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齐鲁文化 >

第47章

齐鲁文化-第47章

小说: 齐鲁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隙舛ィ箍唇鹇殖鼍庞摹薄�
  金代学者王若虚(公元1174年—1243年,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河北藁城县人)在登泰山的途中坐化仙逝,被后人视为难得的*而羡慕不已,并将其遗址称为“蜕仙岩”。
  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公元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今山西省忻县人)在《内翰王公墓表》中写道:“泰山为天壤间一巨物,其神之尊且雄,有不可诬者……宜有闳衍博大之真人来往乎其间……惟公名德雅望,为天下大老……谓不为山之灵所贪慕,吾不信也。”
  除此之外,许多名人文士的泰山情结几乎达到了魂萦梦绕的程度,例如宋代的梅尧臣在梦中吟出“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金镕”的佳句;元代的王恽也曾梦见泰山的灵岩寺“其形势殿舍,殆与此间不异”……
  二、名人与泰山
  无论是孔子,还是李斯、司马迁、曹植、杜甫、司马迁,都与泰山有着不解之缘。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无论是泰山造就了他们,还是他们塑造了泰山,他们与泰山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泰山因他们而增辉,他们因泰山而不朽……
  1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与泰山
  据传:当年孔子因不满鲁君荒唐奢侈的作风而愤然出走,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飘泊生涯。在这段时间里,他致力于推广“仁”、“礼”思想,足迹遍及中原大地。由于泰山离曲阜不远,而孔子的家又在曲阜,所以攀登泰山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孔子把自己比作崇高的泰山,晚年时曾赞叹泰山:“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当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他还高声吟唱:“泰山其颓乎,梁木其摧乎,哲人其萎乎!”由此可见,孔子已经将自己的生死与泰山连在一起,泰山在孔子的心目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第九章 巍巍泰山(24)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游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与言。”这是孟子对孔子的称赞,同时也说明了孔子与泰山有很密切的关系。在历史上,孔子之所以登临泰山,主要是为了抒怀畅志、开阔胸襟,同时考察封禅、学习礼仪,以便了解民情、观知时政。
  对于孔子登泰山,我们今天仍可在泰山找到“证物”——三块刻石。第一块立于山顶的孔子登临处玉皇阁,刻着“孔子小天下处”六个大字,其是后人依据《孟子》的记载刻制而成;第二块位于山下的红门附近,刻有“孔子登临处”五个大字,为明代人设立;第三块位于山上的天街东侧,刻有“望吴胜责”四个字,是后人依据某些传说而树立起来炫示游客的。
  此外,东汉王充的《论衡·书虚篇》中还记载了孔子与颜回在泰山上观察苏州阊门的故事:孔子与颜回一同登上鲁国的泰山,孔子站在山顶向东南方望去,发现苏州阊门外系着一匹白马。于是他把颜回叫到跟前,指着东南方向问道:“你看见苏州阊门了吗?”颜回仔细观看后回答:“看见了,阊门外好像有一根系牲口的白丝绳。”这当然是虚构的故事(泰山与苏州相距千里,肉眼无法看到)。
  汉代郑玄在《礼记·檀弓》中写道:孔子路过泰山,发现一名妇女趴在坟茔旁痛器,便派弟子去问缘故。弟子走过去对妇人说:“看你哭得如此悲痛,肯定是有很大的伤心事!”妇人回答:“老虎吃了我公爹!”弟子又问:“你为什么不离开此地呢?”妇人说道:“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孔子听后,对所有弟子说:“你们应当谨记,*对人的危害高于猛虎!”这就是孔子“苛政猛于虎”,应“轻徭役,薄税敛”观点的来历。
  《孔子家语·六本》中也记载了孔子游泰山的故事:孔子登泰山,与荣声期相遇。荣声期身穿鹿皮制成的衣服,手拿没有装饰的琴,边弹边唱。孔子见状问道:“先生为什么如此快乐呢?”荣声期看了看孔子,回答道:“我有很多快乐,最主要的有三条:其一,天生万物,以人最为宝贵,我是人,自然就很高兴;其二,人分男女,而世俗又是男尊女卑,我是男人,自然很高兴;其三,寿命有长短,有人很小就夭折了,而我已经活了九十五岁,因此高兴……”孔子听后称赞道:“你讲得真好,看来你真是能够自我宽慰的人!”如今泰山上就有三笑处。
  还有一件事也足以说明泰山在孔子心目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礼记·檀弓》记载孔子在《临终歌》中还提到泰山:一天,孔子起床后在门前散步,口中哼唱着“泰山将要倒了!屋梁将要倒了!圣人将要死了!”结果,孔子于七天后去世。
  孔子登泰山拓展了泰山文化的内涵,泰山又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而且孔子也开创了名人攀登泰山的先河。明代《泰山志》上就有“泰山胜迹,孔子称首”之说。由于孔子的特殊地位与影响,后人纷纷仿效,登临泰山也成为历代文人名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泰山刻石,祗颂功德:李斯与泰山
  李斯(?—公元前208),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为秦代著名政治家。他的一生业与泰山有很深的因缘。公元前219年,李斯担任丞相之职,秦始皇封禅泰山,他一李斯书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九章 巍巍泰山(25)
直跟随左右。封禅之后,为了表明登山封禅成功,李斯还专门写了一篇铭文:“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并刻成石碑,立于泰山极顶。
  公元前209年,李斯再次以丞相的身份随从秦二世登上泰山,进行祭祀,并在秦始皇刻石上加刻了秦二世诏书,此诏书仍由李斯撰写。李斯撰文书写的泰山刻石不仅成为秦王朝鼎盛的见证,属于泰山历史的珍贵纪录,同时开启了泰山碑刻的先河,成为泰山碑刻艺术中的翘楚。
  李斯随秦二世登泰山后不久,秦二世便开始“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随后又听从了赵高的“尽除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发生了“公子十二人死咸阳,十公主矺死于杜”的骨肉相残事件和“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的现象。此时的李斯也在赵高的陷害下受到秦二世的猜疑,被捕入狱。在狱中,李斯“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自述“七大罪状”,借此历数自己多年来辅佐秦王、匡定天下的功绩。“罪状”之一就是在泰山上刻石记功,使秦始皇父子名扬天下。但是,这种辩解因赵高的一句“囚安得上书!”而变得毫无意义。李斯只能懊悔地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车逐狡兔,岂可得乎?”然后命赴黄泉。
  3“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司马迁与泰山
  司马迁,字子长,约生于公元前145年,是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就已经能够诵读古文,大约20岁时开始外出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相继到过浙江、河南、山东、湖南、四川、江西、江苏、云南等地。
  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决定泰山封禅。当时司马迁的父亲为太史令,负责天文、史事的记载,本应随同前往泰山参加封禅典礼,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只能留在洛阳。泰山封禅乃是极为重大的事情,他将参加封禅看作政治生命中的大事,对于不能参加封禅大典感到异常遗憾和失望,从此忧锁成疾、一病不起。
  就在此时,司马迁外出游历归来,看到卧病在床的父亲很难过。父亲则握着司马迁的手流泪道:“我们的远祖曾经有功于夏,是百官之长,祖先是周朝的官吏,此后逐渐衰弱,难道天将灭绝于我?如果你能继任太史官职,就能继承祖业。如今,大汉天子封禅于泰山,我却不能随行……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届时千万不要忘记我所渴望的著书意愿……”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中明白了参加封禅泰山大典和著书立说对光宗耀祖的重要性。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开始阅读、整理历史资料。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倡议并主持了改革历法的工作,将《颛顼历》改为夏历。改历结束后,42岁的司马迁开始创作《史记》。
  世事无常,福祸难料,宦海沉浮更是让人无法捉摸,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时,意外的灾难降临了。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在抗击匈奴时兵败投降,朝廷为之震惊。李陵曾是司马迁的同事,司马迁了解他的为人,认为他委身匈奴是迫于形势,日后肯定会寻机报答汉朝。当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时,他便如实地讲述了自己的观点。武帝认为他是在替李陵辩解,一怒之下将其定为死罪。根据当时的规定,想要不死只有两个办法:拿钱赎罪和受“腐刑”(阉割生殖器)。司马迁很穷,没有钱赎罪,也不肯轻易赴死,因为他还要著书,只能接受“腐刑”。这一灾难对司马迁的打击非常大,他将屈辱、痛苦、无奈和悲愤之情写在了纸上:“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许未尝不发沾衣也。”

第九章 巍巍泰山(26)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出狱,并以宦官的身份担任中书令,继续自己的“工作”——著书立说。大约三年后,那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绝笔巨著《史记》基本创作完成,此后又进行了相应的修改。约公元前87年,司马迁去世。
  司马迁与泰山的关系,还得从《史记·封禅书》说起。在《封禅书》中,司马迁根据“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的亲身见闻,结合自己对封禅文献的研究,不但对封禅的起源进行了探索,还把历代帝王的泰山封禅活动进行整理,并给予生动翔实的记载。这种富有政治色彩和文化色彩的祭祀活动引起了后代帝王的重视,他们将其作为隆重的国家大典加以延续。
  《封禅书》中写道:凡接受天帝之命而成为人间帝王者,都愿意举行泰山封禅仪式。自古以来,只有在无任何祥瑞征兆情况下去封禅的,而没有亲眼目睹了祥瑞征兆却不去泰山封禅的。有的人虽然身为帝王,但没有治理好天下的业绩,尽管想到泰山封禅,但他不配;有的帝王道德高尚,有治世之功,可以举行泰山封禅,但他因政事繁忙,没有时间去泰山封禅……由于上述众多原因,举行泰山封禅是非常罕见的。此外,司马迁将传说中的舜帝每年巡狩至泰山举行祭祀活动作为封禅的依据,追述了舜前后的封禅情形,并对汉武帝封禅泰山的经过进行了特别的叙述。
  根据史书记载:司马迁20岁时来到向往已久的泰山领略峰峦之伟岸,考察封禅的遗迹。后来,先父的遗恨使司马迁对泰山的崇敬情感更加刻骨铭心。司马迁在朝为官时,武帝曾经多次前往泰山,他都在随从之列。《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我到齐国(今山东省北部),从泰山到琅琊(今山东省诸城县),北至大海边,方圆两千里内土地肥沃,老百姓性格开朗豁达……”
  泰山在司马迁心目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这在他给好朋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就能看出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表明泰山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永远是庄严凝重的形象!
  4“我本泰山人”:曹植与泰山
  曹植(公元192年—232年);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才思敏捷、才华过人,10岁时就能诵读大量诗、文、辞赋,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喜爱,相继被封为鄄城王、东阿王、陈王。曹操多次想将他立为太子,但曹植才盛率真、行为放任,缺乏心计与权术,屡犯法禁,逐渐失宠。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承魏王位,不久称帝,因害怕曹植夺位,对其横加猜忌和*。曹植的生活由此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了时刻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千古流传的名句“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公元232年,曹植抑郁而死,年仅41岁。
  作为三国时期“建安七子”的核心人物,曹植因长期生活在泰山周边地区,曾经多次登上泰山,并认为“我本泰山人”(《盘石篇》)。此外,他还创作了一大批有关泰山的诗文,如《飞龙篇》和《驱车篇》。
  飞龙篇
  清晨游泰山,云雾多缭绕。
  忽遇二童子,脸色真美好。
  身骑一*,手拿灵芝草。
  我知是仙人,跪下问仙道。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九章 巍巍泰山(27)
西入神仙宫,金楼长廊道。
  给我以仙药,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