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

第28章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28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军队中一样……换句话说,必须有服从、牺牲、严格、清洁、准确、勤奋、
保密……大家在一起必须坚定地、勇敢地为团体和国家做出牺牲”。②
蒋介石热切希望在中国创造的,正是这样一个具有严格纪律和无条件服
从领袖意志的军事化的社会形象。他在 1934 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并自吹自
擂地说它能为医治中国的痼疾提供基本良方。从他下面的言论可以看出新生
活运动的目标。“什么是我现在提倡的新生活运动?”蒋介石问道。“简单
地说,就是把全国公民的生活彻底军事化,以便他们能培养勇敢敏捷,吃苦
耐劳,特别是一致行动的习惯和能力,以便能在任何时候为国家做出牺牲。”
③显然,他的法西斯主义形象实际上完整无缺地转变成了新生活运动。
然而,蒋介石及国民党领导人也尊崇儒家的道德标准;正是这一点使得
许多观察家确信,国民党政权实际上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势力。例如,
蒋介石通常宣称新生活运动的目标是儒家的道德礼、义、廉、耻。蒋介石非
常敬佩晚清保守的儒家官吏曾国藩和胡林翼。而且,在蒋介石的支持下,正
式恢复了尊孔,宣布孔子诞辰为国定节日,鼓励学生和军官学习儒家经典著


① 刘健群访问记,台北,1969 年 5 月 27 日。
① 蒋介石:《新生活运动之要义》,《蒋总统思想言论集》,第 12 卷,第 110 页。
②  '岩井英一':《蓝衣社调查》(日文),第 37—38 页。
③ 蒋介石:《蒋总统思想言论集》,第 12 卷,第 111 页。关于新生活运动,见阿里夫?德里克:《新生活
运动的思想意识基础:反革命研究》,《亚洲研究杂志》,第 34 卷第 4 期(1975 年 8 月),第 945—980
页;易劳逸:《夭折的革命》,第 66—70 页。



作。
国民党政权的传统主义,可以与法西斯意大利和纳粹德国提倡的古典主
义相比。也就是说,儒家思想本身不是提出的目标,而是以之作为中国民众
向新社会前进时有助于增强凝聚力的道德因素。正如 CC 系的一个成员所说,
儒家思想提供一个“中心信念”,没有这个信念,中国民众在政治上就会陷
于无政府状态,道德上就会陷于混乱。①于是,蒋介石常常以中国传统的惯用
语讲话。事实上蒋介石的许多方法和观点——如强调传统道德,他的教育的
政治功能的观念和杰出人物统治论——确实显示出他的现代世界的眼光十分
有限。但是他的政治目标,即一个彻底管辖起来的社会的目标,与中国儒家
的往昔并无相似之处。他要成为一个极权主义者,一心想把他的政权一直控
制到地方,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服从这个政权,达到清朝历代皇帝甚至未曾
梦想到的程度。这绝不是一个保守的理想,因为它从根本上既不同于往昔的
理想,也不同于往昔的实际。













































① 方治:《民族文化与民族思想》,《文化建设》,第 1 卷第 2 期(1934 年 11 月 10 日),第 20 页。



国民党政权的成就

对南京 10 年国民党的成就看法不一。一些历史学者断定国民党人建立了
基本健全的统治制度,并为建设一个强大、民主和繁荣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虽然这个充满希望的开端由于 1937 年中日战争的爆发而夭折。另有一些历
史学者则坚决认为国民党人建立的政府腐败无能,国民党领导人不理解他们
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对可供抉择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战略一无所知。因此,根
据这种看法,即使日本人不发动侵略战争,这个政权也注定要失败。①
这些都是热烈辩论的问题;也许永远也解决不了,因为如果日本当时不
进攻中国,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一点就其实质来说是无法证明的。然而,
有两个事实很明显。第一,国民党人面临的任务——即扭转国家分裂的潮流
——是巨大的。第二,他们试图完成这项任务所处的环境,对成功或迅速地
解决这项任务极不相宜。经济不景气、外国侵略和内讧——这些状况大多是
国民党人无法控制的——妨碍执行有意义的改革。此外,因为南京 10 年的头
四年主要致力于巩固政权,他们只有大约六年的时间去完成这些改革。
国民党人显著的成就是扭转了领土走向分裂的趋势。他们在 1927 年取得
权力时,仅控制了江苏、浙江及安徽的一部分。由于 1929—1931 年的内战,
中央政府的势力威震各省军阀,从而保证了南京政府的生存;但是,中央政
府的政令在 1931 年仍然被限制在星座般的华中的几省或其一部分(最显著的
是在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及福建,各省程度不同)。①
然而,在蒋介石对共产党人进行第五次围剿之后,南京的有效权力扩展
得很快。蒋介石战略思想的主要前提,是攘外必先安内。他喜欢说,“日本
人如皮肤之疾,共产党人是心腹之患”。为治心腹之患,蒋介石在 1930 年
10 月,紧接着平定阎锡山和冯玉祥的反叛之后,在江西对共产党人发动了第
一次围剿。然而,共产党人运用游击战的机动战术,在 1931 年 1 月 1 日击退
了国民党进攻者。其他各次围剿接连进行。但是,直到 1933—1934 年第五次
围剿——这次蒋介石动用了大约 80 万军队,由德国及日本军官担任顾问,并
对共产党区域实行严格的经济封锁来加强军事进攻压力——才对共产党人取
得几近决定性的胜利。共产党人在军事上失败,特别是粮食、盐极为匮乏,
最后集合他们的后备力量,鼓起勇气,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并于 1934
年 10 月开始了长征。
成为共产党革命史传奇的长征,给蒋介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把他
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权力打入华南及华西各省。蒋介石装备精良的军队尾追撤
退的共产党人,进入湖南、贵州、云南及四川。地方军阀感受到共产党军到
来的危险,欢迎国民党军——并非全心全意,因为国民党军也威胁到他们的
地方自治,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已。蒋介石充分利用了这一机会。因为
蒋介石剿匪军一旦进入一个省,他的人员就开始强行实施旨在打破该省隔离
状态的“改革”。例如,在四川,曾作为几个军阀活动的军事及经济基地的
防区被废除,开始实行更中央集权化的地方行政制度。一个旨在政治上和军
事上把四川与全国结合起来的大规模的公路建设计划已开始实施。由于广泛


① 看法对国民党人有利的研究是多梅斯和杨格的著作;对国民党人不甚有利的 研究是田弘茂和易劳逸的著
作,均已在上面引用。
① 多梅斯:《推迟的革命》,第 486 页。



使用国民党的法币以取代四川几家银行发行的钞票,四川也纳入了南京的经
济轨道。①中日战争以前,这类改革已经减弱,并未打破西南各省习以为常的
独立,地方当局继续竭力抗拒中央政府不断加强的触手。例如,1937 年春,
蒋介石与四川大军阀刘湘的关系非常紧张,一场新的内战仅得幸免。然而,
由于蒋介石 1934—1935 年反共战役的结果,湖南、云南、贵州及四川四省地
方军阀的自治和政治机动性都大为减弱;而南京政府的权力和威望则大为增
强。
反共战役之果,直到 1936 年广东最后完全受制于中央政府之时才算成
熟。虽然北伐以前广东曾是国民党的革命根据地,但是,它从未有效地合并
到南京政府的政治和财政的体系中去。特别是自 1931 年军阀陈济棠成为广东
省主席以来,广东实际上即自行其是,完全不理会中央政府。陈济棠与桂系
领袖李宗仁和白崇禧一起,在 1931 年末建立起西南政务委员会和国民党中央
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这些党、政机关构成了强大的反南京的地方联盟的
基础,把广东富裕的经济资源与广西的军事技术和战斗素质结合起来。这一
反南京联盟的政治挑战,又由于国民党大理论家和革命老前辈胡汉民(虽然
在 1932 年仅 52 岁)的加入而大为加强;他赋予所谓的西南分离运动以合法
性,而这是其他反蒋运动所缺乏的。五年来,蒋介石忍受着广东和广西的痛
骂和批评,因为两广是一股难于对付的政治、军事力量,尤其是因为两广有
福建、湖南及贵州等半自治省份形成的缓冲地带保护。然而,由于蒋介石尾
追共产党的长征,到 1935 年末已消除了那一缓冲地带。蒋介石还在两广边境
集结军队,在相邻的湖南修建机场,并加速粤汉铁路的工程以期早日完工。
1936 年 5 月,胡汉民突然去世,蒋介石抓住胡汉民治丧的机会,向两广
领袖挑战,要求他们服从中央政府。最后通牒遭到拒绝,西南当局在 6 月初
开始调动军队向北进入湖南省。他们公开宣布的目的是与华北的日本侵略者
作战。然而,蒋介石推断陈济棠及桂系领袖在计划进攻,企图推翻南京政府。
这个推断或许是实情。
蒋介石政治操纵的天才,在这种局势中大显身手。他一方面收买广东空
军,使之在 7 月全部投奔中央政府;然后又对反叛的领袖兼施军事威胁和许
以高官,终于使反叛在 9 月归于失败。结果,在南京政权时期广东第一次被
置于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广西仍保留了一些以前自治的痕迹,但已被
制服,不再能向南京挑战。
因此,到 1936 年末,蒋介石已经巩固对全国较大地区的政治控制——中
国本土 18 个省中,仅有 7 个保持基本自治——从而为一个可行的政治制度奠
定了基础。然而,他为取得政治控制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他坚决依靠武
装力量,不仅使国家受到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把这个政权的注意力从
迫切需要社会、经济及政治的改革转移开去。蒋介石的顾问有时告诫他,不
要过分依靠武力来达到政治目的。他在反省时甚至也承认这一缺点。然而,
他是一个军人,达到国家统一的其他战略似乎从没有引起他的兴趣。例如,
他本可满足于各种地方军阀只是名义上的拥护,然后努力在自己控制的地区
建立政治、经济及社会改革的样板。这样去做,他就可以避免流血的代价很
大的内战,就可以建立经济及财政的稳定,并且可以发挥行政及技术的专门
知识。这样的专门知识,在其他省份渐渐纳入南京政府的经济及政治轨道时,


① 罗伯特?A。卡普:《四川与中华民国:地方军阀与中央政权,1911—1938 年》,第 99—120 页。



肯定会有助于蒋介石。也许在长江下游省份建立模范区的这一方案——事实
上它是南京政府的经济顾问杨格在当时设想的,①显示了知识分子的天真,而
不是实干家的现实精神。然而,这 10 年的历史使人想到,这种方案取得成功
的可能性不会小于蒋介石奉行的政策。因为蒋介石想要控制的太多,以致什
么也未控制好。这一点在经济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压倒一切的中国经济,是农业的和传统的经济。例如,在 1933 年,现代
制造业、采矿业及公用事业部门仅占国内生产净值的 3.4%左右。而在另一方
面,每五个中国人中就有四个从事农业,生产占国内生产净值的 65%左右。
农民生活的贫困骇人听闻,遇上疾病流行或天气恶劣的年份,他们的生存就
会受到威胁。贫困的程度难于测度,但是,从下列事实可以粗略地看出中国
民众的悲惨境地,1930 年中国死亡率大约是世界上最高的,高于美国死亡率
2.5 倍,甚至显著高于印度的死亡率。①
许多当代中外观察家认为,中国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分配不均。
他们强调说,少数地主拥有多得太不相称的耕地,把它们以过高的租率租给
佃户。正如国际联盟驻中国首席农业专家路德维希?赖赫曼在 1934 年说的,
“在[造成农村危机的]经济及社会因素中,也许租佃制度是最令人不安的因
素”。②
在胡汉民的领导下,立法院起草了土地法来解决这一问题。1930 年颁布
的土地法,规定了最高的佃租率(收获量的 37.5%)。土地法还提出了消除
地主所有制的前景,规定不在乡地主的佃户,若已耕种该土地 10 年以上,有
权购买他们的耕地。1930 年的土地法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