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亡天下--南明痛史 >

第25章

亡天下--南明痛史-第25章

小说: 亡天下--南明痛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半壁衰残之江山,这位肥爷弘光帝继位后,短短数月竟然在南京督营兴宁宫和慈禧殿两大建筑,然后,他安居思色,派宦者外出,四处为他选取“淑女”,并弄来成吨的麻雀和癞蛤蟆到宫中,不顾恶臭,撷取雀脑和蟾酥,配制春药,而后就专心致志地与小宦们趴在地上斗蛐蛐,以致得到“蛤蟆天子”和“蟋蟀皇帝”的绰号。
  除此以外,还有个道士袁本盈,进献一个春药方子,制作极其麻烦。
  据说,弘光帝吃后,每每欲望大增,祸害死不少年幼的宫女。
  一旦有人进谏,就被这位皇帝一句反驳住:
  “天下有老马(马士英)在,我又何虑!”
  马士英庸常之人,胸无大略,终日气骄腹满,贪黩自谋,信用阮大铖,卖官鬻爵,敲刻江南。所以,时人在长安门上写下一副对联,把马、阮二人讽刺得一步到位:
  弘主沉醉未醒,全凭马上胡诌;羽公凯歌以休,且听阮中曲变。
  如此君臣如此事,难怪以江南之广、财粮之富,最终弄得士气不振,人心解体。
  面对强敌逼境,弘光君臣还做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政事”:追尊被朱棣篡位后下落不明的建文帝为“惠宗让皇帝”,追尊被明英宗废死的景泰帝为“代宗景皇帝”,追尊弘光帝的老子福王为“恭皇帝”;搜集北京殉难大臣人名,为这些人追谥;起用阉党杨维垣为列入“逆案”的阉党平反;大铸“弘光通宝”……以不堪旦夕之国家,徒兴不急之虚务,让后人觉得十分莫名其妙。
  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下,不亡何待!
  四月二十六日,扬州失守。过了三天,马士英才召集大臣在宫内议讨防御之事。
  由于意见不和,马士英与姚思孝等人在殿上大打出手。大臣之间你踹我一脚,我掴你一掌,好不热闹。
  一直对国事不发一言的弘光帝,忽然大喝一声:“住手!”
  众臣凛然,终于等到了皇帝表示意见的时刻。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大婚要紧,争吵什么!”
  弘光帝这个“包袱”一抖,大出众臣意料。
  于是,马士英等人加紧替他甄选秀女近二百人,最终挑出三个送入宫内。三个淑女中,其中有一个还是阮大铖的“私货”——阮大铖的亲侄女。
  皇帝忙、太监更忙,宫内四处索求猫眼、祖母绿以及上好珍珠,仅皇后礼冠一顶开支就达四万多两白银,小朝廷几天内采办货物花去数百万两白银。
  五月初九,夜间大雾弥漫,清兵在瓜洲一带江面上纵放无数临时编束的门板、桌椅和土排,上面点燃灯烛,然后大放号炮,无数飘浮物乘流而下。
  明军以为是清军渡江,大放火炮箭矢,浪费无数弹药。
  在江岸京口(今江苏丹徒)一带负责江防的明将郑鸿逵当天过生日,张灯大宴,并无任何准备。
  转天早晨,清军中明朝降将张天禄等人仅仅数百先锋军,乘乱上岸,在高岗处打鼓吹号。还没有见到清军的人影,吓得郑鸿逵魂飞魄散,未做任何抵抗,打马先逃。主将本人跑掉,余众几万大军悉遁。
  接下去,镇江告陷,门户大开,清军主力陆续顺利过江,长江天险,一蹴而过。
  弘光帝在宫中,得知清军渡江消息,首先做的第一件“大事”,是下旨送还在宫中刚刚开苞不久的三个淑女归于母家。然后,他才召“诸葛亮”马士英议事。
  马士英此时一反常态,再无平日的神气活现。他唉声叹气,坐了半天,才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一个大字,然后告退。
  弘光帝拿起那个大字,一看,气极而苦笑,原来上面写着:逃!
  弘光帝此时倒显得非常沉着。从中午到晚上,他一直与宫内大小宦者杂坐饮酒,与民同乐,观赏梨园杂剧,对政事没有任何安排。
  夜间,三鼓时分,忽然酒醒的弘光帝命人备马,连夜偷开聚宝门,逃往当涂(太平府)。当地官员以为来人是假冒,闭门不纳,于是一行人奔往芜湖的黄得功处避难。
  见到青衣小帽的皇帝,黄得功惊呆了,他没料到南京如此坚城,竟然不战而弃。
  黄得功泣言:“陛下坚守京城,臣等犹可效力,如今至此,大事去矣!”
  弘光帝这时很会礼贤下士,他亲勘三杯御酒递与黄得功,非常诚恳而又深带哀求的语气:“敬仗将军神威。”
  黄得功感奋,把酒杯掷于地上,跪拜朗言:“有不尽犬马力以报陛下者,有如此酒!”
  于是,他不顾在铜陵与左军大战时被打折的右臂,立刻督催手下八名总兵级官将迎战清军。
  黄得功虽有一腔忠心,无奈其手下将士战心皆无,其中马得功、田雄等将军早已与清军暗中约降。
  清军当然不会怠慢,刚刚投降的刘良佐自告奋勇当向导,率精兵马不停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至芜湖。 
                  
欲向江南争半壁(31)
  刘良佐与黄得功旧日关系不错,二军对阵之时,他在马上亲自招降。
  黄得功睚眦皆裂,大骂刘良佐背主卖国。
  正说话间,黄得功手下的中军将田雄暗发一箭,正中黄得功咽喉。
  深知大事已去,黄得功大叫一声,拔刀自刎而死。其手下明军,纷纷缴械。
  弘光帝知事不妙,立刻窜入小船之中,准备趁乱逃走。
  叛将田雄射中黄得功后,飞蹄赶至江边,背上弘光帝就走。
  另一个叛将马得功在身后配合,用双手牢牢抱紧弘光帝双脚。
  弘光帝大嘴一咧,痛哭失声,哀求二人放他走。
  田雄疾步如飞,背上如此三百多斤的肥猪,他全然不喘,笑说道:“陛下,你就是我等的功名,怎能放你!”
  弘光帝大哭,挣扎不已。见挣不脱,他猛然抱住田雄脑袋,死命咬他的脖子。
  正在收拾战场的清军清将忽然愣住,他们看见这样一个让人骇异的场景:
  一位身着明军总兵服色的黑大汉,身背一个巨胖男人,咧嘴嘿嘿,大笑摇头而来。巨胖男人嗷嗷大哭,大嘴不停啮咬黑大汉的耳朵和脖子,血流渍衣……
  刘良佐不敢怠慢,把弘光帝押起,即刻上表豫亲王多铎:
  “敬献皇帝一枚。”
  如此“皇帝”,“一枚”而已。
  一路之上,弘光帝乘小轿,穿素袍,以油扇障面。沿途百姓知是弘光帝,夹道唾骂,甚至不少人投以瓦石相击。
  押在府署后,旧臣之中只有两个人前去探视。他们发现,被俘的弘光帝嘻笑自如,毫无辱身亡国之戚,只问:
  “马士英何在?”
  而后,弘光帝被清军押送回北京。途中,这个胖哥的待遇说起来还算不错:每天供应美酒二十壶,菜肴二十品。但弘光帝自己不能进食,清军怕他逃跑,用竹筒把他两只胳膊牢牢束起,让他从前的两个“贵妃”喂他吃饭。听上去挺美,其实弘光帝根本吃不上东西。每次供应物品上来,负责押送的清将清兵立刻过来抢走,最多给弘光帝剩下些残羹冷炙。而他的两个“贵妃”,一路遭受凌辱,没到北京,早已气绝身亡。到北京后不久,弘光帝即被清廷处决。
  坚城南京,自弘光帝逃跑后,一群乱民劫狱,把被押的“伪太子”拥出,为他披上一件戏服龙袍,立为“皇帝”。
  时任南京守备的明朝勋臣之后赵之龙做事“果决”,立刻逮捕首事之人杀头,然后押起“伪太子”,与钱谦益、王铎等人献城投降。
  另外一个握有兵权的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比起这些身体健全的男人来倒更多男人气。他听闻清军进城,立刻上吊自杀,以残身殉国。
  常在秦淮河百川桥下行乞的一个乞儿,听说国亡,在桥上题诗:“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写毕,投河自杀。
  数百南明的文武大官,气节方面,远远不如一个太监和一个乞丐!
  洪武门大开,赵之龙率保国公朱国弼、隆平侯张拱日、临淮侯李祖述、怀宁侯孙维城、灵璧侯汤国祚、安远侯柳祚昌、永康侯徐洪爵、定远侯邓文郁、项城伯常应俊、大兴伯邹存义、宁晋伯刘允极、南和伯方一元、东宁伯焦梦熊、洛中伯黄九鼎、成安伯郭祚永、驸马齐赞元垂首迎降;文臣除了王铎、钱谦益以外,还有大学士蔡奕琛、侍郎朱之臣、梁云构、都御史李乔等,皆跪降;而翰、詹、科、道、部、寺官,投降者不可胜记。
  赵之龙出降前,为“大清”入户部封库。进士出身的户部郎中刘成治奋拳殴之。
  听说众臣齐降的消息,刘成治慨然道:“国家养士三百年,难道就无一忠义之人以报大明朝廷吗?”
  于是,他持笔题壁:“钟山之气,赫赫洋洋;归于帝侧,保此冠裳。”然后,掷笔于地,自缢殉国。
  钱谦益在明末和弘光朝号称“清流”,东林领袖,在南京献城之时立刻加入投降队伍。其爱妾曾劝他自杀殉国,劝激之下,他步入湖中要自沉。岂料,水刚刚沾湿鞋袜,钱谦益即掉转头往岸上走还,边走边絮叨:“湖水太冷,不好死,等等再说……”
  不仅如此,他还亲笔操刀,以赵之龙的名义发檄四方,谕命降顺:
  自辽、金、元以来,由沙漠入主中国者,虽以有道代无道,靡不弃好而构衅,问罪以称兵;曾有以讨贼兴师、以救援奋义逐我中国不共天之贼、报我先帝不宴目之仇,雪耻除凶,高出千古如大清者乎?有肃清京阙、修治山陵,安先帝地下之英魂、臣子狱中之哀痛如大清者乎?有护持我累朝陵寝、修复我十庙宗祧,优恤其诸藩、安辑其残黎、擢用其遗臣、举行其旧政,恩深谊崇、义尽仁至如大清者乎?权奸当国,大柄旁落,初遣魏公翰而不奉词、继遣陈洪范而不报命;然后兴师问罪,犹且顿兵不进,纡回淮、泗以待一介之来。自古未有以仁礼雍容揖让如大清者也。助信佑顺,天与人归。渡大江而风伯效灵,入金陵而天日开朗。千军万马寂无人声,白叟黄童聚于朝市。三代之师,于斯见之。靖南覆辙,谁为一旅之师?故主挟归,弥崇三恪之礼。凡我藩镇督抚,谁非忠臣?谁非孝子?识天命之有归,知大事之已去;投诚归命,保亿万生灵。此仁人志士之所为,大丈夫以之自决也。幸三思而早图之!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欲向江南争半壁(32)
  钱谦益的文笔,真是大家,洋洋洒洒,几个排比问句,把“大清”的功德赫赫,渲染得淋漓尽致,义正词严。可惜他这些才学,皆成为谄谀异族新朝的工具。
  马士英父子,虽则他们握权临朝时贪黜误国,但在大难临头之际,表现远远超出南京城内那些平日大喊“尽忠报国”的诸位文武。其子马銮护驾弘光帝出逃,死于乱军之中;他本人率数百贵州士兵,保护弘光帝嫡母邹太后逃往浙江,最终辗转来到杭州。
  当地的潞王朱常汸以及地方官员,均来拜见太后。大家本来以为黄得功忠勇,能扭转战局,但很快就有消息传来:
  黄得功战死,弘光帝被俘。
  于是,在马士英和杭州官兵的拥戴下,潞王朱常汸就任“监国”(代理皇帝)。
  这位平日一向以贤王著称的潞王,其实也是个软蛋。众官朝见之时,他泪如雨下,深恐自己被拥为帝会召致立刻的杀身大祸。
  马士英想先稳住局势,就派先前为清军当过奸细的陈洪范再次充任使臣,渡江与清军“讲和”。
  事到如今,南明哪里还有讲和的本钱!
  陈洪范到了清营,把明朝在杭州的老底全部端出,并自告奋勇返回杭州,说降了潞王。
  马士英见势不妙,仓皇又逃。
  于是,杭州坚城内的潞王朱常汸剃发白服,大开城门,跪于道左,率众官投降。本来有一万多名明朝精兵,闻讯纷纷逃亡,日后不少人加入反清队伍。
  杭州投降的示范效应出现,湖州、嘉兴、绍兴、宁波等地不战而降,江南大部,沦于清军之手。
  潞王朱常汸被带到北京,天天摇尾乞怜,活了仅仅一年不到,就被清廷以谋反罪杀掉。假使他当时在杭州坚守或辗转江南各地抗清,南明其实应该还大有可为。
  马士英屡败屡战,仍旧不死心,后来跑去投靠鲁王,但众人嫌他名声太坏,拒而不纳。深省阮大铖误事的马士英仍旧不屈不挠,忙率明将方国安等人想夺回杭州。水战失败,明军被淹死无数。马士英还想提残兵入闽,却遭唐王(隆武帝)的拒绝。
  绝望之下,马士英仍旧不投降,跑入台州野寺中削发为僧。后来,他被家仆出卖,清军出兵抓人,把他斩于延平城闹市,死后剥皮示众。
  马士英一生没干过什么好事,惟独死得壮烈,不愧为大明之鬼。
  想南京被破之际,城内自杀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