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甲午战争 >

第15章

甲午战争-第15章

小说: 甲午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的混成旅团主力进驻汉城,闵泳骏立即来会晤袁世凯。   

  “日本要干涉朝鲜的政治。”闵泳骏把话停住,两眼有些湿润了。过了一会儿,他苦恼地说道:“听从日本的干涉会亡国……而不听从……仍然要亡国,现在已经是这种状态了。汉城里到处是日军……想要不让朝鲜亡国,只有中国发来援军。牙山才有两千清兵,你知道进驻汉城的日军是多少吗?”   

  袁世凯拿起桌上的记事本,读了起来:   

  “将官大岛少将一人,佐官十六人,尉官一百八十七人,还有,下士官五百八十四人,步兵五千八百二十二人……此外,从卒、输卒、马卒……总计……是……”   

  “总计超过八千哪,八千……”闵泳骏焦急地说道。   

  “八千?”袁世凯咬紧嘴唇。   

  “两连队步兵、一中队骑兵、一大队山炮、一中队工兵,还有卫生队、辎重兵队、宪兵……野战医院都准备好了!还有兵站司令部……”   

  “甚至连医院……”   

  “请你给北洋大臣发个电报吧!我去天津走一趟,向李伯要求派兵。”   

  “我会给你往天津联系的。在这里,也需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袁世凯说道。   

  不管闵泳骏到天津怎么央求,从目前的情况看,李鸿章是不会下决心派兵增援的。这一点,一天发出、接到数封电报的袁世凯心里比谁都明白。李鸿章这时仍期待列强对日本加以责难和干涉。袁世凯虽然觉得这是幼稚可笑的,但也无法使李鸿章改变。很明显,即使闵泳骏奋不顾身去央告,也无济于事。         

。←虫工←木桥 书←吧←  

第41节:山雨欲来(14)         

  “在这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是什么意思?”   

  “限制金嘉镇等人的活动!”   

  朝鲜政府领导者当中,亲清派占多数,亲日派是少数。亲日派里最引人注目的,要属金嘉镇。   

  清政府接受朝鲜政府的要求派了兵,而日本因为清政府派了兵,于是也依据《天津条约》派了兵。撤兵的时候,日本也要按照这个顺序,真是一个奇妙的论点。让谁来评论,这也是不公平的。应该是:东学军平定之后,已无派兵之必要,双方应同时撤兵。   

  为了逃避责任,金嘉镇想出一个抓替罪羊的办法,硬说要求清政府派兵的不是朝鲜政府,而是闵泳骏个人。   

  “这事容易……不过,因为日本大军已到,金嘉镇这阵子似乎更加趾高气扬,目空一切。”闵泳骏说道。   

  “另外还有许多事要做,比如,促使外交团抗议日军进驻,这件事可以正大光明地以政府的名义去干!”   

  “明白了。”   

  去天津的事被拒绝,闵泳骏低垂着头,愁苦地离开了袁世凯的公署。   

  6月25日,驻汉城的外交团分别照会大鸟圭介和袁世凯,要求两国同时撤兵。理由是外国兵驻在朝鲜,容易节外生枝,妨碍各国侨民的安全。   

  照会的代表者为美国驻汉城公使约翰·希尔,签名的有英、俄、法等国公使、领事。没有德国领事之名。袁世凯给李鸿章的电报说:“德国领事未附名,因其久在日本,或未肯助韩。”   

  对于这份照会,袁世凯当然要复文:“已迅速转达我国政府。”   

  同一天,在东京,俄国驻日公使希德洛夫拜访陆奥外相。他说,清政府请求俄国政府调解在朝鲜的中、日两国的问题。   

  “俄国政府对于贵国和中国的纠纷,希望能够尽速得到解决,早日恢复朝鲜和平。因此,如果清政府撤走军队,贵国也同样撤兵吗?”   

  陆奥闭起了眼睛,这是一个难以用“不”来回答的提问。过了一会儿,他开口说:   

  “原则上没有异议。”   

  “这我就放心了。”希德洛夫公使说道。   

  “不过,”陆奥顿了一下,说道,“照现在这种状态,双方互相猜忌,不那么容易解决吧。这不光是日、中两国之间的问题,欧洲诸国之间也同样有类似的情况。而且,清政府一直使用种种阴险手段,干涉朝鲜内政,我们日本政府对清政府的言行不能完全相信!”   

  “噢?这就是说,需要有条件吗?”   

  “完全对!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方案,必须在朝鲜完成政治改革,清政府必须同意由日、中两国共同负责,承担义务!”   

  陆奥外相把杯子里的水喝光。清政府绝对不会同意和日本“共同”搞政治改革,陆奥知道这一点,希德洛夫肯定也知道这一点。不过,陆奥故意提高了嗓门。   

  “第二呢?”希德洛夫催促道。   

  “清政府如不同意,并不妨碍我国单独在朝鲜承担改革之责,不过,必须有相应的保证。”   

  “保证?”   

  希德洛夫露出猜疑的神色,陆奥明白他的意思,接着说道:   

  “日本政府希望朝鲜独立与和平,别无他意。假如,很不幸,和中国之间发生武力冲突,日本也只是进行防御性交战。”   

  陆奥在心里自言自语,这就叫外交!   

  他所盼望的是攻击性交战,是把中国的势力从朝鲜一扫而光。   

  五天后,俄国驻日公使希德洛夫,又拜会陆奥外相。这次是递交一份俄国政府的照会。   

  陆奥心想:这是李鸿章鼓动俄国干的。   

  他的推测不错。   

  李鸿章向各国做工作,想牵制日本,其中他认为最可靠的就是俄国。这只能说李鸿章的外交感觉有缺陷,“力量”的崇拜者李鸿章以为,“日本所惧怕的不是英国,而是俄国”。   

  这种认识也可以说是正确的,不过,可怕对手的干涉,倒未必是最可怕的。日本深知俄国在远东的兵力极为薄弱,至少在西伯利亚铁路建成之前,它不是一个实质性威胁。   

  恰在这时,俄国驻中国公使喀西尼回国,向李鸿章辞行,于是,李鸿章提起:         

◇欢◇迎◇访◇问◇BOOK。◇  

第42节:山雨欲来(15)         

  “从前我国与贵国之间对朝鲜问题缔结过互不侵犯条约。如今日本把军队开进朝鲜,实属可恶。中、日两国军队都驻扎在朝鲜,难免发生冲突。俄国也是朝鲜的近邻,到那时,远东的和平就无法保证,所以,应当设法避免。请贵国通过驻日公使劝告日本政府,与中国同时撤军。”   

  “好的。”喀西尼同意道。   

  次日,李鸿章回拜喀西尼。李鸿章说道:   

  “日本派出大量军队,不仅仅是想干涉朝鲜内政,而且有侵略、夺取领土的野心,中国不能默然视之。”   

  “完全对。”   

  喀西尼公使知道李鸿章期望的是什么,那就是俄国对日本的压力。他想从李鸿章嘴里清楚地探听一下真相。   

  “老实说,英国表示了愿意调解的意思。然而,关于朝鲜的事,英国离得太远,依我看它不具备调解人的资格。贵国和朝鲜接壤,对朝鲜的和平也极为关心,我国认为委托调解人,贵国要比英国更合适些。倘若贵国没有调停之意,我们就不得不去委托英国。”   

  李鸿章用若隐若现的手法透露了英国的动向,想把俄国牵扯进来。   

  喀西尼认为:调解别国之间的纠纷,是发扬国威的好机会,不用兵而扬国威的良机,岂能白白放过。   

  “对于日本的做法,我个人也觉得非常不愉快。我们认为,在近邻朝鲜发生纠纷,是有损于俄国利益的。当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能让日本胡作非为。总之,我要给本国打电报……今后也希望共同合作。”喀西尼说道。   

  帝国主义猖狂的时代,列强都有领土野心。俄国对朝鲜也并非没有领土野心,应该说颇有野心。只因为当时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建成,从欧洲往远东输送大军很困难,所以还无法进行武力侵略。   

  “调解是最合算的勾当。”喀西尼接待李鸿章来访,接受了调解委托,心里暗想。   

  调解如能成功,俄国的声威会一下子提高。如果失败,日本同中国就将开战。虽不能预料是什么样的战争,但是,阻碍俄国向朝鲜扩张的是日、中两国,其中一方受创,就会少去一个竞争敌手。最理想的是两国进行死斗,两败俱伤。   

  不管怎样,俄国在这场调解中一无所失。   

  “那么,一切都拜托喽!”李鸿章临走时说道。   

  6月25日,俄国代理公使巴甫洛夫来到李鸿章处。   

  “遵嘱报告给我国政府,皇帝陛下立刻电谕驻日公使,命其劝告日本政府,召开与清政府商讨撤兵问题的会议。”   

  “如果日本拒绝贵国之调停呢?”李鸿章问道。   

  “有这个办法!”   

  巴甫洛夫把拳头猛地攥紧,这种手势,谁都明白是行使武力之意。   

  李鸿章高兴极了。他在这一天给总署发电报说:“如倭不遵办,电告俄廷,恐须用压服之法。”   

  喀西尼公使给本国外交部发电报,报告了应当出面调停的意见。外交大臣赞成,立刻电告东京的希德洛夫公使照办。   

  希德洛夫拜会陆奥外相,五天后又递交照会,就是依照格尔斯外交大臣的指令行事。   

  照会说:“朝鲜政府已正式照会驻韩各国公使,声称该国内乱业已平定,请求各国使臣协助,敦促日、中两国共同撤兵。因之,俄国政府劝告日本政府应接受朝鲜之请求。日本政府如拒绝与清政府同时撤去其军队,须承担重大之后果责任,特此忠告。”   

  陆奥外相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回忆当时的情景,犹不无悚然而栗之感。”   

  尽管他知道俄国在远东的兵力很薄弱,但听到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俄国相当严厉的语调,也真有点害怕。   

  陆奥带着那份照会慌慌张张地奔向伊皿子,伊藤博文的私邸在伊皿子。坐在马车上,陆奥的膝盖不住地颤抖。   

  撤兵的话,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已经大规模地派兵,如果清政府撤兵,日本也跟着撤兵,那么,基础本来不稳的伊藤内阁恐怕就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出兵朝鲜,刺激了日本国民,大多数人认为朝鲜已经半是日本的了。所以,在内政方面,撤兵也极其危险。         

←虹←桥←书←吧←。  

第43节:山雨欲来(16)         

  “噢,看来你有急事?”伊藤首相说道。   

  不是急事,外相怎会来首相私邸?陆奥微微点了点头,从衣袋里掏出俄国公使的照会。   

  照会摆在桌面上,两人默默无言。   

  伊藤首相拿起照会,如临大敌似的读下去。片刻,他的视线从照会上移向墙壁,表示读完了。   

  “想请示一下首相的意见。”陆奥这才开口说话。   

  伊藤沉默着。过了一会儿,他面向陆奥,轻轻摇了摇头,说道:   

  “事到如今,就因为俄国说了一句话,就怯怯懦懦地从朝鲜撤兵?这办不到!”   

  陆奥差一点高呼“万岁”。   

  “明白了,我的意见也完全一样,将来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愿与阁下共同负责到底。就这些,再没有其他可说的了。”   

  陆奥抑制着激动的感情,站起身来。他很着急,虽然天色已晚,仍然返回外务省。他必须马上给驻俄国的西德二郎公使拍电,也需要给驻英公使拍电。为了牵制俄国,应该对英国做点工作。   

  在正式回答俄国之前,必须用密码电报向驻俄公使把事情讲明白。   

  次日讨论了正式答复的照会,同其他阁僚商议之后,上奏天皇。送交希德洛夫公使,是7月2日。   

  拒绝俄国,就当时的日本来说,颇需要一点勇气。伊藤首相向俄国表示强硬态度的另一面,却想借助英国作后盾。   

  英国的外交原则是防止俄国南下。因为担心俄国对朝鲜施加影响,所以,宁愿让清政府对朝鲜强化宗主权,只要清政府牢牢控制住朝鲜,俄国就无机可乘。   

  日本的力量扩张到朝鲜半岛上来,对英国来说是件麻烦事。从利害关系上说,英国热衷于支持清政府,牵制日本。它有香港、新加坡等基地,又有兵员充足的印度,随时可以向远东调兵。同俄国相比,英国占上风。   

  按理说,英国是最可靠的,不知为什么,李鸿章却依靠了俄国。这也许与他的性情本质有关。人们都称他是亲俄派头领,甚至有些极端分子说他从俄国领到一大笔卢布。   

  在近代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