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

第164章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164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列出基本资料。
北京、南京和台北以及东京、伦敦、巴黎和华盛顿的政府档案,在这个
领域比较而言仍然未被发掘。设在纽约州塔里敦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档案馆提
供美国援助,特别是在医学及其他科学方面的资料。
已出版的文献很多。舒新城早年编集的《近代中国教育史料》四卷收罗
从 1898 年到 1928 年国民教育创始期间的史料。舒新城去世后出版的舒新城
编三卷《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是一部与前者十分不同的作品,收罗 1852—
1922 年的史料。1976 年出版的多贺秋五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四卷转
载清末至 1948 年史料数千页,使该书成为一部包罗最广的资料集。丁致聘著
《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提供直到 1933 年的每周记事。王云五著《商务
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提供 1897—1972 年(1949 年以后关于台湾)的资料
和文献。林子勋著《中国留学教育史》也编入大量资料。
在杂志类中,有商务印书馆 1909 年在上海创刊的《教育杂志》和中华书
局 1912 年创刊的《中华教育界》。江苏省教育共进社主办,最初由蒋梦麟编
的《新教育》,1919 年创刊。
关于直到 1930 年的教育的最早一部简明概括的综合评述,是王凤喈著
《中国教育史大纲》。关于 1930 年以后的教育的研究,有一批在各方面赞助
下出版的调查研究:其中有蔡元培等著《晚清三十五年来之中国教育(1897
—1931)》。《抗战前十年之中国》有若干关于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章节;
潘公展编《五十年来的中国》有一流教育界人物撰写的章节。庄泽宣编《抗
战十年来中国学校教育总检讨》是《中华教育界》杂志新 1 卷第 1 期(1947
年)特辑。教育设施的官方统计数字收在教育部统计科刊行的《二十一(二、
三)年度全国高等教育统计》内。有两部教育年鉴出版:《第一次中国教育
年鉴》六卷在 1934 年出版,有教育部长王世杰的前言;《第二次中国教育年
鉴》在 1948 年出版,有朱家骅的前言。
自 1981 年以来,台湾陆续出版《学府纪闻》丛书,由一流大学的单卷校
史组成。第一批出版的,有《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
武汉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私立燕京大学》。内容包括各种各
样资料,从正式大事记、同时代人的文章、报告和演讲直到纪念文章和个人
回忆,回忆大多是逸事趣闻。台北《传记文学》月刊和传记文学社出版《传
记文学》丛书,收民国时期人物传记,包括许多教育界人物传记:王文田著
《张伯苓与南开》(丛书第 26 种, 1968 年);梁实秋著《谈闻一多》(丛
书第 3 种,1967 年);罗家伦著《逝者如斯集》(丛书第 14 种,1967 年);
《蔡元培自述》(丛书第 22 种,1978 年);胡适等著《丁文江这个人》(丛
书第 21 种,1979 年);杨亮功著《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丛书第 98 种,
1980 年)。
关于蔡元培对近代中国教育界生活的特殊贡献,见陶英惠著《蔡元培年
谱》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5 集(1976 年)和第 7 集(1978
年)刊载的两篇详细文章。除广为人知的《蔡元培全集》外,还有 1980 年出
版的集中蔡氏有关教育论述的专集,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若干校
友会刊物如《清华校友通讯》载有有用的校史资料。英文的教育界人物的第
一手记述有蒋梦麟著《来自西方的潮流》。
在华教会大学的历史及其与中国环境的相互影响,在杰西?G.卢兹著《中
国和基督教院校,1850—1950 年》有论述,也见于安东尼?C.李:《中华民



国私人管理的高等教育史》。各教会大学校史,已由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
合理事会刊行,虽然在质量上参差不齐,但这类出版物有两种用途,一是提
供主要根据差会档案和私人文件撰写而成的 19 世纪以来在华教会教育事业
概要,二是展示教会大学教育家和他们的年谱编写者之中普遍存在的态度分
歧。这类出版物有:查尔斯?霍奇?科贝特著《齐鲁大学》(1955 年),克
拉伦斯?戴著《之江大学》(1955 年),艾德敷著《燕京大学》(1959 年),
玛丽?兰伯顿著《上海圣约翰大学, 1879—1951 年》(1955 年),德本康
夫人和鲁思?M.切斯特著《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55 年),L.埃塞尔?华
莱士著《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56 年)和刘易斯?C.沃姆斯利著《华西协
合大学》(1974 年)。也参见鲁本?霍尔登著《1901—1951 年中国大陆的雅
礼和湘雅》。关于最近出版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中国高等教育和科
学研究的影响的分析专著,有彼得?巴克著《美国科学与近代中国,1876—
1936 年》和菲利普?韦斯特著《燕京大学与中西关系,1916—1952 年》。
日本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的全领域,已由日本大学者实藤惠秀全面开
拓,他的 1939—1945 年早期著作(见费正清等著《日本的近代中国研究》条
目 6.8.1—6.8.5)在他 1960 年出版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达到其巅峰。
这方面的中文著作,有黄福庆著《清末留日学生》。实藤惠秀在东京的藏书
仍然是这个研究领域的主要资料来源,在任何其他国家无类似的富源。汪一
驹著《中国知识分子和西方,1872—1949 年》是一部导引研究的专著,而中
国留学生的回忆录仍然是一个未被发掘的富源。萨利?博思威克著《中国的
教育与社会变迁》在第 200—201 页列出这类回忆录约 50 种的书目。
在近来的出版物中,这个研究领域最有用的起始著作,除菲利普?韦斯
特著《燕京大学与中西关系,1916—1952 年》外,还有北京 1965 年编成,
1981 年出版的详细清华校史《清华大学校史稿》(约翰?伊斯雷尔选刊了其
中一部分)和贾祖麟在 1981 年出版的研究专著《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国家:
叙事史》。

9.文学趋势:通向革命之路,1927—1949 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般状况已在本书上卷《文学的趋势 I:对现代性
的追求》的书目介绍中加以讨论,本书目提要提供那一章和本章撰写时未获
得的更多资料信息。
自 1976 年“四人帮”垮台以来,学术活动的复苏导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成果的丰收。(按照中国史学界年代分期,“现代”指 1917—1949 年,“当
代”指 1949 年至现在。)在迅速增加的刊物中,至少有六种是现代文学史料
和研究刊物,最值得注意的有:《新文学史料》,重点登载了茅盾的回忆录
及其他重要史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和《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
此外还有若干专门的鲁迅研究刊物(1981 年为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大部头
《中国文学家词典》正由北京语言学院刊行:现代篇第一卷在 1978 年以初稿
形式出版,载有 405 位文学家的传记;第二卷在 1982 年出版,载有 582 人的
传记。本章提到的公认为优秀的文学史著作,包括李何林、王瑶和刘缓松所
著的文学史著作,已经再版印行,一批新专著也已出版。
一个新的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服务的全国档案中心正在建立中;未来的
档案中心将设在北京附近 16 世纪建成的一个古庙内。据《中国文学》(1983



年 2 月)提供的信息,馆藏“将包罗 1919 年五四运动以来现代作家、理论家、
翻译家和文学活动家的手稿、照片、肖像、参考影片、录音带和录象带,以
及他们各种版本的作品、刊物和其他重要资料”(第 137 页)。现在已经开
始实施的也许是最具雄心的计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
丛书,该丛书将收有关于文学运动、社团、争论以及关于作家及其作品的资
料,附刊载在报刊的作品和文章的索引。这个大项目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
学研究所主持下十余所名牌大学的学者的一项共同研究计划。这套丛书完成
时(计划在 1985 年完成),数量可达数百卷,将成为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中
国及西方学者和研究者的最有价值的资料宝库。
然而,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的解释质量不一定配得上极大的数量,虽然
1976 年以后的著作表现毛泽东思想意识少些,但是没有放弃过去 30 年连续
不断的思想运动形成的基本马列主义框架。近来出版的大多数专著仍然往往
会着重研究 30 年代文学论争和党领导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在延安文学界
的重要作用。因此,左翼作家文学思潮和作品比非左翼作家或有美感的作品,
特别是在战时重庆和沦陷区上海的作品,受到更广泛的研究。在现代时期的
作家中,鲁迅仍然是占据政治上奉为神圣的地位的杰出伟人,虽然少数研究
专著(如刘再复和林非著的一部令人爱读的传记《鲁迅传》)试图从人的角
度更客观地描绘鲁迅。
近来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专著大多突出六大作家,排列次序是:
(1)鲁迅,(2)郭沫若,(3)茅盾,(4)巴金,(5)老舍,(6)曹禺。
在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受到高度评价的作家——张天翼、吴组湘、
沈从文、钱锺书和张爱玲——似乎在中国文学史中默默无闻。30 年代初一度
发展起来的诗的现代派潮流,在先前的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
注意,如今才开始在中国吸引学者兴趣,部分地是近来集中在“朦胧诗”的
年轻实践者的争论的结果。
可是,如徐志摩和郁达夫那些非左翼作家的诗和作品仍然是五四文学更
大的遗产的一部分,这部分文学遗产在台湾准许阅读,而其他大多数作家,
包括鲁迅,被目为“共产党”,作品受到查禁。一部颇为大胆的学术丛书,
周锦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为数约 30 卷,是机智地避过官方禁令的
初次尝试,虽然各卷的学术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在推进作为社会文化史格局中的文学,而不是主要作为政治意识
和政策反映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人数越来越多的西
方学者正在迎接这种挑战,他们近年已能同他们正在研究的作家有私人直接
接触。从这类接触中得到好处的近年(出版或准备出版)的研究专著中,最
值得注意的有:梅仪慈著《丁玲的小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思想意识和叙
事》;葛浩文著《萧红评传》(据作者英文专著《萧红》扩充和修订);杰
弗里?金克利即将出版的一部关于沈从文的著作(作者在哈佛大学的学位论
文《沈从文对中华民国的幻想》的修订稿)和胡志德著《钱钟书》。这些学
者不是访问过研究对象本人,就是在研究对象生活所在地点进行研究,或两
者兼而有之。继这些学者之后,一些美国大学研究生,已就吴组湘、老舍、
萧军、艾芜和丁玲这样一些人物和就自传文学和象征派诗这类一般论题,在
中国进行研究或访问。
然而,在西方学者中,集中的一般领域仍然是 30 年代文学。这是可以理
解的,这是由于尽管社会政治环境令人窒息,这个时期的作家却多产,并且



艺术上成熟。反之,左翼作家联盟的文学论战和活动已不为西方学者广泛研
究,保罗?皮茨科维奇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瞿秋白的影响》和
安东尼?凯恩最近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左翼作家联盟与中国的文学政策》
是显著例外。40 年代时期,当时中国现代文学卷入战争和革命中,在西方学
术研究中不甚受到注意。茅盾和巴金的战时作品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翻译。茅
盾的小说,如《蚀》和《腐蚀》,尚未翻译成英文;巴金最佳小说《寒夜》
最近才由内森?毛翻译成英文。重庆战时戏剧尚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极重要课
题。沦陷区上海文学界在爱德华?冈恩的主要著作《不受欢迎的缪斯:上海
和北京的中国文学,1937—1945 年》中,在学术上初次得到论述。延安文艺
界成为戴维?霍尔姆的研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