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永乐大帝朱棣 >

第60章

永乐大帝朱棣-第60章

小说: 永乐大帝朱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0年,笔者曾实地考察从宣化到大同一带的烟墩城堡。从宣化往西,过柴沟堡,沿洋河西岸,冈峦起伏。冈脊之上,烟墩相望,延绵不绝。偶尔在河岸也可以见到城堡。如柴沟堡西有一废弃的古城堡,城墙大体完好,呈正方形,每边约一百米,夯土筑成,访于当地居民,有说是城,有说是堡,当为明朝边军屯驻所用。这种墩台城堡的布置,一直绵延至大同,仍然比比皆是。如大同往西的十里河两岸。往北的御河两岸,往东北方向的南洋河两岸,都是这样。盖河床平旷,沿河是蒙古人人口的天然通道,当然也便是防边瞭敌的冲要之地。以御河两岸为例,从德胜口、宏赐堡往南,河东岸是一道土筑边墙,残存墙高一米或不足一米,阔三、四米,每相隔五六百米有一墩台,随山蜿蜒。河西岸峰峦起伏,每峰峦的至高点都有墩台,弥望无际。     
第101节:天下一统(11)     
  在大同市西十里河北岸观音台东侧,我们具体查看了一座墩台。台为黄土夯筑,台基为正方形,每边约七米,台高残存约十米顶部亦呈正方形,每边约五米。台东北角有土筑阶梯从地面通往台顶。台外四周围以土墙,正方形,每边约二十米。当地居民说,台西在五十年代初还有石砌房子的墙基,房子附近还有石磨,可能是守堡士卒居住生活之用,今皆荡然无存。   
  当然,这些烟墩城堡并不一定都建于明初,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明朝对北部边防的重视和经营的苦心。   
  对于通往鞑靼、瓦剌的关口道路则〃补其缺,塞其罅〃,驻以严兵,〃以为外寇之防〃 。比如,古北、喜峰二口,是鞑靼瓦剌入寇的必经之路、军事要地。永乐八年正月丙子,塞古北口小关口及大关外门,仅通一人一马 。又如:   
  永乐十二年十月丙戌,塞保安董家庄等十一处山口,深井、李家庄、大箭口三处设烟墩守之 。   
  同年十二月辛卯,羽林前卫指挥同知朱腾等视山后道路,还言:苏林口二十六处,旧有官军守备,其黄石崖、庄窠涧二处并新视山口九处,俱合置守备。又言:守口军旧止五六人,今宜增为十人。从之 。   
  十三年正月丙午,塞居庸关以北潭峪等处山口,每口戍卒十人守之 。十月乙亥,塞关外宴磨峪等隘口一十六处,每处以军士十人守之 。   
  十四年九月壬寅,保安卫指挥司奏,所辖境内诸隘口,可通车骑者三……皆已设烽堠分兵守之,樵牧小径八……悉已塞之。其纸坊沟等处又有可攀援而度者,亦宜分兵巡守。会议可通车骑者用百户一员领甲士二十人守备,樵牧小径宜用甲士十人。从之 。   
  可见朱棣十分注意对关口的控制。   
  对关口的管理,更是严格。出入关口者须凭勘合,检验无伪方许放行。永乐七年四月丙戌,命编置紫荆、居庸、古北、喜峰、董家、山海六关口出关勘合,以防诈伪。每关一百道,以礼乐射御书数六字为号。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行在兵部皆用印钤记,而各置底簿。以兵部底薄并勘合送内府,都督府底簿付各关口。公差出关者,必得内府勘合为验乃出。无者,从守关官执奏 。   
  为了防止诈伪,守边军队的调动也以勘合为凭。永乐七年五月辛卯,置边城调军勘合。〃上以边戍调遣,止凭敕书,虑或有诈。乃以勇敢锋锐神奇精壮强毅克胜英雄威猛十六字编为勘合,共百号。底簿比号簿各一。底簿及勘合留内府,比号簿付边将掌之。遇有制敕调遣军马,须凭勘合比号相同,方许奏行。如有制敕,而无勘合,有勘合而比号不同者,皆为诈伪。于是给甘肃总兵官左都督何福、大同江阴侯吴高、宁夏宁阳伯陈懋、宣府武城侯王聪比对勘合簿各一〃 。永乐十一年九月丙申,〃敕镇守辽东都督刘江等曰,立边防以严内外,先王之制不可不谨。自今非有御宝文书不许出塞。虽传朕言,而无御宝文书者,皆不许。其境内商旅及公干有验者听〃 。   
  明朝禁止军民官员与外人私相往来,所谓〃人臣无外交〃,虽宗室亲王封疆大吏也不例外。既为防止〃人臣〃造成内患,更防止其勾结敌人泄漏军务引起外患。永乐五年四月戊戌,〃敕甘肃总兵官西宁侯宋晟曰:〃朝廷禁约下人私通外夷,不为不严。比年回回来经商者,凉州诸处军士多潜送出境,又有留居别失八里、哈剌火州等处,泄漏边务者。此边将之不严也。已别遣监察御史覈治,自今宜严禁约〃。〃 同年八月庚戌,〃敕陕西行都司都指挥陈敬及巡按监察御史曰:〃人臣无外交,古有名戒。我太祖高皇帝申明此禁,最为严切。如胡惟庸私通日本,祸及身家天下后世,晓然知也。今边境犹有玩法嗜利之人,往往潜住卜笼吉儿、沙迷查干诸处,诡称朝使,索取宝物,或于道途窃盗外夷所贡善马,或为商贩图利,此皆边将不谨致然。都指挥为朝廷镇守边境,御史为国家耳目之臣,皆坐视不理,可乎?其悉心廉问防闲,不可纵弛〃〃 。   
  对于边将与〃外夷〃的交往,防禁更严。永乐四年八月庚子,〃以辽东镇守保定侯孟善所为非法,降敕切责之曰:〃将之御寇,犹犬之防盗,犬与盗狎,将何用焉,况复坏朝廷之法!姑贷尔罪。如不改过,悔将无及〃〃 。永乐八年十二月甲寅,〃敕甘肃总兵官西宁侯宋琥曰:〃尔前奏曲先卫头目有久居沙州令至甘肃者,既至,则当即送朝廷,乃留之不遣何也?礼,臣子无外交。虽为边将,非为警急及受命权宜行事,宜谨守常法,不宜轻易遣人出境……昔中山王守北京十余年,未尝轻遣一人出塞外。当时边圉无事。中山王亦享富贵令名无穷。尔能遵朕训,则边境可安,尔之富贵永远矣〃〃 。   
  朝廷常常命令边将派人出境巡逻侦察。比如永乐二年正月辛亥,〃命宣府备御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率骑兵五千人,马千五百匹巡逻迤北〃 。永乐三年二月甲申,〃敕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率骑兵三千人哨■迤北〃 。同年六月庚辰,〃遣中官山寿等率骑兵由枪杆岭出云州北行,与武城侯王聪等会兵觇虏兵。各赍一月粮,每三十里置马五匹,以备驰报〃 。永乐四年六月戊辰,〃敕宁夏总兵官左都督何福曰:〃漠北归人郭大都等至京言,虏俟冬欲南来圆山孳牧,尔宜严固边防。待九月尽,令郭大都为乡导,遣精骑出塞觇之〃〃 。   
  沿边驻军,除保护边内人民正常耕作生活外,本身还负担着屯田的任务。足食足兵,是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明朝尚未建国时,朱元璋就重视屯田。后来,朱元璋曾对冯胜、傅友德说:〃屯田守边,今之良法。与其养兵以困民,孰若使民力耕而自卫〃 永乐时期,屯田有了新的发展。永乐三年朱棣敕谕说:   
第102节:天下一统(12)     
  朕即位之初,便思量安养的道理,只要使平民丰衣足食,共享大平,常想着太祖高皇帝时,都着他耕种自食,又积赞起余粮防备水旱。百姓免得转输,军士并无饥窘,这个办法甚是两便……因此上著恁每官军,依着定的分数下屯,专委官管领,定立赏罚则例,年终赴京比较。每一都司拨旗军十一名种样田,只是教恁每勤耕力种,攒下粮食,官府起盖仓廪替恁收藏起来。    
  朱棣称此为〃且耕且战〃。永乐四年二月丁亥,〃敕山西等都指挥司:〃方春时和,边民皆务耕种,虏或乘时侵掠,民不得尽力畎亩,宜严兵以备。寇至则捕击,无事则归屯,慎守疆场,训练士卒,且耕且战,尔其慎之!〃 永乐九年三月乙酉,〃镇守大同江阴侯吴高言:〃山西行都司属卫军士,今或全卫,或什之七八屯种,故操练者少。请留其半操练,以备不虞。〃上谕兵部臣曰:〃守备固不可单弱。若兵食不足,亦难兴守。宜视其地险夷,制多寡之数。阳和留什之四,天城、朔州留什之三,蔚州留什之二,余悉令屯种。且耕且守,以为定制〃〃 。屯田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粮供给,减轻了军民■运的负担。关于永乐时期的屯田,王毓铨先生在《明代的军屯》中有很深入的研究,本文就不需赘言了。   
  杨荣诗句:〃关塞有兵严号令,屯营无事乐耕耘〃 ,〃猛士防边严警柝,行人驻马听泉声〃 。正是永乐时期边关情况的真实写照。   
  2.内徒边民,烧荒防秋   
  内迁边境蒙汉居民,是明初防止北元以及后来鞑靼、瓦剌侵扰的重要措施。洪武初,明军北上,长城内外蒙汉居民大批降附。其时故元政权退居塞外,时窥中原,如何处置边境降民,关系到明政权的巩固。洪武四年,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徐达奏:〃山后顺宁等州之民,密迩虏境,虽已招集来归,未见安土乐生。恐其久而离散,已令都指挥使潘敬、左传、高显徙顺宁、宜兴州沿边之民,皆入北平州县屯戍,仍以其旧部将校抚绥安辑之。〃 明人尹耕说:〃元主虽奔,遗孽数出没,且斥堠未立,保聚为难〃,因而〃部徙吏民于内郡〃 。明军初定天下,无力控制边外之民,又要防止其为北元所乘,徙民亦是不得已之举。从洪武四年起,陆续将边地居民大量迁往内地。四年六月,〃徙北京后之民〃,又徙〃沙漠移民〃;六年八月徙朔州之民;九月徙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腾、豆州、云内等州县民;十一月徙绥德、庆阳之民 。   
  起初,朱元璋主张对归附的蒙汉等人民就地安置,他说:〃凡治胡虏当顺其性。胡人所居习于苦寒,今迁之内地,必驱而南,去寒凉而即炎热,失其本性反易为乱。不若顺而抚之,使其就归边地,择水草孳牧。彼得遂其生,自然安矣。〃 然而,〃遗胡残虏遍郊原,已去而复来,既离复合〃,归附者与未附者错纵居住,朱元璋很快就改变了主意,多次下令〃塞外夷民,皆令迁入内地〃对逆命者,用兵剿除,〃勿容再聚〃 ,〃地方人十分要打荡得乾净〃 。   
  朱棣承认了边民内徙的现状,有鞑靼归附者也往往迁之而南。比如,永乐七年九月庚午朔,朱棣命令甘肃总兵官何福说:〃鞑靼伯克帖木儿等部属至甘肃,且勿给田土,俱令来北京扈从,渐渐移之南行,散处于便宜畜牧之处。〃    
  元人北撤和边民内徙,在长城附近造成了大片的空旷地区,长城以北更甚。同时,由于当地居民罕少,宣府、辽东、甘肃等地不设郡县,而是〃遣将择兵镇之〃,〃捍外卫内〃 ,统以卫所。所谓〃旧郡邑守宰尽罢,其戍居兵卒,武吏驭之〃 ,以数百万军民付之武弁,无人〃抚循其疾苦,保护其妻孥〃 。这对于北方边境地区的开发和巩固是不利的。明人认为,边地诸镇不设宰守〃亦一时权宜〃,〃文皇乘三驾馀威,图复郡邑旧制,而鼎成之亟,渊虑未纾〃 。从洪武末年就已考虑在边地充实民户了。洪武二十六年,置宣府前左右卫、万全右卫、怀安卫,〃民户不足,调山西诸处馀丁实之〃。永乐十二年礼部尚书赵羾来宣府辑迁民,〃羾至,披荆斩棘,布约束,分田立市,甚劳悴云〃 。永乐二年立保安州,十二年立隆庆(今延庆)州,〃至是始迁民实之〃 。但这种工作做得太少了,永乐时期新立者唯保安、隆庆二州,开平一卫而已。远不能弥补以前大规模迁徙造成的空旷。以当时的国力而言,恢复迁地郡邑建制并移民实之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然而朱棣所重的是虚华的武功,于此未甚用力。相反,由于大宁都司及各卫所的内徙,万全都司、山西行都司部分卫所的内徙以及兴和的废弃 ,反倒加重了长城以北地区空旷荒凉的局面。终永乐之世以及后来这种局面并未改变甚至有所发展。曾任明兵部职方郎中的陆容(1436~1494)说:〃居庸关以外抵宣,驿递皆百户为之,陕西环县以北抵宁夏亦然,盖其地无府州县故也。〃 朱元璋的内徙是为了御外,朱棣的内徙是为了防内,尽管都满足了一时的形势需要,但却留下了长久的遗患,其不利于北方地区的开发和边疆的巩固是显然的。   
  为了防止为北元……鞑靼侵扰者所乘,明朝还限制军民到边界之外去耕牧,〃故事,边界封界之外,军民不得擅出耕牧〃 。这样,许多耕地草场,只好荒废。不仅如此,自永乐时期起,边外野草也不容其生长,每值秋冬,出塞烧荒,使鞑靼人不得近边放牧,以减少引起事端的机会。〃太宗皇帝建都北京,镇压北虏,乘冬遣将出塞烧荒了哨〃 。   
第103节:天下一统(13)     
  永乐五年十二月癸己,敕镇守大同江阴侯吴高曰:〃尔奏缘边草盛,欲焚之,最当。第虑旁近未知,或生疑怪,且巡徼军马,仓卒难避,屯堡房舍,将有所损。须预报之使备。〃    
  这当是烧荒之始。后来则逐渐形成定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