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评水浒-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糟D嫖婺埽鹗ヌ就釉廾溃芯蘩的胶煤褐粜в戎荆跃鄣吵研孜朗拢颉端啊肥滴逃辗阜ㄖ橐病k废露礁ад端啊芬皇槊逖辖�5.《大清文宗显皇帝圣训》:咸丰元年,湖南教匪充斥,该匪有《性命圭旨》、《水浒传》两书,蛊惑愚民,着该督抚严行查禁,将书版尽行销毁。6.《江苏按察使条约》:如有将《水浒》、《金瓶梅》、《来福山歌》等在园演唱者,立将班头并开戏园之人,严拿治罪。7.《江苏省例藩政》:《水浒》等书,借放纵为任侠,以犯上作乱之事,视为寻常。若不严行禁毁,流毒伊于胡底。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无产阶级文学评论家”们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把水浒一百单八将划到了“农民起义”的范畴中去,给他们涂上了“革命”的色彩,成了正面人物。①不但全面解禁,而且描写李逵、武松、鲁智深的一些篇章,还被选进了中学的语文课本里。甚至还有人把《水浒传》吹捧成“农民革命的史诗”,是“农民起义的教科书”。建国后的十七年中,这样的论点,占据了各种讲坛和书刊媒体,成了不许碰撞的“禁区”:谁敢说《水浒传》不好,就要受到批判。
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水浒传》,在“出版说明”中就明确指出“《水浒》是我国描写农民战争的著名古典小说”。
(三)1975年8月23日,“文化大革命”后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根据毛泽东的主要观点,写出了一篇评《水浒》的文章《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给《水浒传》下了这样的结论:“一部《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最后接受招安。它既不是什么‘农民革命的史诗’,也不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教科书’,而是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水浒》的要害是投降,它的好处就在于可以使人民知道什么是投降派。” 8月28日,《红旗》杂志登出短评《重视对〈水浒〉的评论》; 30日,《光明日报》发表梁效的《鲁迅评〈水浒〉评得好》①;9月1 日,《人民日报》转载《红旗》杂志短评,并发表竺方明的《评〈水浒〉》;9月4日,发表社论《开展对〈水浒〉的评论》;5 日,发表北大、清华两校大批判组文章《投降主义路线的赞歌》。——北大、清华两校大批判组按照江青的指示,在文章中说,宋江“上山之后,他却处处排挤晁盖,扩大自己的势力。每当有重大军事行动时,他总是假惺惺地说什么‘哥哥是山寨之主,如何使得轻动’,实际上是架空晁盖。到后来,连口头上的谦让之词也没有了,像分派山寨各种任务这样的大事,也由他擅自决定。”
① 其实这是一篇实用主义的文章,对鲁迅的文章断章取义。其实鲁迅对《水浒传》发表过许多精辟的意见,其中还不止一次谈到对李逵的看法。他在《流氓的变迁》一文里说:“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他在《集外集·序言》一文中明确表示对“不问青红皂白,抡板斧‘排头砍去’的李逵”很“憎恶”。“憎”是痛恨,“恶”是厌恶,也就是很反感。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水浒传》是一部奇书(3)
北京此说一出,上海立即呼应。《文汇报》以选评方式,对《水浒》的第六十回晁盖不听宋江苦谏,要亲自打曾头市一段情节这样评说:“宋江这样做,并非尊重晁盖,甘受劳苦,而是想以此排斥晁盖,架空晁盖窃取实权。宋江用两面派手法夺取革命队伍中的领导权,今天的修正主义者也是这样做的。”——他们的目的,是要挑拨周恩来、邓小平和毛泽东的关系,诬陷周恩来、邓小平架空毛主席,夺取领导权。
就这样,毛泽东关于《水浒》的谈话,由文艺评论变成了###,一场评《水浒》、批宋江的运动开始发动起来。并从而发动过一场全民评《水浒》、批宋江的闹剧:凡是工农兵,不论年龄大小,也不问是不是看过《水浒传》,一律要求“拿起笔来做刀枪”,“把投降派批倒批臭”。四十岁以上的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在全国造成了很大影响。直到八十年代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还有人反对它得奖,原因就是指责它“是非不明”,歌颂了为非作歹的坏人,有负面作用。
毛泽东多次把自己带队伍上井冈山比作是“被逼上梁山”。他在不少文章中引用了《水浒》故事。例如,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引用林冲踢翻洪教头的故事,说明战略退却的作用和意义;在《矛盾论》中,引用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1944年1月9日看了京剧《逼上梁山》,深夜给作者写信,祝贺他们写出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个主题,“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使“旧剧开了新生面”。他还跟人讲,《水浒》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它描写的是北宋末年的社会情况,中央政府腐败,群众就一定会起来革命。他从梁山泊把来自各个山头的队伍统率起来成为一支武装,引申出我们革命也要认识山头,承认山头,照顾山头,到消灭山头,克服山头主义。如此等等。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水浒》的评论,着重赞扬它的反抗;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在75年8月对《水浒》的评论,主要就着眼于它所写的投降了。他指出:“《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等等。他认为《水浒》可以“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四)除此之外,还有少数人认为《水浒传》就是写“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写“江湖义气”,也就是歌颂“团结”的。当然,这个流派理论根据不足,没有形成气候。
可以这样说:从明清以来,对《水浒传》的评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太多了。我觉得,所有这些评论,虽然文章连篇累牍,甚至铺天盖地,有的还拉虎皮做大旗,声势汹汹,不可一世,强迫人家接受。但是却都没有说到“点子”即“要害”上。因此,到了今天,尽管它“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身份已经是“铁板铸定”,无法更改的了;再说,水浒故事,也已经家喻户晓,政府不可能再一次下令严禁,就好像虽然我们不信宗教,但是为了看懂西洋小说,却不得不去读《圣经》一样。但是,也仍然有必要对《水浒传》这部书做一次全面深入的重新评定。不但要把历代封建皇朝强加给它的不实之词推翻,也要把没有学通马列主义、却以马列主义革命家自居的姚文元之流的“无产阶级革命派批判家”的溢美之词洗刷掉,还它一个真正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对《水浒传》的第四次认识,也是最新、最到位的认识。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应该跟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作为一个“今天的人”,就应该用“今天的”唯物历史观和是非观来对《水浒传》作出恰如其份的评价。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标准也就是“条条框框”,当然是应该有的。不然,“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也就无法客观地评价。这个标准,既用不着搬什么什么大部头的书来引证,也用不着听什么什么“家”的御笔钦定。照我看,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秤的最低标准,就是“是非善恶”四个字;最高标准,则是以国家、民族、社会为前提,凡是维护、发展国家、民族、百姓利益的,都是好人好事,反之则否。当然,任何人都是“立体”的,一个人的一生,不一定天天干好事,也不一定天天干坏事。甚至所干的某一件事情,其中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是总还有一个“主流”或曰“重大事件”作为评价的依据。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个人所做的事情,对国家、民族、百姓是好是坏,应该是“是非分明”的。但是分析历史人物,其前提必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才叫做历史唯物主义。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水浒传》是一部奇书(4)
例如关于“投降派”的定义,绝不能根据他是否“投降”来判断他的是非好坏。中国今天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但是倒退几百年,清兵入关以前,满族建有自己的“后金国”,和“中国”已经断绝了“宗主”关系,不是中国的一部分了。他们的“入主中原”,无疑是“侵略”行为。像洪承畴、吴三桂、施琅等人,无疑是“铁杆儿大汉奸”。今天施琅的后人施××教授愣说他的先人“施琅大将军”统一台湾有功,是“民族英雄”,这就无法叫人接受。按照这个逻辑推理,吴三桂给满清帝国打下了半个中国“有功”,更应该是“民族英雄”了。再往前推一步,假设中国当年被日本军国主义灭亡,若干年后,果然形成了一个内部统一的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那么,汪精卫是不是可以算是建立并统一了这个“共荣圈”的“民族英雄”呢?
同样道理,对于宋江等人,也不能用他们是否投降“朝廷”来认定他们的好坏,而是要看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对国家、民族、百姓的好坏来判断。宋江等人大多数不是农民,他们在北宋末年那个内忧外患频仍的年代,不去杀贪官、抗金兵,却聚啸山林,打家劫舍,危害百姓,说他们是农民起义,就难以成立;还要说他们对国家、民族、社会带来很大好处,恐怕就更难以服众了。但如果他们投降了朝廷,全体都去抗金兵,这算不算给国家、民族、百姓办好事?算不算民族英雄?照我看,如果真的那样,尽管他们曾经祸害过老百姓,但是最终还是走上了“正路”,成了“正果”。他们如果牺牲在抗金前线,是应该称他们为民族英雄的。我们不能因为赵宋王朝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宋江等人投降了这样的政府,就是“反动的”、“失节的”行为。——可惜的是:历史上的宋江投降以后,究竟去了哪里,是什么下场,已经无从查考了。《水浒传》中写他们投降以后去征辽、平王庆和田虎、征方腊,则是子虚加乌有无疑。如果施耐庵聪明一些,写宋江等人投降以后,全去抗金,多数人牺牲在抗金前线,那么,虽然同样是虚构的,《忠义水浒传》这部书却成立了,意义也更加重大了。
在北宋末年这样一个民族矛盾尖锐的特定历史时期,凡是能够和朝廷站在一起共同抗敌的,都应该认为是“进步的”、“理智的”行为。水浒故事的中心地带是梁山泊。北宋末年的梁山泊,离宋金两国的“交界”并不太远,而且故事中还多次写到了“大金国”(杨雄、石秀和潘巧云的故事发生在蓟州;公孙胜和他师傅也都住在蓟州;当时的蓟州,早已经被石敬瑭连同“燕云十六州①”送给了契丹人,先后成为辽金国的版图了),如果《水浒传》反映了这个尖锐的民族矛盾,哪怕是不正面描写,仅仅是从侧面提到并反映了这个矛盾,《水浒传》的文学价值肯定还可以大大提高一步。可惜的是:《水浒传》中的“好汉”们,只知道“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的“快活”,从来没有提到金兵在北方节节紧逼,从来没有哪个“好汉”想到过要去抵抗金兵的侵略。就是直写发生在金国所属蓟州城内的杨雄、石秀故事,也依旧和“大宋”国土一模一样,没有任何民族歧视和压迫,甚至两国的边界也可以畅通无阻。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的浅薄和无知。
① 燕云十六州——指幽州(今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州)、檀州(今河北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已被官厅水库淹灭)、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山西灵丘)、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马邑)、朔州(今山西朔县)。
按照《水浒传》七十回以后的描述,宋江等人投降朝廷以后,并没有去抵抗金兵的侵略(所谓的“征辽”,完全是违背历史真实的虚构),却去打“不替天行道”的方腊去了。(历史上虽然确有“方腊起义”的事件,但是据考证,真实的宋江等三十六人并没有参与这一战役。)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水浒传》是一部奇书(5)
“投降”一词,本身是中性的,并没有什么褒贬偏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