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齐鲁文化 >

第22章

齐鲁文化-第22章

小说: 齐鲁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政治。只有统治者采取了顺应民心的措施,获得民意,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与君主同心同德,生死与共,才能确保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赢得战争。
  第四,战争应速战速决,如果战争拖延的太久,既耗费财力,又削弱士兵的战斗力(钝兵挫锐)。
  第五,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出奇制胜才能赢得战争。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千字,却包含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司马迁曾说:“世俗所称师旅,皆到孙子十三篇。”确实,《孙子兵法》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的兵学家、军事家都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与发展军事理论。据说三国年间的曹操极为推崇《孙子兵法》,并为其作注。唐太宗对其也是称赞有加,认为“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到了宋代,《孙子兵法》被宋神宗钦定为《武书七经》之首。

第六章 齐鲁英杰(7)
事实上,在古今中外的军事著作中,论影响,没有哪一部兵书能够与《孙子兵法》相比,就连西方的军事巨著《战争论》也无法与《孙子兵法》齐名,其影响更是远远小于《孙子兵法》。此外,孙武的军事思想并没有局限于军事领域,还被后人应用到了政治、外交、商业等各个方面,西方各国的商界泰斗就将《孙子兵法》视为商业圣经。
  四、名医:扁鹊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年代,也是民生日蹙、疾病猖獗的时期,所以此时涌现出一大批名医,也产生了我国第一部医学名著——《黄帝内经》,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这一时期,医术最高、名声最大、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名医就是扁鹊。
  扁鹊画像
  扁鹊(生卒年不详),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山东长清县)人。他医术高超,为了表示对他的尊崇和敬爱,人们就以传说中黄帝时的良医——扁鹊——来称呼他,以至于他的本名逐渐被人们忘记,而“扁鹊”这个名字却闻名于世。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专门为他立传,称其为医学之首,使其成为我国第一位载入正史的著名医家。
  年轻时的扁鹊并不懂医术,只是在一家官办旅馆做管理员。在当管理员期间,旅馆里住进来一个特殊的客人——一位很有学问的医生。老实而又聪明的扁鹊知道此人是医生后,非常尊敬,处处给他方便。时间一长,医生也看中了扁鹊的为人:老实、忠厚、聪明。一天医生将扁鹊叫到寝室中,低声问道:“小伙子,你很聪明,也很厚道,我有很多灵验的方药,但现在已经老了,无法再为人治病,所以想传授给你,希望你能用它救死扶伤,不知你愿不愿意?”扁鹊听后非常高兴,开始认真地学习医生所教的药方。没过多久,扁鹊就能根据自己的所学给别人治病了,而且效果非常好。扁鹊学会医术后,将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职责。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研究,扁鹊终于成为名满天下的名医。
  当时,山西境内有一位权势很大的官,始终在想办法夺取山西晋王的位子。但想了很久,也努力了很多次,却始终没有实现。有一天,这个人突然昏迷,从此不省人事,他的家人四处访求名医,却没有人能够治好此病。说来也巧,扁鹊正好来到山西地界,由于他已是非常有名的医生,病人家属急忙请他前去医治。此时,病人已昏迷好几天。扁鹊来到病人身旁,先摸了摸他的脉搏,发现跳动得还很有力,又从他家人那里了解到这个人的想法后,便断定他只是过度用脑,一时昏厥,用不了几天就会醒过来。果然,几天之后此人就清醒过来了。
  扁鹊行医并不是呆在一个地方,而是一直四处行走,救助身患疾病的老百姓。有一天,他来到虢国(今陕西境内),正巧当地的太子身患重病,已到了四肢冰冷、丧失知觉的地步。人们都认为太子已经死了,开始忙着办丧事,但太子的身体始终没有僵硬。扁鹊听说后,非常好奇,经诊断发现太子还有非常微弱的呼吸,两条腿的内侧也没有完全冷却,由此断定太子是假死。他取出银针,在太子头顶的百会穴刺了一针,没想到太子很快就苏醒过来了。与此同时,扁鹊命人在太子的两肋下放上温热的药包,没用多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后来,又连续吃了20多天的药,竟然完全康复了,扁鹊因此名声大振。

第六章 齐鲁英杰(8)
过了一段时间,扁鹊来到齐国。齐国太子桓公午听说扁鹊到了,急忙殷勤地招待他。扁鹊见到桓公午后,通过一番观察,发现桓公午有病,便直言相告:“太子,您身上已经有了病象,目前只在皮肤里,应及时治疗,否则很可能演变成严重的疾病。”桓公午认为自己很健康,根本没有病,并认为医生都是贪名好利的人,企图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宣扬自己的本领,因此没有听从扁鹊的劝告,坚持不肯就医。
  五天后,扁鹊又见到了桓公午,再次说道:“太子,你的病已经发展了,现在已经影响到血脉,如果不及时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午听后很不高兴,没有采纳扁鹊建议。又隔了五天,扁鹊看到桓公午,郑重地说:“太子,你的病已经蔓延到肠胃,如果再不及时医治,以后就来不及了。”桓公午更不高兴了,但碍于情面没有斥责扁鹊。又过去五天,扁鹊看见桓公午时只是望了望他的脸色,便惊慌失措地告辞,马上离开了那里。桓公午非常纳闷,派人拦住扁鹊问他为什么匆忙离开。扁鹊回答道:“病在皮肤而没有深入的时候,只要用点汤药或者熨药就可以治好;病影响到血脉时,采用扎针的方法也可以治疗;病伤极肠胃时,配药酒吃也可以医治;可是现在桓公午的病情已经深入骨髓,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救治了,所以我才急忙离开。”
  听了扁鹊的话,桓公午以为他是因说了谎话才急忙溜走,也就没有阻拦,任由扁鹊离开了。没过多久,桓公午果真患病,全身发烧、疼痛,四处求医均无法医治,于是急急忙忙派人去请扁鹊,但他已经到达秦国。桓公午终因病情无法医治而死去。
  扁鹊虽然有很高的医治疾病的本领,被百姓们看作活神仙,甚至说他能医活死人,但扁鹊却非常谦虚,并一再声称:“我哪里能医活死人呢?只是病人没有真正死,我又能诊断出来并设法医治而已。”
  后来,扁鹊来到洛阳。当时洛阳城内的老年人大多患五官病,眼花耳鸣等病症者极多。人们听说神医扁鹊来了,纷纷请他救治。扁鹊耐心诊治,使多数人恢复了健康,当地人都将扁鹊称为五官科专家。过了一段时间,扁鹊听说咸阳一带有很多儿童都患有疾病,便急忙动身前往。他来到咸阳后,发现这些儿童的病非常奇特,就连当地的名医李谧等人都医治不了。扁鹊知难而上,竭力救治被病魔折磨的孩子,最终找到了救治办法,医治好了很多患儿。后来据说因为扁鹊的高明医术引起了李谧的嫉妒,在他的授意下,有人偷偷地杀害了深受百姓爱戴的扁鹊。
  扁鹊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对妇科、五官科、儿科等都非常擅长,并创作了大量医书,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脉书》。司马迁曾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魏晋时期的山东医学家王叔和在其医学名著《脉经》中就记载了扁鹊的脉学理论。此外,扁鹊还著有《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但令人感到痛惜的是这些医学名著都没有流传下来。
  扁鹊死后,由于他在行医中给百姓们带去了福音,各地的群众纷纷为他建庙立碑,现今济南郊区的鹊山西麓就有扁鹊墓,墓前的石碑上写着“春秋卢医扁鹊墓”,并有“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重整”的字样。
  五、木匠祖师:鲁班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章 齐鲁英杰(9)
鲁班(约公元前507—前444年),姓公输,名班,又称鲁般、班输,春秋时鲁国人,因精于木制品加工而被后世木匠尊称为祖师。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到战国初这段时间内,当时历史正处于剧烈变化的动荡时期,铁器已经得到推广,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生产方式处于激烈变化中。在这一背景下,城市随之兴起,商业渐趋繁盛,在一些大城市和商业发展中心出现了一批独立的个体手工业者。他们大都是各怀绝技的能工巧匠,鲁班就是其中一员,更是杰出的工匠代表。
  鲁班出生于工匠世家,自幼跟随家人参加土木工程建筑。由于聪明伶俐,再加上能够认真思考,年纪不大就掌握了木匠工艺。随着经验的积累,他的技术越来越熟练,成年以后在学习前人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琢磨和探索,独自发明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工具和器械,锯就是他的发明之一。
  很久以前的一天,鲁班爬山时不小心被一种小草的叶子划破了手,感到很纳闷:为什么小草的叶子能把手划破呢?他仔细地观察了那颗小草,发现小草叶子的边缘有许多细齿,而且非常尖锐。看着看着,鲁班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依照小草叶子的样子制作一种铁制的工具,不就能够很轻松地割开木头了吗?经过多次试验后鲁班终于发明了锯。锯的发明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直到今日我们仍然在广泛地使用。
  除了锯之外,鲁班还发明了石磨、铲子等工具。远古时期,人们都是利用石头把谷物压碎或碾碎,后来又把谷物放到石臼里用杆舂捣,这无疑是既费时又费力。鲁班经过长期研究,别出心裁地在两块坚硬的圆石上凿出密布的浅糟,然后将两块圆石合在一起,并在圆石上装上把柄,以使它能灵活转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石磨。石磨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谷物加工,影响非常之大不言而喻。
  鲁班不但发明了许多日常生活工具,还发明了一些复杂而又精巧的器械,木车马和飞行器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据说,他发明的木车马能够代替人力,三国时期著名机械发明家马钧就是在鲁班木车马的影响下发明机动木车马的。
  关于鲁班发明的飞行器,《墨子》一书中写道:“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知道这种飞行器的详情,但可以猜测出这种木鹊与如今的滑翔机非常相似,足见鲁班的智慧和技艺超乎常人。
  此外,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鲁班还发明了一些当时极为先进、对后世也有极大影响的军事工具,如弓箭、云梯等。弓箭自不必说。云梯就是一种攻城用的长梯子,在古代战争中,这种梯子的使用极为普遍。
  作为木匠大师,鲁班在发明、创造各种工具的过程中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鲁母”、“班妻”和“鲁班丢母”等轶事。
  “鲁母”的传说。以前,鲁班做木工时要用墨斗放线,每次都要让母亲拉住墨线的一头。后来,鲁班觉得母亲的年龄越来越大,老让母亲帮忙不太方便,而且母亲的身体也不好,就对墨斗做了个小小的改进:在墨线的一头挂上小钩子,放线时用小钩子钩住木头的一端,这样就不必劳驾母亲了。后世的木工把这个小钩子称作“鲁母”,以此纪念鲁班的这个小发明。

第六章 齐鲁英杰(10)
“班妻”的传说。我们都知道,木工在刨木料时,工作台上有一个用来顶住木头的固定卡口,这个固定的卡口就叫“班妻”。据传说最早的时候没有这个卡口,鲁班在做木工时就让妻子压住木料以方便自己操作。后来鲁班发明了这个卡口来代替妻子,因此取名“班妻”。
  “鲁班丢母”的故事。鲁班的母亲年纪大了,行动很不方便。鲁班非常孝顺,为了让母亲能够自由活动,就为母亲制造了木车马,车上安装了各种机关,以便于母亲使用。有一天,鲁班让木马车载着母亲出去,哪知木马车一去不返,再也找不到踪影。从此,鲁班就失去了母亲。
  鲁班发明的这些工具在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生活效率,推动生产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被后世人称为“木工祖师爷”也是名副其实的。
  六、墨家创始人: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90—前390年),姓墨,名翟,鲁国小邾城(今山东滕州)人,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
  墨子出生于一个木匠世家,自幼聪慧好学、智力过人,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往。由于出身低微,“上无君子之子,下无耕农之难”,他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藜藿之羹”,穿“短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