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的转弯处 >

第2章

历史的转弯处-第2章

小说: 历史的转弯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戛尔尼并不认为自己是临时的贡使,他是作为英国首任常驻大使派往中国的。但中国人从一开始就不接受这种区分,和对其他国家的使团一样,他们对英国人采用的是同样的措辞和礼仪。
  问题很快又来了。中国的接待官员发现英国人不肯向皇帝下跪叩头,要知道,其他国家的贡使和传教士以前都是下跪的。但这次是马戛尔尼。无论是他本国的礼节习俗,还是他的资历性格,都决定了他不会向中国的皇帝下跪叩头。要知道,即使在英国国王面前,马戛尔尼也只是行单膝下跪礼,只有在上帝的面前,他才会双膝下跪,他声称,自己决不对别国君主施高过自己国君的礼节。
  乾隆帝听到后很不高兴,但英国人不远万里前来,他还是格外恩准了马戛尔尼只单膝下跪的要求。在形式上,马戛尔尼好像取得了胜利,但也为这次外交失败埋下伏笔,虽然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英国人认为特使单腿下跪是对大国皇帝表示尊重的合适方法,但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表示臣服的粗野方式。
  西方文化和天朝文明的冲突,在礼节问题上展现无遗。
  英国人被安排在大喜日子去谒见皇帝,不过,这个庆典不是为他们,而是为乾隆帝准备的,英国人和其他贡使一样,不过是给节目增加点异国风味罢了。那天的凌晨三点钟,在清朝接待官员的催促下,马戛尔尼和他的随行人员身着礼服向皇宫出发。英国人在一片漆黑中走了4公里多的路,据当时随行人员的描述,“队伍乱成一片,一些狗、猪和驴竟混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了——中国的动物都是夜中之王”。
  四点左右,英国人终于来到灯火辉煌的宫殿前,但他们的队伍已乱成一团。上千名的天朝官员、各国贡使和仆役,在无边的黑暗中等待皇帝的到来。英国人第一次见识中国的早朝制度,幸好周围看不太清楚,倒没有太多的人注意到英国人的狼狈。在灯笼的微弱灯光下,英国人赶忙整理自己的衣服,免得自己过于失态。
  在静静的等待中,天色渐亮,曙光出现,皇帝来了!全体人员呼喇喇地跪下,英国人也照样做了,但只是单腿下跪。当大家在叩头时,英国人只是低下头;大家抬起身子,英国人也抬起了头。当大家又重新趴下时,英国人低头;大家站起来时,他们也就站了起来。
  瞧,多么醒目的一群人!在皇帝的眼中,这群人是多么的无礼,大家下跪叩头的时候,他们居然比周围的人高出许多!
  随后,马戛尔尼向天朝的皇帝呈递了英王的信,并送了几只西洋表作为礼品。皇帝回赠了大使一件雕刻得十分精致的蛇纹石礼品。接着,斯当东父子上前向皇帝致礼,乾隆帝也赠给斯当东先生一块与大使一样的玉石,皇帝对小斯当东很感兴趣,于是把小朋友召了过去,并解下他身上的一只黄色荷包,送给了这可爱的小朋友。
  想必乾隆帝已经知道小斯当东会讲中文,很想亲耳听听,于是小斯当东用中文感谢皇帝送他礼品。看来,在乾隆帝的眼中,小斯当东比那些讨厌的英国大人懂礼貌多了。
  觐见后,乾隆帝命大臣陪英国使团参观行宫。英国人看到园内的楼里都放着西洋的玩具、挂钟和地球仪,感到十分扫兴,因为这些东西让他们的礼品顿时黯然失色。陪同马戛尔尼游览的官员还告诉他,比起圆明园内西洋珍宝馆收藏的东西,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英国人一阵尴尬的沉默,中国居然到处有英国人引以为荣的礼品物件。
  不过英国人随后也扳回了一局。马戛尔尼发现了一些英国制造的八音盒,一些考克斯博物馆的藏品。福康安见马戛尔尼对此兴趣盎然,以为他从未见过这类东西。福大人于是傲慢地问,英国是否也有这些东西,但当他听说这些东西就是从英国运入的时候,他也感到十分扫兴。
  

天朝的礼仪与英国人的膝盖问题(下)(2)
清军的弓箭手
  由于福康安的显赫地位,马戛尔尼想获得他的好感,于是邀请他观看英国使团警卫准备已久的操练,但被福康安拒绝了,他对此毫无兴趣。马戛尔尼在当天的笔记里记道:“真蠢!他一生中从未见过连发枪,中国军队还在用火绳引爆的枪。”后来马戛尔尼穿越中国本土前往广州时,他看出那些宽衣大袖的国防军,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用的又都是西洋早已抛弃了的刀枪弓箭之类落伍的武器。(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半个世纪之后,鸦片战争爆发了,天朝的武器设备看来并没有什么大的改观。
  英国人其他引以为傲的军事技术也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回北京后,英国人曾想表演试射炮弹,但他们的炮兵很快被打发回来了,中国人告诉英国人,他们懂得发射技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英国人惊奇地发现,这些大炮与炮弹都完好无损地摆放在那里,它们从未被使用过。于是这些“英国造”物件在被冷落了半个多世纪后,又被重新运回了它们的故乡。
  在中国期间,天朝并没有对英国使团特别优待,相反,因为礼节问题——英国人竟然不给皇上叩头——增加了乾隆帝对英国人的恶感。英国人根本没有受到他们想像中的欢迎,相反,却是天朝接待官员在热情和礼貌下的极度厌烦和戒备,因为有人还因为礼节问题丢了官。清朝最终取消外国使节的叩拜礼,那已是1873年的事了。
  马戛尔尼后来再也没有机会和乾隆帝见面,他们的外交请求也只得到了皇帝黄色诏书的回应,仅此而已。正如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所说的:“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这些状况的形成,是当时天朝文化的必然体现。用乾隆帝的话来说就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但这并不是乾隆爷的发明,明代早已有此说法:“中国之物自足于用,而外国不可无中国之物。”
  狂妄的英国人在傲慢的天朝人面前碰了一鼻子灰。
  鸦片战争后外国舰船进入广州
  懊丧之余,英国人只好灰溜溜地离开北京前往广州,他们的舰队在那里已等待多时了。乾隆帝为了让英国人见识一下天朝的地大物博,特安排马戛尔尼一行人由陆路返回广州。但临走之前,乾隆帝有点不放心,于是他下了一道密诏给沿途接待的官员:“英咭利夷性狡诈,此时未遂所欲,或至寻衅滋事,固宜先事防范。但该国远隔重洋,即使妄滋事端,尚在二三年之后。况该贡使等目观天朝法制森严,营伍整肃,亦断不敢遽萌他意。此时唯当于各海口留心督饬,严密巡防。”
  英国人一路南行都有天朝的官员陪同,在经过艰难的跋涉并领略了天朝的人文地理后,他们终于见到了等待已久的“狮子”号与“印度斯坦”号,战舰鸣19响礼炮,迎接他们的归来。
  对马戛尔尼来说,这实在是一次极其失败的出使。但他在南下的过程中,却发现清政府的贪污腐败已是病入膏肓。比如乾隆帝批准给使团的招待费,当时算是一个骇人的巨款(每天五千两白银),但大多数已被经手的官员克扣中饱。在马戛尔尼看来,大清帝国只不过是一艘外强中干的“破船”罢了。
  英国人还不甘心,但后来的遭遇还要更糟糕。1816年6月底,阿美士德勋爵再次率领使团来到中国。这次,我们前面提到的小斯当东已经长大,并和他的父亲一样,已经当上使团的副使。但他们遇到的,却是与父辈们同样的问题。
  觐见前,中国的大臣劝阿美士德屈从同意叩头,但被阿美士德拒绝了。随后发生了一场混乱,中国人和英国人展开了一场混战,有人推,有人拽,到处喊成一片,要把英国人拉去见皇上。阿美士德等人抵挡着,抗议对使节动武。他的抵抗被汇报上去,结果嘉庆皇帝龙颜大怒,命令英国人立刻滚出北京。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天朝的礼仪与英国人的膝盖问题(下)(3)
也许,阿美士德被赶走的遭遇使英国意识到,靠谈判的方法,无法改变天朝的外交方式和加到英国商人身上的不平等待遇,除了谈判,其他方法也有必要尝试一下。
  后来,倒是当时已经成为圣赫勒拿岛的“长住居民”的拿破仑说了几句公道话。拿破仑听说英国使团要来岛上顺访,很是责怪了英国内阁为什么不让阿美士德服从中国的习俗,他说,“在意大利,您吻教皇的骡子,但这并不视为卑躬屈膝。阿美士德像中国最高官员一样对皇帝施礼,一点也不会有损名誉”。他还愤愤不平地说,“你说他准备像向自己国王那样向皇帝行礼,但你怎么能要求中国人服从英国的礼节呢!”
  拿破仑毕竟是做过皇帝的人,他十分了解中国皇帝的不快。
   。。

一封奏折,揭开了鸦片的盖子(1)
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鸿胪寺卿黄爵滋上奏道光帝:“近年各省漕赋疲累,官吏亏空,商民交困,都是因为银价飞涨,钱价急跌所导致的。从前市场上纹银每两可兑铜钱一千文,现在兑银一两要一千六百文。而银少价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广东洋船带来的鸦片烟盛行,导致纹银透漏出洋,有去无返,一天比一天厉害。鸦片烟本来自英吉利,洋人严禁自己国家的人吸食,却专门引诱他国,如今鸦片蔓延中国,实在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大患,这个祸害比洪水猛兽还要厉害得多。”(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
  鸦片是一种让人意志消沉、身心俱败的罪恶消费品。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国内鸦片消费市场已是初具规模,各地烟馆林立,烟民遍地。据当时人说,京官中吸食鸦片的达百分之一二十,而地方衙门里,据林则徐说,“绝无食鸦片者,甚属寥寥”,就连一贯勤俭的道光帝也曾一度吸食鸦片,后来的慈禧太后也是个鸦片吸食者。
  偷运鸦片的走私船
  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无论是荷兰人、葡萄牙人,还是后来向中国输送鸦片的英国人和美国人,都绝无例外。鉴于鸦片的危害,雍正皇帝在1729年曾下令禁止鸦片在国内种植、生产和买卖,但他留了一个漏洞,那就是没有限制鸦片的进口,当时甚至还对鸦片进口征税(一直到1796年)。
  18世纪末,鸦片的危害开始显露。1799年,嘉庆皇帝再次颁布鸦片禁令,禁止进口、销售鸦片和种植罂粟。这个禁令虽然损害到了那些国内外的毒品种植者和出口商人的利益,但却给那些徇私舞弊的官员提供了发财的机会。从毒品贸易的规律来看,如果政府清廉有效,禁令也许能起到作用,但要是政府腐败无能,只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继续秘密种植罂粟和加工鸦片,或者干脆走私——走私连税都不用交。
  地方官僚、买办和外国鸦片商紧密地勾结在一起,才是鸦片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所在。
  18世纪末,英国的对华贸易已经超越荷兰、葡萄牙等国而跃居首位。英国人选择鸦片作为贸易的主要商品,除了资本逐利的残酷性之外,另外还有几个现实因素也促成了鸦片贸易的兴起。
  从贸易环境上来看,虽然当时清政府允许外国来中国进行贸易,但只能在广州一地交易,而且,只能和指定的贸易商人进行交易,这就是通常说的“十三行”。“十三行”事实上大都是红顶商人(官办企业),所进口的商品必须要经过他们认定,这必然导致中国市场狭窄,外国无法通过扩大贸易数量的方式来平衡贸易逆差。
  从双方进出口的货物来看,中国主要输出茶叶、瓷器、丝制品、漆器等,这些都是在欧洲大受欢迎的商品,而外国商人输入的主要是棉花、羊毛制品、钟表等商品,这些商品在中国市场很小,影响甚微,正如乾隆说的,天朝的物品是你们洋人必需的,而天朝对你们的东西可不怎么在乎。
  在这样的贸易格局下,大量的金银流入中国——也许是促成康乾盛世的一个因素——但严重的出超使外国商人难以为继。为了弥补逆差,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打破清政府对内地市场的限制,二是在目前的贸易环境下找到有利可图的商品。
  对于第一种办法,马戛尔尼、阿美士德等人已经进行过外交努力,但都以失败告终,正如他们的结论,除非使用武力,否则就不可能打开中国的国门。让英国人惊喜的是,他们找到了第二种办法的最佳答案,那就是鸦片。当时中国国内的鸦片消费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尽管天朝禁止罂粟种植和鸦片生产,但禁令大都形如废纸。何况,国内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