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

第13章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13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旨在谋求控制,而不是扩大官府外的参政范围。激进的知识分子提出的前
景,是在更自由更公平的社会基础上建立强国;他们在必要时的英雄行为,
赢得了公众的同情。他们的暴力策略有助于使一个顽抗的政府陷于不合法的
境地。革命党人打入的一些新军部队所提供的军事力量,是不可靠的秘密会
社同盟者所无法提供的。商人与士绅、企业与专业的名流人士提供了部分社
会支持;没有它,辛亥革命就不可能成功。
在 19 世纪中叶,名流人士支持清政府镇压叛乱以保全他们的地位。在
1911 年,他们通过支持革命反对他们已经疏远的政治制度,以保卫他们的利
益。商会、教育会和省谘议局都充当了上层社会的动员工具,推动了反对派
前进。经济状况紧张,自然增加了清末最后 10 年的动乱。通货膨胀、铜钱贬
值、田赋附加费、长江和淮河流域再次泛滥,尤其是为地方新政筹集经费的
各种新征杂税,促成了反政府的社会动荡。在有些地方,这些紧张状况使下
层阶级和占支配地位的名流人士发生冲突。例如,在有使用暴力倾向的河南
农村社会,同盟会竟在土匪的队伍中找到了同盟者,后者与民团或者与政府
支持的士绅领导的乡村自卫武装对抗。①1911 年,以村为基础的农民军,从
受市场丝价暴跌和受广九铁路通车后洋米进口竞争打击的地区,会集于广
州,并在这座城市住了几周。①城市民众也在广州、上海和其他大城市参加了
革命。
然而总的说来,在 1911 年,革命是因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因中国卷入
世界贸易,从上层而不是下层社会的社会组织中出现的。它不是严格的资产
阶级革命,也不完全是城市的革命,但它确实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的地区,
并由这种增长产生和加强的集团领导。它成功地阻止了一个过时的官僚君主
国家,将自身转变成现代专制国家这种早就注定要失败的努力。它并没有解


第 273—299 页。对清代 最后 10 年名流作用的解释,有周锡瑞关于“城市维新派名流”的理论(周锡 瑞:
《中国的维新与革命:辛亥革命在湖南和湖北》,第 3 章)和芬彻关于自 治和民主的重大运动的叙述,这
一运动是通过省谘议局表现出来的,以旧的 社会经济变革为基础而由清政府的维新措施引发(约翰?芬彻:
《中国的民 主:地方、省和国家政治中的自治运动,1905 年—1914 年》)。关于在国家、 省、县级扩大
政治权力,为官员和名流提供扩大政治作用的余地,麦金农提 出了不那么具有竞争性的描述(斯蒂芬?麦
金农:《中华帝国末年的权力和政 治》,第 10—11 页,结束语);而市古宙三认为士绅以保守方式适应
政府或革 命者提出的动议,只是维持自己的权力(市古宙三:《士绅的作用:一种假 说》,载芮玛丽编:
《革命的中国:第一阶段,1900—1913 年》,第 308 页)。作 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名流团体在浙江内
核地区激增的现象,在肖邦齐:《中 国名流与政治变革:20 世纪初期的浙江省》,第 59—74 页有详细论
述。关于 中国对地方政府一般看法的基本历史观点,见孔斐力:《民国统治下的地方自 治》,载魏菲德
和格兰特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冲突和控制》,第 257—298 页;又孔斐力:《中华帝国晚期关于政体的种
种见解》,《远东研究中心论文选》第 4 集(1979—1980),第 1—18 页。
① 比林斯利:《土匪、大亨及光棍》,第 261 页。
① 谢文孙:《1911 年珠江三角洲的农民暴动和市场等级制度》,载伊懋可和史坚 雅编:《两种社会之间
的中国城市》,第 138—141 页。



决缺少强大军事力量的、扎根于地方的民众运动,怎样得以创建一个新的全
国性政府的问题。

民国政治的动向

因为中华帝国晚期政体的主要特点,与经济和社会的主要特点同样根深
蒂固,20 世纪前半期经历了新与旧、创新与反动之间的常常令人困惑的摇
摆。有现代意识的爱国者希望中国复兴,常以早熟的见识探索和讨论大量来
自国外的当代政治思想。②然而,尽管他们的思想丰富,范围宽广,但是中国
政治的主要倾向是起源于清末已渐渐形成的形势。
首先,自唐代以来,崇尚儒家思想的君主帝国借以统治中国的大量学说
上的信条与制度上的惯例,继续解体。③要把这一切重新予以调整并非易事,
因为所有的组成部分都在不断变动,迅速变化。最后,一致的信仰体系和世
界观,遴选自学成才的官僚的官方考试,专横而恋栈不去的中央领导地位,
对司法、教育、监察和军事权力的垄断——所有这些旧中国政权的因素,直
到 1949 年以前都不能充分地再起作用。而 1949 年以后,不论它们的内容,
还是它们的总的结构都完全不同了。
在辛亥革命的四年内,显然,无论是遵循清末原始自由民主动员的道路,
还是中央统制经济的现代化道路,都不会取得真正的进展。在 1912 年—1913
年,当新组成的国民党在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国会选举中获胜时,城市
名流参政的趋向仍在继续。但是,无论国民党还是它的竞争对手进步党都不
过是“名流联盟”,即使在受到限制的大约 4000 万全部选民中,两党的支持
者也是少而分散。①虽然宋教仁希望他在绅商名流中的追随者能控制新的中华
民国政府,但是,多党政府也受到孙逸仙这样的政党领袖怀疑,以为它会造
成分裂。②1913 年,袁世凯镇压革命党人,解散国会和省议会,结束民国初
年兴旺一时的数千个地方议会,从而结束了中国的议会民主的实验。③袁世凯
建立他的独裁统治,包括恢复考试和加强文官以控制军人,以及对被击败的
革命党人采取检查、监视和恐怖活动。他成功地铲除了广泛参与地方政府的
尚未成熟的制度萌芽,但未能赢得那些新进的名流的效忠。袁世凯的事业因
恢复君主政体而招致毁灭,他于 1916 年死亡;由于把中央权威等同于恢复帝


② 先驱者政治讨论的广度和多样性,罗伯特?斯卡拉皮诺和乔治?于:《近代中 国及其革命过程》第 1 卷
《对传统秩序的反复挑战,1850—1920 年》中有论 述。
③ 关于中国专制政治和“官僚政治”(学者…官僚统治社会)的分析,见白乐日: 《中国的文明和官僚政
治:一个主题的种种变奏》,第 6 页;也见芮沃寿的序。 关于晚清,基本专著是萧公权:《农业中国》;
又见何炳棣:《中国遗产的显著方面》,载何炳棣和邹谠编:《中国的遗产与共产党的政治制度》,第 1—37
页,特别是第 15—25 页。关于长期展望,见顾立雅:《中国国家管理的起源》第 1 卷,《西周》。
① 张朋园:《民国初期的政治参与及政界名流:1913—1914 年国会》,《亚洲研究 杂志》第 37 卷第 2 期
(1978 年 2 月),第 293—313 页;见第 301 页。代议机 关增多的趋向受到芬彻更抱希望的评价,见所著
《中国的民主》。为免“地方 自治”被错误地以为是市镇会议式的平民代表制,我们应记住,地方自治毋
宁说是把地方士绅久已非正式地行使的行政职能正式移交给他们,见孔斐 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
敌人》,第 216—219 页。
② 弗里德曼:《退向革命》第 2 章,关于 1912 年末“建立包罗一切的单一政党 的种种尝试”(第 30 页)。
③ 欧内斯特?扬:《剑桥中国史》第 12 卷第 4 章。



制,这进一步损害了中央权威的信誉。
接着出现军阀割据,值得注意的是,主要不是由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合
理化的中央行政机构的解体(如往昔的皇朝空位期),而是由于这种“政治
权威总崩溃”。①这种趋势由共和政治的三个方面显露出来:黩武主义、寻求
合法性的思想、政党独裁的兴起。
军事势力在 19 世纪已开始增长,并改变其性质。19 世纪中期,总督个
人组织的军队开始了这一转变。但这些军队仍然是儒家道德领导原则和部队
对军官相互忠诚的例子。②然而,在 19 世纪后半期,军事势力的发展渐渐与
工业的变化连结在一起。兵器制造——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和福州马尾船政局
的造舰业就是例子——成为自强运动的中心内容。③袁世凯在清朝的事业,就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足以说明,到 19 世纪末,现代军队的创建者怎样能够成
为官僚政治中的一股势力。
随着清朝的灭亡,不再有吸收军事领袖人物的长期稳定的合法政府。袁
世凯及其下属北洋军的将领——在袁氏死后,他们成了军阀——面对一支具
有新的地位和倾向性的军队,处于军事力量对现代政府不可或缺的环境中。①
首先,引进的现代工业化的战争技术,产生了炮兵、工程兵和通讯兵等专门
兵种。必要的训练需要办军事学校,军校学生成为有军事学识的人,是国家
新学生群中的一部分。第二,同别的学生一样,这些新军人可能受爱国精神,
而不是师生间忠诚的感召。军人爱国者像黄兴、蒋介石出现于他们各自的时
代。总之,民族主义使这样的军人变得崇高,作为其必需的第一线领导人。
它也要求他遵循一种新的奉献方式,而不只是命令和顺从。新的军事技术使
得军官团像法规、政党或银行家一样为政府所必不可缺少。在一定层次上,
从儒家思想灰烬中产生的尚武精神,既改变了国家的结构,也改变了国家的
观念形态。孙逸仙作为大元帅,再度加入广州的军阀冲突,而他最终的继承
者实际上就是一个军阀。②从另一意义上说,黩武主义使政府保持统治更加困
难。拥有自己军队的部属背叛自己的司令官,实力大致相当的军阀部队进行
私人战争;破坏和分裂使城市名流不仅反对军阀,而且反对不能控制军阀的
政府。这支新军从此以后成为国家的结构的一部分,但是,它若不是也吸引
非军方的支持的政府的一个部分,它也不能单独打败对手和重建中央政府。
清朝直到它统治的最后几年,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名流一直认为是合法的。它
的继承者也必须在新的基础上赢得类似的承认。


① 王赓武语,引自李友华:《军阀研究》,《现代中国》第 6 卷第 4 期(1980 年 10 月),第 439—470 页,
见第 448 页。
②M。巴斯蒂…布律吉埃:《新军》,《剑桥中国史》第 11 卷第 10 章。比较孔斐力: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
乱及其敌人》,第 147—148、183—185 页。
③ 托马斯?肯尼迪:《江南制造局:1860—1895 年中国军械工业的现代化》。关 于炮舰作为发展手段的
论题在赫德长期协办清帝国海军力量的努力中得到说 明。见费正清、K。F。布鲁纳和 E。M。马西森编:《总税
务司在北京:中国 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致金登干书简,1868—1907 年》,各处。
① 斯蒂芬?麦金农:《北洋军、袁世凯和中国现代军阀政治的起源》,《亚洲研究 杂志》第 32 期(1972
年 5 月),第 405—423 页;又麦金农:《中华帝国末年 的权力和政治》;埃德蒙?S。K。冯:《中国革命
的军事方面:新军及其在辛 亥革命中的作用》;和爱德华?A。麦科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军阀研究的最近
进展》,《中华民国史》第 9 卷第 2 期(1984 年 2 月),第 40—47 页。
② 韦慕庭:《孙逸仙: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主要对日本的侵犯(1915 年的二十一条;1919 年凡尔赛和约;1928 年
的济南惨案; 1931 年的东三省“九?一八” 事变)作出回答,爱国精神继
续在城市民众中扩展,思想骚动由于民族主义的感情而加剧了。①与此同时,
政府权力的分裂也暂时为思想自由与学术自主打开了窗口。于是,在英、美、
法三国影响下,中国自由教育经历的新时期开始了。“科学”是现代化关键
的新信仰,加上出洋留学、职业专门化、大学自主等,使国家在现代世界上
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学术团体之兴起成为可能。②同时,知识分子为无数自由
主义的、浪漫主义的、新传统主义的等等学说所吸引;他们组织学会,出版
刊物来发表他们的意见。
与这种开明的多元论脆弱的发展平行的——特别是在高等学校——是接
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思想体系,一种普遍的“关于社会的科学”的倾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