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

第132章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第132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动的舞台。外国竞争的退出向他们开放了国际和国内市场。在这些领域中
各种活动的扩张与多样化有利于一代新型的企业家:银行家与实业家开始从
商人手中夺取领导权。战时和战后的年代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但
是 1927 年官僚主义和军事专制政权复辟,开始了一个反动时期。资产阶级中
最富有活力、最富有创业精神的人们失势,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
它基本上只不过是一种高级官员们的资本主义。
20 世纪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因而是一段受挫折的历史,我们在往后的
叙述中将设法寻找其原因;要从中汲取教训则更困难。当然,我们可以重弹
老调:第三种势力难道不仅仅是一种幻影吗?难道它不是自鸣得意的西方向
不可能效法它也不情愿效法它的第三世界,投去的一个影子吗?从另外的观
点,我们还可以就资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提出疑问:可以绕过这个阶段吗?
或者可以将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责任交付给资产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来承担
吗?
历史上每一次失败了的潮流,都有极大可能被当作只不过是无足轻得的
背离。但是,中国官僚主义的回潮,先是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后来又在共产
党的统治下,都不能抹煞资产阶级对五四运动焕发出来的现代的、民主的和
国际主义的传统的贡献,也不能阻止这一传统的复兴。说来好像自相矛盾,
只有从长远角度来观察问题,才能深刻认识当年为期短暂而且成就不大的资
产阶级实验的得失。









①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清代和日本德川时代的城市网》,第 6 页。伊懋可:《中国昔日的模式》,
第 268 页。
② 何炳棣:《中国人口研究》,第 197—204 页。苏珊?琼斯:《宁波的金融:钱庄》,载威尔莫特编:《中
国社会的经济组织》,第 47—51 页。



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经济大变动
中国对外开放以前的许多个世纪都是繁荣和发展的世纪。精耕细作的密
集型农业,保证了比欧洲工业革命以前更高的收益。中国的人口在 18 世纪增
加了一倍,据估计到 1850 年已经超过四亿。廉价而组织得很好的内河运输系
统,承担着日益繁忙的地区之间的交通。城市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市场网络
日益将农村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而手工业则已经成为农村里的第二职业。
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在不进行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下,要更
进一步改进看起来既不可能又无利可图,而人口压力、低人均收入、消费需
求不足、劳动力充足,以及相对的原料短缺,又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实现。中
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关于这个问题,伊
懋可曾有很好的论述。①
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
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松动并
最终打破中国的这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是现代西方的历史性贡献”。②在本
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 年以后,
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包括兵工厂、轮船公司、
钢铁厂和纺织厂。这一新发展的核心是沿海的中心城市,其中的上海很快就
确立了它突出的显著地位。这些新的港口城市与中国过去时代的市镇很不相
同。以往那些 16 至 18 世纪具有中等重要性的城市、市场或者行政中心,以
及商人们急于跻身其间的官僚地主名流的聚居地,好像已完美地结合在一种
政治与社会秩序之中,而他们的领袖人物同时也就是这一秩序中最活跃的分
子和主要受益者。清末的海岸港口与上述城镇的不同之处,不在于它们高度
集中的人口——这一点使上海成为 20 世纪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马可?波罗
不是早已指出中世纪一些中国城市的人口已经数以百万计了吗?19 世纪后
半期勃兴的沿海大城市,由于它们已成为技术革新和政治颠覆的焦点,而脱
离了中国城市的传统。这一双重的演变是由外国人的到来所引起的,中国人
从他们那里学到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方法,并且在他们的租界的庇护下谴
责帝国政府的暴虐与无能。尽管朝廷竭尽了各种努力,仍不能像过去控制内
地城市那样完全控制这些新的城市中心。诚然,上海-广州-香港轴心只不过
是大陆帝国边缘上的一条狭窄的走廊。但是通过这个缺口却涌现出了即将推
翻一个已经延续了 1000 多年的文明的思想、技术和人们(或者只不过是动摇
了它的基础?)。
中国的资产阶级正是在这些新的城市中诞生的。它的成长是和向西方影
响开放的这一边缘地区分不开的,这一地区被一些人认为与孔夫子的“真正
的”农村的中国毫不相干。①资产阶级也受到同样的指责,并因其由买办组成
而遭排斥——不过在必要时也因毕竟是中国人而获得谅解。但是正如商埠这
一概念也合乎作为一个航海民族的中国传统——这一传统也和占统治地位的
大陆帝国传统一样地确实存在——一样,现代资产阶级也密切地结合到传统


① 伊懋可:《中国昔日的模式》,第 298 页。
② 同上书,第 314 页。
① 参考罗兹?墨菲的论文:《外来人:西方在印度和中国的经验》。



社会中去了。





复杂的社会基础
当一个现代的经济部门在 19 世纪后半期开始形成的时候,占统治地位的
城市阶级——官僚和商人——就力图对它加以控制,并将由此而来的好处据
为己有。
公职人员有接近当权者和掌握公共资金的双重特权。实际上,在所有的
“不发达国家”中,掌握政权的人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高级官
员们以国家的名义收集情报,准许给予特许证、垄断权、免税权和贷款。在
中国,国家控制商界的传统不可避免地加强了政府对现代化的限制。官僚们
得到他们的天然盟友士绅的支持。从 18 世纪起,为数众多的土地所有者陆续
返回到城镇里。这些新的显要人物让别人替他们管理乡下的地产,自己则投
身于高利贷、商业,或社会公共事业。正是在这一时期兴起了各式各样的慈
善组织(善堂)和公务部门(局),通过这些组织,精英们和低级官吏联合
在一起,实际上负责管理市政。①
商人阶级的传统可以上溯到帝国的初始年代,这个阶级在中世纪的经济
革命时期得到蓬勃的发展:自 18 世纪以后,这个阶级再度繁荣,并提高了威
信,区域性和专业性的同业公会数目猛增就是明证。中国的商人从漫长的历
史中继承了商业和财务两方面的高度才能。繁琐的制度、为数众多的中介人,
以及运转的专业分工,使得商人能够将小手工业者和农民的产品商业化,从
而将其纳入——但不是控制——本地的,或者区域间的,或者在较少的情况
下全国性的市场。
中国商人攫取和利用每一个机会致富的非凡才能,鼓励着他们去和外国
人合作。在那些开放的港口城市里,西方工厂和运输公司里的投资者很多:
在 1900 年左右,将自己的才能为外国企业家服务的买办人数据估计已达
20000。①通过这一类业务上的接触,商人们获得了现代的管理和生产技术。
他们构成了一个先驱者集团,对外部世界开放,与外国社团的关系也许比与
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更密切。但是在这种与外国的接触中,中国商人的民族
和社会的特性,也许并没有像大批人改信基督教和流行穿西装所显示的那样
被消灭掉,反而在地区同业公会、职业社团,1904 年以后又在商会的怀抱中,
以新的力量激发起来了。
但是,各式各样的障碍延缓了商人阶级转变为由企业家和实业家组成的
现代资产阶级的进程。这些障碍部分地来自商人传统自身:例如,来自销售
与生产两个网络的严格界限。在 19 世纪后半以前,中国人几乎不曾采用过由
商人将原料分发给手工业者加工的办法,而在曼彻斯特和里昂,正是这种制
度的广泛采用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到来。同样,这些商人的投机倾向也使得他
们宁愿承担很大的风险以换取可以迅速得到的高额利润。但最主要的还是商


① 有关权力从占有土地的士绅转移到城市、商业或官僚精英手中的问题,参阅伊懋可:《中国昔日的模式》,
第 235、248—260 页。伊懋可用农奴制的衰落来解释这一转移的观点至今尚有争论;但是似乎可以确定的
是,所有权制度以及一般的社会结构在 18 世纪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动。参阅托马斯?A。梅茨格:《论中国现
代化的历史根源:明末清初经济与行政日益分化》,第 33—44 页,载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编:《中国现
代经济史讨论会》(台北,1977 年)。关于名流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可参看伊懋可:《上海的行政管理,
1905—1914 年》,载伊懋可和施坚雅编:《两种社会之间的中国城市》,第 241 页。
① 郝延平:《19 世纪中国的买办:东西方之间的桥梁》,第 102 页。



人阶级的社会地位低下,阻碍了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转变。当然,不能把
儒家对商业的谴责看得过于认真。多少世纪以来的实践一直在和死板的原则
相对抗。②实际上,商人对国家权力的臣服并不表现为商业活动受到压制,而
是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控制与合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17 和 18 世纪的食盐贸
易。不过,这种臣服还是为主动性与发财致富留下了广阔的余地:扬州商人
的豪富与权力便是明证。①或者经官僚阶层提拔,或者通过科举与捐官的道
路,商人阶级中许多成员离弃自己的出身而爬上社会阶梯。不过这种向上爬
的运动部分地为绅士阶层中一些成员相反方向的运动所抵消,这些人暗中或
间接地投身于商业活动。
19 世纪末,以官僚和绅士阶层为一方与以商人为另一方的合作增强,并
部分地相互融合,结果产生了商业资产阶级。在政府的倡导下,在现代经济
部门中出现了混合企业(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它们由公私两方共同出资,
在上级官员的监督下由商人经营。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官僚资本主义变得
不那么制度化了。当 20 世纪最初十年这种制度发展到它的最先进形态时,这
类企业领导人的亦官亦商的双重依附关系构成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唯一基础,
张謇或严信厚②就是例子。这一新的城市绅商群体的出现,受到 19 世纪中叶
大规模捐官和 20 世纪初提高商人社会地位(1903 年的诏书)的认可和鼓励,
也受到官吏和退职官吏对经商表现出的日益增长的兴趣的鼓励。
在这一新的混杂的阶级里,各种成分的力量对比处于不断的变动中。在
20 世纪的初始阶段官吏们看起来处于主宰地位。上海和广州的各种慈善团体
(爱育善堂)、作为市政参议会雏形的上海中国辖区的总工局,都有官吏担
任首脑,甚至还有官员担任新出现的商会会长(清末商会的总数已达 800 左
右)。③但是在以后的年代里,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 年)、中央政权
的衰落,以及各地区的军事化,官僚阶级受到削弱。商人们在城市精英中的
重要性开始增加。他们对 1905 年反美抵制运动的干预,说明了他们在经济领
域和政治领域不可轻视的影响。加入了资产阶级队伍的官吏或他们的子孙的
行为越来越像公司首脑和私人资本家,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在 1920 年前后成
了中国工业雇主们这个庞大的集体的主要领袖和代言人之一。
条约口岸的作用
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即外国的干涉和条约口岸内
的租界的成长。
在明朝最初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开花结果,没有促成一场技术革
命,也没有产生现代资产阶级就枯萎了。历史学家们对这一挫折的原因至今
还没有清楚的说明,他们各执一词地归咎于官僚主义的压迫(E.巴拉兹),
制度运转不灵(费惟恺),原料缺乏以及习于常规办事的小生产者和信息比
较灵通的商人之间缺乏配合(伊懋可),甚至还有认为是缺乏能源的。①充其


② 陈锦江:《中国晚清的商人、官吏和近代企业》,第 15—25 页。
① 何炳棣:《扬州的盐商:18 世纪中国商业资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