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特别经历 >

第17章

特别经历-第17章

小说: 特别经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见到了父亲。只隔了一天一夜,就好像隔了十年一样,父亲的面容显得分外的苍老了,额头上也显出了一条条雨后蚯蚓般的皱纹……”
  叶正明继续说道:“我们在衡阳住了三天,便动身坐木炭车到宝庆,刚到宝庆的一个晚上,那个送我们(其实押解我们的)的营副叫我陪他睡,我知道他不过是怕我们逃走罢了。这一晚电灯通夜亮着,而且还有一个拿着枪的宪兵在房里通宵的看守着,如此我们过了十八夜才走到目的地——恩施。”
  在恩施,叶正明才听父亲讲述了他在桂林被骗遭捕的经过:12月25日上午10点钟的样子,住在隔壁的特务走进叶家,对叶挺说:“你们的羊有一只给人家偷去了。”叶挺没想到其间有诈,便披了一件外衣,跟着特务出了后门上山。
  上到半山,前面那个特务站在岩石上好像等人的样子,见叶挺跟上来就跳下岩石。这时,从四面八方的山石后面,涌出了二十多个拿手枪的特务,围住了叶挺。一个好像是领头的,就是“送”叶正明的那个营副,拿出一封信递给叶挺说:“郭副长官(即国民党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郭忏)请叶高参到恩施去玩一下。”
  叶挺大怒,说:“请,为什么不到我家里去请?你们是土匪吗?你们不是国民党?”“是”,一个特务说。叶挺又说:“三民主义是不是教你们当土匪的?你们懂不懂三民主义?”“不懂”,一个特务大胆说。叶挺抬起手,打了那个特务一个耳光说:“不懂三民主义,就不配做国民党。”那特务说;“你打我也没关系,这不过是上司的命令罢了。”
  接着,那一批人就拥着叶挺转过山后,从另一条路下山,山下有一辆大卡车等在那里,他们把叶挺扶上车,开到宪兵第五团的团部。叶挺就是在这里,写了那封接叶正明等三个孩子跟他走的信。写完信,那批人就押着叶挺坐卡车先去了衡阳。
  后来也是从父亲那里得知,父亲要他和四弟、五妹来的用心。叶挺有了一大家子在桂林度日维艰的经历,自己在离开之际带走3个孩子,可以减轻妻子的负担。他不带老大叶正大,是因为老大毕竟年长些,可给妻子打个帮手,协助照理家务。跟着自己的孩子,也许要吃些苦头,所以太小了什么都不会自理也不行,所以点了正明、华明。而扬眉,是叶挺最喜欢的孩子,叶正明说:“父亲和母亲都喜欢有个女孩子,但连生几胎都是男孩,直到第五个,才有了个女儿,姨妈说总算扬眉吐气了,五妹就叫了‘扬眉’。我们家老六也是女儿,她生下来眉毛直直的,就取名“剑眉”。父亲特别喜欢扬眉,让她跟在身边,或许能使父亲在被禁锢的沉郁中,多得到几分慰籍。”
  

叶正明收到一张留级的成绩单
  4、每天晚上,房间门外都有宪兵看守着/学期终了时,叶正明收到一张留级的成绩单/“父亲要我从小有骨气,不向恶势力低头”
  回忆起陪伴父亲度过他人生最后岁月的日子,叶正明思绪不绝如缕。他说和父亲一起到了恩施,他们先是在招待所里住了一个多月。每天晚上,房间门外都有宪兵看守着。一个月后,他们搬到城外的朱家河,即去桂林前叶挺被禁锢的原住所。
  叶正明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他对新家做了这样的描述:“我们的家在城外的一个小山脚下,隔壁是一些淳朴的农民,和一些小公务员,家里有两个勤务兵(其实都是些以勤务兵的牌子作幌子的特务)。我们养了十几个白兔(后来增加到五十多个),和十来个鸡鸭。屋前十来丈有一条不深的小河,后头有一个荒山。为了贴补生活费用,爸爸和我们三个孩子,曾开了一二亩的荒地来种菜。早晨,我们起来就到野外走走,或者进城去买菜,(父亲进城时有特务暗中跟着),中午有时是我们自己煮饭,因为‘勤务兵’偷懒去玩了,或去作报告去了。午后,我们带一点零食,到离我们家大概有二三里路远的南门河去玩。晚上吃完了晚饭的时候,父亲讲很多他在军中的生活,和解放区中的事情,给我们听。从他那里,我们知道了八路军、新四军,他们为什么能以低劣的武器来战胜武器精锐的敌人,我们知道了解放区为什么一天天的扩大,而国民党的领地却一天天的缩小,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队为什么是自愿的,而国民党的部队都是要拿着枪去捉。”
  家安顿好后,父亲和叶正明及弟弟、妹妹给母亲写了封信,此后,他们每个礼拜都要写一封给母亲的信寄往桂林,告知他们的近况,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又过了些日子,孩子们都上学了。叶正明被送到据说是全湖北最好的中学,但他自己的感受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第一天进去,人家就叫我做小共产党……所以从那天开始,我就没有觉得舒服过。”
  比起和父亲在一起的生活和交谈,叶正明感到学校里所教习的那一套非常枯燥乏味。他有时就把从父亲那里听来的有关解放区、八路军、新四军的事情,讲给同学听。结果有一天,一个校工拿了一张条子来找叶正明,说校长请他去,他马上就猜想到,可能是有人把他告发了。
  “果然,到了校长室里的时候,校长拿了一张同学告发的报告,掷到我的面前说:‘你看吧。’我知道这是没有好结果的,便说:‘校长,请问你现在打算把我怎么样呢?’他含了一种恶意的微笑说:‘你回去想一下吧,如果改过的话,你明天就写一张悔过书来给我,不然,哼!’我知道这哼字含什么意义,不是留级便是开除。到了学期终了时,我果然收到了一张留级的成绩单。我感到很光荣,因为我能为我的信仰而牺牲——虽然只是这一点点牺牲。”
  叶正明对于因不写“悔过书”,受到学校留级的处分,不仅不感到沮丧,反而感到光荣,这还在于他的态度和做法得到了父亲的赞许。叶挺对孩子们说:不写“悔过书”是对的,一个人从小就要有骨气,就要不怕恶势力。
  叶挺深知,自己的孩子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学校里和社会上受到不公正待遇,受到一些委屈,是因为自己的信仰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所致,但恰恰是在这些问题上,他绝不可能放弃和改变,所以自己身边的孩子们就可能继续碰到这样那样的为难冷落。为了让孩子们感到温暖和安慰,每在孩子们放学回家的时候,叶挺就想尽办法给孩子们做些好吃的,带孩子们去逛书店,到郊外去野游、游泳,让他们感受父爱和大自然的温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叶挺“自动脱党”的真相
  5、软禁的日子,使叶正明对父亲有了更深的印象和理解/叶挺到达指挥部时,离起义爆发只剩下几个小时了/叶挺深思熟虑的方案被慷慨激昂的言辞掩盖
  叶挺自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作为军事将领,一直处于戎马倥偬之中;而当他与组织失去联系后,一方面要忙于生计,一方面又积极地与反蒋的各派力量联络,因此家中的孩子们看到的总是父亲忙碌的身影,却不能像普通人家的孩子那样,长时间地感受父亲的存在。
  然而在恩施被软禁的日子里,叶挺一方面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方面他有意识地想给身边的孩子多一些家庭的温润和悦,这使得叶正明对父亲有了更深的印象和理解。他能经常听父亲讲一些过去的经历,而且渐渐明白了许多事理的他,还向父亲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软禁中的叶挺,对孩子的提问,一一给予了解答。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段经历,叶正明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关于叶挺的论述和评价,有着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见解,他有许多话想讲,也就在于此。
  叶正明对我们说:关于叶挺生平,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他在广州起义失败后“自动脱党”,并从这时起到抗战初期膺任新四军军长之前,有个“十年消沉”阶段。他说根据他掌握的情况和对父亲的了解,上述说法是与叶挺的真实精神风貌很不相符的。
  我们分明地感到,叶正明在说到这里的时候颇动了感情。他先讲述了“脱党”的事,因为这事与广州起义直接相关,我们遂一起重温了75年前那个可歌可泣又让人扼腕的历史片段。
  在广州发动起义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决定的。1927年的12月7日,张太雷主持中共广东省委的常委会议,在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指示后,会议将起义发动日期定在12月13日,组成了起义领导机构革命委员会,并决定由叶挺出任起义军军事总指挥。
  然而,鉴于叶挺是被蒋介石通缉的要犯,从保障安全考虑,起义领导人之一黄平建议不宜过早通知他。结果临起义发动的前一天,他才被匆匆召来广州。而实际上,当叶挺到达指挥部时,离起义爆发只剩下几个小时了。正像起义的领导人之一聂荣臻回忆所说:作为广州起义的军事指挥,叶挺“是在什么情况都不清楚的状态下来指挥起义的。”
  就在叶挺到达后的这几个小时里,叶挺首先与起义最高领导们碰头,由此得知中共中央对起义的正式指示,了解到起义领导班子在他到达前进行的起义准备,设定的行动方案,以及对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分布。
  继而,叶挺召开了战前调查会,与参加起义的中层领导者们见了面,对起义参战力量的战备情况、武器装备,对作战目标情况的掌握,起义后各部之间的呼应,以及战场救护和后勤保障等问题,作了详尽的了解。
  在这之后,叶挺与被任命为起义军参谋长的徐光英,对原定的起义方案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明确了起义的时间,并随即对起义各部下达了作战命令:教导团、警卫团按原部署不变,工人赤卫队7个联队和敢死队必须在11日凌晨2点前到达预定地点,3点准时发动起义。第一联队对和敢死队攻打公安局;第二联队攻打国民党第四军军部等目标;第三联队攻打西区警察局、粤汉铁路局等目标;第四联队攻打警官讲习所等军警机关;第五联队攻打国民党省长公署等目标;第六联队兵分两路作战;第七联队为机动,随时听候调遣。
  就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叶挺还了解到,对发动此次广州起义,广东省委内存在着不同意见,像军委委员聂荣臻等就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另外在调查会议上,工人代表黄亚恒再次提出了起义时机问题,指出起义力量仅数千人,虽然广州城内空虚,但外围敌军达10余万。
  黄亚恒的意见引起了叶挺的高度重视,他找到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对他说鉴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倘若成功了,也不宜在广州久滞,而应将队伍带往海陆丰,与彭湃领导的当地苏维埃政府会合。
  叶挺的意见,当即遭到共产国际派来的德国人、有“暴动专家”之称的诺依曼的强烈反对,他给叶挺把广州起义队伍拉到农村的想法,扣上了一顶“土匪主义”的大帽子。因起义在即,叶挺全副心思都在作战指挥上,就没有与其争执。
  广州起义发动当天,“广州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但这个苏维埃政府随即陷入国民党军的围攻,形势严峻。被推选为工农红军总司令的叶挺,在苏维埃政府的军事会议上,郑重提出“不要再在广州坚持,把队伍拉到海陆丰去”。这一建议得到叶剑英、聂荣臻等懂军事的起义领导人的响应。
  但叶挺深思熟虑的稳妥方案,马上就被慷慨激昂的言辞掩盖。年轻气盛的广州市委书记黄平,认为叶挺这种顾虑重重的情绪,在此紧要关头是非常要不得的。诺依曼更是激言厉辞,说此刻绝不能退却,而应“进攻进攻再进攻”!省委书记张太雷对诺依曼意见的附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政治能力无疑是相当强的,但对起义成功的渴望,对帷幄运筹的生疏,使他偏向了貌似权威且声色夸张的诺依曼。起义的悲剧结局,此刻已经注定。
  许多年以后,广州起义的领导者们在平心究诘当年失败的因由教训时,才承认叶挺的主张是正确可行的。叶剑英、聂荣臻都指出:本来在11日晚上就可以采取措施,主动将部队撤出,那么,起义将会取得很好的结果,可惜叶挺的主张得不到采纳。
  彼时领导军事工作的中共中央组织局主任周恩来,在十多年后也总结说:“那时如果采取退却的方针,实行有计划的退却,或同海陆丰农###动会合,或同在曲江的朱德同志会合,都不会如此仓皇,可以保持更大的革命力量,可以保存更多的干部。”
  叶正明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还同叶家几个孩子讲过:当年党中央和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没有接受你父亲的意见,如果接受了你父亲的意见,革命很有可能还要早胜利几年。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