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真相-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细观之,又实乃由诸多事因日积月累而成,其他人暂且不讲,袁崇焕自己也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可以说,从他那个大忽悠起,便为他以后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待他上任后,又是接连做了几件非同寻常之事,更是把他又向深渊推了一把。
袁崇焕一上任便平息了因“欠饷”激发的宁远与锦州两次兵变,这倒显示了他的才干,当然崇祯对他全力支持、补发部分饷银的作用也不小,总之事情处理得很正常,可后来的事就变味了。他不仅没想过制定什么军事方案去收复辽东,还与后金议起和来!
议和之事,袁崇焕上次镇辽时就干过却没成功,这次重新拾起,从明与后金大势看,实属应该之举,人家皇太极也能积极响应。问题是袁崇焕干得太突兀太乖张了,这边刚对皇上壮怀激烈地表示要五年复辽,转个身就与人家议和了,不是开玩笑吗?难道复辽是靠议和而成吗?谁能理解得了?一般人不会,崇祯肯定也不会。
更严重的是,起初他竟私下为之,随后内阁首辅钱龙锡、兵部尚书王洽通过书信往返获知,但并未支持。后来袁崇焕的供词是这样说的:“先是锦衣卫以斩帅主款二事究问袁崇焕根因,据崇焕所供,斩帅一事则龙锡与王洽频以书问之崇焕,而崇焕专断杀之者也,主款一事则崇焕频以书商之洽与龙锡,而洽与龙锡未尝许之也。”(《崇祯长编》卷三十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五年复辽梦一场(2)
而当今皇上崇祯呢?更惨!根本就不知情!你说这叫干的啥?军国大事岂能如此儿戏?不要说在那个君主专制的时代了,就是现在也是绝不能容忍的行为呀。何况崇祯根本没有打算议和,朝堂之上当时也少有人想过和,你说你袁崇焕不是干那半吊子事吗?难道这么健忘?上次下岗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就是被人攻讦私下通款吗?你总该吸取点教训,做事该三思而后行吧?
话说回来,你要真能通过议和收复辽东,也行,但这分明就是天上摘星星!第一次议和,皇太极就断然拒绝了,已作为后金大本营、大后方、大基地、大中心的辽东,凭什么再拱手给了你,你袁崇焕脑子在想些什么?还有那明廷君臣们,又在想些什么?非要不自量力干虎口拔牙的事,一心想着复辽东,到头来最大可能就是被老虎一口吃掉。
很明显,议和是不会成功的,崇祯都不知道,还谈什么。皇太极呢?你非要辽东,自然也不会答应。看看袁崇焕干的事!过去守宁远的那个袁崇焕到哪里去了?就这还没结束呢。接着他又手起刀落,擅自斩了边疆重臣毛文龙。
毛文龙(1576—1629),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早年经历难辨是非,如何起家没有定论,确切记载是从他成为辽东巡抚王化贞部下练兵游击开始的。天启元年(1621)七月,他率兵两百海上夜袭后金镇江(今辽宁丹东九连城)成功,俘杀守城游击佟养真(亦作佟养正)。佟这个人不得了,是大明第一批叛降后金者,更是所谓千年大帝康熙的曾外祖父。毛文龙后退据朝鲜皮岛,也称东江,第二年(1622),明廷升他为平辽总兵官,又一年,再提为左都督,赐尚方宝剑,并设“东江镇”于此。
他以皮岛为基地,经常袭扰后金城寨,对敌有很大的牵制作用,但其做派又像是个割据称雄、飞扬跋扈的军阀,明廷既倚重又头疼之。这样的人一般人们看法很不一致,有赞赏者,更有厌恶者,袁崇焕就属后一类型,任前就说过“用则用之,不可用则处之”,任后应该也有树立自己权威、统筹辽东战略整盘棋的考虑,对这等骄横难以节制的一方“诸侯”,他竟先斩后奏,未征得皇上与朝廷同意,便于崇祯二年(1629)六月,借巡视东江之机,给毛文龙安了十二条罪状立斩之。崇祯得知后,恼火得很,但因为需倚赖他复辽,未责反而支持了,不过一旦复辽愿望破碎,或受其他事情带动,看你袁崇焕怎么收拾?
袁杀毛一事历来众说纷纭,是非曲直难有定论,但要说毛文龙通敌却没有说服力,他居皮岛八年,孤悬海外,扰敌后方,功不在小,如果有降后金之意,干吗不顺势把巡视而来的袁崇焕拿了,一起献过去,岂不是大功一件?何况他的毛家军,八年来有叛降的吗?就是主帅被杀那会儿,也未有人投敌呀!相反原来牢不可破、极具凝聚力的两万大军,却因创建人被杀,树倒猢狲散,不再成为一支保卫大明的有生力量,有的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甚至叛变投敌,反过来给大明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皮岛也于崇祯八年(1637)被满洲人带着原岛内叛将共同拿下,大明从此少了一个牵制后金(清)攻明的基地。当然这个牵制作用,也不能太夸张,因为毛文龙未死前,后金也曾两次倾力攻打宁锦,也曾多次与蒙古人作战,未见他有什么大行动,或后金并未因他而不敢有所行动。
私自议和与杀毛,仅此两项就够厉害的了,没想到他袁崇焕还有别的失误呢。所谓“以市米则资盗”,这就牵涉到后金第一次入关的问题了,实际上宣告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目标的破产。同时,也牵涉到一个民族,曾经让人难以置信地辉煌过,现在没落了,却仍然成为明与后金都在争取拉拢的对象,那就是蒙古人。
蒙古哪堪携手任
明初,蒙元被太祖朱元璋逐回塞外后,渐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鞑靼乃成吉思汗和元朝皇室直系后裔,蒙古人的主体部分,居大漠南北。瓦剌亦称卫拉特或厄鲁特,蒙古别部,居鞑靼西、天山北。兀良哈,亦蒙古别部,居于大兴安岭以东、黑龙江以南塞北之地,前期为明东北一附庸。
瓦剌于也先掌权时曾统一过蒙古三部,元以后仅有的一次入侵中原,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就发生在那个时候,后来势弱,退回天山,分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与和硕特,合称四卫拉特,而靼鞑复强。
成化十年(1474),忽必烈七世孙巴图孟克坐了鞑靼汗位,即一代雄主达延汗,在位四十余年,东破兀良哈三卫,西迫瓦剌西迁,南据河套,再统大漠南北,建立了一个比也先时略小的蒙古大帝国。
嘉靖二十二年(1543),达延汗逝世,蒙古又复分裂为漠北喀尔喀、漠南蒙古及漠西卫拉特三部,格局至此稳定,直到两百多年后,清乾隆帝灭掉瓦剌中的准噶尔为止。喀尔喀后又分为土谢图、车臣与札萨克图三部,就是后来的外蒙古。
漠南蒙古也分为东西二部,西部为达延汗三子吉囊(副汗)巴尔苏一系,有一子俺答非常有名,既患明甚烈,又留下个名垂青史的“俺答封贡”,不过到了十七世纪,其势渐衰。东部则有三大强部: 察哈尔、喀尔喀与科尔沁。察哈尔为鞑靼正宗,其汗即为蒙古大汗,曾与李成梁激烈缠斗的土蛮便是其中之一。此喀尔喀可不是外蒙那个,乃内喀尔喀也。科尔沁,算是最早投入女真怀抱的蒙古人了,有清一代与满洲贵族始终保持着特殊的亲善关系,那个名气大大的庄妃即出于此。
说到不团结、窝里斗什么的,人们很喜欢念叨汉民族,其实这蒙古人更甚。就说有明一代,蒙古人除了也先和达延汗时,两百多年一片混乱,内部大圈套小圈,小圈再套小小圈,不管圈子之间还是内部,都是你来我往斗得不可开交,一地鸡毛,蒙古大汗仅仅只是徒有虚名。
应该说,以当时蒙古的人口,如果团结一致,习性相同却规模小很多的建州女真根本不是对手,但是当后者正勃然而兴,已经对他们产生威胁了,自家人依然照打不误,加之西藏喇嘛教的传入,精神软化功能越发显现,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土蛮的孙子察哈尔林丹汗,蒙古人最后一位大汗,实力在当时也是最强,有一统蒙古之志,却有点志大才疏,统一战中恃强凌弱,手法凶狠了点,又因宗教之争,再让一些部落疏离,当时蒙古各部很多也是部落利益高于民族利益的,特别是身边还有一个强大的后金虎视眈眈,反正主客观因素之下,林丹汗要做的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儿。
这位汗对后金的态度更是可笑至极,刚开始自大傲慢,致书努尔哈赤时声称“四十万蒙古国的主巴图鲁成吉思汗诏旨,问水滨三万人诸申主昆都仓庚寅汗平安无恙”,后见人家实力很强,又胆怯起来,战场上竟不敢与之一战,三次都是逃跑了事。天启五年(1625)围攻科尔沁,见后金增援便仓皇夜遁,算是开了先河。崇祯五年(1632)四月,皇太极联蒙古归附各部共十万大军伐之,林丹汗又是不战而逃。两年后(1634),皇太极再次亲征,他更是在逃亡路上,病痘而逝于青海打草滩(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十足的“逃跑大汗”也。崇祯八年(1635)二月,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1612—1650)率兵最后一次*,林丹汗妻苏泰太后与子额哲投降,随后鄂尔多斯部也降了,至此漠南蒙古被后金彻底征服。
大明抗击后金的斗争中,漠南蒙古以东各部曾是双方积极争取的对象。明的策略是“以西虏制东夷”,联林丹汗等共御后金。虽说现在吹鼓手们把努皇父子争取蒙古人的策略比如联姻呀册封呀什么的,吹上了天,简直英明盖世得不得了,却忘记了这些都是中原王朝历来惯用的招儿,没什么了不起的。也忘记了中原王朝还有一手高招,是努皇学不去的,就是金钱笼络政策,明廷每年仅给林丹汗的赏银,最多时就达十四万两,作用不坏呀,实力最强的林丹汗不就与后金为敌了吗?同时,吹鼓手们还故意忽视了一个方面,努皇父子能争取到越来越多的蒙古人,直至最后征服了漠南蒙古,不是凭什么高超的手段,更多的是凭借东亚无敌之师在战场上取得的。实力比什么外交手段都重要!
很显然,这场蒙古争夺战,以明的完败而告终,从此大明北方之界完全暴露在后金(清)的铁蹄下,而满洲人实力更为强大了,对明的侵扰也更为便利更为有力了,他们可以避开宁锦防线,穿越蒙古人的地界,越长城进入中原,最早给他们提供帮助的是喀喇沁人。
漠南蒙古喀喇沁部驻牧于明蓟镇边外,已经投靠了后金,后塞外大饥(后金也是),又向明请粟。明廷担心他们接应后金,先是不准,经袁崇焕力请,遂决定让他们按人口换口粮,但“不得卖与布帛米粮及夹带禁品”,违反则“以通夷罪论处”(《崇祯长编》卷三十一),够仁至义尽了吧,但袁崇焕仍然违旨而行,做了朝廷不准做的事。
袁崇焕是怎么想的呢?他认为喀喇沁人是可以争取过来的呢,还是要帮助后金,以便和议能成?两者皆有可能,无意再去深入探讨,且看结果如何。大饥荒的后金确实得到了接应,和议也没能谈成(见前文)。喀喇沁人呢?还是做了后金的向导,引之入关了。明廷因此对袁崇焕怎么看,就不必多说了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己巳之变磔崇焕(1)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亲率十万满蒙铁骑,避开宁锦防线,穿过喀喇沁人游牧区,从蓟镇辖境的长城边口——大安门、龙井关和马兰屿突破入塞,直逼距京城只有二三百里的军事重镇——遵化。京师震动,为之*。这在明与后金(清)战史上具有转折性的意义,从此明靠宁锦防线已无法阻挡后者入塞了。这个口一开,皇太极可以先后五次入塞蹂躏中原,除崇祯七年(1634)宣府大同那一次,其余皆是穿过喀喇沁地界得逞的。
喀喇沁人扮演的角色很关键呀,没有他们,哪会有后金大规模的入塞?反过来再看毛文龙,说他被杀导致皮岛牵制作用大减,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就有点过于夸大了,根子还在喀喇沁人身上。那袁崇焕在干什么呢?事先他竟全然不知!防范侦察工作很不到位嘛,蓟镇也算是他的辖区呀!
得知军情后,袁崇焕岂敢怠慢,先派赵率教领兵四千火速驰援,欲阻敌军南下。讵料赵率教在遵化城下力战而亡,全军覆没,一代名将就这样凋零。十一月初五,遵化城陷落,京师形势越发危急了。
这时袁崇焕偕祖大寿等率九千关宁铁骑,疾驰入屯蓟州,欲在此阻截皇太极,可人家却先你一着,越过蓟州向京师东郊通州而去了。
有意思的是,袁崇焕是在奉旨侦察后才发现真实敌情,但不管怎样,事不宜迟,赶紧阻击啊!可他没有,而是跟在敌军屁股后面跑,眼睁睁看着人家连陷京东屏障三河、香河、顺义等城,直达京师东郊四十里的通州。重新上任的兵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孙承宗驻防于此。
袁崇焕很失策,敌军野战确实太强,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