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林语堂看儒与道 >

第26章

林语堂看儒与道-第26章

小说: 林语堂看儒与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綦惊奇地说道:〃这是什么树啊?它一定比普通的树要好。〃于是抬头看看细枝,大都弯弯曲曲不能做栋梁;低头看看树干,又盘结松散不能做棺木,舐舐它的叶子,唇舌立刻受伤腐烂;嗅嗅它的气味,居然能让人昏睡三天不醒。

  于是子綦恍然说道:〃这真是无用的树木啊!难怪它能长得这般大了。神人不也是应用这个方法来保全他的天真吗?〃

  宋国有一个地方叫做荆氏的,最适宜种楸、柏和桑这种树木,长到一握粗的,就被砍去做猴子的笼子;二三围粗的,就被砍去造屋梁;七八围粗的,就被富人取去做棺木了。所以还没等到寿命终了,就半途丧命在斧头的刀口下。这就是木材有用的害处。

  自古以来,凡是白额头的牛,高鼻子的猪,生痣疮的人,都不会去祭祀河神。掌祭祀的认为它们是不吉祥的东西,所以不曾取用过。但是所谓的不祥,正是神人以为最吉祥的。(《庄子》内篇第四章《人间世》)

  四、随俗

  尊重古代,鄙视现代,是一般世俗学者的行为。如果以豨韦氏的眼光来看当今之世,有哪一个不是随波逐流的?惟有至德的人能够和世俗混合,而不流入邪途;依顺世人,而不失去自我。(《庄子》杂篇第二十六章《外物》)



第73节: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30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语译]

  无言才能合于自然的道体。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的天地,尚且不能持久,何况渺小的人类呢?

  凡人立身处世,应以自然的道体为法,是的应该还他一个是,非的应该还他一个非。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表现于不道不德的,行为就是暴戾恣肆。

  因此,得到道的,道也乐于得到他;得到德的,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道失德的,就会得到失败失德的结果。为政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会信任他。

  一、暴风是大地的音乐

  子綦说:〃大地吐出一种气息,它的名字叫做风。这风不吹则罢,只要它一发作,大地所有的洞穴都会怒吼起来。你没有听过刮风的声音吗?

  〃那高低不平的山陵,森林大树的孔穴,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鼻孔;有的像瓶罍,有的像杯盂;有的像春臼,有的像深池和浅穴。

  〃当风吹起的时候,它们就发出各式各样的声音:有的像水浪冲激,有的像箭离弓弦,有的像怒叱,有的像吸气,有的像呐喊,有的像号哭,有的像欢笑,有的像哀叹。有的重,有的轻,轻重相合,莫不和谐;起小风则小和,起大风则大和。等到大风一停,所有的声音也就化为无形。你不曾见过大风过后,只有树枝飘动摇摆的情形吗?〃(《庄子》内篇第二章《齐物论》)

  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等章,乃针对自傲、自夸提出了一连串的警告。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语译]

  凡翘起脚尖想要出人头地的,反站立不稳;凡跨着大步想要走得快的,反走不了多远;自己好表现的,反不能显达;自以为是的,反不能昭著;自我炫耀的,反而不能见功;自我矜持的,反不能长久。

  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急躁的行为,简直是多余无用的东西,连物类都讨厌,何况万物之灵?所以有道的人,决不如此炫夸争胜。

  一、对自夸的忠告

  志在财货的,是商人的行为,人们看他大步而行,就称他为领袖,但都不愿与他为伍,而他反以为这是殊荣。(《庄子》杂篇第二十三章《庚桑楚》)

  恶行有五种,其中尤以心恶最坏,什么叫心恶呢?心恶就是自满。(《庄子》外篇第二十章《山水》)

  二、双妾

  阳子到宋国,住在旅馆里。旅馆主人有两个妻妾: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但是丑陋的受人尊敬,美丽的反而受人鄙视。阳子问是什么缘故?旅馆小童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因此大家就不以她为美;那丑陋的自谦丑陋,大家反而不认为她丑陋了。〃(《庄子》外篇第二十章《山木》)三、自显不是显:〃好〃的定义

  如果一个人改变本性去顺从仁义,即使能修养到曾参、史鳅那般有行,也不能算做好;改变本性去品尝五味,即使识味能像俞儿那样高明,也不能算做好;改变本性去辨别五音,即使辨音能像师旷那样清晰,也不能算做好;改变本性去区别五色,即使视觉能像离朱那样锐厉,也并不能算做好。

  我所说的〃好〃:不是外在的仁义,而是内在的自得;不是一般人所讲的口味,而是本性的达成;不是能听到什么,而是出于自然的听觉;不是能看到什么,而是出于自然的视觉。


第74节: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


  假如不是出于自然的视觉,而是想看到什么,不是求自得而是想得到什么;这是舍己效人,使别人得,而不能找到自己的得,使他人安逸而自己无法安逸。

  要是只使别人安逸,而自己得不到安逸,那盗跖和伯夷的行为同样是过于乖僻了。我自愧没有这种道德的修养,所以既不敢营求仁义的德操,也不敢做过分乖僻的行为。(《庄子》外篇第八章《骈拇》)

  四、自夸的不会成功

  孔子被围困于陈、蔡之间,连着七天没有起火烧饭。太公任去安慰他说:〃你几乎丧失了性命。〃

  孔子说:〃是啊!〃

  太公任又问:〃你僧恨死亡吗?〃

  孔子回答:〃是的。〃

  太公任说道:〃我告诉你'避死'的方法。东海有只鸟,名叫意怠。这个鸟飞行得极慢,一副毫无本事的样子。飞行的时候一定要别的鸟引导,栖息时又必定要栖在群鸟的中间。它前进时不领先;退却时不居后;吃东西的时候从来不先尝,只吃别的鸟吃剩的东西。所以在鸟群中不会被排斥,外人也伤不了它,因此能够避免祸害。

  〃大凡直的树木,会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会先被用尽。现在到处卖弄聪明来惊吓世俗的愚人,修养自己的行为来显明别人的污浊;你这样自炫才能,就好像挑着太阳和月亮在游行一般,怎能避祸呢?

  〃我曾听老子说过:'自夸才能的不会成功,功成不退的就会失败,名声显赫的就会受侮辱。'有谁能除去求功求名的心,而回复和常人一样呢?

  〃大道流行天下,而不自居有道;大德流行天下,也不自居有德。如果你能纯朴无华,与物混同,像是愚昧无知;削除圣迹,捐弃权势,不求功名,做到我不求人,人不求我的地步,又怎会招致这样的祸患?要知道,至德之人是从不求声名的。〃(《庄子》外篇二十章《山木》)

  有关孔子〃卖弄〃的趣闻,在二十九章之二另有说明。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31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2 )。

  [语译]

  在天地存在以前,就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它无形、无休、无声;既看不见,又听不到,摸不着。它不生不灭,独立长存,而永不改变;周行天下,不觉倦怠,而无所不在。世上一切的事物,莫不靠它才能生生不息,它可说是万物的母亲了。

  这样玄妙的东西,我实在不知道它的名字是什么,不得已,只好叫它作〃道〃。如果要勉强给它起个名字的话,也只能称它为〃大〃。大到没有极限,便不会消逝;没有消逝,才称得起远;虽然远,却仍能自远而返。

  所以说,道是最大的;其次是天;再则为地;次则为王。宇宙中的四大,王也是其中之一。但这四大显然是各有范围,各有差等。

  人为地所承载,所以人当效法〃地〃;地为天所覆盖,所以地当效法〃天〃;天为道所包涵,所以天当效法〃道〃;道以自然为归,所以道当效法〃自然〃。

  本章把道及天体的运行看作是一种值得为人模仿的典范,并重申道是不能名的,如果勉强给它安个名字,也纯粹是应急的措施。同时,本章更强调以同样的程序、不同的方式来创造万物、毁灭万物的〃复归为始〃说。

  一、宇宙的神秘

  天是自然运转的吗?地是自然静止的吗?日月是争逐循环的吗?是谁主宰它们的?是谁掌握那法则的?又是谁来日夜推动的呢?是由于机关的操纵?还是真有自然的运行?布云是为了下雨,下雨是为了布云,那么又是谁降施云雨?是谁无事竟以此寻乐呢?

  风起自北方,它的行止忽东忽西,忽上忽下,是谁没事煽动它这么做的?(《庄子》外篇第十四章《天运》)

  庄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在后面几段,他以〃天乐〃的描述法,谈到自然的运行,〃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请再看一看六章之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第75节: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


  〃如果没有至道,天就不能高大,地就不能广博,日月也不能运行,万物更无法壮大。〃

  〃道比天地先生,却不算长久;比上古的年岁大,可也并不算年老。〃

  二、道名为〃大〃:不朽的循环

  少知说:〃那么称它为道,可以吗?〃

  太公调回答道:〃不行。我们所说的'万物',并不是只限于一万种的物类,而是因为它'多',所以才这么称呼它。称呼天地的原因,是由于它们乃形体中最大的。称呼阴阳,是因为它们乃气体中最大的。总括天地阴阳就称为道。称它道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大。如果拿这个有了名字的道和无名的理来区别,那就好像狗马一样,完全是两回事了。〃

  少知又问:〃万物是如何从四方的里面、大地的中间产生出来的呢?〃太公调回答说:〃阴阳之气,互相感应,相消相长;四时的循环,相生相杀;于是产生了欲、恶、去、就。然后雌雄相交,便产生万物。万物的安危是互易的;祸福是相生的;生聚死散,也都是息息相关的。它们不但有名字,有实体,而且还可记载下来。

  至于那四时的变化,五行的运转,物极必反,终则复始等现象,都是万物具有的本质。而那些能用言语和智慧表达出来的,只不过是万物的表面现象而已。

  观察大道运行的人,既不追求物的终止,也不推究物的起源,这就是言论所以止息的原因。〃(《庄子》杂篇第二十五章《则阳》)

  三、周、遍、咸

  周、遍、咸三个字,名称不同,实质却一样,它们曾游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但是,他们可曾无休无止地争论?可曾清静无为以致心灵调和安适?可曾和平相处度过沉闷的岁月?

  调和安适是我的心志。它来时不知停留何方,去时又不知何往。我的心意往来其间,也丝毫不知它终始的情形,仿佛处于广大虚无的境地,而这个境界即使圣人走入,也不会知道它的穷尽。

  主宰物的和物没有界限,但是物与物的本身却有界限,这就是所谓的〃物的界限〃。如果把没有界限的道,寄托在有界限的物中,道仍旧是没有限制的。譬如充盈和空虚、衰退和腐败:道虽寄托在充盈和空虚中,但它并不充盈和空虚;虽寄托在衰退腐败中,也并不会衰退和腐败。

  道可说是开始和终结,但却不是开始和终结的本身;它也是物的聚积和消散,可又不是积聚和消散的本身。(《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

  注释

  (1)耶稣会会员认为〃夷〃、〃希〃、〃微〃这三个字的发音与希伯来字〃耶和华〃极为相似。

  (2)纪,乃〃传统的主体〃、〃组织〃、〃纪律〃之意。

  (3)另有古本作〃士〃解。

  (4)敦,如硬器之〃厚〃,与人的纯朴有关。其反义字〃薄〃,代表的则是狡猾、老道和诡辩。

  (5)朴,最重要的道家思想,有未雕、未饰、自然的善、诚实等意。一般均解作心灵的纯洁与朴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