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

第152章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152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快,他们认为蒋介石是屠杀他们朋友的刽子手,并且认定他是革命的叛徒。
到 1935 年底,当毛泽东的队伍于 12 月在瓦窑堡再次集结时,他已准备不仅
与“民族资产阶级”合作,而且与资产阶级中同欧、美帝国主义联系在一起
而倾向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那些成分合作。有了他们的支持,
“工农共和国”将会变成一个“国防政府”。但是蒋介石,作为“汉奸卖国


① 《毛泽东集》第 3 卷,第 14 页。
① 《苏维埃中国》第 91—94 页;《毛泽东集》第 3 卷,第 183—185 页。
② 《毛泽东集》第 4 卷,第 363—367 页。



贼营垒”的“首领”和土豪劣绅、军阀和买办的代表,则特别被排除在所提
出的统一战线之外。①
然而,到了 1936 年 4 月,张学良会见周恩来,力劝共产党人停止与蒋介
石打仗,集中力量抗日,答应运用他同蒋介石的关系,劝蒋介石接受这样的
休战。因此,1936 年 5 月 5 日,中国共产党直接打电报给南京军事委员会,
这封通电随后被毛泽东描述为标志着“放弃‘反蒋’口号”。②此后,毛泽东
经常与张学良、杨虎城以及其他军政领导人接触,讨论合作抗日的可能性,③
并且在 1936 年 10 月 5 日特地致函张学良,表示愿“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
达成抗日救国的协议”。1936 年 12 月 1 日,毛泽东与其他 18 名共产党高级
军政领导人联名写信给蒋介石本人,表示希望他能改弦更张,这样子孙后代
将不是把他当作对中国的毁灭应负责任的人,而是当作“救国救民之豪杰”
来记忆。④
所有这些建立在政治现实主义基础上的姿态,并不意味着共产党人对蒋
介石的恶感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当蒋介石在 12 月 12 日被张学良、杨虎城
在西安扣留时,共产党的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有一种本能的反应,认为
以蒋介石的反革命罪行,把他送交审判是十分适宜的,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说
明这样的政策也被毛泽东和其他高层成员认真地考虑过。相反,毛泽东在
1936 年 12 月 22 日写信给阎锡山,让他放心,说“丝毫不求报复南京”。①
曾有一再的报道,毛泽东在收到莫斯科专横地命令他不要杀害蒋介石的电报
后很生气,他的生气可见并不是由于被剥夺了猎获物时的失望而激起的,而
是由于斯大林怀疑他的忠诚,或怀疑他的常识而引起的。②
无论如何,一旦开始执行与国民党合作的政策,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
毛泽东,就表现出要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很明显,原因是对于他们来说,拯
救中华民族并非仅仅像对于列宁来说那样,是策略计谋的基础;它本身就是
一种价值观。
当然,按照中国革命新近已达到的阶段,以及当时可以相应推行的工作,
毛泽东不管是对他本人还是对他的追随者,都不可能要求做出这样重大的改
变,而不证明这样做是正当的。在刚刚提到的 1935 年 12 月 27 日的讲话中,
毛泽东开始粗略地叙述他有关这个主题的想法;他只是在 1939—1940 年才对
它们充分地加以研究,并给以明确的表述。但是,在继续探讨毛泽东的政治
思想——它在延安时期,在成熟和复杂性上,显著地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以前,有必要谈一谈在他的整个思想中越来越占中心地位的哲学思想在 1937
年的出现。




①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 年 12 月 27 日)》,《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137—162 页。在
《毛泽东选集》上用的词是“人民共和国的政府”,我认为,和两天前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
党的任务决议》(《毛泽东集》第 5 卷,第 26—28 页)一样,毛泽东在 1935 年原来是讲国防政府。
②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245、257—258 页。
③ 见 1936 年下半年的许多信,《毛泽东书信选集》,第 30—97 页。
④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 78—79、87—90 页。
①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 95—97 页。
② 关于这一连串事件的详细情况和进一步的论述,见本书第 12 章(莱曼?范斯莱克著)。这个说法根据我
1982 年 9 月 10 日和 23 日先后分别与胡华和李新的谈话。



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1937—1940 年

尽管毛泽东在 20 年代和 30 年代的著作中就偶尔触及哲学问题,他第一
次认真地研究马克思哲学却是在 1936—1937 年的冬天。埃德加?斯诺曾记录
下毛泽东为了贪婪地读那一摞刚刚到达共产党首都保安的苏联哲学著作的中
译本,而中断与他的会见;这些会见的谈话将成为他的自传的基础。读了这
些书籍以后,毛泽东几乎立即做了一系列关于辩证唯物论的讲演,现在以《实
践论》和《矛盾论》而闻名的著作,原来就是这些讲演的结束部分。①
当然,在中国,1949 年以来,只有《实践论》和《矛盾论》正式出版,
分别出版于 1950 年和 1952 年。可是,毛泽东确实在 1937 年讲过一门有关
辩证唯物论的课,当时的证据是确定的,无可辩驳的。②因此,有一定重要性
的是,当斯诺在 1965 年向毛泽东问到这一事情时,毛泽东否认《论辩证唯物
论》是他所作。③诚然,他通常宁愿人们只读经他自己审定、认可的版本,不
过为了免去找麻烦,他经常不去直截了当地否定那些他不再认为是合适的东
西。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很敏感的原因并不难找。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家和哲学家的声望,从列宁活动的时期开始,在共产主义运动内就被看
作领袖人物的一个必需的条件。没有疑问,为了确立他在这一方面的凭证(正
如斯大林在他之前试图做过那样),他本来做过这些讲演。他在党内的对手
都在莫斯科受过教育——他在以后的五六年中要与他们进行连续的较量——
因此他感到他易于受到指责,说他不过是个农民游击队的领袖,没有掌握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没有处理抽象范畴问题的能力。可是很快变得很明显,毛
泽东所作辩证唯物论的讲演没有有效地起到所期望的作用。讲演的很大一部
分(特别是前面几节)等于抄袭苏联资料,而毛泽东用他自己的话表达的地



①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抗战大学》第 6 期至第 8 期(1938 年 4 月至 6 月)。这部分教材包
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前六节。不知道这部著作的其余部分是否也在《抗战大学》连载。第二章第七至十节
被编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版的《毛主席文献》,前两章'缺第二章第十一节(相当于“实践论”)'被编入《毛
泽东集》第 6 卷,第 265—305 页。后来出现的这部著作的两种版本,收入了《实践论》原文,其中之一还
收入相当于《矛盾论》的第三章。全文转载在《毛泽东集补卷》第 5 卷,第 187—280 页。关于《矛盾论》
原版本选段的英译文和原版本的形式和内容的详细分析,见尼克?奈特:《毛泽东著和:
解放前文本》,《中国季刊》第 84 期(1980 年 12 月),第 641—668 页。奈特也出版了他翻译的《矛盾
论》英译全文:《毛泽东著:解放前文本的加注译文》。
② 只要提三点就够,每一点都理由充分。第一,这部著作的颇大部分当时刊载在《抗战大学》。第二,当
时(同陈伯达一起)十分积极地把毛泽东树为理论家的张如心,在 1942 年 2 月 18 日和 19 日延安《解放日
报》发表的《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一文提到这部著作,在这篇文章中,张如心把这部著作说
成是毛泽东的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最主要根源。第三,这部著作的全文几乎都被按主题分为部分转载于一部
具有权威性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汇编,即北京大学哲学系:《毛泽东哲学思想(摘录)》,第 11—14、19—21、
49—51、53—55、64—69、97—99 页和各处。
③ 访问谈话原在《新共和》杂志发表的时候,这个否认是强烈的,但是,毛泽东谨慎地避不直截了当地说
从未做过这类讲课。当访问谈话被作为附录收入《漫长的革命》时,文字被“改进”为明确地否认他写过
这部著作。斯诺的谈论(《漫长的革命》,第 194—195 页)暗示这也许是按照中国当局或毛泽东本人的要
求做出的。



方则常显得很粗糙。①
毛泽东是人,也会犯错误;“毛泽东思想”不是他一个人的创造,在这
样的观点(明显地表述是在 1981 年,但自 1978 年或 1979 年就已开始含蓄地
表达了)的条件下,不论是毛泽东在 1937 年确实做过有关辩证唯物论的讲
演,还是他有亏欠于其他作者,特别是艾思奇,现在都已正式在中国记录在
卷了。②
我在这里将不从总体上去分析毛泽东的讲演,不过这一情节确实有助于
估价实际上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主要部分,而那两篇文章提供了很有
价值的背景。首先要说的是,相当于《实践论》和《矛盾论》那一部分讲演,
比那一著作的前一部分,显然更有独到之处,也更引人兴趣。此外,尽管毛
泽东在 1936 年—1937 年所看到的文章和苏联著作的译文常常相当详细地论
述认识论,并且常常(像《实践论》那样)是在马克思哲学通论中相对接近
结束之处出现,而毛泽东给予矛盾的这个主题以显著的地位,这在他可能得
到的任何原始资料中都无类似情况。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有一部分论及对立的
统一与斗争,否定之否定和有关题目,但是一般都很短,并且在任何情况下
也不像毛泽东的讲演那样放在最后,从而使得它成为整个课程的顶点和综
合。
毛泽东给予矛盾这样突出的地位,无疑可以有多种原因。其中两个很自
然地来自本章已概略叙述过的对他的思想的解释。一方面,他对辩证法的理
解,有强烈的道家及中国传统思想的其他潮流的印记。另一方面,正如我一
直强调的,他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社会(换句话说,社会内诸矛盾)的复杂性
和不明确性,并试图把这些见识结合进他的革命策略。这些特点的第一条,
可能被有些人看成是他在理解辩证法方面的瑕疵;第二条则很可能被认作优
点。接下去的对毛泽东的《矛盾论》的简略讨论,将首先论述的这两点中的
一点,然后再论述另一点。
大连版的《辩证唯物论》共计 110 页,而他讲演提纲的第三章(《唯物
辩证法》)竟占 53 页,从这一事实可以得到毛泽东重视矛盾的一点启发。相
当紧密地与《矛盾论》相符合的这一章的这个部分(从第 64 页开始),大约
有 2.5 万字,而《毛泽东选集》内的文本约为 2.2 万字。尽管两种版本之间
有很大的不同,其相符之处却足够接近,可以彻底地解决由阿瑟?科恩和别
人提出的这种说法:毛泽东不可能在 1937 年写出这样充实的著作。①可是还
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讲演的这一部分比以前各节好得多。从本质上说,我以


① 关于毛泽东的抄袭,见我的文章《毛泽东与不断革命的理论,1958—1969 年》中的注释'《中国季刊》
第 46 期(1971 年 4 — 6 月),第 223—224 页'; 又见魏复古:《关于毛泽东处理辩证法的概念和问题的几
点意见》,《苏联思想 研究》第 3 卷第 4 期(1963 年 12 月),第 251—277 页。
① 当然,这个文本的确是在大约十年后出版。另一方面,在 1946—1947 年出版 的文本一般未显出经过彻
底的改写。而且,这个文本在苏军控制的大连出版 发行,苏联方面当然不会愿意出力让人们产生可提高毛
泽东在延安时期理论成熟的声望的误解。也就是说,假若如科恩所认为这个文本是在考虑 1930 年 后期斯
大林著作的基础上经过改写出版的,苏联专家一定会把这一点指出来。关于科恩的论点(现已是无力的),
见阿瑟?科恩《毛泽东的共产主义》, 第 14—28 页。 关于毛泽东是《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著
者和这部著作的 1946 年大连版只不过是据 1937 年延安油印本,未作任何编辑改动出版的事实。最近已从
极可相信的方面得到证实。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龚育之:《三题》(《论毛泽东哲学思
想》,第 66—86 页,特别是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