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

第40章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40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线,④使两支红军决无可能会合。红一方面军渡过湘江,10 万战斗员和非战
斗员损失近 2/3 后,政治局领导人在贵州边境附近的黎平(现属贵州)举行
了长征中的第一次会议;与红二方面军会合的计划被放弃,而采纳了进入贵
州的决定。⑤这是 1934 年 12 月的事。四川北部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和徐向前,
接到了关于这一决定以及中央拟在川西北某地与他们会师的计划的通知。⑥
计划中的路线将在宜宾(叙府)渡过长江。
红军于 1935 年 1 月到达遵义后,突然出现从北面、南面和东面威胁四川
的态势。①这种令人惊恐的形势,给蒋一个机会把自己的军事和政治势力插入
这个省;而红一方面军自 10 月以来才得以第一次喘息。红军是在 1935 年 1
月 7 日占领遵义的,并于 19 日离开这个小城,②在这段时间,军队得到整编,
而党的领导人召开了历史性的政治局会议。遵义会议决定取道桐梓、松坎和
赤水,按原计划进入四川并在宜宾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当这个计
划因敌人加强防守而受挫时,红一方面军不得不选择另一条路线。据政治安
全局局长邓发说,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目的是逼近日军,并在没有蒋和
他的联盟者参加的情况下进行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另一个目的可能是寻找“与
俄国联系的可能性,这样也就不会[再]被包围了”。③
在战略上,遵义会议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在这以前,红一方面军
不得不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对敌作战,因而遭致巨大伤亡和离队。④经过 11
天休整后,红军主要担心的不是前面不堪一击的黔军,而是后面尾随不舍的
国民党军。整编队伍和抛弃辎重使军队能够重新进行运动战,并运用快速和
佯攻摆脱了尾随在后的薛岳将军和周浑元将军统率的部队。⑤

张国焘的分裂活动


① 李天佑文,《星火燎原》(香港三联书店版),第 19 页;刘伯承文,同上书,第  4 页;缪楚黄:《中
国工农红军长征概述》,《历史研究》 1954 年第 2 期,第 88 页。 长征的经过在迪克?威尔逊著《长征,
1935 年:中国共产主义幸存的史诗》中 有详细的叙述。
② 贺国光谈话,载于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稿》,第 624 页。贺国光当时为蒋个 石的行营主任。
③ 张国平:《白崇禧将军传》,第 62—64 页;《春秋》,第 49 期,第 14 页。
④ 金帆:《在红军长征的道路上》,第 45 页。
⑤ 刘伯承文,《星火燎原》(香港三联书店版),第 5 页。
⑥ 《明报月刊》,第 48 期,第 85 页。
① 《剿匪战史》,第 5 卷,第 883 页;薛岳:《剿匪纪实》,第 3 册,第 13—14 页。
② 刘伯承文,《星火燎原》(香港三联书店版),第 5 页,薛岳:《剿匪纪实》,第  3 册,第 7 — 9 页。
③ 《星火燎原》(香港三联书店版),第 48 和 50 页;萧华文,《红旗飘飘》第 13 集, 第 87 页;安德
烈?马尔罗:《反回忆录》,第 533 页。
④ 刘伯承文,《星火燎原》(香港三联书店版),第 4 页。
⑤ 同上书,第 6 页;《红旗飘飘》,第 14 集,第 102—103 页。





在这个时候,张国焘虽然没有受到来自中央和地方军队的不寻常的重大
军事压力,却放弃了他的苏区。他自己对这一行动的辩解是为了迎接即将到
来的红一方面军,而毛泽东主义的历史学家们则指责他犯“逃跑主义”。①
张采取的路线引导他的部队渡过嘉陵江,取道 Nan—t′ung、②剑门、剑阁、
梓潼,然后渡涪江经江油,最后渡过岷江到达理番和懋功。③张面临另一种选
择,北上与刘志丹和高岗会师。如果他真这样做,并听任毛泽东和贺龙在南
方受命运的摆布,那么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在政治上可能会降到无足轻重的地
位。张的实际行动削弱了红一方面军又保存了它,然而这给了他一种军事上
的优越条件,从而有可能导致他赢得党的最高政治权力。以后的事件足以证
实,1935 年 2 月张的明显的狡计原来是他在长征路上所犯的第一个主要错
误。然而,哪一种选择都意味着他是一定要放弃他的苏区的。
就已知的情况而言,遵义会议避免了政治上的争论,集中批判了导致丧
失苏区和长征开始阶段严重失败的军事路线。在毛起草的决议中,他无情地
抨击了“单纯防御”战术:在 1933 年冬至 1934 年福建事变中,不愿利用蒋
介石集团中的矛盾,拒绝作战略撤退,并为击破包围而将主力转移到敌方堡
垒线后面,以及长征准备不足。④由于王稼祥负重伤、周恩来承认错误、张闻
天向毛靠拢,以及德国顾问奥托?布莱恩受贬,党的领导陷入极度混乱。在
回忆 1927 年 8 月 7 日会议往事的气氛中,遵义扩大会议——包括对领导层不
满的军方代表——选举毛泽东为三人领导小组的第一把手,这个小组还包括
周恩来和王稼祥,以代替党的军事委员会,而苏维埃政府军事事务委员会仍
由朱德领导。此外,毛再次进入政治局,可能是张闻天领导的中央书记处的
一名书记。①
当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于 1935 年 6 月 12 日在懋功会师时,有两个
要点引起了争论——第一点,是遵义会议的合法性,因为那时有几名政治局
委员甚至不是 1928 年六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他们包括秦邦宪、张闻天、王稼
祥和朱德。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关系到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前途,但
在遵义会议上回避了。在懋功,形势有所不同。张国焘想向包括毛在内的新
领导的合法性挑战,并改变革命的进程。
一般认为在两军会合时,与毛泽东的精疲力竭的红一方面军相比,红四
方面军兵员多,装备好,只是训练较差。张国焘完全知道中共缺乏通过委员
会讨论解决党内争端的民主传统,但他同意召开 1935 年 6 月 24 日的两河口


① 《明报月刊》,第 49 期,第 78 页。刘伯承文,《星火燎原》(香港三联书店版),第  9 页。
② Nan—t'ung,未详何地——译者。
③ 徐向前谈话,载于韦尔斯:《红色尘土》,第 161 页。
④ 陈志让:《遵义会议决议》,《中国季刊》,第 40 期。在福建,蔡廷锴指挥的因 1932 年 1 月上海抗战
而驰名的十九路军,于 1933 年 10 月 26 日与共产党签订协定(见萧作梁:《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权力
关系》第 49 页)后,于 1933 年 11 月在福州建立“人民革命政府”(全称为“中华共和国福建人民革命政
府”——译者)。这次行动严重削弱了蒋介石在东北角的包围。由于许多政治问题错综复杂,这个形势并
未导致任何形式的十九路军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而福州政府不久即被蒋介石击破。
① 迪特尔?海因齐格文,《中国季刊》第 46 期,第 287 页。毛泽东的“三人军事小组第一把手”的新地位,
现在被中国各大博物馆馆长和中国人民大学胡华教授这样的权威视为毛泽东在党的军事等级制度中的真正
地位。见胡华:《中国革命史讲义》第 1 卷,第 363 页。



会议。由于他的军事优势和确信苏维埃运动注定要失败,他或许希望他能使
党的大多数领导人支持他,因为这些人,也只有这些人,处于能使他的政治
建议合法化的地位。这时张依然和党一起工作;他还不是一个分裂主义者。
他的亲密同事陈昌浩曾问他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如果你弄清并批评中央的
错误以促使领导垮台,结果会是什么样呢?”②张没有记下他的回答;他也没
有批评领导。他宁愿在会上争论苏维埃运动过去是否成功,讨论如果他们全
部北上与高岗、刘志丹会师,前途将如何。①换句话说,他在会上所提出的不
是他的最高要求——要中央领导做检查,而是他的最低要求——从小处着
手,在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决定以少数民族联合为基础的西北自治政府代替
苏维埃政府。据推测高干会议将包括较多的红四方面军代表。如果他的自治
政府的建议被采纳,他将获得他所觊觎的党的最高领导权。
但张国焘的建议将会抹去共产党领导的政府的阶级基础。尽管这个政府
有一个温和的社会纲领,包括重新分配土地和废除苛捐杂税,但它将不再是
一个社会主义政府。②因此他的政策建议无异于把中共改变为一个少数民族
党。毛获胜并不令人惊奇。但为了团结,采取了一个折衷办法,改组了军事
委员会,毛继续担任主席,张国焘和朱德担任副主席。张愉快地接受了这一
折衷方案。③
为了弥合其他分歧,8 月 5 日召开了毛儿盖会议。当时在那里没有人知
道徐海东的红 25 军团的行踪,也没有人听到莫斯科正在制定新的统一战线战
略的传闻。会议没有再次考虑张的建立新政府的建议;它集中研究北上问题。
张国焘要求召开高级干部会议的建议当场被否决,因为涉及党的事务不应只
由两个方面军的代表讨论,代表的正当权限在于军务,如指挥系统和北上本
身。④关于指挥系统,朱德任命自己为总司令,以张为总政治委员。一切战略
问题都由总司令部决定,最后由以毛为首的党的三人军事小组批准。⑤因此,
作为握有最后决定权的军委主席的毛泽东位居朱和张二人之上。不存在毛不
服从张的问题,只是张蔑视毛。
这一蔑视表现在张国焘对“北上”的不同解释上。毛泽东的目的地是陕
北苏维埃,但是张在会上争辩说,在决定长征下一步之前,部队至多只应到
达甘肃的岷山和甘南。①张最为恼怒的是,毛开始与东路军②一起前进,张认
为这是毛轻视他的权威。在毛看来,张要求返回阿坝完全是不服从命令。③
这场争执后面隐藏着关于苏维埃运动前途的争论。如果这场运动被评定为成
功的,而且继续下去会有前途,那就有充分理由前往陕北。如果苏维埃运动
被判定是一次失败,那么最好重视张的劝告,把自己封闭在偏远的西康-甘肃
的群山之中,以待来日。从个人的角度考虑,接受张的判断和建议将导致接


② 《明报月刊》,第 51 期,第 79、82 页。
① 柳宁:《一个工人的供状》,第 12 页。
② 《明报月刊》,第 49 期,第 80 页。
③ 《明报月刊》,第 50 期,第 88 页。
④ 同上,第 51 期,第 81—82 页。
⑤ 同上,第 51 期,第 79、82 页。
① 《明报月刊》,第 52 期,第 83 页。
② 即右路军。下文西路军即左路军——译者。
③ 刘伯承文,《星火燎原》(香港三联书店版),第 10 页。



受张的领导以及所包含的一切。毛不能这样做。
由于毛泽东拒绝返回南方,中共分裂了。此后不久,张国焘在卓克基召
集了蓄谋已久的高干会议,成立了临时党中央,以张为书记。④部队由临时中
央指挥。三个月后,张的西路军遭到恶运——天气开始转冷,而四川军阀刘
湘一再击败张的部队,迫使他们撤退,深入西康和青海。⑤同时陈昌浩进军甘
南的企图遭到蒋军阻挠。⑥使张前途更加暗淡的是,他向西北军阀杨虎城提议
订立一个互不侵犯协定,但受到冷遇。⑦
同时,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于 1935 年 11 月 12 日开始长征。如果没有
国民党在湖南西北部重兵防守,贺龙可能一路向北与毛泽东会师,不必跋涉
半个中国。⑧另一方面,广东和广西的混乱状况给贺龙入侵南方提供了机会。
①他大致尾随红一方面军的足迹,到达西康与张国焘会师,当时受挫的张国焘
被迫与毛的中央再度联合。林彪的叔父林毓英曾从莫斯科带回重新统一的折
衷方案。新到的领导人任弼时、关向应和贺龙利用这个机会联合朱德和刘伯
承,催促张北上。②张解释说,他长时间推迟重新开始长征是因为要训练他的
部队,使他们能在甘肃走廊对付回族将军们的骑兵。③当然他并没有这样做。
直到他被说服重新长征以前,他并未着手制订一项准备渡过黄河与回族骑兵
作战的训练计划。④但是现在他的目的地不是他的劝说者们所期望的陕北,而
是黄河以北甘肃走廊某个地方。这个狡猾的计划是把毛的陕北根据地作为他
的抗日前线,同时利用新疆或苏联作为他的后方。如果拟议中的统一战线形
成,抗日战争爆发,毛的军事力量将消耗在作战上,而张在毛后面保留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