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

第17章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17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还是机会主义?》。



日本在满洲势力的崛起

共和革命前夜中国的国际地位,深受日本上升到一个强国的地位和西方
列强在东亚的作用相对下降的影响。①1901 年后,西方列强已经加强了自我
约束以保持现状,并追求它们自己既得的经济利益——俄国和德国除外。甚
至随着 1917 年的革命放弃了原来在中国本部的不平等条约权利后,俄国也继
续渗入蒙古和北满;而德国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从东亚舞台上消失,
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东山再起。相反,日本不仅追求扩大她的经济利益,而
且在外交和军事行动中运用她的政治力量。在吞并朝鲜之后,满洲成了她的
主要活动中心。
满族部落的家乡(现称中国东北),在中国所有人口稀少的地区中最为
引人注目。旧中国沈阳以下地区称为辽东,自汉代以来就是有人定居的中国
的一部分。然而北满仍处于部落状态,在满族征服中国后,清朝把它作为民
族禁区保留,并作为军事边疆治理。19 世纪中叶,中国人入境已不再能被遏
制,而北京也认识到甚至必须对此加以鼓励,否则俄国将从黑龙江向南扩张
以填补真空。而吉林和黑龙江对移民的进一步开放导致了经济的开发,特别
是鸦片和人参,伴随着走私和抢劫,由此引起管理和税收问题,比未充分扩
展的清朝军事管理所能应付的更快。在满洲的蒙古人,像在蒙古一样,易受
中国商人剥削,也产生了忠诚问题。
到 19 世纪 90 年代,清朝为了自卫,已经开始计划修建从长城向北的铁
路,以抵御俄国筹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威胁,但中国的努力太晚,工作也
太少。1895 年日本对中国的胜利,直接导致了 1896 年的中俄联盟和俄国修
建穿越满洲的中东铁路。俄国在 1900 年义和团期间对满洲的军事占领在灾难
之上更加上了灾难。日本诱使其他列强要求俄国撤出满洲,而沙皇政府却竭
尽全力压迫北京政府签订符合它的利益的秘密协定。昔日满族的家园,当今
成为大国特别是俄日之间竞争的焦点。①与其他主要从海上到达中国的列强不
同,这两个国家正从陆上蚕食。在下一个五年内,日本已经在辽东半岛取代
了俄国,并沿铁路干线向北推进。
这是 1904 年 2 月 8 日爆发的日俄战争的结果。俄国遭受多次失败,但到
1905 年夏日本的信心和资力已丧失殆尽,难以再战。例如,在 1905 年 2 月
23 日至 3 月 10 日的沈阳大会战中,日军 24 万人和 992 门大炮与数量上占优
势的俄军 37 万人和 1219 门大炮对抗。毫不奇怪,俄军发射了 54 万发炮弹,
超过了日军的 35 万发。当 3 月 9 日日军开始对建有城墙的沈阳发动总攻并于
次日占
领该城时,俄军主力只是由铁路撤至沈阳以北铁岭的新阵地。日本已经用极
大的代价包围了俄军,但因缺乏弹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俄军有秩序地撤退。
日本人的后援储备已经动员起来,他们发现事实上已不可能运送另外的军队
和弹药到前线。


① 所以理查德?斯托里为他 1979 年的著作选用书名为《日本与西方在亚洲的衰 落,1894—1943 年》。关
于这一节的一般环境,见马里乌斯? B。詹森: 日本 与中国:从战争到和平,1894—1972 年》;又见乔舒
亚?福格尔:《政治与汉 学:内藤湖南(1866—1934 年)个案》。
① 见约瑟夫?弗莱彻:《剑桥中国史》第 10 卷第 7 章,《东北满洲的丧失》。又 见罗伯特?H。G。李:《清
史中的满洲边疆》和韩德:《边防与门户开放》第  1 章。



至少在 5 月 27 日以前,情况似乎有利于俄国人,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已
经驶过好望角,穿过印度洋,并在法属印度支那金兰湾停泊作最后补给。5
月 27 日,这支舰队在对马海峡被日本的联合舰队歼灭。这使俄国难于继续作
战。同时,1905 年 1 月 22 日“流血星期日”开始的俄国革命,给沙皇体制
带来了进一步的困难。6 月,战舰“波将金”号上的水手在奥德萨起义。虽
然人员和物资继续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往前线,但是军队士气低落。伴随着
国内的骚动,这使俄国政府丧失了战斗的决心。
5 月 31 日,日本人秘密请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作调解人安排和平会议,
这次会议于 8 月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朴次茅斯举行。在此以前,罗斯福寻求有
关日本意向的保证,并同意东京坚持满洲门户开放以及有意将满洲交还中国
的答复。在谈判进行时,俄国代表谢尔盖?维特伯爵拒绝承认战败,隐瞒了
俄国国内形势,并宣称俄国准备继续战斗。在俄国这种强硬路线的压力下,
日本政府认识到它已无力继续作战,放弃了财政赔偿的要求;了解到对库页
全岛的要求是不会成功的,而决心获得南半部。俄国在辽东半岛的权益,还
有在长春附近一个地点与旅顺之间的南满铁路,转让给日本。
了解日本真正战争形势的外相小村寿太郎,与维特伯爵进行了一波三折
的谈判,他受到许多人的指责,因为这似乎是一场外交上的失败。不了解真
正形势的日本公众被条约的条款所激怒。报纸谴责政府,而以东京的心脏地
区日比谷公园为中心的反政府骚乱,花了三天时间才镇压下去。①然而政府领
导人明白,朴次茅斯条约提供了他们所能得到的最佳结果,他们试图获得中
国和列强对条约的认可,以促进东亚的稳定,并减少俄国复仇战争的可能性。
他们首先接近中国。小村经过与维特伯爵的令人精疲力尽的谈判后于 9
月回国,11 月前往北京。他与庆亲王(奕劻)和袁世凯进行谈判,得到了北
京对俄国让与日本的各项权益的承认。日本也就一个秘密草案与中国谈判,
以增加日本的经济收获,并包括中国对不修建任何有损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利益的铁路的承诺。1905 年 12 月 12 日《中日北京条约》签字。②③但在两年
内,为美、英参加满洲交通建设而进行的多次讨论发现中国反对这种安排。
日本同时寻求加强与英国的联盟。因为最初在 1902 年签约时,英、日同
盟仅适用于中国和朝鲜,但当日俄战争期间英俄间的对抗遍及整个欧亚大陆
时,英国想加强这个联盟,同时日本也需要一个更强的同盟来帮助它制止俄
国的复仇战争。因此,英日同盟于 1905 年 8 月 12 日进行了修改,其范围扩
大到印度。1907 年英俄关系突然好转后,为了对德国势力的迅速增长作出反
应,英日同盟的性质再次发生变化。到 1911 年,在第三次修订稿中,焦点是
对德国和俄国,这份修订本执行了 10 年。与英、日一方签订仲裁条约(如英
美之间)的各个国家被排除在外,减轻了英国对与美国发生冲突的担心。①


① 关于英日同盟和日俄战争,见伊恩?尼什:《英日同盟:两个岛屿帝国的外交,1894 年—1907 年》;冈
本俊平:《日本寡头政治集团与日俄战争》;约翰?A。怀特:《日俄战争的外交》;鹿岛守之助:《日本
外交,1894—1922 年》第 2 卷《英日同盟与日俄战争》。
② 秘密草约收入约翰?冯?A。麦克默里编:《1894—1919 年与中国缔结或涉及中国的条约和协定》第 1 卷,
第 554 页;怀特:《日俄战争的外交》第 341 页和韩德:《边防与门户开放》第 159—161 页讨论到这个草
约,但对草约的效力表示怀疑。
③ 该条约的签字日期应是 12 月 22 日。——译者。
① 关于条约中心点和措词的含糊,见伊恩?H。尼什:《同盟在衰亡:1908—1923 年的英日关系研究》第 70



法国同时也认为有必要为其在亚洲的地位寻求另外的保证。1907,日本
和法国达成协议,开始确认尊重中国主权和机会均等,并继续避免干涉对方
的特殊利益和势力范围。以未公布的附加条款为基础,协议指出法国愿意就
日本在大陆的新地位达成妥协,也希望东亚政治稳定,使俄国可以再次自由
地在发展中的欧洲反德联盟方面,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作为这次新的热
诚的一部分,同年法国允许日本在巴黎发行三亿法郎债券。在业已加强的在
满洲的作用以及在福建省的经济优先地位方面,日本现已得到英法的支持。
为了减少俄国复仇战争的危险,外相林董也准备就悬而未决的问题与俄
国谈判。俄国起初似乎不愿妥协,但当俄国寻求德国支持的前景变得暗淡时,
圣彼得堡被迫在亚洲寻求和解。俄国与英国的关系改进了,而它的法国盟友
希望稳定与日本的关系。俄国正在把它的外交政策中心转向东欧。谈判以第
一个日俄协议结束,于 1907 年 7 月 30 日签字。协议再次保证尊重中国的独
立和领土完整以及在中国机会均等的原则,但在秘密条款中,日俄互相承认
各自在北满和南满的势力范围。此外,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优先地位;而
日本则承认俄国在外蒙的特殊利益。②到 1909 年,当美国国务卿菲兰德?C.
诺克斯提出南满铁路中立化的建议时,日本和俄国的共同反对使它们更为接
近。1910 年 7 月的第二个日俄条约,认为两个国家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
保护各自在满洲的特殊范围。1911 年 4 月,美、英、法、德组成一个财团向
清政府提供贷款时,日本和俄国联合声明表示反对。结果组成了六国银行团。
两国间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1912 年 7 月 8 日签订的第三个日俄协议把内蒙
分成两部,并承认日本和俄国各自在东部和西部的特殊利益。这样,英、法、
俄、日以损害它们曾庄严保证要保护和支持的中国为代价,达成了相互间的
协议。
同时,日本与美国的关系由于西海岸对日本人的排外运动而紧张起来。
美国加利福尼亚对华工门户开放的关闭,已经在 1882 年至 1895 年间由美国
劳工组织者领导的种族主义的煽动而完成。①此后,同样的种族主义对准了日
本人。1906 年,加利福尼亚加紧实施管理日本移民以及把日本孩子赶出公立
学校的法规。
为抗议中国人在美国所受的待遇,中国虽在 1905 年第一次发动了大规模
的抵制美货爱国运动,但清朝外交政策的制订者们却从美日对抗中看到一个
获利的机会。袁世凯首先抓住了这个机遇,他从 1901 年到 1907 年占据了李
鸿章在天津的原职,然后成为北京的显要人物,直到 1909 年下台。袁世凯和
那群有志改革的皇太后的臣仆们,设法在晚清发展铁路、电报、矿山、新军
和警察力量,包括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②他们在满洲仿效 20 年前李鸿章
在朝鲜的战略——开放该地区的对外贸易,这样给贸易大国以既得利益,以
保持中国的至尊地位,或者至少反对日本或俄国的蚕食,这是一种门户开放
战略。
不幸的是贸易大国的商业赶不上俄日对满洲的军事和经济侵入,所以袁
世凯不得不回到竞争的战略上来,在中国主办下推动那里的铁路和其他事


页,尼什断言“1911 年条约基本上是消极的”。
② 日本外务省:《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第 1 卷,第 280—281 页。
① 韩德:《特殊关系的形成:1914 年以前的美国和中国》第 3 章《排外政治和外 交, 1879—1895》。
② 斯蒂芬?R。麦金农,《清帝国末年的权力与政治:袁世凯在北京和天津, 1901—1908 年。》



业。因此,他希望得到美国的财政援助。许多方案都在未定之中。1905 年,
美国铁路大王 E.H.哈里曼曾在东京向首相桂太郎建议一个统一的环球的运
输系统,包括日美共同管理南满铁路,但外相小村寿太郎从朴次茅斯归来,
反对这项计划,因而计划遭到搁置。同时,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开始发展民事
管理的改革。他和受过美国教育的部下、辽东巡抚①唐绍仪建议哈里曼投资铁
路,与日本接管的俄国修建的南满铁路竞争。为了吸引资本,他们建议仿效
帝国主义者,建立一个开发银行以获取美国和英国的贷款。他们的计划在年
轻的国务院官员中迅速引起反响,这些官员怀疑日本对中国以及日本对美国
贸易的意向。1907—1908 年,中国官员积极推动中美联盟的设想,一个仲裁
条约事实上已在谈判,而唐绍仪前往华盛顿企图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