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左手翻史书 >

第24章

左手翻史书-第24章

小说: 左手翻史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庸处在魏蜀吴三国交界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当时,如果诸葛亮能够采纳魏延的计划,奇袭长安,自己带兵歼灭曹魏的关陇兵团,同时,孟达率军响应,直扑宛城、洛阳,则半壁江山将不复为曹魏所有。如果,此时东吴再趁火打劫,曹魏不亡也难。
  第二个关键人物,汉中守将魏延,此人已在汉中经营多年。
  魏延在汉中积极筹备北伐关中,对于曹魏在关中的虚实,掌握得十分清楚。刘备死后,蜀汉多年不兴兵,所以,曹魏的关陇防线几乎废弛,子武谷中也无兵驻守。当时,长安方面的主帅还是无能的夏侯楙。魏延的奇袭计划,是建立在这个情势之尚的,故而有很大成算。为将者,必须知己知彼。所谓知彼,不仅指敌人的虚实,还有在战争中我方必须面对的客观环境,如天时、地形、居民、物产等因素。看魏延的计划,他做到了这一点。看诸葛亮的表现,则这方面的准备一点都没有做,还要越级指挥——他的平推直进,跟曹魏打遭遇战、消耗战,使得蜀汉丧失了大量的时间。对于缺粮的蜀汉军而言,时间是最重要的作战资源。

孔明为什么必杀马谡(2)
诸葛亮过于考虑自己北伐的正义性,以为大军一出,曹魏官民很可能望风归附,加上孟达一闹,虽然是自取灭亡,但也足以令曹魏内部大乱,所以,他否决了魏延的“险招”——何况在个人关系上,魏延因为是刘备亲兵出身,是老兄弟,与代表荆州士人团队的诸葛亮向来不对付。
  结果,诸葛亮既否决了魏延的计划,更毁掉了孟达带来的机会。
  他与孟达有私仇。前面关于《三顾茅庐》一节中,我们知道了孟达攻占房陵时,杀了诸葛亮的姐夫、大姐全家;后来,孟达又反到曹魏去,所以,尽管诸葛亮深恨孟达,但又没法干掉这个滑头。如今,孟达自己送上门来,诸葛亮遂将计就计,安排了一手除掉孟达的毒招——
  孟达跟与其辖境毗邻的魏兴太守申仪势同水火,诸葛亮便暗地派了一个叫郭模的蜀汉间谍诈降到曹魏。郭模借机会把孟达准备叛变的计划泄露给了申仪。申仪借此大做文章,要揭发孟达。孟达听说此事后,改变了原定计划,准备提前起事。当时,都督魏国荆襄前线众军的司马懿极为冷静,他知道此事后,马上给孟达写信,揭露诸葛亮的图谋,并主动表示:自己认为孟达是冤枉的。孟达接到信后,犹豫不决。此时,司马懿兼程倍道,急行军到达上庸,将孟达包围。孟达到这时还蒙在鼓里,跟诸葛亮书信交涉呢。结果,司马懿攻城,已经赶到上庸附近的蜀汉、孙吴援军坐观成败,孟达城破被杀。
  复仇心重,使得诸葛亮失去了一大强援;自以为是,又使诸葛亮失去了袭取长安的宝贵战机。第一次北伐在战略上的两大失误,使得蜀汉的正面北伐作战已经处在一个必败的大背景之下。
  因此,蜀汉前军到达街亭时,魏、蜀双方的胜机都已经逆转到了一个拐点:马谡之军,到此已成强弩之末,在宿将张郃的冲击下,宣告崩溃。
  诸葛亮的脑子还是很清醒的,他意识到自己的牌已打完,迅速撤回汉中,避免了进一步损失。
  回来,诸葛亮就把马谡杀了。马谡很倒霉,他只是诸葛亮要为战略失误找来的替罪羊而已。他的临战指挥不见得高明,但也没有《演义》中写得那样愚顽不堪。街亭之败,有马谡临阵失误的成分(主要在于不知地理,这也没办法,因为街亭在曹魏境内,马谡对此地的了解肯定不如张郃),更主要原因,是以当时那支蜀汉军的状态,已经是强弩之末,无法与魏军一战了,与好不好“纸上谈兵”更无关系。
  此次北伐失败,蜀汉气沮,周围的观望势力纷纷倒向曹魏,影响十分恶劣。诸葛亮自贬三级,又斩杀马谡,这才有所交待。所以,马谡的死就成了必须的步骤。
  不久,诸葛亮再度北伐,“平推”战略不变,只是进攻方向转为陈仓。不料,曹真和郭淮已算到他将来陈仓,而且意识到陈仓还是蜀汉军队补给能力的极限,便在此处筑城,令部将郝昭守把。蜀汉军到此果然又成终点,数万大军围攻一个仅有数千军民守卫的小城,竟不能攻克,粮尽而退。
  在第一次、第二次北伐中,诸葛亮军事能力的欠缺、操控大局能力的不足表露无遗,他的失败是“庙算”的失败,而且也注定了北伐不会再有成功的可能。马谡的败亡从这一点上看,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补充一句:《演义》中的曹真十分愚蠢无能,司马懿的突然介入成了曹魏扭转败局的关键。在正史中,此战役发生时,司马懿主要的任务是铲除了孟达,确保南边的孙吴不敢动作。所以,司马懿攻灭孟达并对有关人等加以清算后,就马上回到宛城老巢。很快,曹魏征东大将军曹休在石亭被孙吴伏击,全军溃败,幸亏司马懿等军维护及时,魏国的南方战线才幸免崩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空城”是计还是略(1)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默契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首次北伐受挫,安排各路人马退回汉中,正待自己抽身之际,不料,司马懿大军突然出现在城外几十里处,诸葛亮急中生智,兵行险招,玩了一手“空城计”,把司马懿吓跑了。
  在正史中,孔明见街亭败绩,北伐受挫,战局已经对己不利,于是迅速撤回汉中,并没有再空耗军力。而曹魏方面,大都督曹真见已经打退蜀汉,也没有苦追。当时,司马懿更是远在宛城一线,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街亭或西城。《演义》为了贬低曹真,并强调司马懿是诸葛亮的最大对手,硬是把司马移位到了街亭前线。其实,司马懿是在后来才顶替曹真出现在对蜀汉前线的。
  其实,“空城计”也有其说法来源。《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注里,记有一段郭冲讲的小故事:“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史学界称其为“郭冲三事”,后边还有郭冲的“四事”和“五事”。这个郭冲是诸葛亮的粉丝,他讲的故事都是盲目推重孔明的。这一段“郭冲三事”的情节,更是于史不符、于理不合,十分荒谬。当时就有人质疑:司马懿如果真得到这样的机会,把他围住不就完了?
  连现在人也明白,派几个神射手过去射诸葛亮,或者派一个小队过去火力侦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把戏,司马懿不会愚蠢和胆怯到“扭头就跑”的地步。
  这事情肯定是虚构的。问题是,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
  原来,《演义》中司马懿的这个举动,符合了他的身份与目的。他这次出兵,在曹真和郭淮看来,并不是帮他们,而是来抢功劳的。司马懿此前在上庸干掉孟达,已经立了首功;到街亭就破了马谡,并先郭淮一步,取了列柳城,这次头功也被他得了;如果在西城县,司马又捞到一个大的,拿下了诸葛亮,他就算全功了。
  下头的仗还怎么打?
  司马懿功高震主,又抢了曹真的全部功劳,曹氏能放过他么?
  司马刚刚从被贬的状态中恢复,立即便立不世全功,曹氏将没法安置他,司马的下场可想而知。所以,司马需要诸葛亮继续存在下去,就像《演义》中诸葛亮特地在华容道放过曹操一样,这是一种权术。司马需要在与诸葛的对垒中,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培植势力,而不是一上来就跟草包曹真争功,那样只会再次贾祸。
  所以,《演义》中“空城计”之后的章节中,感觉到曹真对自己不满的司马懿,处处让着功劳给曹真,自己则一再谨慎谦抑,胜则不求全胜,只要一步步小胜;败则避免大败,实力必须保全——套用眼下网游的攻略,司马懿其实是把诸葛亮当成了供自己练级、打装备的BOSS。
  为将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按正常的战争逻辑分析,出动十五万大军,前后方圆百里之内的虚实,都在大军哨探耳目的监视之下,否则司马懿敢到处乱撞么?何况,司马是非常狡猾的老狐狸。
  诸葛城中的虚实,应该都在司马的算度之中。
  所以,兵临城下时,他“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是在看孔明耍猴戏的丑态,而心里笑他。次子司马昭初生牛犊,不明进退的秘要,偏要替老爸点破。司马懿嫌他年少轻狂,所以才要“教训”一番。诸葛亮见司马懿竟被自己“吓退”,也觉意外,硬撑着得意炫耀一下。
  在罗贯中笔下,这样用心的细节,前后一定会有相似的小故事照应一下,作为提醒(此即“草蛇灰线”)。前面诸葛亮一战而擒夏侯楙,却不杀他,而是放了他,成全他“戴罪立功”,继续瞎指挥,那是因为诸葛看透了夏侯。如今空城之下,司马放过诸葛,让他继续带兵(诸葛若被干掉,蜀汉统帅必然换成魏延,因为当时蒋琬太年轻,姜维也还是无名鼠辈),这是因为司马已经通过马谡和孟达的下场,看透了诸葛。 txt小说上传分享

“空城”是计还是略(2)
《演义》对诸葛搞掉孟达,也有明笔表现。历史上,孟达错判形势,在给诸葛亮的信中,写司马懿将起宛洛之兵对付自己,不过宛洛在千里之外,鞭长莫及,自己有充分时间准备叛乱。而《演义》中,这封信变成了诸葛亮写给孟达的,摆明了是孔明在促使孟达误判形势。更妙的是,这二人的书信往来,被司马懿截获了,当时司马的表现是“感叹不已”,它对于孔明因小失大,因私废公的做法,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
  后面,司马懿做了两件事,一是在陈仓布置了郝昭,算定诸葛会来(正史上却是曹真的功劳);二是回到朝廷,向曹睿奏道:“今蜀兵见在汉中,未尽剿灭,臣乞天下之兵并力收川,以报陛下。”这是在要军权,立刻便被曹魏嫡系的尚书孙资制止了,称只要曹魏谨守边境,让敌人“自相残害”,吴、蜀可以不战而胜。
  曹睿“大悟”,马上就威胁性地问司马懿:“此论如何?”司马懿的野心被看穿,只好说:“此乃公论易安之理也。”此后,他就再没有提过类似的要求,而且一直在装孙子示弱、保持实力。
  总之,罗贯中在“空城计”前后所塑造的诸葛与司马的策略对比,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二人的性格所带来的不同人生选择:一个是强出头,一个是有意示弱。诸葛亮在蜀汉内部是强势,在对曹魏时,蜀汉却是弱势;司马懿在曹魏内部是弱势,但曹魏对蜀汉却是强势。司马不愁胜仗,却要担忧自己的处境;诸葛不愁自己的地位,却缺少胜仗为国家打开局面。相比之下,司马懿的处境更难一些,所以他的应对也显得更聪明,对后人更有借鉴价值。
  《演义》中的“空城计”虽然是虚构的,但在战史上,却有很多使用“空城计”战术而成功的案例。
  据《左传》记载,楚国令尹子元为了立功篡位,于公元前666年发大兵去攻打郑国。楚强郑弱,郑文公在危急时刻,采纳谋士叔詹建议,将城门大开,让百姓任意出入,以为迷惑。楚军统帅子元见状,不敢贸然进入,便扎营等待时机。这时,风传郑的盟国齐、宋、鲁等的援军将马上到达。子元害怕腹背受敌,连夜撤兵。为防止追击,楚国军队撤离时,故意将军营帐幕原封不动,留在原地。待郑国探知楚军已全部撤走,方知面对的楚军营垒,原来也是空营。此战,双方空城计对空营记,都是 “无招胜有招”。
  西汉时,汉朝与匈奴交兵,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匈奴也发现了李广,急忙上山摆阵,观察动静。李广的部下非常恐慌。李广低声指挥说:“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了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