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永乐大帝朱棣 >

第73章

永乐大帝朱棣-第73章

小说: 永乐大帝朱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朝就有人为此专门进入寝殿探寻究竟。殿里的情况果如《太常寺记》所记:在享殿中,太祖朱元璋与皇后马氏座位座北朝南,左淑妃李氏等座东向西,惟■妃座西向东。明人尚左,这说明■妃除高皇后外地位高于其它妃嫔。原来这是个不可张扬的秘密。朱棣为了自己皇位坐得稳一点,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生母,只好把■妃偷偷供奉在这里。明人有诗写道:〃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一见异千闻,《实录》安可稽?〃《实录》关于朱棣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的说法是靠不住的。关于■妃,有的野史说她是高丽人。燕王出生后,马皇后养为己子,便将■妃赐死了,据说是用铁裙之刑致死的,是否确实,已不得而知了。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带兵出塞进行他的最后一次北征,但师抵漠北,不见敌人踪影,原来阿鲁台早已带着部属远逃了。一天,他对身边的杨荣、金幼孜说:〃昨夜三更我做了个梦,有个像画中神人模样的告诉我:〃上帝好生。〃难道上天有意保护他们这些蒙古人吗?〃行军途中,朱棣见往年用兵时死于塞外的白骨委弃路旁,不禁心怀恻然,命人收拾道中遗骸,亲写祭文,加以悼念。大军继进,仍不见敌,这时军中已经乏粮了。杨荣请求将皇帝供用之余都给予军士,又让军士互相接济借贷,等回到关内官府加倍偿还。但北征军仍久久不见敌踪。朱棣这时不能不感到后顾之忧,也感到疲乏了。他说:〃北地早寒,一旦有风雪之变,归途尚远,不可不虑。〃于是决定就此回师。   
  七月十七日庚寅,大军行至榆木川,朱棣竟然积劳病倒,骤然去世,时年六十五岁。一代雄主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时六师在外,京师无主,朱棣左右商定绝对不泄露朱棣逝世的消息。内臣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议,将军中的锡器收集起来熔成一榇(棺),将朱棣收殓了,然后将锡匠杀死。这样人不知鬼不觉,将榇放在龙■上,每天早晚照常上膳。大军继续朝京师进发,同时派人密报太子。   
  太子朱高炽不久即位,这便是仁宗。朱棣被安葬在天寿山长陵,与徐氏合葬,尊谥称〃启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嘉靖年间,嘉靖皇帝闹大礼,要尊本生父母,于是修改朱棣谥号为〃启天宏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称成祖了。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皇帝,不用说在明史上,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然而朱棣果真是个圣主贤君吗?这是个颇费思索的问题。如果要从官书的记载中找一些材料证明他的贤明,那是很容易的,比如他关心民生,勤于政事,永乐元年他曾说:   
第129节:天下共享太平之福(12)     
  朕即位未久,曾恐民有失所,每宫中秉烛夜坐,披阅州郡民籍,静思熟记,何郡近罹饥荒,当加优恤,何处地迫边鄙,当置守备,旦则出与群臣计议行之。近河南数处蝗旱,朕用不宁,故遣使省视,不绝于道。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    
  比如他安不志危,勤读不怠。永乐九年二月癸卯,朱棣在右顺门披览奏章,御案上镇纸金狮欹侧将坠,给事中耿通赶紧移置案中。朱棣就此做了一番说教:   
  一器之微,置于危处则危,置于安处则安。天下,大器也,独可置于危乎?尤须安之。天下虽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谨。小不谨而积之,将至大患,小过必改,小不改而积之。将至大坏。皆致危之道也。    
  他还曾说过:   
  朕德谅薄,托於万姓之上,惧弗克负荷,夙夜祗事,不敢暇豫……夫戒谨者,治之所兴,宴安者,乱之所自。    
  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朱棣确实是个勤奋的皇帝。永乐初,他每天〃四鼓以兴,衣冠静坐〃,〃思四方之事,缓急之宜〃。上午有早朝,下午有晚朝。外朝处事完毕,还要处理宫中之事。〃闲暇则取经史览阅,未曾敢自暇逸〃,〃诚虑天下之大,庶务之殷,岂可须臾怠惰!一怠情即百废弛矣。 〃有人建议他务简默,他回答说:〃人君固贵简默,然天下之大,民之休戚,事之利害,必广询博闻然后得之。〃〃不如是不足以尽群情。 〃因此他事必亲闻。他曾指责通政司〃四方奏疏非重务者,悉不以闻〃。他说:〃朕主天下,欲周知民情,虽细微事不敢忽。盖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国……凡书奏关民休戚者,虽小事必闻,朕于听受不厌倦也。〃 他曾令人将中外官员的姓名书写在武英殿南廊,间暇观之,以熟悉政情。    
  又比如,比起后世皇帝,朱棣还算节俭。他曾说:〃内府所贮,皆天财,待赏有功,虽朕不敢妄费。〃 永乐十二年,一次百官奏事毕,朱棣退朝坐在右顺门,所服里衣袖敞垢,纳而复出。侍臣有人称赞他的贤德。他说:〃朕虽日十易新衣未尝无,但自念当惜福。故每濣濯更进。〃这一点颇受朱元璋的影响。他说:〃昔皇妣躬补缉故衣,皇考见而喜曰,皇后富贵勤俭如此,正可为子孙法.故朕常守先训不忘〃。    
  其他,如朱棣说〃治贵得大体〃 ,不必拘泥细故小事,〃君臣贵相与以诚,谀佞非治世之风〃 ,〃国之兴废,在德,不专在数〃 ,〃一人苟有德可传,何必百岁之寿〃 ,〃一物之异常有之〃,算不得祥瑞,〃海宇清明,生民乐业此国家之瑞〃 ,以及认为〃虽生知之圣,亦资学问〃 等等。   
  以上所举,虽不为无据,但若仅以此称朱棣为圣明,尚不能令人心服。众所周知,官书之溢美,史臣之阿谀,是不遗余力的。   
  另一方面,明成祖朱棣急于建立功业,虽欲留圣主贤君之令名,实欲洗以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之耻。看他五出漠北,迁都北京、开设贵州、修《永乐大典》、郡县交阯、派郑和下西洋、派陈诚出使西域,无不赫赫煌煌,超迈前古。这些业绩是功是过,何成何败,自应给予应有之评价。而其摊子太大,步伐太急,二十余年间,驱天下百姓于无休止的征战徭役之中,虽号称功加汉唐,而当时百姓实未得其惠。欲〃斯民小康〃,其可得乎!又,其自许神圣,必难入人言,狠厉好杀,定广招民怨,至于其为钳制人口严施控制,恢复锦衣卫刑具,重用宦官,设立东厂,更是历来受人抨击。   
  然而,以史家之眼光看之,明成祖朱棣自有其历史地位。明人焦竑(1392~1449)说:〃高皇帝剪除凶残,鸿业未固,必须大圣人继起,乃能定之。汉唐宋统一天下,皆有太宗,乃克永世。〃 王世贞(1526~1590)说:〃太祖之后而功者,孰不知成祖乎?〃 明人自有明人的立场。他们更看重朱姓皇朝的长治久安。对我们说来,即便是由于明成祖的功业而延长了明朝的国祚,也不是我们一定就要给他肯定评价的理由。皇帝姓朱还是姓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给人民带来什么,给历史留下什么。   
  放眼看去,中国历史上似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每当一个新兴皇朝建立,完成了统一事业,它同时带有的缺陷又注定了它迅速垮台。继之而起者,必须把前代皇朝所开创的制度完善起来,把它的缺陷克服掉。这时,便出现了一兴盛的较为持久的新皇朝。你看,秦经百战统一天下,而失于役繁政苛。汉起而代之,承秦制,以黄老无为之治得以安天下。隋继战乱而兴,而失于荒淫奢侈,唐承隋制以〃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出现了〃贞观之治〃。后周虽经改革,已具统一气象,但因未能削除武臣擅权而失败。宋继之,剪除藩镇,强干弱枝,从而完成了相对的统一,建国达三百余年之久。朱元璋建立明朝,其制度可算完备,但用刑过繁,分封过侈而又文武失衡,朱允炆强行推进政治转轨,却引起了内乱。朱棣以藩王夺位,削弱诸藩势力,文武兼用,强化中央集权,使明祚延至二百余年。这样纵观下来,朱棣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是比较清楚了呢?朱棣虽非开国之主,但也并非继体守成之君。对于明朝,他承袭了朱元璋开创的制度,并把它置于更巩固的基础之上,虽无开创之功,却走了关键性的一步。当然尽管政见不同,这一步朱允炆或其他什么人也要走,但朱允炆跌倒了。而朱棣则以此成为明朝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从而也以此,对于中国历史,成了一个重要人物。经过朱棣,完善了中国君主宗法制度,奠定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格局。    
第130节:天下共享太平之福(13)     
  附录:   
  朱棣年表   
  1360年 庚子 元至正二十年 宋龙凤六年四月十七日生于应天(今南京),1岁。   
  三月,朱元璋征浙东名士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应天。   
  陈友谅杀徐寿辉称汉帝,攻应天,大败。   
  1361年 辛丑 元至正二十一年 宋龙凤七年,2岁。   
  正月,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1362年 壬寅 元至正二十二年 宋龙凤八年,3岁。   
  三月,明玉珍在蜀称帝国号大夏。   
  1363年 癸卯 元至正二十三年宋龙凤九年,4岁   
  三月,刘福通战死,朱元璋挟小明王居滁州。七月,朱元璋败陈友谅兵于鄱阳湖。八月,陈友谅死,陈理于武昌称帝。九月,张士诚称吴王。   
  1364年 甲辰 元至正二十四年 宋龙凤十年,5岁   
  正月,朱元璋称吴王,仍用龙凤年号。二月,朱元璋伐汉,陈理降,两湖、江西原陈友谅属地多归降。   
  1365年 乙巳 元至正二十五年 宋龙凤十一年,6岁   
  二月,李文忠破张士诚军。十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攻取江北张士诚辖区,取泰州,围高邮。   
  1366年 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 宋龙凤十二年,7岁   
  二月,夏主明玉珍死,明升继位。五月,朱元璋传檄攻张士诚,称白莲教为妖言。八月,陈友定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十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迎小明王,舟沉瓜步,小明王死。龙凤政权结束。   
  1367年 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 朱元璋吴元年,8岁   
  朱元璋为诸子命名,始名朱棣。   
  正月,朱元璋始称吴元年。九月,徐达、常遇春破苏州,俘张士诚,士诚自缢,吴亡。十月,汤和攻方国珍,胡廷瑞取福建,徐达、常遇春北上灭元。   
  1368年 戊申 明洪武元年 元至正二十八年,9岁   
  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即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汤和克延平,陈友定死,五月,两广平。闰七月,徐达、常遇春克通州,元顺帝北逃上都,明军取大都。   
  十一月,建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其中,延师教授太子、诸王,选才俊之士伴读。朱元璋与太子论汉七国造反事。   
  1369年 己酉 洪武二年 10岁   
  四月,诏中书省编《祖训录》,定分封诸王及国邑官属之制。朱元璋立皇陵碑,以凤阳为中都。   
  正月,立功臣庙,死者像祀,生者虚位。   
  三月,明军克陕西,李思奇以临洮降。六月,明军克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元顺帝北走。七月,常遇春病死。   
  1370年 庚戌 洪武三年 11岁   
  四月,封皇子九人为王,朱棣被封为燕王。从孙朱守谦为靖江王。   
  四月,元顺帝死于应昌,子爱猷识里达腊嗣位,改明年为宣光元年。封李善长等六人为公,封汤和等二十八人为侯。   
  1371年 辛亥 洪武四年 12岁   
  汤和、傅友德取蜀,明升降。左丞相李善长致仕。诚意伯刘基致仕。国子司业宋濂谪知安远县。   
  1372年 壬子 洪武五年 13岁   
  赐秦王、晋王、吴王、靖江王田各百顷。命百官奏事皆启皇太子知之。徐达深入漠北,大败。作铁榜申诫公侯。   
  1373年 癸丑 洪武六年 14岁   
  三月,颁《昭鉴录》,训诫诸王。五月,《祖训录》成,录于诸王宫殿正殿及内宫东壁。命诸司今后常事启皇太子,重事乃许奏闻。   
  降中书省右丞相汪广洋为广东行省参政。以胡惟庸为中书省右丞相。以徐达师久无功,责之。详订《大明律》,颁行天下。   
  1374年 甲寅 洪武七年 15岁   
  十月,皇长孙雄英生,为太子之长子。十一月,《孝慈录》成。   
  命冯胜、邓愈、汤和仍镇北边。   
  1375年 乙卯 洪武八年 16岁   
  皇太子及秦、晋、楚、靖江等王赴中都讲武。   
  廖永忠坐事死。刘基卒,中官出使之始。改卫为都司。淮安侯华云龙以擅用元故宫中禁物,召还,中途死。杀功臣从此始。   
  137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