狮子与狐狸”的结合体,饱经国内外政治风云的锤炼,虽然疲惫不堪,病魔缠身,但仍然头脑清楚,思维敏锐。对于即将与斯大林的私下会谈,他已胸有成竹。 。。

朝鲜危机四伏(4)
就在第四次会议结束之时,斯大林悄悄向罗斯福提议,他认为有必要就苏联对日作战问题与总统举行一场私下会晤。罗斯福回答说“非常乐意与大元帅交换意见”。
  罗斯福非常清楚苏联在远东的底牌,无非是想利用美英要求苏对日出兵的迫切心情,恢复俄国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丧失的权益,这种不能摆上台面上的东西当然要通过私下会晤来解决。
  罗斯福想,看来苏联要求的条件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是由远东的实力对比所决定的,也是减少美国对日作战伤亡所必须作出的让步。但斯大林也许忽视了,远东还有一个日本长期奴役下的地区——朝鲜,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做做文章。罗斯福敏锐地意识到,随着日本的覆灭,朝鲜半岛将出现政治上的真空。尽管如此,他不认为凹凸不平的朝鲜半岛对美国在战略上有多大的意义。在整个远东,占领日本本土是美国的优先议题,但苏联的势力范围边缘必须要有美国的力量遏制。因此,美国必须涉足朝鲜问题。“美国在朝鲜没有长远的利益,它所希望的是朝鲜成为阻止苏联进攻日本的缓冲地带”。这也成为美国以后干涉朝鲜战争的主要借口之一。
  下午三时,斯大林准时到来,他只带了一名翻译。这位后来饱受争议的苏联领袖具有“毫无装腔作势和平静的外表”,他面色白晰,两颊泛红,与罗斯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气色是那些长坐办公室的人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