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

第107章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107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法国提供了一笔 500 万美元的小额贷款,以建筑一条从印度支那边境到
广西南宁的铁路。美国用全部买进价值为 1.57 亿美元的中国白银的方法来支
持中国的法币储备,从而支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但是,直到 1938
年 12 月,战事爆发将近一年半之后,美国和英国才分别同意总数为 2500 万
美元和 50 万英镑(合 200 万美元)两笔为数不大的对华贷款。而且,美国和
英国害怕疏远日本,特别禁止中国人使用这些借款购买武器和其他战争物
资。从 1940 年开始,西方的援助逐步增长。美国允诺的贷款 1940 年为 4500
万美元,1941 年前期为 1 亿美元。1941 年后期,美国按照新近的租借法案条
款,开始也向中国发送军械和其他物资。美国志愿队,一支在陈纳德指挥下
以“飞虎队”著称的空军小分队,1941 年下半年在缅甸投入战斗。在战斗四
年半以后,西方民主国家的援助总额才与俄国所提供的大约相等。①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中国战争的关注明显增长。但是,当时成为盟友
的两国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烦恼。关系紧张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美国从未提供
中国人认为应向他们提供的大量军事支持和物资援助。1942 年前期,日本人
切断滇缅公路后,通往中国的主要补给线是从印度出发,飞越喜马拉雅山麓
起伏的丘陵,到达云南昆明的危险的航程。关系紧张的部分原因,则是美国
飞机不足,越过这条有名的“驼峰”的补给物资与重庆所表示的需要相比,
仅仅是杯水车薪。尽管有运输上的困难,假如西方盟国的政策不是先打败德、
意,然后集中力量对付日本,中国本来是可以得到多得多的援助的。例如,
在 1941 年和 1942 年,美国仅仅分配给中国租借援助总额的大约 1.5%,1943
年和 1944 年只有 0.5%——尽管这个数字在 1945 年上升到 4%。①国民党人对


① 杨格:《中国与援助者,1937—1945 年》,第 18-21、18、26、54、125—130 页。
① 同上书,第 207 页及各处。
① 表明飞越驼峰航线运抵中国的补给总数的一些数字(单位:吨): 资料来源:刘馥:《现代中国军事



“欧洲第一”的政策愤愤不平。
1942 年后,困扰中美关系的许多抱怨和误解,是围绕约瑟夫?W.史迪威
将军这个人物出现的。珍珠港事件时,被视为美国军队中最有才华的军团指
挥官史迪威将军,起先被遴选为派往北非的最高作战指挥官。但是,由于他
对中国的出色了解和参谋长乔治?C.马歇尔对他的器重,他被改派担任后来
陆军部长亨利?L.史汀生所说的“在整个战争时期指派给任何美国人的最困
难的工作”。②史迪威被选派为蒋介石的盟军联合参谋部的参谋长和中缅印战
区美军总司令后,他特别受到指示,要“为进行战争提高美国对中国政府援
助的效力和帮助中国军队提高战斗力”。③作为在中国的美国战区司令官,不
可避免地在中国人对华盛顿的优先政策的不满面前,史迪威首当其冲。他与
蒋介石首次闹翻,是在缅甸的盟军败绩问题上。他们代表了不同的世界,并
且都不喜欢对方。在史迪威的许多品质之中,他对缺点直言不讳,不善外交,
不能容忍装腔作势和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喜欢辛辣地讽刺。蒋介石正好相
反,尚虚荣,不直截了当,含蓄,并且非常注意地位上的差异。史迪威很快
把蒋介石视为“一个无知、专横、顽固不化的人”,他把国民政府与纳粹德
国的独裁和强盗行径等同起来。史迪威在朋友中间轻蔑地称蒋为“花生米”,
而在 1944 年中期,他私下反复这样思索,“中国顽症的治疗在于除掉蒋介
石”。他问:“为什么暴死这次就不能在适当的地方降临呢?”①蒋介石知道
史迪威对他的态度和轻蔑看法,反过来也厌恶这个美国人。至少早在 1943
年 10 月,他就试图把史迪威调离中国。但史迪威有马歇尔将军的信任,他保
持其职务直到 1944 年 10 月。
与他们的个人不和搅在一起的,是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目标根本不同。史
迪威只关心增进中国对抗日战争的军事贡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开始训
练飞越驼峰到达印度的中国军队,并建议国民党军队应从根本上加以改编。
他断言根本的问题不是缺乏装备,而是有用的装备未被有效地使用。他争辩
道,这支军队“总的说来处在令人绝望的状态,营养不良,不发薪饷,未经
训练,照管不周,而且贪污腐败”。②作为一种补救办法,他建议把军队的规
模裁去一半,清洗不称职的指挥官,并由美国来训练和装备首批 30 个师,最
后达到 100 个师的精锐部队。他还建议,由美国训练的中国师发动一场攻势
来收复缅甸,因为只要日本控制那个国家,中国的外国补给物资就只有依赖
飞越驼峰流入的有限货物。史迪威认为,只有靠开辟一条经缅甸的陆路,才
能输入充足的物资来装备中国军队,以大举进攻在中国的日本人。
蒋介石把与日本打仗置于一个较低的优先地位。在他看来,在盟国参加
战争以后,最终战胜日本是肯定无疑的。但是,他与共产党人的角逐尚属未
定之局。因此,他主要关心的是保存和增强他和国民政府的权力。史迪威关
于改编军队和对日本人发动进攻的建议,对蒋是最讨厌的事,因为这些建议
有打破他所造成的政治力量微妙平衡的危险。比如,他装备最好的军队是忠


史》,第 157 页;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从珍珠港事变到马歇尔使命的美国在中国的努力》,第
42、67、203 页。关于租借法案,见杨格:《中国与援助者》,第 350、399、402 页。
② 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第 232 页。
③ 罗曼努斯和森德兰:《史迪威赴华使命》,第 74 页。
① 史迪威:《史迪威文件》,白修德编,第 115、124、213、320、321、322 页。
② 罗曼努斯和森德兰:《史迪威赴华使命》,第 282 页。



诚于他的人所指挥的,纵令他们往往在军事上是不够格的。假若照史迪威极
力主张的那样去办,军官们都得任人唯才,那末军权将落到他的潜在政敌们
的手里。举一个恰当的例子,史迪威十分尊重白崇禧将军,很想委派他担任
国民党军队中具有实权的职务。史迪威所忽视的,而在蒋的思想中最先悚然
出现的,是白崇禧是一个有着长期反叛中央政府历史的前广西省军阀。同样
在 1943 年,史迪威建议共产党军队和国民党军队在华北联合发动一场对日本
人的战役。然而要劝导共产党人参加这样一场进攻,势必要把武器和其他物
资供应他们,蒋当然不能接受重新装备或以其他方式加强他所憎恶的人的方
案。
史迪威名义上的部下陈纳德将军,与蒋介石的意趣比较投合。珍珠港事
件后,陈纳德重被征调进美国军队,而他的“飞虎队”改编为中国航空特遣
队(后来的第十四航空队)。陈纳德对空军打击力量保有近乎宗教般的信念。
他于 1942 年 10 月声称,他以 105 架战斗机、30 架中型的和 12 架重型的轰
炸机,就能“使日本垮台……很可能在 6 个月之内,顶多在一年之内”。①
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对蒋介石是有魅力的,因为它将使中国成为主战场——
从而使国民政府有资格要求更大份额的物资援助——而无需大量耗费自己的
资源。那么,史迪威所要求的军队改革和积极参加地面战争将是不必要的。
在华盛顿有马歇尔将军和陆军部长亨利?L.史汀生作后盾的史迪威,强
烈反对陈纳德计划。他争辩说,这个计划的关键性缺点是一旦空袭有效,日
本人将攻击和摧毁美国的空军基地。鉴于中国军队当前处于无能状态,那些
空军基地十分脆弱。但罗斯福却站在陈纳德和蒋介石的一边,于是陈纳德的
空中攻势开始了。到 1943 年 11 月,在中国境内的日本基地和沿中国海岸的
日本船舶蒙受重大损失。此外,日本当局担心美国人将利用桂林和柳州的空
军基地发动对本土岛屿的袭击,摧毁其军事工业。于是,史迪威最担心的坏
事不久成为事实。因为日本于 1944 年 4 月发动一号作战——这是自 1938 年
以来他们在中国发动的最大和破坏性最强的一次战役。它切断了国民党人的
防线,甚至形成对昆明——中国未被占领地区的一个战略枢纽——的威胁。
这一军事威胁,恰好与经济萧条和正在增长的政治不满同时出现。
一号作战战役的成功,使中国在军事上处于绝境。为寻求解决这场危机,
罗斯福于 1944 年 9 月 19 日,要求蒋介石授权史迪威“不受限制地指挥您的
全部军队”。①史迪威亲自送达这份电报后,在他的日记里记载:“我把这包
红辣椒面交给花生米,然后叹了口气往后一靠坐了下来。投枪击中了这个小
人物的太阳穴,并且穿透了他。真干净利索,他除了脸色发青,说不出一句
话来以外,眼睛一眨也不眨。”②但是,史迪威的狂喜是短暂的。蒋懂得由史
迪威来指挥作战,中国的政治权力也许将缓慢地然而却确定无疑地从他的掌
握中滑落。这种情况他是不能接受的。他不屈不挠地劝说罗斯福召回史迪威。
1944 年 10 月 19 日,艾伯特?C.魏德迈将军被任命为蒋的参谋长和在华美军
司令。



① 陈纳德:《战士风格》,第 214 页。
① 罗曼努斯和森德兰:《史迪威指挥问题》,第 443—446 页;塔奇曼:《史迪威 与美国在华经验》,第
492—493 页。
② 《史迪威文件》,第 333 页。



1944 年日本的一号作战

日本的一号作战,使国民党人遭到一次毁灭性的挫败。它向所有中国人,
也向全世界揭示在前此的七年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和政府已堕落到何等惊人
的地步。日本这次作战的目标是夺取或摧毁中国中南部的空军基地,陈纳德
第十四航空队正是从这些基地发动它的高效的空中攻击的。为了完成这项任
务,日本人于 1944 年 4 月首先攻入河南,取得对平汉铁路的完全控制,以保
卫他们的后方。到 5 月下旬,他们已准备就绪。日本人从汉口沿湘江南下,
首先包围湖南省会长沙。中国人以前在长沙曾三次成功地抗击了日本的进
攻,但这次中国人防御不力,该城于 6 月 18 日失陷。
10 天后,对衡阳的攻击开始。在陈纳德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支持下,薛
岳的广东部队在这里顽强战斗六个星期。在整个一号作战期间,这是中国军
队进行大规模持续抵抗的唯一例证。此后,中国的防线崩溃。日本人向南推
进到广西桂林和柳州的主要空军基地。  1944 年  11 月,他们摧毁了陈纳德
的空军基地,形成了穿过中国中部连接沈阳到河内的一条通道,然后西进。
他们似乎势不可当。中国军队被驱赶上去抵挡,但是——按照魏德迈的说法
——甚至装备精良的师都“融掉了”,他们“看来缺乏士气,完全不想守住
阵地”。①通往重庆的路似乎已向侵略者敞开,蒋介石勇敢地宣布他决心留在
重庆;在重庆保卫战中,“必要时杀身成仁”——这种宣言已难以安定人心,
因为他在放弃南京和汉口前也发出过类似的誓言。②
但是,12 月上旬日本军队突然停止前进。这是什么缘故呢?当时,日本
的攻势显得不可遏止,而造谣者指控蒋与日本人商订了一项协议,让出重庆。
事实上,日本人停止西进是因为一号作战的任务——摧毁美国的轰炸机基地
——已经完成。到  1944 年,让重庆政府残存而不将其摧毁已成为日本的目
标。
然而一号作战使国民党中国遭到了可怕的损失。将近 50 万士兵死伤;中
国领土被日本人的南北通道切成两半;它足足丧失了 1/4 的工厂;政府税收
来源锐减,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①
尽管到 1944 年国民党军队已明显衰败,但对它在战争期间成就的评价却
有很大差异。例如,长期担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宣称,他的军队与日本军队
作战,计有 22 次会战, 1117 次重要战斗,38931 次小战斗。他宣称,相反,
共产党人“未出动一兵一卒抗战”。魏德迈将军同样力言,“中国国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