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永乐大帝朱棣 >

第69章

永乐大帝朱棣-第69章

小说: 永乐大帝朱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砍坊亍R还驳靡曰鼗拐呓霭送蛄耍ㄎ羲奔熬辛粽撸豢墒ぜ啤āU珏恳濉⑾脑担骸ㄌ诨实燮蕉ù朔剑头讯嘁印6曛Γ谝坏!ā∠脑莆兆殴也普浅G宄鹘魂n所花的代价是多么大。他不同意放弃交趾,对于宣宗撤兵的命令,他说:〃臣以为非是。〃 他们曾是朱棣出兵安南的支持者,他们希望维护先王的业绩,同样可惜二十年中抛在战场上的血汗呀!   
第120节:天下共享太平之福(3)     
  且不说征交阯所耗费的财兵、物力,单说八十万大军离乡背井,就从农田中夺走了多少劳动力。永乐年间的无休止的征战,给经济造成的负担是巨大的,给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户部尚书夏原吉的一首《鸟夜啼》,正描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   
  慈乌哑哑清夜啼,飞来飞去无枝栖,天空月冷声惨切,更深夜永情悲悽。东家织妇年二五,良人万里操干橹。冬衣未寄春复临,机杼劳劳不胜苦。耳边忽听慈乌声,炎炎万感焚中扃。掀襟抆泪罢机杼,披帘促步趋前庭。悲悲咽咽对乌说,莫向清宵学啼血。妾夫别去三逾年,鱼雁迢迢至今绝,愿乌将妾相思情,西飞啼向夫郎听。夫能听兮妾情达,妾情达兮夫心宁。夫宁岂欲终忘返,恩义须期两无赧。夫能努力树功名,白发归来未为晚。    
  远在战场的军士日子也不好过。他们不仅有奔波之劳,还有杀身之患,连粮饷也常常难以继给。我们也录一首诗看,《交州病中录诸友,时军中绝饷,以手帖干主帅索粮》:   
  问病寻方事总虚,漫劳车马慰踌躇,三年玉署兰台笔,学写颜公乞米书。    
  官员尚且如此,士兵可想而知。他们只好哀叹和祈望了:   
  不有辕门贤主帅,飘零谁与慰我魂!    
  无论如何,这场战争是结束了。它使明朝官民大大松了一口气,但是到明朝中后期,不断有人对明军撤出安南的政策提出批评。   
  然而,明军在交阯坚持下去能够成功吗?安南脱离中原政府的控制到永乐时已经有〃四百四十六年〃 。以元之强悍,仅能〃屡破其国〃 。明朝虽然在交阯设立了郡县,但那里〃群盗蜂起〃,〃或聚或散〃,盖〃交人久外声教,宽纵不堪官吏将卒之扰,往往思其旧俗,一闻贼起,相扇以动。贼酋所至,辄为之供仪隐蔽。以故贼溃复聚。 如前所述,中官贪暴虐民,甚至黎利的九岁女儿也被中官马骐携归明廷以充宫婢,病死在内地 。因此当地人民更为不满。二十余年中,反抗从未停止。明军是被打出来的。谷应泰说是〃城下之盟〃,〃割地之议〃,诚然。情况十分凄惨:〃旌节符绂,狼藉裔土,将吏公卿,流离草莽,战士污魂,哭闻中夜,孤臣■血,碧化千年。……死者君其问诸水滨,生者不望生入玉门。贻笑蛮方,损威中国。〃 谷应泰责备于宣宗君臣,我们不是更应该责备朱棣吗?永乐时期,国力可谓盛矣,不是一直打了近二十年吗?如果坚持下去再打二十年,损失恐怕会更大。   
  交阯撤兵之议,非自宣宗始。洪熙元年,宣宗即位不久,与杨士奇、杨荣有一段对话:   
  上御文华殿,召士奇、杨荣曰……〃朕有一言,怀之久矣。今独与卿二人说,未可轻洩也。昔在南京,皇考因交阯擒叛贼至,曾与朕言:〃太祖皇帝初定天下,四夷惟安南最先归化,后来黎氏篡陈氏而夺其位,所必当讨。而是时求陈氏之后立之不得,故郡县其地。果若陈氏今尚有后,选择立之,犹是太祖之心,而一方亦得安静。〃朕对曰:〃朝廷若行此事,诚帝王之盛举。〃皇考笑曰:〃此语未可轻洩。〃然藏在朕心未尝忘。朕今思之,若陈氏果有后,选一人立之,使供藩臣之职,三年一贡,如洪武之制,用宁其民,而中国亦省兵戍之劳,岂不可乎?如此,不免论者谓朕委弃祖宗之业。然继绝兴灭,实我皇祖之志。〃其时朕虽髫年,尚记一二……卿二人但识朕意勿言。三二年内,朕必行之。〃    
  我想,这绝不仅是修实录的史臣为以后不得已撤军杜撰出来的遁词伏笔。相反,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宣德皇帝才对交阯的战事不积极,对战败者不加重罪,直至正式撤军。   
  安南之役在周边地区也有反响。朝鲜听到这个消息后,太宗李芳远对群臣说:〃闻皇帝征安南,安南人束手就戮,无有敌之者。〃工曹判书李来回答道:〃以天下之兵,伐此小国,谁敢有敌之者!〃李芳远说:〃不然,兵在精不在众,岂可执一言乎?且安南国王奔告于皇帝,则帝之此举,不得不尔。我皇帝本好大喜功,如我国少失事大之礼,必兴师问罪。我则以为,一以至诚事之,一以固城垒、蓄粮饷,最是今日之急务。〃 诸小国是愿意与明朝和平交往的,他们甚至不惜俯首事大。但是,如迫不得已,也会起而反抗。   
  郡县交阯,无疑也是朱棣〃英雄之略〃的一部分,然而却正是朱元璋所告诫的〃倚富强,要战功〃。事实证明,〃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不在于其地小民少,而在于难于控制。朱元璋主张〃以不治治夷狄〃,把安南等定为〃不征国〃,其用心是深远的。朱棣声称〃四海之内皆赤子〃,虽然应当地军民耆老请求郡县其地,结果还是造成了连年战乱。最后撤车是必然结果。   
  二、郑和下西洋……震惊世界的壮举   
  就在朱棣发兵安南的前一年,即永乐三年(1405年) ,又开始了另一件对后世影响甚大的事,这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曾七下西洋,其中六次在永乐年间,一次在宣德年间。   
  自明初以来,中国东南海上局势很是动乱,不仅有安南的四出扩张侵略,而且还残存着许多反明势力,有元朝的余孽,有方国珍、张士诚的余党,还有沿海一带反抗明朝统治的豪强武装。他们不仅不遵守明廷的通海禁令,而且私自交通外国,往往为寇。广东人陈祖义等因犯事逃到旧港(今苏门答腊岛巨港),招慕流亡,控制了这一通往西洋的交通孔道,许多海外贡使被拦劫,使明朝向海外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同时,南洋一些地方对明朝的情况不甚了解,或抱有敌对态度。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下落不明,是否会在海上纠集力量与朱棣对抗,也是未知之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显示明朝在海上的存在,早在永乐元年朱棣便派了宦官马彬出使爪哇诸国。但更重要的是朱棣想要通过郑和下西洋建立他理想中的天下秩序。     
第121节:天下共享太平之福(4)     
  1.天朝礼制体系……明成祖的远大理想   
  天下秩序在一心要成为〃盛世名王〃的朱棣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十分看重明朝、他自己的形象。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为实现他的天下观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的一部分。朱棣所要达到的是政治目的。那么明成祖是怎样设计他所理解的天下秩序,又依据什么来设计这种天下秩序?我们可以通过一封敕书,看出朱棣想要建立理想世界。这封敕书是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由郑和带给〃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的:   
  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此敕谕,悉使闻知。    
  这封敕书,表达了来源久远的儒家的天下观:天子为天下共主,在天下共主下,无论远近,无论种族,华夷无间,一视同仁。天子是天道、正义的代表,在他的主持下要建立和谐共存的天下秩序。而天子对四夷远国是无所取的,在物质交往中实行〃厚往薄来〃的原则。香港黄枝连教授把这种天下格局称为〃天朝礼治体系〃 ,我把它称作〃天朝礼制体系〃。   
  在天朝礼制体系的格局之下:   
  (1)得到天命的天子君主天下,有责任向全天下的人〃施恩布德〃。   
  (2)天子有责任让全天下的人〃遂其生业,不至失所〃。   
  (3)全天下的人都应该遵守天子的要求,〃祗顺天道〃,〃循礼安分,毋得违越〃。   
  (4)在天子的监督之下,天下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不可欺寡,不可凌弱〃。   
  (5)天子要达到的目的是全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这是把儒家天下为公的治国理想,向更大范围、向全世界推行的一种尝试。天下各国,〃华夷无间〃,不分彼此,都是大明天子的赤子。大明天子对其〃抚字如一〃。在经济上,中央帝国对各国采取少取多予、〃厚往薄来〃的原则。 在文化上,中央帝国向各国推行〃声教〃,最终使全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2.郑和的身世和宗教信仰   
  郑和出生于洪武八年(1375年),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原姓马。郑和的家庭本是伊斯兰世家,其祖先赛典赤oo瞻思丁在成吉思汗西征时率军投入成吉思汗军队,屡立战功,后担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治理云南政绩卓著,被追封为咸阳王。其子孙姓纳、哈、马、撒、赛、忽、沙等,世代居于云南昆明、玉溪各地。郑和是赛典赤的六世孙。他的曾祖父拜颜,娶马氏;祖父称哈只,娶温氏;父亲称马哈只,也娶温氏。哈只,是一种尊号,按伊斯兰教习惯,凡是到伊斯兰圣地朝拜过的信徒,都可以享有这个尊号。郑和兄弟二人,郑和行二,哥哥叫马文铭。郑和还有四个姐妹。   
  郑和小名三宝。虽然郑和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也许四姐妹中有一个是他姐姐,一兄一姐,郑和就这样被呼为三宝吧。   
  明初,云南还在元朝梁王控制之下。洪武十五年,明军攻灭梁王,郑和被俘入军中,当时郑和八岁。两年后,洪武十七年(1384年)郑和十岁,在南京进入皇宫做了宦官。后来,郑和被拨给燕王朱棣使用,成为朱棣身边亲近的人。朱棣当年镇守边塞,巡边和征讨乃儿不花,郑和都有可能随军。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郑和在军中〃多立奇功〃 。一般认为,这是指建文元年(1399岁)郑和在北平城外郑村坝之役中立有战功,这一年,郑和二十九岁。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郑和三十一岁。以后,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七年(1409年)、永乐十年(1412年)、永乐十四年(1416年)、 永乐十九年(1421年),奉命出使西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郑和曾受命到旧港,给赐其宣慰使印信。   
  宣德五年(1430年),于是,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这年,郑和年五十六岁。三年后,郑和于西洋返回途中,卒于印度古里,年五十九岁。   
  郑和墓在南京城外牛首山。   
  郑和立其兄郑文铭之子为后,命郑赐,字恩来。   
  郑和出身于回教世家,是回教徒,为他出使西洋各国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郑和对宗教有一种包容的态度。他尊重佛教,并受戒为弟子,法名福善。这又使他在出使众多佛教国家时有很多便利之处。   
  另外,郑和还尊奉妈祖。妈祖又称天妃,是中国人敬奉的靖海娘娘。   
  3.为什么选择郑和做正使   
  《古今识鉴》卷八记载:郑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长于智略,知兵善战〃。据说,明成祖欲通西洋,问擅长相术的袁忠彻:〃三宝领兵如何?〃袁忠彻回答说:〃三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于是,明成祖朱棣就任命了郑和统督部众前往西洋,结果所至畏服。    
  这种记载或者不无夸张之处。但是,郑和能够在近三十年间,统率大队人马,出使三十余国,显然是才智过人的。   
  近年,在福建长乐显应宫出土了明代雕塑像群,其中的巡海大臣,有人认为这就是郑和的形象。   
  2003年10月,在印度南部城市,当年华人较集中的柯枝,发现了一尊鎏金铁像,供奉在一座中国寺庙中,其装束形象与显应宫出土的巡海大臣像极为相似,据认为这也是郑和像。   
第122节:天下共享太平之福(5)     
  远下西洋,出访万国,这是一项重大的使命。这样重要的工作为什么要用宦官担任呢?这就与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关了。   
  朱元璋一再申明对宦官的禁令,不允许宦官干预政事,但只是不允许他们参与决策,而以宦官担任政事,传命出使,在洪武时期也是很经常的事情。朱元璋说:〃大抵此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