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飞行--共和国领袖专机保障亲历-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我国。在北京的会谈结束后,周恩来总理陪同塞拉希皇帝参观上海,然后飞往广州,准备从广州出境。皇帝来访,两市必然设盛宴款待。 周恩来总理有个习惯,凡是招待外宾的重大宴会,他都要事先到宴会厅检查一遍。看名次排列得是否正确,桌面上的摆设是否适当,中方的陪同人员安排得是否合理,国旗悬挂得是否端正……这种看似烦杂的小事却关系着我国的尊严,周恩来总理从不把例行的每次检查看作多余的负担,总是面面俱到一丝不苟地认真查看每一个角落。正因为有了高度的责任心,周恩来总理曾多次发现不该发生的问题,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广东省委设宴招待塞拉希皇帝时,周总理照例在开宴前进了宴会大厅。他在门口停下来,举目环顾整个大厅的布局。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迎面悬挂着的两面国旗。周恩来总理正待移开目光,突然间感觉那面埃塞俄比亚国旗很不对劲。他又仔细瞧了一遍,脸上现出不悦之色,手指着埃塞俄比亚国旗,眼睛望着身旁的礼宾司负责人: 〃你看这面旗应该怎么个挂法?〃 那位同志本是胸有成竹的,因为在此之前,他对各方面都检查了又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听总理如此问,他望望旗,又望望总理,再望那旗,还是没有能够看出所以然。 〃应该怎么挂?〃 他似乎很茫然,很纳闷,脸上的表情又好像一个猜谜的人久猜不中,只等着别人来揭开这个谜底。 周恩来总理对这位同志进行了很严肃的批评: 〃你把人家的国旗都给挂倒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做外事工作,这样马马虎虎怎么行。埃塞俄比亚的朋友看到他们的国旗倒挂着会怎么想?!〃 由红、黄、绿三色组成的埃塞俄比亚国旗红色一溜在上面,一溜黄色夹中间,绿色压在最下面。这样的排列组合,本来就极易出错。稍微一疏忽,就会将红绿两色来个上下对调。因为黄色始终都在中间位置,所以一旦挂颠倒了,还不易发觉。 善于发现问题,好像是周恩来总理的特长。他那一双明亮的眼睛,总比别人敏锐得多。有回金日成来北京,周总理到机场把他迎下飞机,又送上汽车,还亲自为他关好车门。然后,他左手叉在腰间,目送着轿车向城里开去。突然,他右手一指驰去的轿车: 〃车子怎么歪了一下,不会出问题吧?〃 在场的人个个面面相觑,因为谁也没有发现轿车有什么变化。 〃不会有问题。车是毛主席经常坐的,司机也是为主席开车的老司机,经验很丰富,政治上也非常可靠。〃 礼宾司长韩叙同志上前解脱总理的顾虑。 〃嗯。我们也快些进城吧。〃 总理边说边快步走向自己的汽车。 上车后,周总理嘱咐司机: 〃跟上前面的车,距离不要拉大,最好始终能够看得见它。〃 一些极细小、极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却难以逃脱周恩来总理的眼睛。 从首都机场到北京市区的路上,有一条军用电缆,虽然没有埋入地下,但都是隐藏在大树的枝杈背后,一般不会被人发觉。 1971年9月23日,周恩来总理到机场送柬埔寨的宾努亲王访问我国西北地区。飞机起飞后,总理就在机场的候机楼里,召集北京市的几位领导同志,还有我们民航局的几位领导同志开会。会议还未进入正式议题前,周恩来总理对紧挨着他落座的吴德说: 〃来机场的路上,有一条裸露着的军用电缆线,你看见没有?〃 吴德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没有看见。〃 周恩来总理不置可否,侧转身,面对着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 〃你呢,你看见了吗?〃 吴忠咧开嘴笑了一下,但那笑容叫人看了很不舒服: 〃我也没有注意到。〃 看得出来,周恩来总理对吴德、吴忠的回答很不满意。 〃你们作为高级干部,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条线,我早就发现了。既是军用线,这样暴露在外面很不好。外国人一看就懂嘛。要尽快把它改为暗线。〃 类似这种一般人认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周恩来走到哪里,都能够发现许多。尤其是发生在50年代的一件事,给我的印象深极了,直到今天,那情景还在眼前。 1958年初,新建的首都机场刚刚使用,但已记不清是迎送哪位外宾了。当时,我跟在总理身后,一起出了2号楼,迎面看到一群人,分不清男和女,个个撅了屁股,奋力推着一架舷梯走向停机坪。周恩来总理见了这个场面,两道浓眉顿时锁了一个结,回身拉住我的手,用眼睛指着那帮人马: 〃我们就不能改进一下吗?就这么落后?男男女女的那么一大群。中国人多,也不要只这么卖死力气嘛。不仅浪费了人力,外国人看见了,也不雅观嘛!〃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埃塞俄比亚的国旗(2)
我深感内疚和惭愧,作为民航局的领导,对于这样的情景哪天不见几回,可我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要摆脱这种原始的劳动,解放那些生产力呢?同我一样,在机场工作的上千人员,谁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守着旧摊子自得其乐。面对总理那双灼人的眼睛,我嗫嚅着: 〃总理,您别着急,我们一定想办法尽快改进。〃 〃我希望再来机场的时候,不要再见到这种令人不愉快的场面。〃 送走周恩来总理以后,我们把舷梯的改进工作当作一项主要工作由局里领导亲自抓。为了见效快成本低,我们又充分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提出了不少方案,其中一项是使用汽车底盘改造成能自动升降的客梯。经过论证,认为此方案可行。投入试制后,果然很快取得了成功。这种新式的舷梯实行了机械化,只需一人在驾驶室操纵就行了。既节省了人力,又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理见了很高兴。 〃这才像个国际机场的样子嘛。花不了多少钱又实现了机械化。好,尽快向全面推广,其他机场也都改成这样的舷梯。〃 如今,全国各民航机场包括一些军用机场,全部早已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升降舷梯。可又有几人知道,它会是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产生的呢?  
放油事件(1)
夜深人静睡得最甜的时候,突然,急促的电话铃响个不停。我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发生了什么紧急情况。 我们党历来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而周恩来总理作为一名党内遵纪的楷模,他一惯身体力行,使党的工作避免了不少失误,也使不少党内同志避免蒙受不白之冤。 周恩来总理曾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亲自处理过与我有关的两件事。十几个春夏秋冬,花开花落,多少人和事在脑子里模糊、淡化、忘却,但对于这两件事,我的记忆有增无减。 1943年9月9日夜晚,巴基斯坦的一架波音720飞机从首都机场正常起飞,准备返回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机场。 时值第二届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刚刚在北京降下帷幕。机上乘坐的,大部分是亚非各国的体育代表团,此外,还有一个由外长率领的4人政府代表团,共一百二十多位乘客。 飞机升空还不到5分钟,也就是说刚刚脱离人们的视线,指挥塔台就收到了机组报告:第3台发动机起火! 机组人员全力以赴采取扑救措施,但火未能被熄灭掉,其势头还有发展的趋势,情况非常严重。因此,机组紧急呼救,迫切要求返航降落。本来事情很简单,答复其返航就行了。但由于飞机满负荷,在飞机接触地面的瞬间,容易起火爆炸。因此机组同时申请:空中放油。即将油箱里的油先在空中放掉,然后着陆。这样,问题便产生了。 塔台指挥员从来没有遇到过空中放油的情况。那时,我们国家还没有波音飞机,很多人不懂得这种飞机的性能,所以不敢作主。 指挥员便向值班首长请示,偏偏这天担任首长值班的政委不是飞行员出身,不懂得业务,也不敢点头。又向民航总局调度值班室请示。调度室值班员再向在总局值班的副局长沈图报告。不想沈图同样不敢拍板,指示总局调度室请示空军调度室……就这样,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就越搞越复杂。一级级、一层层地一直向上面报去。最后惊动了军政最高领导机关……总参谋部和国务院。 33分钟过去了,前后共通过了16道关口,可惜竟无一人敢于点头作主去解空中燃眉之急。 飞机载着120名乘客、18名机组人员,这138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但在没有接到地面返航指示之前,飞机只能心急如焚地在空中盘旋待命。塔台上的所有人员虽然也个个似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却都束手无策,大眼瞪小眼干着急。 那一天,我既没有担任首长值班,也没有外出执行飞行任务,正在家中休息。夜深人静睡得最甜的时候,突然,急促的电话铃响个不停。我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发生了什么紧急情况。顾不得多想,我伸手抓起听筒,耳机里传来塔台指挥员焦急的声音,他向我报告: 巴航720号飞机发动机着火,现在空中盘旋待命。而上级又迟迟不答复能否空中放油降落。并请示我: 〃张局长,能不能让他们空中放油呢?〃 因为我在此之前曾翻看过波音飞机的技术资料,知道这种飞机上装有空中放油的设备。所以,当即下决心,同意他们立即实施空中放油,并提醒指挥员: 〃做好紧急抢救准备。〃 放下电话,我顺手抓了一件军大衣披在身上,立即乘一辆吉普车赶往现场。 等我赶到指挥塔台,飞机仍旧在空中〃嗡嗡〃地兜圈子,并没有照我说的实施放油。 〃为什么还不放油?要让飞机掉在跑道上吗?〃 我急了,对着指挥员喊起来。 〃我们不敢让他们放!因为总局值班首长不同意,说上级还没有指示……〃 这下我怎么也忍不住了,更顾不得会有冒犯上级的嫌疑: 〃立即通知飞机放油,出了事我一人承担。〃 指挥员还在迟疑,我不客气地从他手里接过话筒: 〃720,放油降落!〃 飞机终于在焦急等待了近一个小时后,在空中放完油降落下来。飞机滑到停机坪,我到飞机上去找机组了解和察看情况。只见停机坪一片混乱。一百多位旅客争先恐后涌出机门,好像留在飞机上仍旧处在危险之中。他们中有的双腿跪倒在地,又作揖又祈祷,有的不停地在胸前画十字,有的捧着亲人的照片乱吻。 他们类似疯癫的举动很令人发笑,但我面对那一张张惊魂未定的面孔,怎么也笑不出来。当飞机带着倾斜角,拖着黑烟在空中盘旋的时候,难道他们想到的不是死神那只向他们召唤着的魔手吗?能够大难不死,平安无事,他们自然欣喜若狂,拜倒在上帝的脚下了。连我这不信神鬼、不信宗教的局外人,都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 〃上帝保佑!〃 可谁知我却为此惹下麻烦,有人附耳低声告诉我: 〃张局长,听说总局正在追查,是谁胆敢擅自决定放油。〃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很沉重。我暗自反思:〃我错了吗?〃瞧瞧眼前还在相互庆幸的一百多个喜悦的人们,又似乎人人都对我说: 〃你没有错!〃 那么,既然没有错又何必把它放在心上呢?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像往常一样度过了繁忙的一天。到了深夜,追查责任者的风声越来越紧。我想,大概事情并不像我估计的那样简单。 因为飞机上同乘的那个由外长率领的政府代表团,在我国访问期间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而且总理还知道,他们搭乘巴航班机离境回国。因此,杨德中同志(当时总理办公室主任)给我打电话,询问飞机的具体情况。我报告了放油的前后经过,并汇报了总局现在正在追查责任的事。  
放油事件(2)
第二天凌晨,也就是9月10日1点到4点半,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有关方面人员参加的紧急会议。待总参、空军、民航三方面的有关领导和值班人员到齐后,总理从外面快步走进会议厅。到会的人个个都很紧张,所以〃刷〃的一下,全都将目光集中在总理脸上。 周恩来总理的脸部表情非常严肃,两只眼睛闪闪放光。他的脚一踏进会议厅的大门,就把到会的所有人扫了个遍。最后,他的目光停留在我的脸上,我的心不由得加快跳动起来。望着总理那双严峻的眼睛,很难猜测出他对放油一事的态度。 我忐忑不安的心情大概全写在了脸上,总理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并径直朝我走过来,边走边大声地说:〃感谢你呀!张端霭同志!你办了一件大好事。你的决心很正确,很果断,很及时!〃我心头的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总理充分肯定了我的做法,并且在他的话里连用了3个〃很〃字,就像春风拂过我的心头,使我感到无限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