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后宫系列:大清帝国 >

第53章

后宫系列:大清帝国-第53章

小说: 后宫系列:大清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鸿章点点头,道:“你们去说话吧,我也累了。” 

  李菊隅见了,微微一福道:“那您休息吧,我们先回房了。”说着和张韵月退了出去。 

  张韵月吐吐舌头,道:“姨父还是老样子,官架子大得吓死人。” 

  李菊隅轻轻一笑,顿时犹如百花开放,把旁边的张韵月都看呆了。过了一阵,她才道:“表妹,我要是男的一定非你不娶。” 

  李菊隅脸色微微陀红,转头就往前走。张韵月提着裙角追上来道:“好了,表妹,表姐不是夸你漂亮吗?再说我才不要你这么漂亮的呢,我要找就要找像上次街上走的那些兵,为国杀敌,铁骨铮铮,那样的男人才叫真正的男人。真没想到我们大清也有一支这样的军队。”张韵月脸上露出迷醉的神情。 

  李菊隅目光流转,那些军人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好奇的是这样一支铁军是怎么打造出来的。自己的父亲穷尽三十年心力也未有这样的成就,却由其它人做到了,李菊隅不禁对父亲经常提起的那位比自己年纪还小一岁的皇帝产生了兴趣。不过李菊隅眼中的思虑一闪而过,向前走了几步道:“表姐,你不去法国读书,准备做什么?” 

  张韵月此时难得露出认真地表情道:“我准备办一家报社,自己出报纸。” 

  李菊隅闻言,柳眉淡淡地一皱道:“出报纸?” 


后宫系列:大清帝国(217)
“是啊,现在国内的报社越来越多,连各个大学都自办报纸,不过大都是些介绍政治的。我打算出一份专门介绍西方文艺的报纸,叫《文萃报》,我父亲已经同意出资。”张韵月说着看向李菊隅,顿时眼睛一亮:“表妹,你熟读诗书,又看了那么多外国的书,要不你来帮表姐吧,我报社总编辑的位子就让你坐了。” 

  李菊隅微微摇了摇头,道:“我不比你,父亲是不会同意的。再说,女孩子家抛头露面总归是不好。” 

  “你啊,”张韵月脑后的波浪卷发直甩:“这有什么啊?国外男女都是平等的,女人还要工作养家呢。” 

  不管张韵月怎么说,李菊隅都只是淡淡而笑,最终张韵月只有退而求其次,让李菊隅每期帮她找些好的外国作品或是写些文章。 

  《大清日报》报馆所在的白石精舍只是京城里很普通的一座四合院。之所以叫白石精舍是因为院子中间有一块四五尺见方的大白石。虽然这些日子,南方一些地区,像上海、杭州、广州都办起了几家报社,但《大清日报》依然是中国销量最大的报纸。报馆的编辑都是方怀亲口指定的,现在可谓是人才济济,包含了历史上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像郑观应、严复、张謇以及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杨深秀等人,这还不包括在报纸上经常客串一把的康有为、刘光第。 

  忙活了一天,终于把明天的报纸定好了稿,排好了版。报馆里的人几乎连腿都迈不动了,他们除了每天要编写八大版的报纸,还要到北京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去讲课。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最早就是通过报纸和大学的讲坛就行传播的。 

  郑观应、严复他们在报纸上阐述的改革国家、富国强兵的观点,伴随着《大清日报》越来越大的发行量逐渐遍布中国的各个角落。在每一期报纸上,都会有专门的一大版介绍外国的文化和地理,有希腊和罗马的文明、有英国和德国的歌剧、有法国和俄国的小说等等,让人们知道了那些洋人也并非是啖毛饮血的蛮夷。 

  除此之外还有世界历史,尤其是近代的历史。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到孟德斯鸠、卢梭的思想启蒙,从尼德兰的反西班牙斗争到英国的“光荣革命”,从美国的独立运动到法国的巴黎公社,报纸详细地分析这些国家产生革命的原因和结果。 

  在强大的事实面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外国的一些东西。中国的国民就在《大清日报》这有如春风化雨一般的影响下渐渐觉醒过来,开始睁开眼睛看向世界。 

  报纸也给郑观应、严复他们带来了诺大的声名,现在全国识字的几乎没有不知道他们在报上的笔名的。代表着中国新兴文化最前沿的大学自然不会放过他们,因而郑观应等人基本都在清华、北大兼着几节课。 


后宫系列:大清帝国(218)
光绪十一年的时候,大学的气氛还很严肃,学生每天从早到晚的课排得满满的,他们必须在两年内完成外国大学四年的学业,但那个时候竟然少有毕不了业的,这不得不让后世许多读了五六年还拿不到毕业证的大学生感到汗颜。而那时学校的纪律也非常严,早操、熄灯都执行得非常严格,逃课更是极少出现的现象。 

  说是极少,是因为每次到了郑观应、严复他们上课的时候,各个班总有不少溜掉来听他们讲课的,以致于小小的教室连窗外都站满了人。到了后来,学校不得不把郑观应他们的讲课安排在学校的礼堂,但即便如此,每回依旧是挤得爆满。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中国的青年在觉醒后无比渴望先进的思想,郑观应的《盛事危言》、严复翻译的《天演论》都成了人手一本的东西,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的著作更是被奉为经典。

  第九十九章 强学会

  
  此时白石精舍的厢房内,这些被学生追捧的偶像正围坐在一口铁锅前。初春的京城还是很冷的,这时候吃着北方涮锅,烫上一壶好酒,可是神仙也不换的享受! 

  “现在和法国的仗打完了,国家的局势也稳定了下来,民心士气都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我看皇上要对内动手了,你们没看到皇上前天给我们看的《论当今的三大弊卜。那一条条看得我是茅塞顿开埃”众人中最年轻的杨锐此时意气风发地道。 

  他的话顿时得到了许多赞同的声音,整个厢房内顿时就掀起一阵热烈的浪潮。这些前帝国时代的思想家们这时大都还是热血激昂、指点江山的年纪,他们几乎是伴随着方怀一起成长的,方怀用他超前上百年的思想引导着他们,通过他们去渲染新时代的思想,而反过来这些人又成了方怀最坚定的支持者和信仰者,到了后来中国的启蒙思想衍生出一个特点,那就是先进的革命思想与落后的忠君思想并存。他们要求推翻一切腐朽的东西,却又不包括皇帝这个封建腐朽的代表。 

  郑观应听了杨锐的话道:“叔峤所言甚是,皇上在御论中说,土地兼并、官僚腐败、满汉倾轧乃我大清当今三大弊病,确是一针见血,我中华已经到了必须变法的时候了。只是现在有一个问题,这法如何变,是由皇上下一道大诏,让各督抚严格执行呢?还是一点一点地变。皇上的意思是让我们针对变法的内容,盘算一下会有多大的影响,千万不要变利民为害民了。我看皇上的意思,似乎是要下大诏了,要彻底把那些腐朽的东西革掉。” 

  在吏部无所事事,一个月倒有二十天混在报社的康有为也赞同郑观应的话,他夹起一块肥羊肉放在嘴里,然后道:“如今两宫皇太后都已归政,皇上对朝廷的控制无人能及,再加上巴士海峡与岘港,一海一陆,两战定乾坤,西人再不敢轻易东望,内外皆定,正是我中华休养生息,革除弊病的时候。此时若不一举荡清寰宇,还待何时?”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后宫系列:大清帝国(219)
说着他放缓语调,摆出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道:“我知道有些人现在怕这怕那,怕那些官员与朝廷对抗,怕学子到处闹事,怕那些王爷起兵造反,怕列强再次出兵干预。但革命哪有不流血的,纵观英、法、美列强,那个不是打得血流成河,连佛家都讲究破而后立,怕打碎了家里的坛坛罐罐,还变什么法、革什么命。反正我是不怕的,过些天,皇上大诏一下,我就请调外放,去污除垢,打造一个新中华正是我辈之责任。”康有为一说完,顿时掌声一片,坐着的人几乎都站了起来,康有为这一番话确实说出了他们心中的骄傲。康有为微微而笑,颇有几分得意地招手让大家坐下。 

  此时,在一旁还有一个样貌好不起眼地年轻人没有随声附和,低着头沉吟不语。他就是从朝鲜回来后被方怀招入报社的张謇。他仿佛没有被康有为那些慷慨激昂的话语所打动。 

  坐在张謇对面的严复发现了他异于常人,开口道:“季直,你可是有不同的看法?” 

  张謇看了看在座的众人,淡淡一笑道:“不过是些杞人忧天的想法,说出来平白坏了大家的兴致,还是不说的好。” 

  康有为一听,微微瞟了一眼张謇,道:“这里不过是酒桌上的絮谈罢了,季直有话但说无妨。” 

  这时众人也都相劝,张謇只好道:“在下以为,我等把这变法看得太简单了。中国毕竟不是外国,我们有我们的国情。皇上一道旨意固然能使千万人头落地,但变法的事情终要有人去做。但现在的官场是什么样子,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就算如今取消了议罪银,却依旧有官官相护,一旦有了事情,却是你推我推,实在推不过去了,就草草了结。而朝廷中更是党派倾轧,相互攻歼,不论是洋务派还是顽固派都不会支持彻底的变法。这样皇上的诏书被执行的能有几成?反倒是会让那些官员借变法之名,行害民之事。到时百姓不明真相,官员群起攻之,我等难免落得个王介甫那样的下常” 

  “说得好。”众人听了张謇的话正沉默无语的时候,外面猛地响起一个声音。然后厢房的门一下被推开了,伴随着吹进来的冷风,两个身影走了进来。其中一个白面无须,眼神灵动,微微坠着前面那个人一步。从神态上众人已认出是皇上身边的贴身小太监德公公。 

  在他前面,方怀一身宝蓝缎子的布褂,元宝顶的帽子,此时微微而笑。众人一见,连忙上来见礼,对于方怀经常出没于报馆,大家已经习惯了,反正知道外面站着最少几十个便衣的侍卫,对方怀的安全也不担心。 

  方怀这时示意大家不要多礼,然后走到郑观应让开的位子上坐下道:“本想着到你们这里来蹭一顿饭吃,没想到一来就听到广厦和季直的一番高论,结果都不记得拍门了。先让我填填肚子。”说着夹起锅里烫过的菜放入嘴中,方怀这番毫不做作的表现,看得众人心里暖洋洋的。不管方怀是什么目的,以他身份能折节下交,已是他们天大的荣幸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后宫系列:大清帝国(220)
方怀看众人都还站着,便让他们都坐下:“你们接着说,不要顾忌我。” 

  郑观应、严复对望了一眼,郑观应道:“我等刚才都在想季直说的话,却理不出个头绪来,所以想听听皇上的看法。” 

  方怀看了一眼张謇,这个历史上高举“实业救国”旗帜的人物,曾经他也是力主变法的人物。但或许当初他也意识到了官场的腐败,自上而下的改良不可能实行,所以无奈地选择了投身工商业 

  “其实季直说的很对,以现在朝廷的官员来进行变法只会是越变越乱,要么就像洋务派那样修修补补几十年,却依然四处漏风。所以现在变法是不行的,要想变法只有先改变这种官场风气,不是放几个人进去就了事了,而是要大批大批任用年轻的、有知识的新官员,所以朕才会办大学、改科举、向外国派遣学生,他们才是变法的人才。” 

  众人仿佛拨云见月,顿时恍然大悟。方怀道:“朕还打算办一个强学会,专门吸纳有志报国的青年,你们出去讲学的时候,也可以留意一下,看有没有这样的人才。变法终究靠的是人,所谓因人而成事,得人才者得天下。我大清要想富强也需得人。” 

  厢房里的众人点了点头。

  第一百章 大学生

  
  随着中国开放工商业禁令,各种各样采用新式机器的工厂发展起来,后来受到中法战争的刺激,这种风潮就更加扩大。 

  随之而来,对懂得西洋技术的人才也越发渴求。但这个时候中国懂得西洋技术的人又有几个,工厂主们只能从外国花重金聘请外国技师,却往往所托非人。因而,当第一批大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他们几乎一个个都成为了那些工厂老板眼里的金娃娃。三顾茅庐、礼贤下士都不足以体现他们的热忱,在那些老板看来,这些中国学子的薪水再贵也不可能比得上那些拿着天价的外国技师,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是自己人,总比洋鬼子靠得祝 

  不得不说中国第一批大学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尽管他们只接受了两年的速成教育。这些学子很快把他们从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转化成为了实际的生产力,而那些外国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